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上学往事(散文)

精品 【东篱】上学往事(散文) ——新堡初中记事之一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6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88发表时间:2024-06-09 07:53:38
摘要:当我兴冲冲地、把初中入学通知书拿回家的时候,正好父母都在院子里。我拿给父亲看,父亲瞥了一眼,冷冷地说:“不上了,没钱!”父亲的语气,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余地。母亲在一旁,焦急地问我多少钱学费,我告诉母亲,每个学期十一块五毛。母亲听了,犹豫了一阵子,最终像是下定决心,坚定地说:“上,想办法上!”


   粉碎“四人帮”后,进入初中不再采用推荐的方式,而是组织统一考试,按分数录取。至于考试成绩要求多少,考取初中学生的比例是多少,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总之,我所在的小学班级总共有四十八人,考上初中的,大概就二十多人。有些同学小学毕业了,就回家务农。
   务农,并非是一个吓人的词,我们的父辈就是这个职业。只是,我们想世界上一定还有更让人憧憬的未来。
   即使考上了初中,在初一、初二甚至初三时,不断有人辍学。当然,也有个别中途转入我们学校的学生。初一时,我们年级有三个班,一个班大概有四五十人。到了初二,就变成两个班了,一个班大概还是四五十人。到了初三,还是两个班,只是每个班大概就只剩下二三十个人。班级的人数,从来都不是固定的。估计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统计升学率、辍学率,国家也没有规定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般情况,孩子小学毕业了,就可以回家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了。能够坚持到底的,不都是精英,但有着精神支撑的力量。
   上了初中,学费也大幅度地增加了。上小学时,一个学期的学费,总共就一块钱,四年级以后稍微多一点,也不超过两块钱,加上买笔、买作业本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个学期总花费也不过三两块钱。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庭,稍微节省一点,让孩子上学,认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的文盲,比上一代人好多了。上一代人,大多不识字。一个村子里识字的人,能写会算的人,真是寥寥无几。
   前几天和大姐微信视频聊天,大姐说现在老家的孩子上学,花费不少。而且基本上都去县城上。乡镇一级的学校也没有多少学生了。假如县城没有房子,家长租房也得上,没有一个家长说不让孩子上学。家长还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读研究生,甚至读博士,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呢!
   命运,在今天看来,很沉重,在我们的那个时代,是朦胧的。
   可是,在我上初中的那个年代,刚刚恢复了高考制度,能考上大学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方圆十里八村,一年能考上大学的,也就一两个。那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生在农村,注定了当农民,就是一辈子种地吃苦受累的命。既然要回家种地,还不如趁早,这样还可以节省学费呢。世世代代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基本上也认定了这种命运的安排。小学毕业,男孩子能干农活了,女孩子也能学着做各种家务活。
   其实,我也是因为学费问题,差一点上不了初中,算是我初中入学前的一次风波。
   当我兴冲冲地把初中入学通知书拿回家的时候,正好父母都在院子里。拿给父亲看,父亲瞥了一眼,冷冷地说:“不上了,没钱!”父亲的语气,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余地。母亲在一旁,焦急地问我多少钱学费,我告诉母亲,每个学期十一块五毛。母亲听了,犹豫了一阵子,最终像是下定决心,坚定地说:“上,想办法上!”
   父亲一听,就不乐意了:“上完初中三年,光学费就得花一百块,哪里有一百块呢?你要是有一百块,就供她上吧!”
