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探访横坑古村(散文)
一
横坑古村,是吴越国王后裔所在地,坐落于青原区富田镇,如一颗镶嵌在赣南山脉中的翠绿宝石,被群山温柔地环抱其中。这里的山,不是那种峻峭的险峰,而是连绵起伏的柔美曲线,仿佛是大地母亲轻轻揽住的怀抱。四面的山峦层叠,苍翠欲滴,每一座山都似乎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诉说着岁月的沉淀。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山脊上,金晖与翠绿交织,如同一幅生动的油画。山间的雾气缭绕,时而弥漫,时而消散,给这静谧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山脚下,梯田如链,稻谷摇曳,与山色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日落时分,山影斜长,天边的晚霞如同燃烧的丝绸,将山峦染成淡淡的玫瑰色。此时的横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宁静而祥和,只有偶尔的鸡鸣犬吠,打破这份恬静。
横坑,这个藏于山间的古村,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气息。这里的村民与山共生,他们敬畏自然,尊崇传统,山的沉稳内敛赋予了他们坚韧的性格,山的宽广胸怀则教会他们包容与豁达。每一座山,每一道沟壑,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横坑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安宁与归属感。
在横坑古村的怀抱中,古樟与坊牌如同岁月的守护者,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村前那棵苍劲的古樟,树干粗壮,枝叶繁茂,那是横坑的绿色冠冕,见证了村子的兴衰变迁。它的年轮里藏着无数的秘密,每一道纹理都是时间的印记,每一阵微风吹过,都带走了一段古老的记忆。
而村后的坊牌,横亘在两棵古樟之间,犹如一座历史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坊牌上的雕刻精致细腻,线条流畅,虽经风雨侵蚀,仍不失其威严与庄重。它不仅是横坑的地标,更是村民心中的一份敬仰,象征着祖辈的荣耀与智慧。每当阳光洒落,斑驳的光影在坊牌上跳跃,仿佛那些逝去的故事在瞬间复活,向来访者讲述着古村的传奇。
古樟与坊牌,一静一动,一生命一永恒,共同编织了横坑独特的风景线。它们的存在,让这个村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和历史记忆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每一处景致都浸润着历史的韵味,古樟的坚韧与坊牌的肃穆,如同横坑古村的灵魂,静静地诉说着那些未被遗忘的故事。
二
横坑古村,一共有二十四座祠堂,如今仍有七座矗立,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这些祠堂,不仅是建筑的艺术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吴越国王后裔的精神世界和家族荣光。
有一座祠堂名叫“孝敬堂”。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它是横坑古村的精神象征,承载着钱氏家族的集体记忆。这座建筑并非单纯的石头与木材的堆砌,而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凝聚。
孝敬堂的砖瓦间,仿佛还回响着先辈们的教诲,百善孝为先,这不仅是钱氏宗祠的训诫,也是整个横坑古村的生活哲学。每一块磨损的石板,每一根斑驳的木柱,都在讲述着孝道的故事,那些关于敬老爱幼,尊祖敬宗的片段,如同古老的歌谣,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下去。
而钱氏宗祠,则是这个家族历史的见证者。那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虽经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其建筑面积之大,足见当年家族的繁荣。
祠堂内的对联,字字珠玑,句句深情,既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期望。那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犹如一颗种子,深深植根在每个横坑人的心中,生发出对家族、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它们不仅是家族文化的载体,更是教育理念的传承。那些刻在木、石柱子上的对联,字句间流淌着对孝道的崇尚与对祖先的敬仰,诉说着吴越国王后裔的精神世界。
祠堂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道德教化的课堂。通过对联的形式,横坑人将“忠孝节义”的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使得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体现了横坑人对历史的敬畏,更彰显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热爱。
孝敬堂与钱氏宗祠,不仅仅是两座建筑,它们是横坑的灵魂,是这个古村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古老与新生并存,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在探访中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热烈的文化脉动。
“孝为百行原宗与祖斩棘披荆念彭城世泽何以绳武迪光缵承罔坠;敬是一心主子若孙瓜绵椒衍登泓水寝堂须如临渊履薄兢业常存。”这副对联,如同一部微缩的家训,教导子孙后代要以孝为先,敬祖爱宗,铭记先辈的艰辛与辉煌,同时也提醒他们要谨慎行事,勤奋不懈。这样的教育理念,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三
