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奶奶的泥火盆(散文)

精品 【星月】奶奶的泥火盆(散文)


作者:江南柳烟 秀才,226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0发表时间:2024-06-13 22:24:05

看着江山征文,十分感慨,如我一样有着半个世纪生活经历的人,多数会留在当地生活,什么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少是了解一些的。很多七八十年代常用的生活用品,已被历史淘汰,比如我小时候常见的火盆,我女儿就没有见到过。经历过的人若是不写出来,还真会被历史彻底淘汰。
   父亲的老家坐落在本县的边沿,再往东走就是木兰县地界了,四周环山,出行不算便利,绕着山七拐八拐的大约走将近二十里路,才能走到龙庙公社。交通闭塞,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出几次大山。好在有地有山,生活常用的都可以就地取材,没有的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茅草房子到了冬天挡不住所有的寒风侵袭,每天要靠一铺通长的大炕,外加一个火盆才能让一家子人舒舒服服地猫冬。
   刚入冬,土坯房还能抵挡一阵寒风侵袭,到了数九天,天气骤然变冷,气温每天低于零下三十度,奶奶就会搬出她的泥火盆。东北进入猫冬后,习惯早晨吃抗饥饿的饭菜,比如玉米面大饼配酸菜。包了粘豆包后,不是把所有的豆包都蒸熟,而是把豆包包出来后冻了,收在仓房有瑕疵的大缸里冷藏。到了数九天,一铺火炕锁不住屋子里的温度,这时候村子里的人做早饭时,选择用木头当烧柴,锅里先把酸菜炒好后多放一些水,放上铁盖帘,帘子上铺一层蒸布,锅边放一层洗干净的玉米叶子,既为了防止豆包漏锅里,也防止放在边上蒸豆包粘在蒸布上不好起。
   等豆包蒸熟了,奶奶用铁锹先把火塘里的木炭掏出来放进火盆里,然后扯着火盆的两只耳朵端起来送进东屋火炕上,这才又返回厨房起豆包,盛菜,四叔或者爷爷已经把炕桌放好。爷爷、四叔和老叔喜欢吃酸菜放辣椒。
   火盆有了,只见爷爷带上狗皮帽子,双手抄在袖筒里,迈着八字步推开外屋的门,人裹着热气走出屋,冷风钻进一大股,冻得人直打颤。爷爷走到东房檐下,扯下几个挂在墙上,用线穿起来风干的红辣椒。再挟裹一身的冷风回转屋里,颤着手把手里握着的辣椒,一个个放进火盆里烧,等辣椒鼓足了气,胀破肚皮后,干辣椒烧好了。爷爷把烧好的辣椒放在桌子中央,供家里人把辣椒撕碎放进酸菜里搅开,吃一口豆包,再喝一口酸菜汤,一股辛辣直辣嗓子,跑进胃里,胃辣热了,浑身也热乎起来。桌子旁边是一盆火热的炭火,再喝上这酸辣适中的酸菜汤,浑身包裹着散不去热气。
   老叔就是吃完这样的早饭,推开家门,一步步丈量着冬日里,寒冷的二十里路上的学。奶奶患有肺心病,牙口又不好,爷爷领着两个儿子吃的火热,奶奶只能盛点酸菜汤,唠叨着皱着眉吃完这顿饭。
   吃完饭后,爷爷涮碗扫地,四叔出去就是一小天,等晚上到了饭点才回来。奶奶吃完早饭守着火盆迷瞪着,有时候邻居家大表姨手里拿着正在纳的鞋底会过来和奶奶聊天。奶奶见有人来,咧着没有牙的嘴乐着,顺手抄起烙铁拨一拨火盆里的炭火,让炭火旺一些,自己向炕里挪一挪,让出热乎地好让大表姨烤烤火,驱驱一身的寒气。大表姨笑着伸出冻僵的双手,放在火盆上,翻着手心手背的烤,等烤热,这才掏出围兜里的鞋底一边刺啦刺啦纳着鞋底,一边唠着闲嗑。多数说的是亲戚家的新闻,我也围在一旁听着,仿佛这个冬天,所有有关外面的事,我只能从她们的闲谈中得知。
   到了冬日,农人闲起来开始走亲戚,姑奶、姑爷爷、姨奶奶,姨父爷,表叔、表姑、表姨、表舅等,感觉那时候亲戚是真多呀,而且称呼也全。他们来了,手里提溜着两瓶罐头,两包点心,这算是七十年代最高档的礼品了吧?