   “我去偷,偷一百块,也要上!”母亲提高了声音,咬牙切齿地说。
   “我就吃了不识字的亏,孩子不能像我一样。再说,孩子自己考上了,不让她上,耽误了孩子。”母亲继续诉说着,声音低沉了一点,话里话外,透出了懊恼、悲愤和伤心。
   就像平时父母吵架的情形一样,父亲看到母亲生气了,保持沉默,转身离开了。母亲接着唠叨:“我一辈子受苦,天天过穷日子,孩子不读书,以后像我一样?”母亲一边唠叨,一边干活,直到累了,直到吃饭,没有人接茬,不知不觉地停下来。
   这一次,看到父母为我吵架,我很害怕,也很伤心,非常失落,也感到愤怒。也许真的上不了初中,只能在家跟着父母干活。这样,我的命运就被决定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穷,因为拿不出学费。一气之下,失望之余,背着母亲,我偷偷地把入学通知书撕碎了……
   撕了通知书,心里懊悔。如果真的没有钱交学费,后悔也没有用,留着通知书也没有用。一个假期,我总是闷闷不乐,没有再跟母亲提上学的事,听从母亲的安排,天天跟着母亲干活。
  
   二
   我知道,那时家里确实困难。此时,三姐正在上高中,马上就要参加高考,弟弟正在上小学。如果三个孩子都上学,一到开学,光是学费就几十块,这些钱,真不知道从哪里出。农业生产队年代,一切都是计划经济,农民干活记工分,母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变不出这么多的学费。
   生产队的一个工,价值是一毛五左右。一个工是十个工分,即一个成年劳动力,在生产队一天从早到晚都去干活,才可以记十分工。上小学时,我曾经给生产队麦场站过岗,一天才可以记两分工。而母亲下地干活,在出满勤的情况下,平均下来,一天也就是七八个工分。因为下雨天是不能出工干活的。
   那时我们家缺劳力。一年到头,生产队结算工分,我们家只有欠款。没有钱还欠款,就记在帐上。那时,我们家累计欠款已经超过三百元了,在当时,这真是一笔巨款。
   唯一的好处,就是我们村土地平坦,而且人均土地面积较多。和其他村子相比,粮食充足一些。遇到急事,装几斤麦子去粜,以解燃眉之急。
   小时候,粜麦子去龙亭,那里人多地少,普遍缺粮。从我们村到龙亭赶集,要翻越一道深深的土沟。我曾经跟着母亲,背上几斤粮食,翻越深沟,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如此辛苦,母亲赶集,永远舍不得吃一碗踅面。赶集之前,除了要背上要卖的东西,还要带上两个馒头,作为午饭。要喝水,龙亭沟底下有溪流,掬一把解渴。那时集市上卖踅面,一毛钱一碗。我们只能看一眼,红红的油辣子,香喷喷的葱花,热腾腾的气味,直冲鼻孔,真是极大的诱惑。每次看到人家吃踅面,我在心里发誓,如果有一天挣钱了,先带母亲到集市上吃踅面。一碗太少,那就多买一碗……
   除了粮食,家里能卖的,就是母亲织的粗布,穿成半旧的衣服和仅有的几个鸡蛋。
   到了初中开学的日子,母亲把我叫到面前,郑重地给了我十一块五毛,说:“你去上学吧!”
   那一刻,我惊呆了!原先以为没有希望的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简直是天大的喜讯!我高兴极了,只说了一句好,从母亲手中接过钱,飞也似地跑到学校……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母亲是怎样攒到这些学费的,也没有想到要问一下母亲,真是少不更事!那时的我,只知道我可以上学了,只想着自己的前途。
   报名的时候,老师问我要录取通知书,我只好说找不到了。好在老师没有继续追问,给我登记注册,交学费。
   如果没有母亲的坚决支持,我肯定上不了初中,那么想考大学,大概就是痴人说梦罢了。
  
   三
   其实,那个年代,在母亲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和事。我常常听到有人劝说母亲:“你别让她们上学了,在家帮你做饭洗衣,你就没有那么辛苦了。”母亲摇摇头,回答的很坚决:“不行,她们有机会上,我小时候想上学,没有上成,一直后悔,不能让她们像我一样。我累一点没关系,孩子将来不要再吃我吃过的苦。”我想,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母亲也许会产生片刻的动摇,是啊,我们都去上学,父亲体弱多病,里里外外的活计,都压在母亲的肩上。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忙着各种活计,像陀螺一般旋转,难得片刻的休息。但是为了子女的前途,母亲权衡再三,还是毅然决然地让我们都去读书。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外婆到我家住了几天。我想,外婆那一次是想多住一阵子,和母亲说说话。可是,住了三四天,外婆就要回去,坚决不肯再住了。“你外婆说了,‘你叫你女儿别上学了,在家也能帮你做饭扫院子。看着你从早忙到晚,我都不忍心。再说,咱们家又没有当官的亲戚,孩子就是上了学,也不能出去干公(干公:指吃商品粮、在外工作有固定工资)。’”母亲跟我转述着外婆的原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你们好好上学,我累点苦点,没事。”
   望着母亲的白发,晒得黝黑的面容,我心里非常难受,又感到庆幸。我想外婆心疼母亲,不忍看母亲吃苦,劝母亲又没有效果,干脆回去,大概是眼不见,心不烦;母亲的心,应该跟外婆一样,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吃苦,宁肯自己辛苦。所以,在这世上,宁肯自己辛苦,希望孩子生活的好一点,母爱是最伟大的!
