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过会(散文)
在农村,除了过年过节,便属过会热闹了。
这个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比如,我们那儿农历四月初一,就是传说中马王爷的生日,也就是说,为了给马王爷庆生才举行的集会;还有是趁着某个节气,比如小满会,九月九重阳节会,立秋会等等。另一种是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农商贸易而举行的集会,例如我们那儿的农历九月二十五会,就是这种性质的。
对老百姓来说,过会,是仅次于过年的存在。
在那个狂热的年代,过会曾经作为四旧被禁止。我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集会才渐渐被恢复。第一次的四月初一会是在乡政府东边的大河涧村举行的,在村子西边搭起了一个戏台,看戏的人多,卖东西的人少,我拿着妈妈给的两角钱,不知道买什么好——贵的买不起,便宜的不想要,再说也没有什么好的零食可以买。最后,我花一角钱买了一捧咸豆子,就是煮熟的放了盐的黄豆。为这个,还遭到了邻家婶子的嘲笑,说我家穷得连黄豆都吃不起了。
以后的集会规模渐渐大了起来。在大河涧村、张公堰村、赵家厂村和石鼓沟村之间有一座山叫做石尚山(我们那儿称作“石匠山”),为了更好的给马王爷庆生,一些民间组织自发地到处集资,在山上建了一座马王庙,还在马王庙前面不远处修建了一座戏台,从那以后,一年一度的四月初一会就在石匠山上举行,周围的几个村子轮流做东出资。信仰确实凝聚人心,每一年的集会每个村都在暗暗较劲儿,只怕比别的村差了惹人耻笑。
唱大戏是过会必不可缺少的一项,我们这儿过会一般请的是豫剧团,偶尔也请大平调,我本人是不太喜欢大平调的,热闹是热闹,感觉有点太乱了,特别是那个大号吹得人头皮发麻。每年的过会每个村都在写戏上大费周章,名气大的剧团花费高,小剧团水平不行,所以很多时候请的是外地市的豫剧团,这也印证了“本地和尚不念经”这句俗语。戏写好了,这个会就成功了一半。
一般过会持续三天,四月初一是正会,三月三十就开戏了。以前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除了看电影,看戏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到了开戏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搬着凳子爬上石匠山,到戏台底下看戏。有的没拿凳子的,就在山上随便找几块石头垒在一起,坐在上面看戏;戏台下面有两棵高大的枫树,有些身手矫健的人就爬到树上看戏。这个时候,因为不是正会,卖东西都没有来,所以山上并不太热闹。
到了四月初一那天,石匠山上就热闹起来。卖东西的商贩一大早就赶到山上摆起了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着炸油条和面筋汤的香气,再加上戏台上的唱戏声,锣鼓声,人们的喧闹声,让这座沉寂了一年的石匠山焕发出少有的生气。
因为四月初一接近麦收,所以会上很多卖夏收夏种的农具,有各种农作物种子,有镰刀,镢头,锄头,木锨,还有簸箕,柳篮,草帽等。当然也少不了时尚的衣服,女孩穿的裙子,男孩穿的背心裤头凉鞋,老人戴的凉帽,穿的汗衫,妇女穿的的确良衬衫……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各种玩具和小零食。有些老人为了看戏不想来回跑,就在山上买点吃的,简单吃点东西等着看下午场和晚场戏。那时,最常见的小吃是凉粉:卖凉粉的推个小车,上面是自己加工的红薯粉凉粉,一块块灰色的凉粉泡在盛满凉水的盆子里,有人买凉粉,卖凉粉的会拿起一个铁镟子,蘸蘸水,在凉粉上刮几下,把长条状的凉粉盛在碗内,然后从车子上面摆着的几个塑料桶里依次舀出一勺调料水,有蒜汁,醋,香油,盐水等放进碗内,搅拌几下,一碗美味的凉粉就成了。炎热的天气,吃一碗清凉的酸辣可口的凉粉真的是一种享受,因此赶会必吃的美食凉粉必须排在第一。
第二个美食就是面筋汤。做面筋汤需要做面筋,这是个技术活,我们那儿面筋汤做的最好的是郭家岗村,每次过会都能看到郭家岗村的人来卖面筋汤。郭家岗村做的面筋又滑又嫩,还劲道,吃起来跟肉一样,而且他们做的面筋汤酸辣可口,汤浓味鲜,特别合老人的口味,所以,过会时生意最好的就是郭家岗卖面筋汤的,甚至有很多人去石匠山赶会不是为了看戏,就是去喝郭家岗面筋汤的。
光喝面筋汤不顶饥,会上还有几个卖面点的,那个时候最常见的就是油条。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因为赶会的人们除了自己解馋吃几根油条,还要买一些去周边几个村的亲戚家看看。为了吸引顾客,山上的那几家卖油条的使足了本事暗暗竞争,长油条炸得金黄透亮,排册子炸得焦酥脆香,还有抹了糖稀的甜油条等等。那些不愿下山的人买几根油条,再买一碗面筋汤,吃一口油条,喝一口汤,最后再把剩下的油条泡在汤里吃得碗净盆光,那滋味,真是美得很。
也有的人喜欢吃烧饼,山上卖烧饼的也有,有油酥烧饼,马蹄烧饼,咸烧饼,甜烧饼。也有卖蛋糕的,饼干的,点心的。还有一些用大米和玉米加工的米糕,膨香酥等,好吃是好吃,就是吃多了上火。但是因为价钱便宜,也吸引了很多孩子来买。
