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人间滋味在“创荣”(散文)
温州大学城有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叫“创荣广场”。广场虽小,但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且物美价廉。没事时我总爱拉着小女清扬去广场逛逛。时间长了,便跟许多店老板混熟了,并走进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题记
一、花开半夏
那天是小清扬的生日,我想给她买个漂亮的蛋糕,买一束美丽的花。走到“创荣”不太繁荣的地段,无意间看到一家新开的小花店,“花开半夏”。一看店名就颇有品味,我的心尖触动一下,告诉自己这家店我会常来。
我和小清扬几乎是冲进花店的,好一片花的海洋,向日葵、康乃馨、雏菊、马齿苋树、各色玫瑰……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花的清香。店里还有各种颜色的干花,最多的是满天星,一大把一大把的,还有一个小木架,上面摆着各种各样的小花瓶,价格十几二十不等。
“你好,请问买花吗?”一个温柔又热情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我们这才发现店里还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少妇正笑吟吟地看着我们。我仔细打量了一下,嗯,小脸蛋,长头发,个子矮了点,但小巧玲珑。不漂亮但看着清爽,做生意的,不错了。
“哦,我们先看看,孩子生日。”我随口说了一句。
“哦,你女儿真可爱,给孩子买几枝向日葵吧,永远阳光快乐。”
“咦,还挺会说话的,是块做生意的料。”我心想。刚开的店,生意清淡,肯定便宜,好杀价,就在这里买了。
她说向日葵5元一枝,三枝十五元。讨价还价可是我的强项,这年月赚钱不容易,而且奸商多的是,价格能杀一点是一点。我说十元吧,以后我会经常光顾贵店的。少妇面露难色,说十元肯定会亏本的,要不你再加点。最后以十二元三枝向日葵成交。
显然我是她的第一位顾客,她开心地边给我包花,边又问我,蛋糕要吗?她还会做蛋糕,不过是在家里做,比店里买便宜。我想现在蛋糕都是看着做的。不行,就拒绝了。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但还是温柔又热情地送我们出门,希望我们下次再光顾。我说我以后叫你“半夏”吧,符合你性格,好吗?她说好。
走出门,小清扬嘟哝了一句:“妈妈,阿姨做生意挺难的,你就别讨价还价了。”
“你小孩子懂什么,奸商多的是。”我训了小清扬一顿。
第二次拉小清扬去“花开半夏”,是九月份开学初。换了个工作岗位,需要买花瓶和花布置环境。虽然十几天未见面,半夏居然记得我。
花店的生意显然不错,有五六个学生在买花和花瓶。我一口气买了五六个花瓶和五六束满天星干花。等学生都走了,我又拿出讨价还价的本领,“半夏,我们都老生意了,打个折吧?”
半夏的笑容有点僵,小手指了指墙上,我才看到上面写着“小本生意,恕不还价!”这招我见得多了,我才不管呢,继续磨。
“妈妈,阿姨嫌钱很辛苦的,你就不要还价了。”不料小清扬将了我一句。
“你这孩子,懂什么?”我虽一脸镇定,但心却“格登”了一下。
“这孩子真懂事!”半夏夸了小清扬一句,但还是给我打了个折。我满意而归。
回家路上,我狠狠地把清扬训了一顿。“现在奸商很多的,你知道吗?这句话我跟你说多少遍了。”小清扬眼泪汪汪,“反正我就觉得半夏阿姨不是奸商!”一路哭到家。说真的,我的心里也过意不去。
后来又去了“花开半夏”买了几次花,半夏都主动给我打折。每次去,半夏总是爱拉拉小清扬的马尾辫。
路上我总是教训小清扬,“你看你看,不赚钱她还做生意啊!奸商很多,你以后也要学会讨价还价,这就是生活,懂吗?”小清扬总是把嘴巴翘得老高。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有一天早上上班,坐电梯时我居然碰到半夏去买菜。原来我们是邻居,我住八楼她住六楼。半夏拉着我的手,温柔又热情地打招呼,大姐,你好!