   初中第一次交学费的风波,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当然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决定命运的一件大事。
   所以,有人说,“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庆幸有母亲的坚持,多亏有母亲的辛劳付出,我才有了进入初中读书的机会。
   上学,对多数孩子来说,都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之事,就像水向东流,改变不了什么。对于我,有一段插曲,还是如愿以偿,非常庆幸。
  
   2024年6月9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34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回首往昔,那段历史仿佛仍历历在目。粉碎“四人帮”后,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初中录取方式由推荐转向统一考试,标志着教育公平性的进一步提升。然而,这背后所蕴藏的辛酸与不易,却鲜为人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踏入了求学的道路。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晓当时考试成绩的具体要求和录取比例,但可以想象,对于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说,那无疑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学费的大幅增加,更是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正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未来的憧憬。作者面对父亲的反对和家庭的困境,一度陷入了绝望。然而,母亲的坚决支持和无私付出,让作者最终得以踏入初中的校门。这份母爱,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它不 仅能够战胜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能够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勇往直前。 初中第一次交学费的风波,虽然只是作者人生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却足以影响她的命运。正如有人所说,“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而母亲的坚持和辛劳付出,无疑为她的成长 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感慨万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一个能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是幸运的。而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个个默默付出的家庭和亲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家庭的支持和亲人的关爱,才有了孩子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该铭记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写的非常感人的散文,值得推荐给大家品读!感谢投稿东篱,祝同淑君老师创作愉快,在东篱收获快乐!【东篱编辑 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1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09 07:56:36
  这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描绘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深沉。作者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家庭的经济困境和对教育的渴望。尤其是母亲为了让孩子上学,不惜一切代价的坚持,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动容,无论是父亲对学费的无奈,还是母亲为了筹集学费的艰辛,都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但正是这种沉重,更加凸显了母亲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更是对母爱的赞美。它告诉我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困境,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母爱,更加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祝同淑君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09 09:46:50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场运动刚刚结束,农民的日子依旧贫穷,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再想让孩子读书,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加上我们正赶上了多子女的时代,父母身上的担子,非常繁重。一个家庭,七八口人,中年的父母要上养老,下管小。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为家里贫穷,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都没有机会读书。直到我上大学,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家怎么这么好,让女孩子读书,真了不起!每当听到这话,我都庆幸,同时又很自豪,这一切,得感谢母亲,感谢母亲的无私的付出,感谢母亲的善良和格局。问好编辑,祝你旅途愉快!
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09 09:38:56
  非常感谢滴善斋编辑的精彩编者按!正如你所说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一个能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是幸运的。而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个个默默付出的家庭和亲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家庭的支持和亲人的关爱,才有了孩子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该铭记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话尤其精彩,我的经历,也许是许多人共同的经历,但愿爱能传递,但愿人们都为这个社会的美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问好编辑,端午节安康!
