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战疫手记(报告文学)

精品 【东篱】战疫手记(报告文学)


作者:鲲鹏一飞 童生,919.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8发表时间:2024-06-02 07:24:36

【东篱】战疫手记(报告文学)  题记:疫情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人们也将之慢慢地淡忘了;但是于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也曾奋斗在战疫的第一线,而那些曾经的场景,仍然会时常浮现在眼前。
  
   一、前因 
   2021年8月1日建军节,战友群和军校同学群里都是一派祝福,但是于荆州沙市来说却又是个非比寻常的日子,这天发生了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有两个小青年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这于当地居民和政府来说都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
   我先铺叙一下我参与此事件的过程。
   8月1日,各个传媒都在报道到张家界旅游的江苏淮安旅行团体中有感染者,且67人旅行团在荆州市火车站有短暂停留,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官方媒体发声荆州有感染的,但是此时在民间却明显感觉到了不安的气氛和情绪,因为大家都知道病毒的威力。当天下午和晚上,各大超市和菜市场就出现了抢购潮,及至8月2日早上当有人确诊的新闻信息发出来时,所有的超市和菜市场基本已经没什么菜可买了。
   人们经常说害怕什么,什么东西就会来。又有墨菲定律说,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都会发生。如果事物的规律不是这样的话,大概也不会成为定律了,荆州病例也印证了这个定律的正确性。
   下午的时候,单位的工作群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大家做好晚上开会的准备。大家纷纷回复收到,虽然不知道会议的具体内容,但是大家都猜想到了肯定与防疫有关。
   晚上的会议通报了事件的经过,这个后来大家在网上也都知道了,然后是工作安排——做好全员核酸检测的各项准备工作,随后是传达各级领导的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全员听从指挥,要严守工作纪律……我明白从此一刻起,防疫战斗已经打响了。
   那天本来被安排到单位值班,但是后来因为单位的纪委书记跟上级纪委的一起去留置观察点搞了检查,晚上他也懒得回去了,他说让我回家休息算了,犯不着两个人都睡沙发,我便只好回家睡了。
   回到家里,很多微信群里已经在传荆州有人确诊的信息,又说青年被确诊的地方已经开始封闭,不得不佩服现在网络的威力,什么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暴露出来。
   虽然那一夜我睡得比较晚,但是直到凌晨我们的工作群里却一直在发各种信息。凌晨两点,群里又有新的通知,明天早上七点钟开紧急会议。
   8月2日早上的会议是对昨天晚上会议的再明确,再具体部署:检测点位具体怎么设置,怎么跟医疗人员及第三方公司衔接,如何加强在检测过程中的组织……
   会议后各社区就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去了。
   下午2点半左右医护人员及第三方公司到位,而此时各个点位已经开始有群众来准备检测,等到各项准备工作完全做好,群众开始进来已经是下午3点半左右。
   由于各个社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居民来进行核酸检测,各个点位一下子聚集了很多群众,有的甚至延绵几百米……不过到晚上6点多钟吃晚饭的时候,各个点位的检测居民已经消化了多半。
   由于6点多钟要吃饭而停止了检测,加之这个时间点许多居民刚下班,在知道消息后都到点位来排队,因而各个点位的压力一下子又加大了。
   工作人员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劝说,戴好口罩,带好身份证,保持距离,但是国人这种意识和素质实在堪忧,特别是些老人生怕别人插队而跟得很紧,实在难以组织。不过还好,到晚上10点多钟,学校点位的人员已经不多了(这里设置了7个检测组,一次一组10人混检,一批次就可以检测70人),当天这个点位检测人数近5000人,速度算是相当的快。到凌晨1点,各个点位基本结束,社区5个点位17个检测组共检测7900多人。
   8月3日上午单位又开了协调会,对如何发动应检未检人员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必须做到应检必检。会议后,各社区又发动下沉党员和志愿者上门摸排和宣传。下午,社区再开设一个检测点,至晚上11点钟,再检测200多人。
   8月4日早上5点半,各社区再开设一个检测点,对未检测的人员再次进行检测,及至上午11点半,再次检测66人,至此社区三次共检测8200多人——已经超过辖区常住居民人数。
   再后面的工作就是指导辖区每天搞好重点场所和小区的防疫,对重点区域来的人员进行摸排,对居家隔离人员按要求监测体温并落实居家措施,对有关隔离人员和重点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虽然后来荆门和武汉的抗疫形势一度紧张,但是整个荆州却是整体向好,后来本地也没有新发病例,及至15日中午荆州全部降为低风险地区,我们的阶段性抗疫工作总算结束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大约是我们的精诚感动了上苍,要不我们不知道还要经历怎样的苦难。
   这半个月来有苦有累,各种经历也很特别,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纪录下来,作为人生的回忆。
    