每一座祠堂,都是一段家族历史的缩影,风格各异,或庄重,或秀雅,砖石木构,岁月的痕迹在每一道雕梁画栋间流淌。尽管风雨侵蚀,却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低语着那些尘封的故事。现存的七座祠堂,它们的木石柱子上,对联依旧清晰,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祖先的敬畏,对孝道的崇尚,对子孙的期望。
这二十四祠,七座留存,它们是横坑的骄傲,也是横坑的魂魄。它们见证了村子的兴衰,记录了家族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它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姿态,静静地守望着这个村庄,守护着那份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化血脉。
村庄的荣耀并不仅止于此,横坑还诞生了三位六品衔的官员,一位清武举,以及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少将。这些杰出人物,他们或是文治武功,或是保家卫国,都是横坑的骄傲。他们的成就,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村庄的记忆深处,诉说着横坑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最值得一提的是钱江将军。钱江将军,是横坑人的骄傲,他的名字镌刻在祠堂的石碑上,如同一颗璀璨的星,照亮了村庄的历史,也照亮了村庄的红色记忆。
1930年的秋风中,吉安城的硝烟弥漫,红军的旗帜高扬。钱江,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响应革命的召唤,毅然投身红军的行列。他的身影,如同横坑的古樟一般坚韧挺拔,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书写了一段铁血传奇。作为我国早期的军事侦察专家,钱江以其智勇双全,被誉为“铁汉将军”,他的名字与横坑的山水一同镌刻在了中国革命的丰碑上,也成为横坑人精神的源泉。
那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宅,是他的故居,建筑面积虽不过百平方米,却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英雄的过往,浓缩了他一生的壮志与豪情。钱江故居,不仅是他的出生地,更是他的精神家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从少年到英雄的成长历程。走进这座老宅,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那份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每一块斑驳的石板,每一根磨损的梁柱,都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故事,让每一位来访者心生敬畏。
横坑古村,这个被群山环抱的绿色秘境,孕育了钱江这样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如同祠堂对联中的字句,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追寻先辈的脚步,传承那份忠诚与勇敢。钱江将军与横坑古村,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这个村庄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红色记忆。
这些荣耀,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横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价值观。孝敬堂的对联,不仅仅是笔墨的痕迹,更是横坑人精神的写照。他们尊重传统,传承着“孝”与“敬”,这种精神力量推动着一代代横坑人不断前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四
在横坑古村,现代生活的气息与古老的韵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村庄的一端,古樟树下的老人们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节奏,他们的手中握着传统的农具,肩上扛着岁月的痕迹。而在另一端,年轻人则熟练地操作着智能手机,经营着网店,将家乡的特产——如那闻名遐迩的油槽,销往全国各地,让古老的手艺在互联网的舞台上焕发新生。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横坑的建筑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老的祠堂经过修缮,既保留了原有的古朴风貌,又添置了一些现代化设施,满足了村民们集会、学习的需求。祠堂内外,孩子们在玩耍,老人们在交谈,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夜晚,村头巷尾的LED路灯照亮了石板路,与月光交相辉映,照亮了那些镌刻着历史故事的斑驳石墙。村里的活动中心,有时会举办广场舞,老少同乐,既有传统的戏曲表演,又有现代的健身操,这种文化的交融,让横坑的夜晚充满了活力。
在横坑,人们尊重传统,同时也拥抱变化。他们用现代的智慧保护和传承着古村的文化,使得这座村庄在时间的长河中既保留了历史的底蕴,又拥有了时代的活力。这正是横坑古村的魅力所在,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也是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
2024年6月4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