3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6-09 16:24:40
  我比你晚几年,但是和你差不多,当时家长都不认书,农村的上学的最后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着。您的的母亲真伟大,看出老师也是非常上进的人。好文,深情质朴!点赞祝福!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0 09:25:29
  非常感谢诚本真文友的关注与点评!那个年代与现在不同,家里孩子多,生产力有限,一个家庭,不一定能让所有的孩子去上学。许多家庭于是选择让男孩子读书,女孩子在家干活。因为在农村,女孩子出嫁后是“别人家的人”,既然是别人家的人,就不用承担娘家父母的养老任务。再者,农村男多女少,女孩子无论如何能嫁出去,而男孩子有的是娶不到媳妇。父母权衡之后,想让男孩子多点加分,让他读书也是加分项之一。庆幸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女孩在上学、工作等方面和男孩有了一样的机会。问好文友,端午节安康!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09 17:39:57
  掏出十几块钱的学费,那简直就是一次要命的事。母亲为了孩子,一切都在所不惜。幸运的事是我那时上高中,也考了,还在推荐,好像没有学费,不然念不起书的。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们有了读书的机会。淑君老师的文章有着时代感,给人的启迪很深。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0 09:32:50
  非常感谢诚怀才社长的关注与点评!文革时期,学费都很少,等到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费也在不断增加。在分田到户之前,还是生产队大集体,人们种地还是不自由,商品经济也没有发展起来,人们手中依然没有钱。后来,分田到户,种地自由了,人们可以计划种一些经济作物,手中才慢慢有了一些活钱。所以你说的“掏出十几块钱的学费,那简直就是一次要命的事。”那时农村人,即使有力气,也没有地方使,想去干活赚钱,也没有什么机会。问好社长,端午节安康!
5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6-10 07:29:49
  这篇散文也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当时因为贫穷而辍学的学生比比皆是,我们家弟弟妹妹也因为无钱交学费而离开了学校,只有我一个人上了大学,想起来心里还是痛!过去的艰苦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让我们更加珍惜亲情,学会了感恩!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能吃苦,也踏实肯干,乐于奉献,这也与我们小的时候艰苦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更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回报家人,回报社会!问好作者,端午安康!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0 09:37:52
  非常感谢闺蜜!同病相怜,同气相求,你我这所以能在一起这么多年,大概是因为咱们有着相似的身世,相似的感受。记得上大学那一阵子,咱们为琴不能读书而痛心,我找出了上大学时写的唯一的小说《雪芳的故事》,那是用情感写成的,小说中的许多情节,是你的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好在那个年代过去了,以后的孩子不用再吃我们吃过的苦了,也不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难受,而辍学。问好敬茶!端午节安康!
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0 10:21:53
  师弟李秉谦先生看了本文并转发,写了这样一段话:“ 师姐同淑君的一篇小文,触发了我对往事的心酸回忆,我们这代人是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们: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的苦难换来的。建议孩子们读读这篇文章。”是的,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的。深以为然。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10 19:09:12
  一篇发自肺腑的真情散文,母亲的所作所为、她的高瞻远瞩让人钦佩,她的伟大让人感动。老师是幸运的,幸运有这样识大体为孩子明天着想的母亲。黑莓的文章,点赞学习,祝老师端午安康!
回复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0 23:18:37
  非常感谢红花草文友的关注与点评!确实如此,我的幸运,在于母亲的坚持和观念,在那个年代,有些人不一定能考虑那么长远,不一定愿意掏钱让孩子上学,也有些家长宁愿给孩子买些好吃的,或者把家里的房子修的很漂亮,而我的母亲,宁肯省吃俭用,宁肯住着破旧的房子,也要让我上学。问好文友,祝你端午节安康!
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0 21:18:47
  过去在农村,孩子读书是一笔很大的花费,读得起书的真的很少,常常是借钱,或者卖粮食而来。文中的母亲因为自己知道不识字的苦,所以砸锅卖铁都要供孩子读书,让人心生敬佩。文章很真实,引发共鸣。问好老师,夏祺,端午安康!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0 23:23:34
  非常感谢欣然花开文友的关注与点评!确实如此,那个年代,常常为了孩子读书,借钱卖粮,用“砸锅卖铁”来形容,真是非常贴切。为了交学费,母亲非常节俭,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天还要干着比别人更辛苦的活。母亲爱子女,就是不想让孩子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想办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问好文友,祝你端午节安康!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