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味蕾上的春天(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味蕾上的春天(散文)


作者:临风听雪 秀才,225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7发表时间:2024-06-15 09:56:46

【江山·根与魂】【流年】味蕾上的春天(散文)
   一间小小的门店前,长长的队伍排到了人行横道上,从店门外进去的人,有出来的,也有留在店里的;从店门里出来的人,有手提装着面皮子的塑料袋的,也有用餐巾纸擦拭嘴的。这是一家面皮子店,从早上6点营业到中午13点,人流量不断,13点以后去,注定会空跑。
   面皮子店店面不大,10平方米左右。店里设有3张长条桌,是供店里吃面皮的人用的。一碗面皮子,一杯红枣苹果茯苓茶,是专门或途经面皮店的人们的早餐或中午餐。
   经营面皮店的是陈家夫妻,20年前和我是邻居。他们住平房,我租住在巷子里唯一一栋二层小楼上。我每天上下班都会从他们家门口路过。他们家院门从早到晚都是打开着的,院里被平板车、煤球火炉、洗面皮子的大小盆、蒸面皮子的笼屉、蒸锅及蒸锅里冒出的热气充满,烟火气十足。
   每天早上,我都在这样的烟火气味里路过,看着他们把煤球火炉、熬好的醋卤子、蒸了两三个小时的面皮子和面筋、油泼辣子、蒜汁、糊状芥末装进平板车,然后“咯吱咯吱”地推着平板车走进晨光,赚取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和生活用度。
   晚上下班,院里的水泥平地上,放置大大小小的水盆和面粉袋。陈家夫妻坐在院子里,把和好的面团放进清水里洗,让面糊和面筋分离,第二天早上4点左右点火炉,把洗好的面糊与面筋装上笼屉,隔水蒸半小时,放凉,再售卖。
   周而复始。
  
   二
   凉州面皮子是本地的一种特色小吃,无论城乡,每家每个月至少要吃一次。单身的小伙伴们,把面皮子当做午餐或早餐吃,不但能改善味蕾,还管饱。
   在我尚不懂事时,面皮子只允许在供销社售卖,5分钱一碗。在我的记忆里,只有祖母想吃的时候,父亲才会去供销社买上一碗。祖母把买来的面皮子分给我们姐弟后,父亲与母亲是不会吃的。
   小时候穷,不只是我们一家,左邻右舍几乎一样,家家少粮,5分钱一碗的面皮子,人少的家庭,每个成员还能分到一条吃,人多的,长辈、男主人和孩子分完后,家里的主妇就只能用筷子蘸点料汁解馋。
   我的母亲就是其中一员。
   后来,母亲买来蓬灰,自己做面皮子,场面之大,至今记忆犹新。
   母亲做面皮子的技术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祖母做的饭菜是出了名的好,会做的也很多。听父亲讲,母亲刚嫁进我家时,饭菜做的不是一般的差,后来在祖母的调教下,母亲做的饭菜与祖母做的不相上下。母亲做面皮子的技术,我想,十有八九是祖母教的。
   洗面皮子是个技术活。把和好的面团放进清水里,慢慢揉捏,期间要换好几盆水,最后把面糊和面筋分离出来,面糊里面不能有一点面筋,不然蒸出来的面皮子有小疙瘩;面筋里不能掺和进一点面糊,掺和进去蒸出来的面筋就不宣软,会有粘性,也就不好吃了。
   面糊和面筋分离出来,把面糊放在盆里沉淀,然后倒去浮在面糊上面的水,再兑上头天晚上熬好的蓬灰水,加适量盐,搅匀后倒进抹了植物油的大铁盘子里,放笼屉隔水开始蒸。
   在蒸面皮子的空当,母亲到地里挖几颗蒜,让我剥好后放木质蒜窝里,用蒜捶捣成糊状,浇上热油,一股子蒜香味直抵味蕾,口水都流出来了;颗粒状的芥末放进石臼里捣成沫,放少量开水搅拌成糊状;熟透晒干的红辣椒也放进石臼里捣成粉沫,铁勺里放植物油在火上烧到滚烫,泼到辣椒粉上,满院子都是油泼辣子的香味;地里拔的小芹菜洗净,放进水里煮开,倒上祖母酿造的醋,勾薄薄的芡,出锅时放点小葱,用热油炝香,醋卤子就完成了。
   一切就绪后,面皮子也能出笼了。
   出笼后的面皮子黄亮柔韧,成半透明晶状体;面筋青白,宣软Q弹,状如海绵。蒸好的面皮子和面筋晾凉,切的时候再在刀上抹点植物油,不粘刀,也好切成形。
   切成块状或条状的面皮子、面筋,浇上醋卤子、蒜泥、芥末、油泼辣子,一碗红艳艳、香喷喷、酸辣凉爽的面皮子,就是那个时候农人们味蕾上的春天。
  