   二、领导重视
   8月2日,是沙市全民核酸检测的第一天,设在学校的检测点从下午近4点钟开始到6点多钟,7个检测组已经检了3000多人,至晚上7点钟,人员达高峰。
   当时因为中学点的检测试剂已经快没有了,我和社区书记到学校门口去争取一些试剂。正在这时,我看见区领导陪同几个领导来这个点位检查,我们赶紧跟了上去。
   领导一行到了作为检测点的教室门口,其中一个领导当时很是冒火(后来得知是省卫健卫的领导),大声责问谁是这里的负责人,你们是怎么组织的,学校外面大几百人拥挤在一起,都三个小时没挪动了,造成感染怎么办?我当时还解释了一下,因为这个时候医护人员正在吃饭休息换衣服,而且这时刚好居民下班了,都排队来这里做检测,下午不到三个小时已经检测三千多人了。那领导哪里听解释,当时不仅仅严厉批评了我们的领导,也严厉批评了挂点社区的市直单位领导。
   讲真的,我们工作这样辛苦,却还受到领导的批评,其实觉得挺委屈的,后来看到国内某地因为核酸检测过程中组织不严密而检测人员扎堆,导致一个两岁幼儿感染的事件,也能深感领导的担忧以及生气的情绪不无道理。不过在时间紧急,检测点位少,人流量特别大,维持秩序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做到秩序井然,检测人员之间间隔一米,这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况且居民也不是很配合,生怕别人插队而紧紧跟着前面……
   等那批领导出去,学校门外的待检测人员已经消化了一半,也疏散了许多,加之志愿者的维护,秩序好了许多。
   过了大概不到十分钟,又见学校门口进来了一批领导,我也不认识,据说是省领导。这次领导倒没有说什么,一个是因为学校门口的待检居民大幅减少,加之里面组织也比较有序,领导视察了一圈,又跟当时在场的其他领导交流了一番才离开。
   过不了二十分钟,又来了一位市领导。
   再后来,是纪委的人员……
   这个点是在所有的检测点位中应该是规模最大,而且检测人数最多的,加之地理位置很突出,所以领导不免要频繁地来。
   紧急会议。开半个月我已经记不清开了多少会议,随时随地的调度会,碰头会,督办会,协调会,会议时间完全不定,深夜的会,凌晨的会,早晨的会……
   8月8日是周末,那时荆州从1日至此没有新发本地病例,工作量相对要减少了一些,就在晚上11点钟快要睡着的时候,工作群里信息又响起来了,拿起手机一看又是会议通知——晚12点开会。本来已经很困的我一下子清醒起来,睡是睡不成了,穿衣起床,骑车赶到单位。
   会议的内容其很简单,就是进一步摸排从荆门来沙市的人员,对摸排出来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因为已经凌晨,现在去敲门搞宣传显然是不合适的,工作要从清晨的六点开始,发动下沉党员、志愿者、楼栋长逐一再上门,上午就将人员摸排上来。
   回去休息不了多长时间,早上起床即到社区进行安排。
   领导们的会议自然比我们更多,有综合的会,有协调的会,有督办的会,有部署的会,上一级开完了要研究对策,要向下传达,要督办落实……这大概是战斗情况下的常态。
  