我忽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此后我们俩经常在电梯里碰到。慢慢地,我也了解她了。她的爱人是学校老师,她没正式工作。本来她在家里当少奶奶的,生了孩子后,家里开支大了,就想开个花店做小本生意。“花开半夏”是她爱人取的店名。有一天她说,“大姐,我卖你的花都没赚钱,你家小姑娘好可爱好善良哦,而且你给我取的名字我很喜欢。”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
依旧经常在电梯里相遇,但好久,我却没勇气再踏进“花开半夏”半步。
直到有一天,我们又在电梯相遇,半夏还是温柔又热情,“大姐,最近怎么都不买花了,带小清扬来玩啊。”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终于有一天,我又拉着小清扬鼓足勇气迈进“花开半夏”,买了两束菊花。半夏照例要给我打折,我赶紧说不用了,做小本生意不容易。半夏笑了,还是温柔中带着热情,还是亲切地拉了拉小清扬的马尾辫。
我想,最高兴的莫过于小清扬了。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半夏的真名叫什么。既然她喜欢“半夏”这个名字,以后就这么叫着吧……
二、卖手机壳的男人
女儿刚买了一个电话手表,想把手表的卡装进去。老公不在身边,这种事对我来说难于上青天。女儿说:“妈妈我自己能装。”我不放心,怕女儿把手表弄坏了,说:“还是到‘创荣’店里叫师傅装吧。”
这家店铺很小,呈三角形,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手机壳,墙壁对面摆着一张桌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主人居然养着两只猫,灰白相间。屋里的光线暗黑,一个矮小的男人穿着迷彩服在用布擦拭着各式各样的手机壳。由于一心想着怎样把电话手表卡装好,我也没仔细看他。
听到女儿的求助,卖手机壳的男人二话没说,就把女儿手里的电话手表拿过去装了起来。女儿在旁边协助着他装卡。我说:“孩子你别动,让叔叔装。”
“让孩子一起来吧,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卖手机壳的男人忽然深沉地冒出了一句话,让当大学老师的我不禁脸红起来。女儿说:“对啊,妈妈,本来我自己就可以装的,是你自己不让我装的。”此时我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不由得打量起这个男人。大约一米六几的光景,暗沉的灯光让我几乎看不清他的脸,但是他的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透着一股聪明和善良,令人心里不觉一热。大概是我的装扮像一位大学老师吧,卖手机壳的男人对我女儿说:“孩子,你真幸福,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这里从幼儿园读到大学。”
大学城有很多外地人在这里做小生意,也许他也是外地的,也许他以前也是老师,也许他的孩子正在山沟里读书……他不说我也不宜多问。虽然我是大学老师,但此刻我觉得这个卖手机壳的男人的孩子比我女儿幸福多了,因为他有一位善于教育的爸爸。
电话手表装好了,我问他需要多少手续费。卖手机壳的男人憨厚地咧嘴笑了,举手之劳,不用付钱的。
出于对他的感激之情,而且我的手机壳也的确脏了,就想在他这里换个手机壳。
我微笑说:“大哥,给我换个手机壳呗。”说到换手机壳,他的眼睛亮了。
这年月,生意难做啊。
他很专业地看了看我手机的型号,然后眼睛像鹰一样扫过摆满手机壳的墙壁,很快找到匹配我手机的手机壳。但匹配我手机的只有三个手机壳,花色都不好看,我挑了三个中相对好看的橘色的手机壳。女儿毕竟还小,不懂事,说,“妈妈这个手机壳太难看了,我们到别处换吧。”听女儿这么说,卖手机壳的男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难为情地笑了下,“这几个手机壳确实不太好看,要不您到别处去换吧。”
“没关系的,我觉得这个橘色的就挺好看的,你给我换吧。”
“好嘞。”见我这么说,卖手机壳的男人便麻利地给我换起了手机壳,而且说你这个手机还没贴膜,顺便我把你的手机膜也贴起来吧。我说好吧。
大约过了五分钟,一切搞定了。我问他价钱,他,本来要30块的,今天就25块,因为孩子觉得这个手机壳有点不好看。
“没关系的,你该拿多少钱就拿多少钱。”但卖手机壳的男人坚持要收25块钱,最后我也没办法,只好给他25块钱。
付完钱后,我拉着女儿的手离开了这间小小的三角形房子。走在路上,女儿问我,“妈妈,你平时买东西都讨价还价的,今天怎么不讨价还价了,还要多给人家五块钱。”我笑了笑,“孩子,妈妈今天特别不想讨价还价,而且我觉得这个手机壳太好看了!”
三、各式各样的小店
本地的经典卤味“林家铺子”非常显眼。
《林家铺子》是茅盾写的一篇小说。这家铺子的主人大概姓林,应该有点文化,但至于为什么以卖卤味营生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有故事的吧!
