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承】《五杂组》的坎坷命运(随笔)
《五杂组》是明代学者谢肇淛的著作,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这本书就像一位命运多舛的文人,走过坎坷的一生。
原以为《五杂组》这本书不好买到,上网一查竟赫然在列,于是赶快下单购买。前几天,新书寄到,打开一看,很是满意,不愧是中华书局的产品,设计、装帧均为上品,加上竖排版,繁体印刷,越发显得古意沧桑,书雅文俊。一时之间,真有点爱不释手。品读之隙,掩卷想起一本书、一个人的经历,不免感慨万分。
谢肇淛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有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明朝一国学大师。到了清朝,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收录他的七部著作,其中五部录入总目,两部入选藏书,并且对他的这七部著作中的三部给与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四库全书》在清朝乃至今天,都是国家级的文化工程,能够入选其中的著作,并被纪晓岚肯定,都有其相当的社会历史价值。入选一本,都会名垂青史,谢肇淛能有两部收藏,五部进入总目,足见其著述的丰富,学问的渊博。
《四库全书》入选的只是谢肇淛其中的一部分,还不是他的全部著作。他一生的著述有20余种170多卷,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可知道,他的书被收在史部、子部和集部,涉及非常广泛,所以后人说他是一位“博物学家”,这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不过戏剧性的是,谢肇淛虽有七部著作入选《四库全书》,但被后人评价为他一生最好的一部著作《五杂组》,却被纪晓岚审查后定性为“禁书”,予以收缴销毁。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的著作被官家推崇,有的著作同时被定性为“禁书”,而且还要被收缴销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纵观有清一代乃至今天,一般情况是因人而定书,这个人有了政治或者思想问题,他的著作不论好坏,都会被禁刊、禁读。既要读其好,又要禁其坏,从中可见纪晓岚的学术胸怀,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的政治性,但更能体现谢肇淛著述的学术性,是一位严谨的很少马屁精式的学者,不是贴着学者标签的政治掮客或无耻文人。
对于书籍,历朝历代都是越禁越火,越烧越旺。秦始皇焚书,《诗经》首当其冲,但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诗经》,原来在秦始皇下令烧毁《诗经》的同时,有很多人把诗经藏了起来,或埋于石塔之下,或藏于墙缝之中,更多的则是藏在心中。比如申培公、毛亨公、毛苌公,就是在后来依靠口授来传播《诗经》的。藏于心中的东西,官家无论如何都烧不毁。可见,皇帝和朝廷是创造不出文化,也毁不掉文化的,文化是民众创造,并且用心传承下来的。
我年青时,校园里流传着两本“禁书”,一本《少女的心》,一本《第二次握手》,都是手抄本,出版部门禁止出版发行,但禁不住人们传抄阅读,不论男生、女生,都打着手电蒙在被窝里废寝忘食地阅读,比学习专业课的劲头大出了千万倍,气得老师一个劲地吼叫:“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两部书都“平反了”,《第二次握手》不但正式出版,还拍成了电影。那时,《金瓶梅》也是禁书,并且比《第二次握手》放开的还要晚,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已经十来年了,在国内依然很难买到无删节的正式出版的《金瓶梅》。我托了很多人,拐弯抹角的从香港买过一套台湾1957年山人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如获至宝,轻易不舍得示人。文化的传承总是会有波折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文化。
《五杂组》的命运也很坎坷,谢肇淛写完后不久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就有了刻本,也就是出版发行了,百年之后,清朝乾隆年间被禁止,并收缴销毁。但不少有识之士,还是冒着风险把这书藏了下来,并在民间秘密流传。
清朝灭亡后,《五杂组》很快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大陆、台湾、日本都有出版。