   三、深夜捉人
   8月3日晚上是第一次核酸检测的补检日,各社区工作者和下沉党员又深入摸排还没有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当晚社区一个点又检测了258人,全部完成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钟。
   我呆在社区并没有离开,我知道此时肯定还有别的事。果然,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晚上刚接到一个马上要将一个密接者送隔离点集中隔离的通知,但是现在这个人不接电话了,不接电话自然也就找不到他本人了。
   这个人是7月29从武汉回荆州的,那对学生情侣从火车站出来后他也经过了火车站出站口,因此属于密接者——现在好象又换了个新名词叫时空伴随人员。
   据社区工作人员说,他们之前跟这个青年打了电话并把工作做通了的,这名青年表示同意去集中隔离点,但是现在为什么又不接电话了呢,而且也不知道他的具体住址。又据社区工作人员反映,这名青年是个小混混,有案底在身,估计是怕从前案底被翻出来,把他抓到派出所去了,故而干脆现在不接电话,但是现在上面的通知是今天晚上必须将这个人隔离,社区工作人员显得无计可施。
   我说,给社区民警打电话吧,由他们出面来协调。社区工作人员很快给社区民警打了电话,不多久,社区民警来到了社区。谁知社区民警出马也不行,那家伙死活不接电话,又搞不清楚他的具体位置,真是急死人。社区民警很快又在警务平台上查到了他很好的一个朋友电话,民警拨通了他朋友的电话,希望他朋友能给他打电话做工作,告诉他并不是因为什么别的事情找他而是为了疫情防控,隔离也不需要自己掏钱,而且说如果拒绝隔离一旦有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估计是他朋友的劝说起了效果,后来民警再给那青年打电话去的时候,对方接通了。社区民警算是说尽了好话,并一再保证不会有其他事(在旁边的我听着心底都来气),那家伙才把地址告诉了民警。我们一行4人(还有社区一名辅警)朝着他说的地方赶紧赶过去。
   但是那家伙并不是本地人,一会描述在幼儿园旁边,一会又描述在餐馆旁边,害得我们绕圈子走了好几圈才找到——其实离得并不远。我们过去后把情况给他讲清楚了,要求今天晚上必须送到隔离点,自己带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可以了,其他生活物品的隔离点都有。那家伙的母亲似乎还有些不愿意,为他儿子辩解着什么——一看就是个护犊子的,怪不得儿子是个小混混。
   不过后来好说歹说总算是把工作做通了,又通知那边专门接人的人开车过来,把手续办好,这才算是把这件事办完了,此时已经是4日凌晨2点多钟。
  
