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漫步颐和园(散文)
一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命令建造“清漪园”这座皇家园林,以庆贺其母六十大寿。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愿景,数万工匠不辞辛劳,历时数十年,终于将这座具有江南水乡风情的园林呈现于世人眼前。
颐和园原名叫“清漪园”,清漪园的设计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布局如同诗画一般,将山水之美融汇其中。万寿山高耸于园林北部,象征着永恒的寿命与福气;昆明湖则平静如镜,象征着宁静与和谐。湖中有三岛,分别是南湖岛、瀛洲岛和东堤岛,三岛象征着传说中的仙山,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浪漫。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大肆焚掠,清漪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无一幸免,将包括清漪园和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烧成一片焦土。作为一个爱好园艺和建筑的女性,慈禧太后对这场劫难感到极为痛心,她决定重建清漪园。
1885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开始了颐和园的重建工程。她聘请了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艺术家,希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颐和园打造得更加宏伟壮丽。慈禧太后在这里度过了许多重要的时光,园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条小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经过三年的努力,1888年,颐和园终于重现昔日的辉煌,并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重建后的颐和园,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布局和景观,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建筑和装饰,成为一座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皇家园林。
慈禧太后对颐和园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园林的美景,更是为了彰显大清皇权的威严和文化的传承。在她的亲自过问下,颐和园的重建工程追求精益求精,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完美。无论是万寿山的巍峨,还是昆明湖的浩渺,无不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庄重与气派。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和传奇的存在。而她与颐和园的关系,更是为这座皇家园林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厚重的历史感。
慈禧太后,全名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晚期最具权势的女性之一。她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不仅仅体现在她的政治手腕和权势,更在于她对艺术和园林建筑的独特审美。颐和园的重建,便是她在位期间一项重要的工程。
二
在颐和园的许多景观中,乐寿堂是最为庄重的建筑,承载着无数历史的回响与故事。它的名字寓意着长寿与安康,最初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亲庆祝六十大寿而修建的。乐寿堂的辉煌不仅体现在其建筑的宏伟与精致,更在于其背后浓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乐寿堂经历了一次重新修建。那时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中,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力图恢复昔日的辉煌。乐寿堂作为颐和园的居住主建筑,自然也被精心修缮。
乐寿堂最能体现慈禧太后个人风格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是慈禧太后处理政务、接见大臣的重要场所,也是她日常起居的主要居所。慈禧太后在这里度过了许多重要的时刻,品茶、赏花、听戏,享受着皇家园林的宁静与美好。
乐寿堂,不仅是颐和园中一座重要的建筑,更是清朝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乾隆盛世的繁华,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重建于慈禧的统治时期,最终成为一处供后人瞻仰与怀念的历史遗迹。
三
昆明湖是人工湖,面积达220公顷,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湖水清澈见底,岸边杨柳依依,湖心小岛点缀其中,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宛如长虹卧波,桥上雕刻精美的石狮子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工匠们的鬼斧神工。
在颐和园的众多景观中,长廊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连接各个景点的重要通道,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全长728米的长廊,廊内绘有14000多幅彩画,依山傍水,曲折蜿蜒,仿佛一条玉带,将园中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长廊的设计巧妙绝伦,既能遮风挡雨,又为游人提供了一个悠闲漫步的绝佳去处。
步入长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色彩斑斓的梁枋。每一块梁枋上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和故事,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文学经典、山水风光和花鸟鱼虫。无论是《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还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亦或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运筹帷幄,这些图案不仅栩栩如生,更是色彩鲜艳,历经百年风雨仍旧光彩夺目。这样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长廊不仅仅是一条游览通道,更是一座露天的艺术博物馆。
四
颐和园的仁寿殿,矗立在园林的东南角,面对昆明湖,背靠万寿山,显得格外肃穆庄严。它不仅是皇家园林的核心建筑之一,更是清朝政治风云际会的见证地。仁寿殿作为颐和园的正殿,曾是清朝皇帝在此处理政务、接见臣民和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
仁寿殿的名字取“仁者寿”之意,象征着帝王仁德长寿的美好愿望。建筑外观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彰显皇家威严。殿内陈设富丽堂皇,龙椅、屏风、匾额等无不讲究,处处透露着帝王的尊贵与权势。殿前的广场上,石雕狮子威风凛凛,象征着皇权的不可侵犯。
在清朝末期,仁寿殿更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她通过仁寿殿这一平台,掌控朝政,指挥若定。每当有重大政务需要决策,她便在此召见大臣,听取汇报,颁布谕旨。仁寿殿内外,常见大臣们匆匆忙忙的身影和低声密语的场景,政治气氛异常紧张。
仁寿殿不仅见证了慈禧太后的执政生涯,也成为清朝晚期内忧外患的缩影。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仁寿殿内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这一幕幕悲剧,在仁寿殿的梁柱间、石阶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玉澜堂坐落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居住的地方。幽静的庭院,四周绿树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光绪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幽禁在此,失去了自由。这座华丽的宫殿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一个年轻皇帝的无奈与悲哀。玉澜堂的后门通向宜芸馆,但在光绪帝被囚禁后,这道门被彻底封死,象征着他与外界的隔绝。
宜芸馆是隆裕皇后在颐和园的居所。她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命运同样充满坎坷。她在宜芸馆度过了许多孤寂的时光。隆裕皇后在这里度过了她生命中最为隐秘和痛苦的时光,她的沉默和坚忍成为颐和园生活区的一部分,令人唏嘘不已。
隆裕皇后,原名叶赫那拉·静芬,出身于满洲贵族,她的命运在光绪十五年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年,她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光绪皇帝的皇后。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开始。光绪皇帝与珍妃的爱情让隆裕皇后感到孤寂与冷落。
宜芸馆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传统的中式庭院布局与精美的雕刻装饰相得益彰。宜芸馆身后的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居所,但两人之间的距离却如同天涯海角。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再次遭到劫难。
历史的巨轮无情地碾过,隆裕皇后在宜芸馆中度过了她最为痛苦的岁月。1908年,光绪皇帝病逝,慈禧太后随即驾崩。隆裕皇后在失去亲人后,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权者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隆裕皇后在无奈与恐惧中,代表清朝签署了退位诏书,结束了大清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退位后的隆裕皇后依旧居住在颐和园中,然而,她的心境早已不同于从前。1913年,隆裕皇后在无限的忧思与孤独中离世,她的一生如同一场悲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五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其无与伦比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园林,更是见证了清朝数百年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它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无疑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外,对于颐和园内的文物,国家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颐和园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书画、瓷器、玉器等。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国家在园内设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配备了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杰作,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荣耀不仅是对园林本身历史与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高度赞扬。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美丽和历史价值,更在于它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漫步在颐和园的各个角落,仿佛能感受到那段被封存的时光。每一条小径,每一株古树,都凝结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
今日的颐和园,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文化的宝库。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颐和园的风貌,既保留了古代皇家园林的风采,又融入了现代人的智慧与审美,成为了古今交融的典范。
2024年6月12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