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走进昙华林(散文)
昙华林是武汉文化的窗口,也是江城艺术的缩影,更是旅游爱好者的亲近地。
近年来,我住南湖离昙华林不远,因而走进昙华林也是常事。
昙华林是武昌区东北角上的一条老街。在唐代宝历元年(825年)即初现雏形,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后逐渐形成的。从东边的中山路,到西边的得胜桥,全长千余米。
第一次赴昙华林,是我从网上得知,那里有个旧书店,我想去找寻几本旧书。记得那是一个空气清新、阳光正好的夏日,我乘坐5号线地铁,在昙华林武胜门A口出站后便是昙华林的起点了。往前走,便感觉到了街道的烟火气息,由于不是节假日,人流不是很多;根据手机导航指引,前方几十米左拐进去,便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旧书店,到达书店后,满眼都是书,尽管旧书有些泛黄,但还是散发着一股书香的味道。我咨询一下店主,按店主提供的位置,再慢慢在按自己所需在旧书店中寻觅,店中同时还有一位老者与两位女顾客在柜台旧书中翻阅,好像是在查寻什么宝贝似的;经过一段时间,我也找到了目标书籍,在扫码付款后便离开了书店。
来到街上举目所极,青石板的街道两旁,密集的分布着样式各异的许多小商店,也有很多特色的小吃店,如咖啡店、玫瑰花饼店等;更多的是手工艺品店,再拐弯往前走,街道左侧,有一栋五层楼古色古香的建筑,正门口两个高高挂着的大红灯笼中间,有红底白字行书“武昌区昙华林小学”的牌匾,在紧邻街道并具有浓厚汉味建筑风格的小学大门前,有游客拍照打卡。
音乐家冼星海当年从上海来武汉,曾是昙华林小学的音乐教师,他在这里与武汉六小教员钱韵玲相识,并在“星海歌咏队”相恋,之后俩人结婚奔赴延安。
从昙华林小学前行,是我第二次逛昙华林。我与殷同学游红港后来昙华林,漫步在宽阔的街面上,有汉绣艺社,乐活非遗餐厅,还有许多许多挂在墙面上许愿的吉祥红牌牌;老面馆,一纸昙华祈愿屋前,两株分叉的古树杈下也都挂满了祈愿牌,晨曦艺术馆,并有古店门面用繁体字书写的“慢递书局”“小隐集市”;街区内有错落分布的中西式建筑,如瑞典教区,依山而立,灰墙红瓦,也有历史悠久的名人公馆、江夏民居、普通宅院等风格各异,折射了昙华林历史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街区对面的融园前,有几位退休后的大妈在摆弄姿势拍摄,不大但精美的融园广场上,有带孙子的保姆、大树下有在公共座椅上乘凉的人,还有歌舞团队排练,也有游人自由休闲。在街道与粮道街相交拐弯处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块写有“昙华林”三个大字的石头。
第三次去昙华林,是与贵同学游红港后前往。到昙华林,我们在乐活店看了艺人用菩提果雕塑人物,认真且慢慢用琉璃做水晶样的手工艺品;其它店铺也有一些精制小工艺品,还有很多怀旧物品,如小人书及过去用的一些家庭物品等,街道上人多但显宁静,没有老板们的叫卖声,也没有游人的大声喧哗,在一家精制的小店前,我与贵同学均分别为自己的孙辈挑选了一把印有梅花图案的小纸扇;在返程的5号线A口附近,贵同学还为自己的孙子买了几个有纪念意境的铅字带回去。
不久前,我与贵同学相约,专程去了一次昙华林的山顶游玩。那次顺着昙华林往中间走,在瑞典建筑群处左拐沿踏步台阶向上行进,不高的小山,堆砌着层层叠叠的房子。
到山顶后,首先看到的是绵延的城墙建筑——武昌城史馆。它完全隐藏在城墙之中,展露的只有一处明显的横梁;城史馆的规模不小,不需预约进去参观。
进入城史馆厅内,乘电梯下到参观层,一幅“因武而昌,因变而强”的图片格外引人注目,展馆分别从城之源、城之根、城之兴等方面,并利用时尚的声光电与文字和宣传展牌,让人了解到武昌城的历史与现在。
从城史馆出来,再回到城墙上,更是感觉到了古城墙的美丽,随处可见城墙周边绿化的盆栽,宣传画广告牌等;城墙的边坡被步梯连接,步梯坡度很小,来回上下方便。
走到城墙的钟楼处,便是到了较高的位置;继续前行上到城墙最高处,那里也是一段引墙,城墙平面层宽阔了许多,古树映衬下的复古城墙,别有韵味,我与贵同学分别为对方拍照留影。同时,俯瞰城墙内外风景感觉惬意,我们望着城墙外一大片的上世纪建设的老式无电梯民房,楼顶大部分被住户改造成了临时用房,楼层楼栋以及老门窗、小阳台等明显保持着老旧房的痕迹与模样。贵同学说:“也许这就是老武汉城市的绝版景观了!”
