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韵】太行山上的红星杨(散文)
在太行山革命老区武乡县王家峪村,静静地伫立着一棵很特别的白杨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红星杨”。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段历史的记忆。
这棵红星杨,如同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那样,亲历了八路军战士,在太行山英勇抗敌的红色故事。它经年不衰,仿佛又在向世人展示着,那份不屈不挠、勇敢向上的抵抗精神。
武乡,这片红色厚重的革命土地。这里的一山一河,一砖一瓦都弥漫着浓烈的革命气息。而这棵红星杨,更是这片土地上最为醒目的地标之一。它的存在,时时刻刻都在,用一种坚强的方式告诉世人,那段历史,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为了人民幸福而不惜牺牲的英雄战士们的光辉事迹。
在八路军太行山纪念馆内,“太行精神,光耀千秋”这八个大字格外耀眼。如血的颜色,渲染着背后太行山的浮雕墙,远远望去,它们好似红星杨那般,以同样的一种意志力,陈述着这里所有的革命信息。而红星杨的每一片枝叶,也好像与这八个大字时时交相辉映着,共同构成了一段完整的红色革命斗争的往事。
纪念馆内的那些陈设,每一处都代表着一段热血沸腾的时光。作为一名太行山人,或者说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将这些民族的屈辱铭记在心,珍惜和平,不忘初心。以不负时代的责任心,并为之去奋斗,去创造。这是国家曾经所遭遇的苦难,也是红星杨所凝聚的革命斗争的精神。
在武乡县城,东部大约35公里处的丘陵山区,有一个叫王家峪村庄,这个村庄就是当年的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也是红星杨的生长地。红星杨见证了,抗日军民的血汗,也见证了英勇的八路军将士和勤劳的老区人民一道,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尽管历史的长河,浮走多少的如烟往事,便是流不尽的是太行山红星杨的浩然正气。往事染红的浊漳河日夜奔腾,唱不完的是红星杨所代表的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朱德、彭德怀、左权、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先后指挥了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其中在和砖壁旧址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临部署和指挥了抗日战争中,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那棵红星杨,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它都独自伫立着。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红星杨那高大的树冠,依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粗壮的树身,遒劲有力,俊秀挺拔。几个人都难以将其环抱。当你在树下试着转一圈时,便能捡到那些细小的树枝,沿着树枝的横纹,用手轻轻掰开,在枝条的断面处,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清晰的红色“五星”图案,它端端正正,有棱有角,深嵌枝体之中,让人觉得十分神秘。看上去宛若解放军战士头上的五星帽徽一样。
听当地人说,关于红星杨,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烽火燎原。为避开与日本侵略者的正面交锋,1938年春天,八路军总部便转战驻扎在了太行山腹地的王家峪村。即便是太行山脉,峰峦起伏,山高路险,但是日本侵略者依然不断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并且国民党政府也停止对我们的供给,我党处在前后夹击,被联合进攻的严重关头。那时,根据地的军民生活非常艰苦。而就在此时,朱总司令坚定不移地带领敌后军民,坚持“前门打虎,后门拒狼”,一系列的自救措施。他带领着广大战士们,吃着山里野菜,喝着糊糊粥,穿着自织的土布衣服。一边打仗,一边开垦荒田。一边构筑工事,一边还进行种植。1940年春,总部机关和作战部队的战士们在王家峪村一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运动,朱总司令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参与。他手持锄头,挖坑植树,当时面对严峻战争的形势,朱总司令的心情非常地沉重,因为几天之后,他就要离开这片革命的土地,准备到重庆与蒋介石就两军摩擦问题进行谈判。临走时,他想起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历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去谈判,结局如何,他不得而知,于是他决定在太行山上,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把他珍藏了多年的一颗红星拿出来,埋在了这棵杨树根下……
后来,谈判结束后,又因上级的指示,改变行程折转延安,与毛泽东主席一同部署抗日战线,最终,此别成为永别,再没有来到太行山。朱总司令亲手栽下的那棵小白杨,也成为他在太行山留下的一个永恒的纪念。
朱总司令生活在武乡王家峪村子时,不仅种下了红星杨,还写就一首五言绝句——《寄语蜀中父老》。“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这首诗很真实地写照了当时抗日战争的艰苦和全体八路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天寒飞雪,气温骤降。面对军备不足,敌我双方作战实力相差悬殊以及我军武器装备低劣,弹药不足等问题,仍然坚定军心,英勇作战,先后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地区,给以日军沉重的打击。接着八路军分兵抗战,并且还发动群众,广泛开展起一系列的游击战役,开创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冀中、冀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日胜利。
红星杨,它不仅是太行山上的一颗红星,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的坐标。后来,人们为记住这段抗战血泪史,还将其写成小说,拍成电影,编成了历史舞台剧,音乐剧,广泛加强对红色革命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我们的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红星杨,它也将成为我们的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我们的血脉,植根进我们的记忆细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弘扬革命传统,去传承太行精神。
正如那一首首红歌所唱:“太行山上红星杨,红星闪闪放光芒,红星杨树传精神,太行山上歌雄壮”。“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而这,就是红星杨的精神。它将会永垂不朽,千古流芳!
(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网,2024年6月13日。)
文章首先介绍了“红星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强调了它在革命老区武乡县王家峪村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描述红星杨的坚韧生长和纪念馆内的陈设,引出了太行精神的内涵。
然后详细叙述了红星杨的生长历程和与八路军历史的紧密联系。文章提到朱总司令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亲手种下这棵树,并埋下了红星作为纪念,使得这棵杨树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此外,还通过描绘红星杨的外观特征和传说,增加了其神秘感和象征意义。红星杨那高大的树冠、粗壮有力的树身以及独特的红色“五星”图案,都使其成为了英雄的象征。
最后,文章总结了红星杨所代表的太行精神,即不屈不挠、勇敢向上的抵抗精神,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坚定军心、英勇作战的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红星杨”的描述和解读,展现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伟大太行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误读请老师莫怪,祝创作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