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年画,岁月的印记(散文)
一
在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中,年画是一道不可磨灭的色彩,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家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是岁月留给我们难以磨灭的印记。
每当新春将至,家中的父母便会忙碌起来,去镇上买年货时,顺便精心挑选几张色彩鲜艳、图案吉祥的年画带回来。等年前大扫除完毕,大人们便将年画贴在墙上,房间旧貌换新颜,顿时变得亮堂好看多了,家人的心情也变得明媚起来。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幅年画,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鸡。它站立在盛开的梅花枝头,羽毛绚丽多彩,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整个年画洋溢着祥和与喜庆。每当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那幅画上时,整个屋子似乎被温暖和欢乐所充满。
外爷是村中的老画匠,虽未受过正规教育,却拥有一身绝活。那时,他总是端坐在炕头,一笔一划描绘着各式各样的年画。我常常蹲在他身旁,目不转睛看着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纸上舞动。每当一幅作品完成时,他总会露出满意的微笑,然后递给我一支笔,指导我效仿着画上几笔。
外爷告诉我,每一幅年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特别的意义。红色代表喜庆和好运,绿色象征生机与希望,而蓝色则寓意宁静与和谐。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在红纸上勾勒出五福临门的图案,以及如何在绿纸上描绘出丰收的景象。
二
除过画年画,外爷爷还喜欢去集市上看各种各样的年画。记得有一次,我跟随外爷去集市上选购年画。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有的画着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威武庄严,据说能够驱邪避凶;有的绘有福禄寿三星,寓意着福气临门、长寿多福;还有那些活泼可爱的金童玉女,象征着子孙满堂、家庭和睦。每一幅年画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份深厚的情感。
那时候的我,总是对彩斑斓的年画充满了好奇。我会仔细观察每一笔每一划,试图读懂那些图案背后的含义,外爷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他指着家里一张已经发黄的年画说:你知道这幅年画叫什么吗?我摇摇头。外爷说,这幅画的名字叫《祖国处处有亲人》,这幅画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一听到外爷要讲故事,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外爷,你赶快讲讲,这年画有啥故事?我催促道。外爷吸了口旱烟,慢悠悠地说:这幅年画创作于1973年。其灵感来源于两位解放军战士在1971年春节前后,为帮助一位6岁女孩小羲浩从沈阳安全到达河北宣化。当时,小羲浩的舅舅和舅妈因工作繁忙无法亲自护送她,便委托了一位解放军战士将她送上火车,并在火车上继续护送她。这位解放军战士到达北京后,又将护送任务交给了另一位解放军战士,两人通过“爱心接力”的方式,确保了小羲浩安全到达。
画家周德清在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后,深受感动,决定将这个故事绘成画作,于是便有了这幅年画。这幅年画在1973年春节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温暖的记忆。外爷停了一会,又说,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年画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军民鱼水情,也反映了年画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和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寄托。
听了外爷的一番话,我对年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此便喜欢上了家里墙上贴的年画。虽然它们破旧不堪,但始终没有被家里人撕掉,依然保存完好。
随着阅读面的增长,我渐渐对年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墙上那副《三国演义》的年画,刻画的是“三顾茅庐”的故事。画面上,山势险峻,山上布满挺拔的树木,山下则是修竹掩映的几间茅草庐。山间流水潺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牵着高头大马,前来拜见诸葛亮。刘备躬身作揖,神态恭敬,正在询问看守柴门的道童,而关于和张飞则分别站在刘备身后,静静等待着。
草庐内,诸葛亮已经睡醒起身,静心打坐,神态悠然,展现出儒雅飘逸的风度。
整幅画通过精妙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生动地描绘出来,画面中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每一次都带着诚意和尊重,而诸葛亮则在茅庐中沉思,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这个故事在年画中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感和意义,让人们在欣赏年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此外,还有《桃园结义》的年画,讲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共同奋斗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年画中被描绘得生动感人,让人们在欣赏年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忠诚和友情,义气与责任,也展现了年画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和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外爷讲的年画故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对年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开始了解它的历史。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名为“年”的怪兽,每逢年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这怪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嘈杂的声音,于是,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贴红纸、放鞭炮、张灯结彩,成功驱逐了“年”。自此,贴红纸,也就是最初的年画,变成了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到了宋代,年画便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家家户户贴上门神,祈求驱邪避害;悬挂福禄寿,盼望来年吉祥如意。那时的年画,是人们对生活最朴素的祈愿。
至明清之际,年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地的年画最为著名。这些地方的年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遐迩。
而四川绵竹年画、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陕西凤翔年画,它们各有千秋,它们不仅仅代表了各自的地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水平,也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年画文化。
这些地名不仅代表着一方水土,更象征着一方文化。他们以木版年画为主,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时代特色。无论是《五谷丰登》《合家欢》,还是《红楼梦》《水浒传》,每一幅年画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幅年画都承载着一个梦想。它们在岁月的流转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时代的风貌。
进入近代,战火纷飞,年画也似乎被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但即便如此,它依旧坚韧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反映着社会的主旋律,表达着人民的声音。《炮打西洋鬼子》《狼牙山五壮士》,这些充满爱国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年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画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手工绘制到如今的印刷品,从传统的纸质到现代的塑料材质,年画的样貌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却始终未变。
在这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年画也孕育出了无数引人入胜的传说。比如关于门神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唐代的两位将军——秦琼与尉迟恭。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因夜不能寐,两位将军于是站在门外护卫,后来唐太宗命人将二人画像贴于门上,从此“门神”成为年画中的经典题材。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曾经风靡一时的年画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画,这个曾经伴随着中国人成长的记忆,似乎正在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是,淡出并不意味着消失。在那些遥远乡村的角落,依旧有老人在坚持着这门古老的手艺;在那些热闹非凡的庙会上,依旧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年画摊位。年画,以其独有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中。
四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些斑驳的年画,或许会惊叹于它们的美丽,或许会感慨于它们的沧桑。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正是这些年画,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也成为一种情感寄托。
每当新年来临之际,我总会想起家乡的那些年画,想起那些温馨而美好的时光。
虽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每年都能回家过年,但是每当春节临近,我总会不自觉地走进那些卖年画的店铺,寻找那份熟悉的感觉。看着那些色彩斑斓的年画,我会想起家乡的街道,想起那些热闹的集市,想起爷爷温暖的笑脸,想起那些关于年画的故事。
我依旧会挑选几张精美的年画,小心翼翼地贴在家门之上。那一刻,仿佛整个家都充满了祥和与喜悦的气息。也许,这就是年画真正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深深烙在我的心。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珍惜这些年画,传承这些年画。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们需要我们去保护,去研究,去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这份文化遗产,让年画的故事,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