这天中午,人们除了看戏买东西,还要走的一个程序就是串亲戚。虽然农村的亲戚之间距离不是太远,但是平时大家都忙,很少走亲访友,趁着过会串串亲戚联络一下感情也就顺理成章了。那时,串亲戚也没有什么礼物可拿的,大部分都会买上几斤油条。因此,过完会很多人家都会收到一大堆的油条,我还记得我们家过会后好长时间都在处理剩油条,馏着吃,炒着吃,只吃得望而生厌,过会后好长时间都不想吃油条,甚至看到油条都忍不住犯恶心。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过会串亲戚拿的礼物也在不断升级,后来就拿成了方便面,直到现在,我们过会都是拿牛奶,饮料或者食用油、鸡蛋等等,品种越来越多样化了。招待亲戚的饭食也在变化,从一开始的面条汤,烩菜变成了现在的冷拼热炒,美酒款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过中午饭,串亲戚的继续回到山上看戏,周边村子里的人们招待过亲戚也会来到山上看戏,也有很多善男信女去马王爷庙里祭拜,祈求马王爷保佑大地苍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直到两天后大戏散场,这个会才算结束。
其他几个因为节气而形成的会跟四月初一会大同小异,不过规模上有大有小,都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收获而形成的,会场上卖的东西以农具为主,也有一些菜种,菜苗,树苗等,也有小猪崽,小鸡苗等。当然还有居家过日子少不了的家具,以及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场上的物资越来越丰富,极大的满足了老百姓的各项需求。
我们这儿最大的会是农历九月二十五集会,这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农商贸易集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当地老百姓进行物资交易,既可以推销本地的农产品,也可以让人们购置自己需要的商品。自从成立之后,兴盛了好多年,最兴盛的时候,卖东西的摊贩足足跨越了三个村庄,排了二三里地。正会那天,乡政府门前的街道人山人海,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个会虽然也请了剧团来唱戏,但是主要的程序还是商品贸易,戏台下看戏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一些闲着无事的老人,中午的时候人们主要就是走亲访友,你到周边的几个村子里看看,每家每户的门前都停着各种交通工具,有小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等,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人影攒动,主家备好了酒席,盛情招待亲友,几乎是家家欢声笑语,户户觥筹交错。人们都说: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只有常来常往,亲情才能维护。除了过年,端午,中秋,也只有趁过会才能相聚了。
到了下午,就是购物环节了。因为九月二十五会比四月初一会规模要大很多,所以会场上的商品那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比如,吃的,郭家岗面筋汤继续占据优势地位,面皮,米皮,擀面皮后来居上地位超越了凉粉,面点除了油条,烧饼等又增添了很多新品种,让人目不暇接。更有很多高科技与狠活创造出的各种颜色鲜艳,口感诱人的糖果,果冻,点心等等;衣物,各种时尚的衣服从头到脚都能找到,帽子、各种衣服、鞋子等等,老人们中意的棉衣棉裤,棉帽棉鞋,女孩子最喜欢的化妆品,男人离不了的腰带,剃须刀等等;玩的,各种玩具,让孩子们挪不动脚步,为了买到自己心仪的玩具哭的,闹的,撒泼打滚的,用尽各种手段。整个会场上真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里的人口大量涌入到城市里。农村的集会也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戏越来越好看,可是戏台下的人越来越稀少,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老人,卖东西的摊贩也大量缩水,因为现在交通越来越方便,网络购物越来越流行,人们购物有了很多选择,而且前些年过会时诸多假货、次品货在集会上的倾销也让老百姓产生了忌惮心理,现在过会买东西是次要的了,串亲戚反而成了过会要走的主要程序。
过会,寄托着我们儿时的很多美好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恐怕会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其实有很多东西,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淘汰,尽管有些惋惜,可是谁也无法阻挡社会前进的车轮,优胜劣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外一种事物会应运而生,这也是一种进步,我们要做的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过去的那些美好,就让它永远留在记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