
【宁静·承】由棺材想开去(随笔)
人生不过是一次漫长的旅途,起于生,止于死。生的时候,未必都是伟大,死的时候,也不全是光荣,一副棺椁收殓的生命,伟大或光荣都葬入地下,这是生命最终的标记。
不久前,我在杭州行旅时,特意去参观了良渚文化博物馆——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展厅里,除了代表良渚文化特色的玉器、石器、农耕、水利、城建等文物外,一副木制的棺材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一副两米多长的独木棺,做工非常精致,仔细观察,很难想象这样精工细作的加工工艺是在新石器晚期留下的,一点不比现在农村木匠的手艺差。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依靠石头、木头以及麻绳等工具,加工制作出如此一副的棺材,耗时、耗力的巨大是可以想见的。我想这副棺材一定是在死者生前就准备下的,否则死后再制作棺材,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棺材没有制成,尸体就已经腐烂成灰了。
自古以来,人类对死亡的尊重,对灵魂的希望以及对葬具的崇尚,始终是放在重要位置上的。站在这副棺材旁边,会令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到人类文明的不懈追求就在于寻求一个完美的归宿,这归宿,不仅在于精神的内容上,也在于物质的形式上。五千年前,水乡泽国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生命由生至死的意义。
从这副棺材,也能看到五千年前,人的等级层次和尊卑贵贱。按照考古研究,这样的棺材只有贵族,甚至是当时的酋长才有资格使用。更准确一点说,是只有能够支配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人才可以拥有。出土的普通小民的墓葬都是就地掩埋,这其中已经有了实质意义的压榨和剥削。按照现在的考古发现,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良渚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端。这就是说,人类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划分的界限,就是看是否产生了等级和层次,没有等级层次的时代就是野蛮时代,等级层次产生之后,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或者可以直接说,史前的平等就是野蛮,欺压剥削才是文明。这在一般的认知上似乎是很难接受的,但这确实是考古的贡献。
博物馆里的礼器展品,那些极其精致、精美、精妙的玉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贵族的墓里陪葬着大量的、高规格的玉器,而小民的墓中只有极少数的玉器,甚至一点也没有,这是人类等级属性存在的证据。
五十年前,我们村里死了一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人们都叫他“三老汉”。他是有姓名的,叫郑成,但除了会计记账的时候用一下,一般的人们很少用,甚至根本不知道“三老汉”姓什么。他住在村子紧东头的一间需要把腰完全弯下来才能进入的低矮逼仄的土坯房里,屋子里阴昏幽暗,常常保留着一种刺鼻的霉味儿。
我上小学的时候,和同学们经常轮流为他担水,这算是学校的一项关爱“五保户”的义务。三老汉去世之后,村干部开始研究他的丧葬事宜,有人建议做一副三合板的棺材,以体现生产队对“五保户”的责任。但初步一核算,仅材料就需要20多块钱,如果给三老汉买了棺材,生产队一个月的生产支出就没了着落。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他没有为生产队做过贡献,生产队为何要给他买棺材?最后还是否定了做棺材的动议,买了两张苇蓆,卷着埋掉了。这两张苇蓆便成了三老汉的“棺材”。当时有一出豫剧叫《卷席筒》,也是以苇蓆作棺材来创设故事情节的,拍成了电影,在乡下巡演,村里的人一看《卷席筒》,无不念叨“三老汉”,怜悯他无儿无女,卷席而葬的人生悲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后代不尽养老送终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三老汉没有后代,也就无所谓孝与不孝了。在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没有儿女,又没有权力余威和遗产诱惑,死后的景况都和三老汉差不了那里,不论是史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还是能够享受“五保户”待遇的“三老汉时期”都一样。于是,就有了“多子多福”的遗训,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圣言传承。