   四、漏网之鱼
   4日凌晨,单位群里通知4日早上还有一次核酸检测,要求各社区清晨5点半把医务人员从医院接到各核酸检测点。
   3点多钟回家睡的,6点钟起的床,到了检测点上是6点半,感觉走在地上跟踏棉花似的。
   这么早哪来的人搞检测呢?而且即便是还没有做过检测的居民也并不知道现在这个地点早上还开设了核酸检测点,所以当务之急是赶紧宣传。此时虽然到了不少社区工作者,但是大部分的志愿者并没有到,我赶紧让一名社区工作者在喇叭上录了一段话:“请还没有做核酸检测的居民迅速到某小区门口进行核酸检测。”录完后我就马上骑上电动车走街串巷的慢慢宣传,但凡有看到坐在外面、路上行走的、吃早点的不免都要问一句,您做核酸检测了吗?两个多小时,我带着喇叭把整个社区的每个角落跑了个遍,当然效果也很明显,当时就来了三四十号人做检测。
   当我走过一条小巷子的时候,听到宣传后突然来了一个50多岁的男人,他问现在还可以做检测吗?我反问他你还没有做吗?他说是啊,我说那你还不赶紧去做,就在那个小区门口的门房里。他说他没有身份证,我说先不管,你先赶紧去检测点,到了检测点再说。
   等我转了圈回到检测点的时候,那人果然已经到了检测点,那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我问他怎么还没做呀?他说没有身份证,我问身份证呢,他说他老婆带回安徽老家,给他办医保卡去了,我着急地问,那你记得身份证号不,他说记不得,我说赶紧让你老婆拍照了给你微信发过来呀,他说身份证送到镇上去了,他们那里离镇上还远得很。
   我也不知道当时脑子怎么想的——可能是没睡好有点短路,不知道怎么想了这么个主意:我跟他说你去二医院做核酸检测,检测完了把单子拿回来给你报销,他说他不去。我说这样,我给你100块钱,你去做了把结果拿回来给我就行了,我把钱递给他,他也不收我的钱。我才突然想起,他去二医院去做也必须得有身份证才行的,否则到哪都做不了,这时才意识到我刚才的主意确实有点短路。
   我说这样,你把电话号码告诉我,你赶紧跟你家里人联系,让家人把身份证号尽快给你发过来,我们这边再有做检测的,到时候我们通知你,他说好,于是我记下了他的电话。后来我把这个人的姓名和电话专门告知了社区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一旦再搞核酸检测,务必要通知这个人,社区工作者记下了他的名字和电话,这事才算了结。

共 79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写实的记事风格给读者描绘了疫情三年亲身抗疫的一系列故事。对于疫情,大家都不陌生,而作者已经深入骨髓的记忆,重现了当初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刚开始的谈疫色变,艰辛艰难的应对,单位开不完的会,领导的忙碌,检测不完的核酸,民众的情绪,以及疫情中出现的各种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奔走,去服务,去付出,而作者当时就是冲锋在抗议一线的工作人员,每天休息很少,虽疲累,却无怨无悔。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正是有这些无怨无悔不畏艰难危险的工作者,才有现在国泰民安的现世安稳。众志成城,每一位参与抗疫的参与者,都书写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而人们永远铭记。作者记录已经过去的疫情,是对过往的一种回忆,也是对曾经经历过特殊时期的那些岁月难以忘怀,感触颇深。所幸,当初打乱了国民生活的疫情已经过去,危及人生命的病毒已然远离,而当再回首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时,唯有百感交集,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除了感慨万千,还有责任在肩的担当,和义不容辞的匹夫有责。问好作者,感谢对疫情的付出与坚守。笔触细腻详实,情感深沉澎湃,推荐阅读。【东篱编辑:风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1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轩        2024-06-02 07:26:46
  问好老师,难忘疫情,疫情难忘,用文字记录下那段难忘的岁月,是以铭记。
风轩
回复1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6-02 20:49:37
  感谢老师的编辑与美评,疫情虽然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但是那些经历却是永远的铭记在了心上。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02 09:22:38
  我细致地读了这篇防疫抗疫为内容的报告文学,文学性很强。这段经历,可能在太多人的心中记忆里都是苦痛的,不堪的,也是不堪回首的,但有没有生活的意义呢?有的。作者详细叙述经历,展现各类人物在疫情期间的状态,表达出人性的内容,非常深刻。中华民族,是从苦难中一步步走出来的,那些普通人,一个个都是在步伐里,各有各的情态,生动地再现,让我们反思这段历史,留住我们的精神,这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力量。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6-02 20:51:41
  感谢怀才老师留言,我们是善于遗忘的,唯有记录下来,才能让当时的经历更加鲜活与深刻。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02 10:01:47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疫情三年的艰辛历程,展现了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勇敢与付出。文字间流露出深深的感慨与责任,让人深受触动。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英雄们的致敬。感谢作者的坚守与付出,强烈推荐阅读,铭记这段非凡时光。祝鲲鹏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4-06-02 20:55:50
  生活中并不会有多少奇迹出现,英雄也不过是凡人,疫情带给了我们许多痛苦,但是也展现了许多人性善的一面,那也许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问好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