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游八达岭长城(散文)
一
周末阳光正好,我们四人来到八达岭长城,此时的八达岭长城显得热闹非凡。人群中既有携家带口的家庭,也有背包旅行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外国游客。他们或是驻足拍照,或是细细品味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长城的雄伟壮丽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们诉说着它的辉煌历史。
沿着蜿蜒的石阶拾级而上,耳边传来的是各种语言的交织,有人兴奋地用中文叫喊,有人用英语赞叹。尽管语言不同,但在这段古老的城墙上,每个人的心情却是相通的。
八达岭长城,不仅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心灵的共鸣。人潮的涌动与长城的静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长城始终屹立不倒,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
我们这次选择坐缆车登上长城,当缆车缓缓升起,视野逐渐开阔,八达岭长城的全貌在我们眼前展开。坐在缆车里,透过透明的玻璃窗,看见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在绵延不断的山脊上,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山水画中。缆车缓缓向上移动,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长城的壮丽景观尽收眼底。长城的雄伟与山川的秀丽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
长城的墙体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古老的光泽。每一块砖石都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在缆车的高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城的敌楼和烽火台,它们像是这条巨龙的脊骨,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当缆车缓缓接近终点站,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即将踏上这段历史悠久的城墙,亲身感受其雄伟壮观,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缆车上的一瞥,已经让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也更加期待接下来的登城之旅。
漫步于古老的长城,每一步都踏着千年的沧桑。蜿蜒的城墙,犹如历史的脊梁,诉说着英勇与坚韧。不到长城,怎知好汉的壮志与豪情?立于烽火台之巅,远眺群山连绵,心中涌起一股豪气,此生定当勇往直前,不负好汉之名。
二
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修筑和完善,成为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阻挡侵略者的脚步,更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家园与尊严。每当外敌来犯,长城上的烽火台便会点燃战火,传递着危机的信号。无数的战士在这里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家园。
从明代弘治年间开始,长城便成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八达岭长城作为明代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屹立不倒。这段历史悠久的城墙不仅见证了无数次的战争与和平,也承载了几代人保护与传承的努力。
八达岭长城作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早在明代弘治年间,八达岭长城便已建成,成为明长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段落之一。明代的统治者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而八达岭长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八达岭长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北京延庆县南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因为如此,八达岭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曾多次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解,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见证者。无论是明代的军事防御,还是后来的旅游开发,八达岭长城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1961年3月4日,八达岭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一历史遗产的重视。1987年,长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确立了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这不仅是对长城历史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文化意义的认可。
三
长城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其历史角色在防御边疆上尤为突出。八达岭长城的建造起因于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它位于北京的延庆县南部,是北方各族入侵中原的必经之地。长城的修筑使得这片广阔的边疆地区成为了重要的防御前线。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城不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心理上的一道防线。它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中原王朝的防御能力,使得外来入侵者面对这道绵延不绝的屏障时,不得不重新考虑进攻的策略。尤其是在明代,长城的防御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通过在长城沿线建造烽火台和关隘,明朝的边防体系变得更加严密和高效。
长城的防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还在经济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长城的存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保障,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明代,长城的防御体系使得边疆地区相对稳定,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
长城不仅仅是军事防御的屏障,更是民族团结和自强不息的象征。在长城的修筑过程中,无数的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那些砖石和泥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长城的每一段都记录着中华儿女的辛勤与汗水,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源泉。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从长城的悠久历史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它横亘于崇山峻岭之间,像一条巨龙静卧在大地上,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长城的存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一位来到长城的游客,不论国籍,不论种族,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感,源自于长城所代表的那种人类共同追求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因此,长城不仅是中国的长城,也是世界的长城。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长城所象征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是这种力量,使得长城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熠熠生辉,成为全人类共同守护的宝贵遗产。
四
孟姜女的传说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这个凄美的故事与长城紧密相连,成为了许多人心中关于长城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召去修筑长城,不幸在寒冬中死去。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千里迢迢赶到长城下,只为寻找她的丈夫。当她得知丈夫已经去世,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的一段。这段传说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悲伤,更是对那些为修筑长城而牺牲的无名英雄们的深切缅怀。
这个故事传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生者的牵挂和对逝者的哀思。每当人们提起孟姜女,仿佛可以看到她那满含泪水的眼睛,听到她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这种深沉的情感与长城的巍峨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更是一座情感的丰碑。
孟姜女的传说还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和他们的坚韧不拔。长城的修筑过程中,不仅有战士的汗水和鲜血,还有无数普通百姓的辛劳和生命。孟姜女的哭声仿佛是千千万万劳役者的共同哀歌,诉说着他们的苦难和无奈。
在八达岭长城上俯瞰那蜿蜒曲折的长城,仿佛一条巨龙在山脊上盘旋,气势磅礴。这条巨龙不仅是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杰作,更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每一块砖、每一段石阶,都浸透了千百年来无数工匠的心血。
长城所在的山峦叠嶂,四季分明。春天,漫山遍野的花朵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长城如同一条绿色的飘带,缠绕在花海之间。夏季,山间翠绿成荫,长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充满生机。秋天,红叶遍布山野,层林尽染,长城在这金秋的画卷中更显得壮丽无比。冬日来临,白雪皑皑,长城仿佛披上了银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融合,长城还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开始,到明代的修缮加固,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它不仅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军事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记录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举,也见证了中华儿女的血泪和奋斗。
站在八达岭长城的巅峰,眼前的景象让人不禁心生敬畏。青山连绵,长城如巨龙般蜿蜒在山脊上,似乎没有尽头。微风拂面,带着古战场上的呐喊声,耳边回荡着历史的回音。长城不仅是冷峻的石墙,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无数次的战火与和平,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写照。
俯瞰脚下,视野开阔,天地辽远。此时此刻,天地间只剩下自己与这段古老的城墙。心灵在这无边的壮丽中得到了升华,一切烦恼与忧愁都被这古老的砖石吸收。站在长城之巅,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敬,对民族精神的感悟。这一刻,长城不仅是眼中的风景,更是心中的丰碑。
2024年6月9日原创发表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