村里人在怜悯三老汉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怜悯自己。我们村都是走西口背井离乡迁移来的,村子的根基里砌满了贫困。人们一辈子只做三件事:盖房子,娶媳妇儿,买棺材。一到五六十岁,不但自己开始琢磨自己的棺材,儿孙们也极为上心,能够为父母准备一副好棺材板,那实在是孝顺的标志。有时候棺材准备好了,老人还要进去躺一下,试试躺在里面的舒服程度,名为“试棺”。
因此,村里就有了“备棺”的习惯。当地人把棺材和准备做棺材的木料叫作“板”或“寿木”,原来一直以为是当地的方言,后来读《红楼梦》第十三回,有“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做了棺材,万年不坏”的描写,才知道,曹雪芹也是把棺材以及做棺材的木料叫作“板”的。
“备棺”的起因是很多的,贫困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木材匮乏、木匠偏少、医疗条件差、贸易不畅等等。当然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皇帝登基不久就都开始建设陵寝,准备葬具。康熙的陵墓是康熙二年开始建设的,当时他只有九岁。乾隆晚一点是在乾隆八年,也只有32岁。皇帝早早就建陵寝,老百姓自然会学着备棺材。在当地,为老人准备棺材,就像皇子皇孙们为皇帝建造陵寝一样,是一种孝心的表现,棺材的厚度、材质与孝心成正比,这就是中国式孝文化在丧葬中的反映。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先后有过两副国产的金丝楠木棺材,一副苏联进口的水晶棺材和一副美国进口的紫铜棺材等不同材质的四副棺材。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自然有很多的“国子”,大家都很孝顺,自然棺材就会无比出众,无不体现“国父”的威严和“国子”们的孝顺。推及于民间,这备棺的讲究大体也差不多。
死人因没有棺材不能入殓而存放在炕上,叫作“背炕板”,是儿孙们极不孝的表现,会被邻里街坊不屑。有一年,村里一位老人猝死,家里没有备棺。两个孩子非常着急,到处踅摸棺材未果,只得去恳求已经备棺的邻居乡亲把棺材卖给他们。这位乡亲同意把自己的备棺卖给他们,以告慰死者,并解燃眉之急,条件是丧事处理完毕后,帮助他再买一副同样材质和尺寸的棺材。实际上相当于把棺材借给了他们。因为当地的习俗,棺材只能买,是不能借用的。后来这两个孩子便把不为父母早置备棺材当作是一种教训,经常讲给他的儿子们和乡亲们听,每讲一次,脸上都会显现出内疚和痛楚的表情。
做棺材的材料很有讲究,最上等的板是金丝楠木。《五杂俎》记载,金丝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沙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既能防腐,又能防潮,还能防盗,并有经久不息的香味,自然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首选,所以老百姓又把这木头叫作“帝王木”。现在出土的皇帝、皇后、宰相的棺椁大多是金丝楠木。
《红楼梦》里的“杉木板”“樯木板”虽然不能和金丝楠木比,也都算上等板材,普通百姓家是用不起的。我们村里老人的寿木有松柏柳杨,但忌讳用榆木,因为当地人把死脑筋,不开窍,或者有点智障的人叫作“榆木疙瘩”。以柏木最上,松木次之,柳木杨木居下。除了材质,还有厚度的讲究,从一寸到八寸厚薄不等,一寸板多为贫穷人家,五到八寸板属于大户富有人家,一般的是三寸、四寸板。
现在村庄因扶贫拆迁已被夷为平地,乡亲们都搬迁到了县城的楼房里,也就失去了备棺的条件,人们不能把棺材摆在共用的楼道里,已备死亡之需。人死之后遗体被焚烧,灵魂直接被送进天堂。骨灰则被装到骨灰盒里。这骨灰盒不像棺材,是在火葬场就可以随意随时购买到的,虽然比棺材小,又都是流水线生产,成本极低,但一点不比棺材便宜。不过不少人对棺材还是情有独钟,在埋葬骨灰盒的时候,宁愿花上两份的钱财,也要为老人在骨灰盒外面套上一层棺材。似乎只有这棺材,才能安置亲人的灵魂,才是亲人在阴间的最好结局。
一副棺材,有与没有,都是生命最后的归宿。
202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