   人来了,开始张罗着做饭招待客人,饭菜家里有啥,挑最好的食材拿出来做好了端上来。爷爷也会大方地拿出他平日里舍不得喝的散白酒,倒出一白瓷茶缸酒,拨开火盆上面的炭灰,把瓷缸放进火盆挪一个窝坐进去,只一会白酒就被炭火温热了。拿出小酒盅,开始你推我让的倒酒后,吃菜喝酒说着话,十分的热闹。爱喝酒的亲戚临走时,已是脚步摇晃,说话大着舌头说不清楚了。这火盆里温出来的酒,喝得亲戚是十分畅快。大冷的天,家近的,自己也能带着一身酒气,轰跑了寒气到了家也不感觉冷。
   奶奶的泥火盆,也是老叔的大宝贝。若是赶上周末,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老叔会从仓房里拿出来几个豆包埋进炭火里烧,等烧热了扒出来,拂去表面的炭灰,再吹一吹,老叔一边嘶哈抽着冷气,一边吃着烧焦的粘豆包。有时候也会拿出几个土豆,埋进火盆里的炭火里烧熟了吃。
   我家父母上班后,我们几个小的只能守在自家热炕上自得其乐,火盆是没有的。小时候没有问过母亲,为什么不给我们备上一盆炭火烤火取暖。等大了后,听了大姑家表哥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惨事后,终于理解了为母的苦心。
   大姑生有8个孩子,三表哥年长我一岁,在他三岁那年的冬天,大姑刚把一盆炭火端到炕上,三表哥和三姐在炕上跑来跑去,三表哥疯跑着玩的忘乎所以,身体没有站稳,一头栽倒在火盆里,前面的头发瞬间燎没,右半边脸烧伤,等治愈后,右侧脸留下了瘢痕,十分难看,人有些呆愣,见人躲闪,后来长大后也没有成上亲。
   母亲宁可让我们冻点,也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惨剧。她们两个大人每天早出晚归的上班,家里没有人照顾,若是放了火盆她是无论如何也不放心。等到了周末母亲在家了,她也会趁着做早饭烧了炭火,掏出来放进火盆里,我们几个感到无比的开心,随后把老叔干过的事,一样样学着干了一遍,母亲看见了瞪着眼睛喝止我们别霍霍人,炭火让我们这一通捯饬,炭火渐渐成了灰,保持不到烧晚饭的时间,屋子会瞬间变冷。
   母亲喝止她的,趁着她不在身边,我们把母亲放起来的毛葱、大蒜掏出来烧熟后尝了个遍,最后总结出来,烧出来的葱和蒜不辛辣了,相对烧出来的葱更适合我们小孩子口味,烧好的葱有些发甜。
   等母亲买了粉条,我们每个人手里掐着一小把粉条守着火盆烧粉条吃,一个个被炭火烤的红头胀脸的,小妹把头发都燎焦了。
   我们守着火盆玩耍的时间与同龄人比起来少得可怜,自家只有母亲周末休息才能有火盆烤火玩,不是周末,太阳快要落山时,自家的火炕也凉透了,屋子也冷,我们四个纷纷跳下炕,穿上鞋去东屋奶奶家取暖。最小的弟弟不会说话,我要照顾他穿上鞋,领着他走在最后到东屋取暖。
   此时奶奶已经把火盆里的炭火换成新炭火,炭火散发出滚热的气流,直冲面额,身体也暖和了。我们四个小豆丁围着火盆,看着坐在炕沿边的爷爷眯缝着眼睛抽着纸烟。大弟弟跪着双腿移过去,拽着爷爷的袖子,央求爷爷讲古。爷爷呵呵乐着,就开始讲他看过的古书。
   当听到开门声,我们像是有心灵感应,喊着妈妈穿上鞋就回西屋找安慰去了。等我们再大一些,父亲在西屋靠东墙处搭了一个炉子,早晚烧一阵屋里就热乎了。现在想起来也十分的怀念。
   等过年后,天气逐渐转暖,火盆也从火炕上挪了下来,放在角落里暂时闲置起来。到了五月,奶奶会把自家攒的鸡蛋凑个近三十个,不够也没有关系,到邻居家先借一些凑够数孵小鸡崽,等自家鸡下了蛋,再还给邻居。
   奶奶又把她的火盆端出来,擦去浮灰,找一些软玉米叶子撕成条,铺在火盆里,随后把准备好的鸡蛋小心地放进去,把鸡蛋摆放好后,最后去请想要做妈妈,咕咕叫个不停的母鸡来孵蛋。当母鸡在奶奶的怀里挣扎着要逃脱不得,在看到摆放在火盆里的鸡蛋时,心找到了归属,不挣扎了,顺从地张开翅膀收拢着鸡蛋,护在羽翼下给予体温孵化。
   奶奶会给鸡妈妈准备好水和玉米粒,方便鸡妈妈食用。在母鸡孵到5天之后,奶奶会用一件上衣照在母鸡身上,把它抱出火盆,开始手搭在鸡蛋外围遮着煤油灯的光照蛋,把透明的,没有阴影的鸡蛋拿出来吃掉。奶奶照完后,我也拿起一个,学着奶奶照蛋,还别说,我还真的学会了辨别鸡蛋里有没有鸡崽坐胎。奶奶隔几天就会照一次,把不能孵崽的,或者死胎的鸡蛋挑出来,避免孵臭裂开,弄得抱窝的火盆脏了,屋子里臭气熏天。
   等鸡蛋孵化到21天时,小鸡开始破壳钻出来。一只只小鸡娇娇地叫着,伸出毛茸茸的鸡脑袋,把尖尖的嘴搭在火盆边上打着瞌睡。那场景,现在回忆起来我不禁莞尔一笑。直到小鸡很大了,这火盆端到屋子的角落里,继续是这些鸡崽的家。有人可能问了,放在外面不可以吗?屋外面黄鼠狼和老鼠多,它们太小,母鸡保护不过来,遇到黄鼠狼,母亲也傻眼。