最近新开了一家店叫“牛杂汇”,卖牛腩筋、牛杂碎和牛油渣等,老板娘大约五十多岁,清清爽爽,堪称“牛杂西施”。
那天,我一个人闲逛,被热气腾腾的牛肉香气吸引,第一次吃起了路边摊。尽管我只在牛杂碎里放了点香菜,但味道却很正宗。吃完了我用闽南话问她多少钱?她吃惊地问我怎么知道她讲闽南话。我说卖牛杂碎不是北港人就是苍南人。她会心地笑了,她说她是灵溪的。
做牛杂生意的人以前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后来也有在深巷里租间小屋的,算不上体面的工作。而且做牛杂很辛苦,只有勤劳的人才会做。能看到商机,在“创荣”开一家牛杂汇,老板娘身后的故事从她坚毅的目光中就能看见。
奶茶也是“创荣”的一大势力。
生意最火的数“书亦·烧仙草”奶茶店。奶茶店的店长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手下还有三个年纪相仿的小伙计。奶茶大约有十几种,小姑娘有条不紊地指挥三个小伙计完成。小姑娘化着浓浓的妆,非常老练。小伙计的手法也非常熟练。他们的年纪和大学生差不多,显然没上过大学,也许他们来自农村,缀学了?每个顾客走了,小姑娘总会夸张地说一声“欢迎下次光临!”
多少次我想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小出来打工,但怕触着他们的痛处,欲言又止。
广场还有好几家西点店,卖得最好的是西味特。这个品牌在温州有连锁店,在大学城开一家分店说明老板挺有眼光。此店东西精致,价格公道,最主要的是老板温文尔雅。这家店的“推推乐”是小女的最爱。上次老爸生日我专门到这家店订了个蛋糕。做好后出门时,老板说:“女士,我为你开门。”这令我非常感动。这是我碰到的最有礼貌的生意人,也改变了我对生意人没什么修养的看法,这个老板看来是个读书人,单位工资低,不呆了做生意?
零食店数悠百佳最好。这是夫妻俩经营的小超市。零食种类多,东西也好吃。为了增加人气,老板和老板娘经常会搞些小促俏活动,挺有头脑。有好几次,看到两夫妻的孩子坐在吵吵嚷嚷的店里学习,学习环境太差了。估计这一家人经济条件不咋地,也许没房?租房?
最近摆地摊卖鲜花的也挺火,有玫瑰、百合、向日葵、雏菊和满天星等。有一次我向老板买了一枝向日葵,这个老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说店铺很贵,租不起,为了生计,只好摆地摊。话里藏着多少无奈……
广场有家服装店叫“沐沐”,尽管到目前为止没买到合适的衣服,但我却跟老板娘很熟。每次去创荣总要去逛一下。老板每次都热情接待。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开店,她说:“好玩呗。”估计家里有钱,做生意消遣。这种情况挺难得。祝她玩得开心。
最近只要你到万象城、银泰和万达去逛一逛,就会发现,店铺开业由以前的送鲜花变成送麦穗了。也正常,宋朝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穗是人们对丰收的祈盼,麦穗应该也是。只有丰收的年景,生意才能做得顺风顺水。创荣广场也赶时髦,有家店开业,店前也是一片麦穗。再一看店名,“渔鲜稻香”。卖烤鱼饭、牛蛙饭和海鲜饭等。开店做生意,一个店的店名很重要。这个店的老板有点意思,看来也是文化人,也是因为单位工资低下海了?但我觉得店名改为“鱼鲜麦香”合适点。
还有一家店开业,叫潘师傅脆皮鸡腿,门前也摆了几堆麦穗。中国人就是爱凑热闹。
饰品店有两家,精灵屋和叁年贰班。里面的饰品琳琅满目。每次逛创荣,饰品店必逛。店里的伙计都是兼职的大学生。由于我研究先秦服饰,所以对饰品敏感,经常会买一些小东西。但我没买时,小姑娘也会说一声“走好!”好懂事的孩子。兼职有些是因为家境困难,有些是为了社会实践。做生意很辛苦,要察颜观色,难为小姑娘了。
逛逛“创荣广场”,我都会发现“创荣”每个店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或美丽或辛酸的故事,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不信的的话,你也来尝尝“创荣”的人间滋味?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