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哭泣的圆明园(散文)
一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海淀,与颐和园相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清朝皇室生活与休憩的中心。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其起初的构想便是要打造一座集天下美景于一园的宏伟宫苑。这个伟大的构思不仅仅是为了彰显皇家威仪,更是为了将天南地北的美景与文化融汇于一处,成为一个中华文化的缩影。
圆明园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凝聚着无数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园内三大主要园区: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各自独具特色,交相辉映。其中,圆明园作为主园,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集中了众多名胜景点;长春园则以幽静雅致见长,园内的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建筑群,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绮春园则以其精巧细腻的园林设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著称。
我们走在圆明园的大道上,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那种凝重,透过历史的尘埃,穿越百年的时光隧道,直接压在了我的心头。每一步都像是在翻阅一页斑驳的历史书页,触摸着那些被烈火灼烧过的遗迹,心中不由得感到了一阵阵的悲凉与敬畏。
眼前的断壁残垣,沉默地记录着当年那场浩劫的每一个细节。那些被烧毁的建筑,那些被掠夺的珍宝,依然在眼前浮现。烈日下,地面上反射的光芒刺痛了我的眼睛,却也让那段历史更加鲜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唯有这些无声的遗迹,依旧沉默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曾经的辉煌与悲痛。
站在这片土地上,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警示。那种沉重的感觉,不仅来自于过去的悲剧,更在于对未来的思考。炎炎夏日的酷热,在提醒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
二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圆明园的构想逐渐成形。他的愿景不仅仅是建造一个供皇家休憩的园林,更是想要通过这座园林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帝国的繁荣昌盛。康熙帝亲自选址,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圆明园不仅是一座花园,更是一座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圆明园最初的核心部分便是圆明园本身,随后扩展至长春园和绮春园。圆明园主园区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湖泊、山石、花木相映成趣,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里不仅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更融入了北方的雄浑壮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长春园是康熙帝晚年的主要行宫,园内建筑多为仿古式样,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长春园内的布局更加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展现出皇家园林的高雅气质。绮春园则是圆明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以花木繁茂、景色秀丽而著称。绮春园内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中式的宫殿、庭院,也有西式的建筑,显示出康熙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欣赏。
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的建设,凝聚了康熙帝对园林艺术的极高追求和对大清帝国未来的美好期许。在这座万园之园中,康熙帝的愿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座辉煌的园林,也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文化财富和历史记忆。
此外,圆明园还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文物,堪称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园内的“文源阁”,不仅是皇家藏书楼,还珍藏了大量的书画、古籍和珍贵的文物。走进文源阁,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书香四溢的艺术殿堂,那些珍贵的书画作品,无不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内涵。
海晏堂与远瀛观是圆明园中极具特色的两处西洋景观,恍如一对璧人,矗立在长春园内,诉说着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融的故事。海晏堂,意为“海晏河清”,象征着国家的昌盛与安定。它的设计中融入了巴洛克风格的元素,建筑外观华丽而庄重,内部装饰则极尽奢华。堂内陈设的西洋自鸣钟、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无不展现出清朝皇帝对西洋艺术的欣赏和执着追求。
远瀛观则是一座充满神秘和梦幻色彩的建筑,其名取自“远瀛福海”,寓意四海升平。远瀛观的整体设计更为大胆,采用了拱券、玻璃窗等西洋建筑元素,外形宛如一座漂浮在水波中的宫殿,给人一种不真实的美感。尤其是那座高耸的钟楼,矗立在远瀛观的一侧,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沧桑。
海晏堂与远瀛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圆明园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在这两座建筑中,清朝皇帝们不仅欣赏到了西洋建筑的宏伟和精美,还通过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了解到了更多的西方科学和文化知识。可以说,海晏堂与远瀛观不仅丰富了圆明园的景观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行走在海晏堂与远瀛观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中西文化激荡、交流的年代。尽管这些建筑在历史的伤痕中被摧毁,但它们曾经的辉煌和美丽,依然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海晏堂与远瀛观,正是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也记录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三
在1860年的那个秋天,圆明园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阶段,法兰西与英格兰这两大西方列强,带着贪婪与野心,悍然侵入圆明园。铁蹄踏入这片静谧而辉煌的皇家园林时,一场劫难无可避免。
那天,圆明园来了两个强盗,分别是法兰西和英格兰。他们冲进圆明园,开始了他们疯狂的掠夺。那些珍贵的艺术品、古籍善本、珍稀文物,被他们肆意抢夺,毫无怜惜。许多精美的瓷器被摔得粉碎,金银珠宝散落一地,昔日的辉煌瞬间化为乌有。