   奶奶制作火盆也是能手,做好的火盆会用上好几年。等火盆用裂了,就需要做一个新的替换。做火盆需要马粪和猪的鬃毛。村子东北处有一个黄土坑,平时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取黄泥土用来搭火炕,做火盆用。奶奶把黄粘土端回来,我就是那个小跟班的,奶奶走几趟,我也跟着走几趟。看着奶奶把把马粪和猪鬃毛混在黄泥土里和好发酵,到了第二天奶奶查看混凝土能不能用,能用了,就把家里的脸盆,或者用漏的饭盆倒扣过来做模具,把发酵好的黄粘土拍成饼贴着盆粘牢粘实,火盆的身子做完后,用黄黏泥搓成一个婴儿手臂粗的长条,沿着做好的火盆身底部粘一圈,粘牢靠了,再捏两只泥耳朵,在火盆身体两侧对称粘牢,放在阴凉处阴个大半干后,把铁盆抽出来,最后把火盆的边缘抹圆,继续阴干。这样做出来的火盆,在冬日里多次盛炭火烘烤,最后里面是青灰色,跟烧制的也没有啥区别,十分的耐用。
   火盆承载了太多故事,奶奶在47岁时生了老叔,家里穷,奶奶年岁又大,根本没有奶可以喂老叔。好在有火盆,奶奶就用茶缸盛点米,放一些清水坐在火盆里的炭火中,熬煮一些米汤喂给老叔喝。
   奶奶用了一辈子的火盆,在她六十七岁到七十岁这三年里去了边疆,我家有暖气,还烧着火墙,这才断了火盆的使用。奶奶在她人生最后两个月回到老家,三叔家还是用着泥火盆取暖,阔别三年后奶奶又用上了火盆,不知道奶奶是啥心情。回到老家不到两个月,奶奶无声无息地走了。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农村后辈都走出了村庄,走到大江南北安家落户。农村仅剩一些五十岁以上的人,守着村庄颐养天年。土房子扒了,享受国家政策,盖起了保障房,屋内构造跟楼房没有啥区别,火盆更见不到身影了。它随着岁月的流逝,留在了记忆的长河中成为了谈资。古时候富人用金丝炭,银丝炭取暖,那么我的先人是用着火盆盛现烧的炭火取暖,算不算富有?

共 39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前的一些老物件正在渐渐的消失。比如我们现在住上了坚固而且保暖性能好的房子,用上了暖气和空调,以前那些取暖用的火盆就被淘汰了。本文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儿时用过的泥火盆。作者的老家在东北,冬天特别寒冷,再加上家里的茅草房子难以抵挡寒风侵袭,火盆就成了一家人取暖不可或缺的物件。奶奶的泥火盆是自己做的,它制作简单,坚固耐用,不但可以用来做饭,还可以捎带着取暖。一家人围着火盆吃过饭之后,每个人就干自己该做的事。奶奶守在家里,邻居家的大表姨回来找奶奶聊天,到了冬日,更有诸多亲戚来家里串门,一家人围着泥火盆更显得其乐融融。天冷时孩子们用火盆制作好吃的吃食,天气热了闲置的泥火盆还可以做母鸡孵崽的窝,泥火盆伴随着作者度过了童年时代,给作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纪念,现在泥火盆早已不见踪迹,留在记忆的长河中成为作者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一篇优美的怀旧散文,让我们了解了泥火盆,感受到了东北的冬天和生活习俗。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淇水碧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6-13 22:25:06
  一篇优美的怀旧散文,让我们了解了泥火盆,感受到了东北的冬天和生活习俗。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6-13 22:27:08
  我们这儿以前取暖都是自己盘的煤火炉子,烧的是和好的煤泥,连做饭带取暖,也很方便的。但是有了暖气和空调,这些老物件就都被淘汰了。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6-15 10:22:32
  嗨,昨天这篇被退回,感觉好没有意思,火盆在九十年代以前一直被东北人用来来取暖,只是近十来年不用了,怎么就不算传统文化记录了?
3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24-06-14 09:55:13
  文章如戏,一幕幕情景如在读者眼前上演,很暖很暖,很接地气。语言非常有特点,用了一些地方语句,让人觉得亲切,用词也很准确,贴切,读起来如同很作者促膝聊天,非常享受。学习了!
最好的是下一个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6-15 10:23:31
  感谢纯子的美言。
4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4-06-14 11:17:44
  该作品不符合此次【江山•根与魂】主题征文要求,改为非征文体裁。
江山编辑部
5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6-20 11:33:20
  泥火盆,久远的记忆。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