“是呀,看城墙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啊!”我叫贵同学转移视线。城墙内,游人来来往往,复古的古城墙下,堆砌着层层叠叠的房子,似乎注定会连接山下的热闹与繁忙。昙华林随处都有商铺,游客们牵挂的美食和娱乐,组成热闹的步行街的模样。
昙华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浓厚的现代生活氛围相映衬,如花园山牧师楼改造成的融园咖啡馆、还有披萨咖啡店,以及一些小商店等散发着独特吸引力。去年暑期的一天,我与家人带孙娃赴红巷参加见习讲解员活动后,又过昙华林去粮道街午餐。之后返程在昙华林,孙娃特别喜欢吃融园广场附近的一家冰粉店里的冰粉,回家后还常常念叨到它。
最近一次,我与顺同学相约又逛了一次昙华林。只是我俩在上城墙时,又遇到了另一位退休后从贵州来汉带孙的同学满;于是,我们三个同学同游,在山顶上重游极具特色的武昌城墙,再进武昌城史馆,一组组详细文字图片记载,见证了武昌城发展的千年时光。
从城史馆上下来后,我们进入融园,然后沿着湾湾的挂满了玫瑰花的台阶上花园山观景。在花园山顶,有一栋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它就是嘉诺艺术教堂;1888年修建的这栋百年教堂独占山头、朴素典雅、环境幽静。只是现在这座教堂改造成为了一个艺术景点,进入教堂参观还需购票。
昙华林三义村22号,就是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辛亥革命元老石瑛故居。一幢两层私人住宅小楼,红墙碧瓦,麻石门廊,庭院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上,可以感受到那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还有位于第十四中学内的民国建筑“政治部三厅”旧址。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原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在昙华林办公,由时任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直接领导;政治部三厅厅长为郭沫若,他在此汇聚了三百多名文艺界精英,在昙华林一带活动,他们组织了台儿庄大捷武汉大游行等抗日宣传活动,鼓舞了当年人们的抗战热情。
昙华林街111号,是文华书院由美国圣公会于1871年在武昌创办的寄宿学校,现在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的所在地。文华书院的老校门等建筑见证了从文华书院到华中师范学院,再到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变迁。
昙华林,是江城的一处古迹,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作为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文旅部公布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成为了武汉文化的地标之一,因此,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走进昙华林,可以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脉动。它的一砖一瓦都是一种宁静,一草一木都有一种气息,叫人着迷,让人沉醉。
走进昙华林,无论是清晨的朝阳,还是夜幕下的活力,昙华林都以它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美丽,追寻着对于生活的热爱,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走进昙华林,可探寻昙华林的老街新貌:“昙花一现,便惊艳了时光,花开一季,便惊艳了岁月”。只有不断地走进她,才能继续感受她的“惊艳”,发现她的美丽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