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又是一年毕业季(散文)

精品 【浪花】又是一年毕业季(散文)


作者:贝拉迪迪 童生,85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38发表时间:2024-06-09 16:29:40
摘要:雨后天晴,阳光倾洒在大地上,遗留在花草树木上的雨滴,折射出亮晶晶的光芒,像一颗颗撒落在人间的珍珠。打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无比舒畅。被雨水冲洗过的万物明亮而清新,仿佛一切都被赋予了新生。天空中一道彩虹,横跨在湛蓝的天空和翠绿的草地间,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希望与梦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难得的惬意时光。一帮小学生在雨后的小水坑中跳跃嬉戏,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充满湿气的院子里。花朵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树叶闪烁着翠绿的光泽。雨后天晴的豁然开朗,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更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窗外大雨如注,前几天学生家长送的一大捧香水百合,还在幽幽地散发着香气。我坐在窗前,看着这场持续了三天的雨,思绪纷飞,莫名的酸涩从眼底轻轻泛起——时光易逝,转眼间,又一届初三的孩子即将离开母校,逐梦远方。
   这是我带的第七届学生。而我带的第六届学生,这几天正在高考的考场上奋笔疾书,为了他们的大学梦拼力一搏。
   高三的孩子们离校的那天,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洒落在内庭院的草坪上,不计其数的蒲公英点缀在草丛间,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就像一个个活泼的音符,在绿色的地毯上恣意地跃动,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与顽强的生命力。红叶李在风中轻轻摇曳,每一片叶子宛如孩子们红彤彤的笑脸,洋溢着生机与希望。枫树和泡桐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嫩绿搭火红,清新配浓烈,多像孩子们的青春,绚烂而又多彩!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松柏,巨大的树冠向高处无限伸展,多像甘心情愿的父母师长,不畏生活的挫折艰难,日夜兼程,和孩子们风雨同行!每每看到孩子们做完早操,在草坪间穿梭玩耍,在大树下嬉戏打闹,不由得心想,这么多蓬勃生长的生命,谁会长成参天的泡桐?谁会是枝繁叶茂的红叶李?谁又会是那些数不胜数、和小草比肩、落地便生根的蒲公英?
   转眼间已经在这个校园里穿梭了二十一载,送走的七届学生:有的孩子学习能力特别强;有的孩子爱帮助同学、尊敬师长;有的孩子是体育场上的运动健将;有的孩子替父母分忧解愁,有担当……
   每个孩子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长。他或许是初春的迎春花,迎风绽放;也有可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睡莲,沉醉于荷塘;又或者是香气四溢的桂花,万里飘香;还有可能是与世无争的腊梅,独傲风霜。品种各异,花期不同,可我们非要强迫所有的花儿都在六月绽放。
   一个隐形模具,要把千千万万的花蕾模塑成同一个模样。不管他们大小不一,不管他们胖瘦不同,更不管他们适合在哪个季节绽放?能塞进模具的就是可塑之才,塞不进去的就搁在一边,置之不理。请听听那些幼小的躯体发出的痛苦的呻吟吧!请看看那些清澈的眼睛流出的泪水吧!也请听听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和心伤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给学生灌输“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这种貌似陈旧的思想。在这个自媒体信息泛滥的时代;在这个网红一场直播带货就可能赚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时代;在这个千千万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在这个农民工在大城市找不到立足之地、大量返乡的时代,我不知道我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不能赶上这个时代狂奔的激流。
   2023年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高达85.70%,大学毕业人数1158万,而就业率仅仅23.06%。在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的洪流之下,假设四年后的就业率还可以达到2023年的水平,那么剩余的60%以上、将近700万的毕业生将何去何从?这还不算往年未就业、累加的人数。仅目前在美团的骑手中,本科生的占比已经高达24.7%。时不时在网络平台推送的那些多才多艺的外卖小哥,有的会一口流利的英文,能和外国人无障碍交流;有的弹一手好钢琴;有的甚至会修复电脑系统等等。我想他们也曾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曾是一个家庭改变命运的全部希望。但是小学学历就可以干的工作,为什么要寒窗苦读十几年,通过层层选拔,耗尽家里积蓄,然后再返回原点,从最底层做起?
   前几天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外甥女打来视频,面容憔悴,两眼空洞,肉眼可见的压力山大。
   视频刚打通,外甥女就悻悻地说道:“小姨,我觉得我快撑不住了!”
   “是因为你的课题还没有开题吗?”
   “是,也不是。导师前期给的题目,我已经准备了大半年,基本上准备好了,这两天又换了个题目。”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选哪个课题由导师说了算,你只能重新准备了。就当前面那个是练手了。”
   “还有小姨,你能听到我这边楼底下的哭声吗?”
   “听不太清楚。谁在哭啊?”