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写道: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已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然而,掠夺并未让这些强盗满足,他们点燃了火把,将圆明园付之一炬。熊熊烈火在秋风中迅速蔓延,吞噬了这座万园之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仿佛是在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哀鸣。大火燃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圆明园在烈焰中化为灰烬,昔日的辉煌再也不复存在。
熊熊燃烧的火焰中,精美的楼阁、亭台、水榭,曾经承载了多少帝王的梦想与心血,瞬间化为灰烬。那些珍贵的书籍、字画、文物,在火海中无声地呜咽。圆明园,这座汇聚了无数匠人心血、堪称世界奇迹的园林,被无情地摧毁。浓烟滚滚,火焰舔舐着每一寸华美的建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无知和贪婪。
在火光照耀下,圆明园的雕梁画栋在倒塌,珍藏了无数稀世珍宝的殿堂在崩溃。那些曾经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景观,瞬间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火海中的圆明园,仿佛在发出绝望的呐喊,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不甘。那是历史的眼泪,是文化的悲鸣,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永远的痛。
大火烧毁的不仅是建筑和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骄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伤痕。三天三夜的焚烧,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永远的痛楚。烈火中的圆明园,象征着一个民族在强权面前的无奈与屈辱,也激发了无数后人奋发图强的决心与勇气。
如今,走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哭泣声。烈火中的圆明园,提醒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不让悲剧重演。只有不断强大,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文化和家园,圆明园的哭泣,久久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警醒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四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心中涌起一阵难以名状的悲愤。那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只剩下破败不堪的残垣断壁,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那场浩劫。石柱上斑驳的痕迹,那是历史留下的泪痕,每一块断裂的石板都在诉说那段惨痛的往事。
在这片废墟中,依稀还能辨认出一些建筑的轮廓。海晏堂的遗址上,几根断裂的石柱孤零零地矗立着,似乎在无声地抗议着那场灾难的不公。远瀛观的废墟中,残留的石雕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只是再也无法复原昔日的辉煌。
面对这片残垣断壁,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愤怒。那场浩劫不仅摧毁了圆明园的建筑,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巨大打击。那些被掠夺的珍宝和文物,至今仍散落在世界各地,成为异国他乡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我们,面对这些残垣断壁,除了感到悲愤,还有什么呢?
历史的伤痕无法抹去,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每一块断碑残碣,都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起来,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中,我感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我们这一代,必须铭记这段历史,必须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些在圆明园浩劫中逝去的灵魂。
从那段历史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再受人欺凌。富国强兵,首先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基础坚实,国家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国防建设和科技研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国家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的进步同样重要。在现代战争中,科技的力量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圆明园的毁灭,部分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今天,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国防力量的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后盾。只有拥有一支现代化、强大的军队,才能有效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近年来,中国在国防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类先进武器装备相继问世,这让我们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外部威胁。
文化自信也是富国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圆明园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文化的瑰宝。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复兴中华的重任。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之士,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铭记,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前行,是为了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腾飞、文化的复兴,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圆明园不再只是历史的遗迹,而是我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象征。
前行的道路上,铭记历史是我们的责任,而创造未来是我们的使命。让我们以圆明园为镜,时刻警醒自己,以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圆明园的哭泣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号角声。铭记与前行,圆明园将不再是屈辱的象征,而是复兴的起点。
2024年6月7日原创发表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