对于这样的禁书,对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对古典文献命运的好奇和担忧吧。都说清朝的文字狱很是厉害,把《五杂组》禁掉,说明这书已经走到了狱门口,或者说已经把他关入了牢笼,真不知这《五杂组》犯了清朝怎样的戒条。
《五杂组》书名中的“五”,指得是这部书分为“天地人物事”五个部分,“杂”指得是其内容庞杂,“组”指得是组成,翻译过来就是“由天地人物事五个部分组成的内容庞杂的一部书”。
清朝的文字狱和禁书多针对清朝当朝代的人和书,纪晓岚比谢肇淛要晚近150年,他的书为什么会被后人禁掉呢?原来是因为谢肇淛所具有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学术胆魄。有远见,有胆魄,这都是罪过,这就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
《五杂组•地部二》有这样一段文字:“女直(真)兵满万则不可敌。今建酋是也,其众以万计不止矣。其所以未暇窥辽左者,西戎、北鞑为腹背之患,彼尚有内顾之尤也。防边诸将诚能以夷攻夷,离间诸酋,使自相猜忌,保境之不暇,而何暇内向哉?不然,使彼合而为一,其志尚未可量也。”
女真就是满族,建酋就是努尔哈赤和他的队伍,这段话实际上是预料到了努尔哈赤的野心,某种意义上是在诋毁满清朝廷的祖宗。谢肇淛去世后20年,他的这段话全部应验,这就极大地刺痛了百年之后的满族统治者乾隆和纪晓岚般的文人,因此,把这本书收缴销毁也在情理之中。
谢肇淛的远见卓识不仅仅在于精准预见了满族人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要命的是他提出了“以夷攻夷”的离间和削弱“建酋”的措施。如果当时的明朝廷按照谢肇淛的建议制定对女真建酋的外交政策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后来的历史真还不好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去向。这样的书如果不加禁读,清朝的士子学者都学着去预见满清的未来,那对清政府的统治便是极大的威胁。再说,预见过祖宗心思,骂过我祖宗的书,怎么能让其继续流传!这样看来,收缴销毁这部书就不仅是情理上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件关乎清政府脸面以及社会稳定、政权稳固的政治事件。
《五杂组》的内容还反映了谢肇淛严谨、真实的治学胆魄,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抬轿子、拍马屁,而是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见解,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敢于对社会乃至朝廷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胆的批评。比如他记录皇帝大婚的费用“今上大婚所费十万有余”。这是《明史》中都不敢记载的数字,揭露了皇族的奢侈和挥霍无度。他还直言批评海瑞的矫情和虚伪:“近代若海忠介之清,似出天性,然亦有近诈者。疾病之日,人往伺之,卧草荐上,无席无帐,以妇人裙蔽之。二品之禄,岂不能捐数镮,置一布帐乎?”“诈”就是骗人,“草荐”就是“草垫子”,“镮”是铜钱。海瑞二品俸禄,却买不起几个铜钱的一顶蚊帐,一张蓆子,而用老婆的裙子当蚊帐使,草垫子当席子,这显然是在沽名钓誉。
他对下层社会的同情和歌颂尤为可赞,在《人部•四》中记载的民间的韩氏女、黄善聪的故事完全可以和花木兰的故事媲美,体现了作者的平民人文情怀。
这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干扰朝廷的“尊君体国”的政治和道德取向,不利于朝廷推行愚民政策,也就不利于朝廷对人民的无条件统治。禁止这样的书籍在民间流行,也是朝廷的重要文化管控策略。
《五杂组》其实是一本有关明朝的小型百科全书,包罗了哲学、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宗教、教育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明朝散文著述的集大成者。是一部难得的明朝笔记体著作。
谢肇淛有一首《登岱》诗:“独立苍茫黯自愁,天边落木正缝秋。片云长自依孤阙,一气谁能辨九州。马向吴门摇疋练,蜃从沧海起层楼。山河指点东南尽,咫尺应向万里游。”从诗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他慷慨激昂、洒脱不羁以及黯然悲秋的心境,似乎已经预见到他的《五杂组》的风雨颠簸之路。
2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