   “一个学生家长。她的女儿跳楼了。这两天一直在宿舍楼底下哭呢,让学校还她的女儿。哭得人心惶惶……”
   “你们学校是国家双一流的大学,读到博士得吃多少苦啊,怎么就那么想不通呢?这都已经好几个了。”
   “我理解她们为什么这么做。一路遥遥领先走到这一步,突然找不到出口,看不到未来,所以就……”
   “不管怎么样,小姨知道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你是我们家读书最多的人,也是最自强自立的一个孩子。等熬过这个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在不考虑就业的事。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一步一个脚印,把握好每个阶段,把该做的都做好,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心情压抑的时候,就给小姨打视频。”
   挂完电话,我陷入了沉思……
   外甥女初中三年在我身边度过。成绩优秀,性格活泼开朗,活脱脱一个假小子。高中毕业考入南昌大学。因成绩优异,并且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本科四年,每年都能拿到全额奖学金。本科毕业后,以学院第二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山大学攻读硕士。硕士还没有毕业,就被现在的导师相中,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博士。现在兼任辅导员,加上博士补贴,一个月也有六千元的收入。但是我心目中那个坚强独立的孩子似乎一天天消失不见了。每次打视频过来,孩子疲惫的状态让人心疼不已,甚至有些担心。尤其前一阵子,她的一个特别受欢迎的老师,因为五年内没有申请到国家专项课题,被学校辞退,到学校附属医院应聘当了护士。这件事如同一颗炸弹,在她的同学之间炸开了锅。要知道,她的老师可是优秀博士毕业生,才能在中山大学留校任教。她哪里能想到,在名校要保住一份工作竟是难于上青天。孩子感到了莫名的恐惧和压力,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无助。我作为孩子的长辈,除了安慰她,鼓励她,我还能做什么?姐夫是开小饭馆的,疫情三年,除了一分钱收入都没有,每年还要支付高昂的房租。姐姐是清洁工,一个月累死累活挣两千块。勉强维持家用。大女儿博士在读。二女儿本科毕业后,为了不丧失应届毕业生的机会,历尽千辛万苦,参加了毕业后这一年来能参加的所有考试,屡屡因为细微的分差被拒之门外。最夸张的一次,八十多人竞争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外甥女仅比第一名差0.9分,可连进入面试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这0.9分的差距,外甥女排名第三,而只有前两名才有资格面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气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最近终于考公上岸。小儿子正在读高一,又在重复着两个姐姐走过的路。就这样一个家庭,如果培养出来的博士生,连找一份维持基本生活的工作都不能保证,让家长和孩子如何接受?而当下这样的家庭又何止一个?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绝大部分孩子的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城市大面积扩建,他们的房屋和土地全部被征用,才转成城市户口。这里的大部分土著居民,从内心深处根本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几乎家家都有巨额土地赔偿款,另外还分了几套住房加铺面。一夜暴富的村民要么沉迷于赌博、打麻将,要么吃喝玩乐。至于孩子,不是送到寄宿学校,就是给批来整箱的方便面,给足零花钱,任其自由生长。学校里刻苦学习的,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之所以刻苦,是他们仍然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本地极少数重视学习的孩子和家长,也许是不满足现状,想凭借知识的力量跳出这个愚昧的圈子吧。课堂上的孩子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刚入校时课程简单,情况还好。一上到初二,随着两极分化产生,那些跟不上的孩子,基本上已经处于弃学状态。每天不是从早睡到晚,就是从早闹腾到晚。请家长来了解情况,客气一点的,一来就撂下话:“我们也管不了。放在学校,一天天长大就行。他们以后又不愁没钱花。爱干嘛干嘛!”不客气的可能电话都不屑于接,将老师拒之千里之外。叫厌学的孩子来谈心,问及他们的理想,大部分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没想过”。
   我曾无数次探求其根源: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家长怎么了?我们的孩子又怎么了?我也曾通过各种媒介,试图从专家学者哪里寻求答案。但百家争鸣,说法不一。唯有一点可以确定——现在的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腰缠万贯的人,还是一穷二白的人;无论是才高八斗的人,还是目不识丁的人,所有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已不同于以往。当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当上大学只是为了找工作,这本身就是教育的悲哀和偏离。
   有一个孩子,因为跟不上学校的节奏,在老师的重重打压下变得离经叛道,桀骜不驯,处处和老师、同学对着干,最后被学校除名。无奈之下父母把她送到台湾的一所因材施教的名校,后来成功逆袭,考上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这所名校的秘诀在于:教育初始,每次考试,都会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优点,给每一个孩子出一套独立的试卷。最终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考到满意的高分。在这所学校里,所有孩子的优点被挖掘,被肯定,被强化。等孩子的自信心完全树立起来,再培养他兴趣之外的学习能力,成功便不再是遥不可及。
   我时常在想,我们从1985年就提出并推行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原因,时隔这么多年,我们还未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抽出身来?
