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实力写手】缘(散文)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除了能让人结下意想不到的缘分,还会换来出其不意的愉悦。
我在南疆的那几年,有一天,老家一位多年的老同事打来电话,要我给他写一幅中堂和对联,要用“洒金万年红”的宣纸写,书写内容是有关缅怀老人的。说写好尽快寄过去,他要装裱。他岳母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他作为大女婿,这是他承办的一件事。
我说,我来这个城市几年了,从来没有见过卖宣纸,卖毛笔,卖墨汁的店铺。我两手空空,你给我的这个任务我怎么完成?他说,那么大一个地级市,我不相信你找不到那些东西,反正任务交给你了,限十天之内完成。我就只看上你写的东西,别人名气再大,我看不上。
电话挂了。看来这是没有商量了!
我的这位同事给我的任务这么硬,还没有商量的余地,自然是因为他跟我的关系太铁了。他曾经给我帮忙那是不遗余力,要说,给他写一幅字,再应该不过了。我必须得好好在市里找宣纸了。
心里搁上这件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如果办不成,同事到办事的那一天,是要出洋相的。晚上吃饭时,我给女婿说了事情原委。女婿说,文化街就有一家卖文化用品的店。我一下高兴了。我说,明天礼拜天,你用车拉上我去找一下。
第二天上午,到了文化街,女婿说,卖宣纸的地方在靠北的一个小巷子里。女婿开车找停车场去了。
大街通向小巷口有一个比较陡的长坡路,这时,一个老太太手推轮椅走过来,轮椅上坐着老大爷。看上去,二位老人的年岁都很大了,都是维吾尔族人。老太太吃力地推着轮椅,要推上这个陡坡路。我说,我帮您推上去。我接过轮椅手把,往上推。老太太的右手帮着推,边推边笑着说维语,我听不懂。推上陡坡,老大爷在轮椅上双手抱拳,也笑着说的维语。我还是听不懂,但我想,二位老人说的肯定是感谢我之类的话。我说,不用客气,举手之劳。他俩也可能听不懂我的话。老大爷手指巷子的深处,意思可能是说他要去的地方,向我挥手告别。我站在那里,他们走得很远了,突然老太太把轮椅转过,我还站在那里,二位老人家还向我招手致意,我也向他们挥手。
进了卖宣纸的店,还要向下走几个台阶。店是一个很大厅子,左边卖宣纸文具,右边是一位书法老师办的书法辅导班。那天正好礼拜天,约有二十几个孩子,老师辅导孩子写楷书。正好还有写字的大案。我买了洒金红宣纸,问那位老师,老师,能不能借你的案?我写一幅作品。老师笑着说,你也是写字的人?我说,写得不好,是应人之邀。他说,人常说“行不亲,艺亲”。请吧,什么都方便。
我用人家的笔墨,很快写成了。他说,老师的大字写得好,能不能给写我一个更大的“寿”字,四尺宣,只写一个字。我说,可以,但很可能写不好,那只能献丑了。老师取来大抓笔,写大字,砚台盛墨是不行的。老师取来一个大碗,盛上墨汁。我很快写成了,估计笔画就有十几公分粗。老师特别满意,他说,有人要一个大“寿”字,我估摸着能不能写成,今天有幸你来了。我说,老师,用了你的笔墨,给你付些钱。他说,付什么钱呀?要付钱,我也得给你付钱呀,哈哈!我说,那好,老师,打扰你了。他说,有空就来,如果不是礼拜天,我没事,你来,咱们喝茶聊天,相互切磋书艺,交个朋友。“行不亲,艺亲嘛”。我说,谢谢老师今天给我提供的方便。咱们后会有期。
走出店门,找了一家快递公司,给老同事寄走了写的字,一身的轻松感。走在街上,空气格外凉爽,阳光灿烂,一桩心思总算搁下了。
过了两周时间,晚饭后,我和外孙女去公园散步。
夕阳西下,西面的半边天,橘黄色的晚霞,如绸缎一样悦目。站在湖心的长长的虹桥的最高处,向西看,湖边的高楼映在亮丽的天幕上的剪影,对比分明而强烈,乘机抓拍了几张图片。
我和外孙女走过大虹桥,去湖的对岸边欣赏音乐喷泉。刚走下虹桥,迎面遇见那位我在文化街推上陡坡的那位老人,这次给他推轮椅不是那位老太太,是一个中年女士。白白亮亮的脸庞,浓浓的双眉,微黄的头发绾在脑后,穿一身蓝底黄色花纹的长裙。这位女士,文文静静的,给人的感觉,就有一种维吾尔族人特有的风韵和气质。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侧了一下有些僵硬的上身,给那女士说了几句话,然后举手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当然听不懂老人的话。推轮椅的女士笑着用普通话说,叔叔好!我爸说,你前几天帮助过他。我说,老人家好记性,那是在文化街那里一个巷口的陡坡路上,我看老太太推得吃力,是我把老人家推上去的。女士说,我们住在御景湾,不远。那是我妹妹家,父母住在我家,但隔三差五要去妹妹那转一回。谢谢叔叔,女士又问了我住在什么地方,我们聊了一会儿,告别。
我想,世界这么大,茫茫人海,怎么这么巧,这么多人,又怎么和那位老人正面相逢了?
一转眼,深秋了,外孙女感冒发烧,咳嗽不止。我和女儿带外孙女去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挂了儿科,上楼,儿科门外等待就诊的大人带着小孩们,人特别多。等侯一个多小时,总算轮到我们就诊了。麦克风里叫着外孙女儿的名字,我和女儿带外孙女进诊室的门,一看,竟然是先前在大虹桥头遇见的那位女士,是儿科大夫!她连忙站起来笑着说,叔叔你好!这是?我说,外孙女感冒发烧,咳嗽不止。我有些惊奇地说,没想到又在这儿遇了你。她说,有些事情就是富有戏剧性,快坐,快坐。她给外孙女看了咽喉,听诊器听了胸前和后背,说,问题不大,开点药服一些,就好了。我说,需要挂吊针吗?她说,没必要。如果三天以后,不见好转,你把孩子再带来,我看,大概就好了。她又说,能服药,就不注谢;能注射,就不打吊针。孩子还小,动不动就打吊针,对孩子的发育还是或多或少有影响的。她开了三样西药,叮嘱如何服用。她又给我说,叔叔,孩子以后如果再遇到感冒,在初期,你就买一样“小儿**颗粒”,是纯中药制剂,效果很好的,副作用也小。我们要起身要走了,她也起身把我们送出诊室,向我们挥手告别。
下楼梯,我着意在一楼大厅“主治大夫公示牌”上,看医生简介,这位大夫是教授级的儿科专家。
回家后,给孩子服了三天药,孩子痊愈了。我在药店买了大夫说的那样药,以后,孩子一旦感冒,立马服上这种药,很见效的。
现在,我的孙女如果感冒了,我也给服这个药,很管用。这种药,盒子写着“颗粒”,其实是一种橙色粉末。但凡给孩子服药,就想起那两位维吾尔族老人,想起那位热情的儿科大夫。
有一天,女儿调侃我说,大大,你在街上一个举手之劳,竟然结识了一位儿科大夫,太划算了吧,哈哈!
我也想起了不知谁说的一句话:与人为善,莫问前程,福报一定在路上!
与人为善,就能结下善缘,既帮助了别人,又能给自己带来“无心插柳”的惊喜,何乐而不为?善心生善念,善念驱善举,善举暖人心。愿我们都能广结善缘,让生活更美好。
2024·6·7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