   曾经在网上流行一组“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图”。在对比图中,中国孩子一直忙着学习,忙着上辅导班、培训班。而美国家长则设计了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务:2~3岁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6~7岁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清洗餐具,能独立收拾自己的房间。7~12岁能做简单的饭菜,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也认同,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但也有部分家长以“孩子没时间,做不好”等理由,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对他们而言,除了学习,孩子什么都可以不做。导致的恶果是:很多学霸级别的孩子,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13岁上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38岁就早早陨落的天才少年魏永康,天冷时都不知道给自己加一件衣服。这样的悲剧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还有两个中美高中交换生,在谈及到周末、假期的时间怎么安排时,中国孩子的答案是:不是上辅导班就是在上辅导班的路上。而美国的孩子,则利用高一高二的假期,已经做过多种义工并掌握了相关技能;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学习之余做兼职工作,已经攒够了高中毕业后环游世界的所有费用。同一片蓝天下的两个同龄人,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令人唏嘘。
   多么希望这只是个例。
   中央最近推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政策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长期战略,与以往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时间跨度更长,重在目标导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政策不仅包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而且也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
   希望在我剩下的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能为新政的推进与实施尽绵薄之力;希望在未来的教育沃土上,有花的绚丽绽放,也有树的蓬勃生长。遵循生命的生长规律,孩子们的笑声才会率真地在祖国大地上回响。
   不知不觉中雨已经停了。大西北的夏天,连续下三天雨的情况真是不常见。
   雨后天晴,阳光倾洒在大地上,遗留在花草树木上的雨滴,折射出亮晶晶的光芒,像一颗颗撒落在人间的珍珠。打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无比舒畅。被雨水冲洗过的万物明亮而清新,仿佛一切都被赋予了新生。天空中一道彩虹,横跨在湛蓝的天空和翠绿的草地间,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希望与梦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难得的惬意时光。一帮小学生在雨后的小水坑中跳跃嬉戏,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充满湿气的院子里。花朵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树叶闪烁着翠绿的光泽。雨后天晴的豁然开朗,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更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原创首发)2024年6月8日
  

共 48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身为老师,且是带毕业班的班主任,此时写下这篇文,真的是有感而发。其中对学生的关怀,留恋,不舍,期望,祝福,都烙印在字里行间。对学校应试教育,社会用人标准等问题,做了客现、实际的阐述,对学生身心压力,家长育人方式,都做了贴心的理解和引导。这篇文章既深刻又深情,在情感与实论的双重加持下,主旨厚重,导向正向。一篇正能量的佳作,值得人们深思与品味。感谢赐稿,端午安康。【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09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巧眉        2024-06-09 18:05:56
  非常现实的一篇文,学习是不是条出路?谁都相信这是一条最“捷径”的出路。前些天我到本地名称“唱经楼”古建筑游览,这里是古人公布状元的地方,古时候,通过好的成绩可以直接获得官位。看着那些古人通过一次考试获得终身的出路。再看如今我们的芊芊学子,十多年寒窗的骄人成绩,同样也在等出路。难道是社会对我们的教育质疑还是什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回复1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4-06-09 23:02:10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前的大学是精英教育,人才教育,但是需要精英的单位毕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最终还是会回归普通。自1999年大学全面扩招后,大学生被批量生产。批量生产的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优质单位需要的是顶尖级人才,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普通的用人单位他们又看不上。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现在鼓励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因。国家需要大量的能从事最底层,最辛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空持本科文凭,没有真才实学的伪人才。总而言之,期待教育改革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希望。感谢巧眉老师鼓励留评!祝端午安康!
2 楼        文友:美蓉        2024-06-09 18:07:00
  为教育工作者,我也深有同感,从贝拉老师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出了她对教育的深思和迷茫,这是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老师共同的感悟和追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不是教师的错,不是学生家长的错,是教育大方向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做题,无休止地补课,而没有时间锻炼劳动学技能做公益,学校没有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没有很好地培养他们的爱心,良知,互助、爱人、责任心,他们缺失了许多做人的真正的知识学问,虽然知识层次很高,但是心理素质,品德能力,做人总则,都没有得到提升。所以走着走着他们就看不到前路了,因此犯罪率自杀率都高。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从根本上救治,不然民族的希望都无从谈起。我们虽然也有品德课,但那些内容大而无当,不是具体的告诉孩子们回家都应该干什么,没有可操作性,都是政治思想理论东西,这是教材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心有萋萋,而无能为力。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3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4-06-09 23:26:33
  祝贺迪迪老师得精品,浪花有你真精彩。
回复3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4-06-09 23:34:04
  谢谢上大人来访留评鼓励!祝端午安康!敬茶问好!
4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4-06-09 23:33:04
  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减少应试教育的压力;其次,要推广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考量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领导力等非学术素质的评估;第三,要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强调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单一的知识记忆;第四,重视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第五,鼓励学校提供更丰富的课程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六,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的实验和项目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实地调研,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强化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教。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第八,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兴趣,规划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道路。教育革新任务艰巨而又势在必行,每一位教育者肩负重任,砥砺前行,才能实现教育体系大换血,迈上教育新征程。感谢美社精彩留评鼓励认可!祝端午安康!
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