   三
   武威有三县一区,对面皮子的称呼,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如“让皮子”“酿皮子”“凉皮子”等。在敦煌文书中,面皮子被称为“冷让”,是一种延续了千年的西北小吃。书中记载,“就着面吃面”,反映出的是西北人民在做面食方面的智慧。
   武威面皮子之所以没有进入主食,我想,或许就是因为它制作的过程有些繁琐,用料也颇讲究。面粉须高精面粉(武威地处沙漠边缘,多种植小麦,产出的面粉,都劲道);运用的蓬灰,是生于沙漠中的叫“蓬棵”的蒿草烧结而成,成品坚硬,呈墨绿、黑灰、灰白不等颜色,用的时候敲一块下来,放进水里熬成蓬灰水兑进洗好的面糊里,可以使蒸出来的面皮子光滑柔韧;芥末是芥菜的种子,和萝卜的种子长得有些像。小时候嘴馋,把还未成熟的种子摘下来解馋,贼辣辣地苦,成熟后就咬不动了,摘下来晒干,主要的用途就为面皮子调味。
   传承是一种文化,武威面皮子能传承千年,足见它对民生的影响。前段时间的武威美食大赛上,面皮子与烤全羊、铜锅涮、特色驴肉、烧驼峰驼掌等只有在大酒店才能吃到的特色美食同台竞技,受到各地评委的赞赏与认同。
   在武威美食大赛上,我看到了陈家夫妻憨厚的笑脸,一如20多年前一样,身着滚了红边的白色厨师服,熟练地把面皮切成条,装在一个个小碗里,再浇上相应的调味料,评委过来时,谦恭地把装了面皮子的小碗递到评委手里。那份庄重,或许就是对这一传承的尊重,与这份传承所带给他们美好生活的回报吧!
  
   四
   随着经济的发展,做面皮子这一技能,已经走出了大众的生活,但面皮子没有走出人们的生活。
   程记面皮、纪面皮子、周记面皮、赵记面皮等面皮店,赫然出现在武威的大街小巷,面皮子不再像小时候一样限量售卖,也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因没有5分钱而望着供销社柜台里的面皮子,擦试嘴角流下的口水,只要不超过中午13点,每天都会满足吃面皮子的念想,且各地有各地调味的特色。
   尝过百味,我还是怀念母亲做的面皮子,那种深埋进骨子里的味道,就是原乡的味道,就是味蕾上的春天,至死难忘。

共 23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味蕾上的春天》是一篇介绍武威特色小吃——面皮子的散文作品。作为武威本地的一种特色小吃,一种延续了千年传统的西北小吃,面皮子的制作过程,恰恰反映出的是西北人民在做面食方面的智慧。也正由于当地人民有做面皮子、吃面皮子的传统,因而无论城乡,老百姓每家每月至少都要吃一次面皮子。而武威面皮子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根本在于它对民生的深远影响。当然,当作者尝过百味之后,依然深深怀念着母亲做的面皮子。那种深埋进骨子里的味道,其实就是原乡的味道,就是作者味蕾上的春天。整篇文章以陈家夫妻开的一家面皮子店为引子,细致介绍了制作面皮子的原料和母亲制作面皮子的过程与技艺,尤其绘声绘色、如在眼前般地描绘了面皮子及其料汁的颜色、质地、味道等等,读着文字,让读者都觉得难以遏制潜溢的唾津了。是的,一碗红艳艳、香喷喷、酸辣凉爽的面皮子,不止是作者味蕾上的春天,也是武威当地千千万万农人味蕾上的春天。纵观这篇散文,表面写的是武威本地特色小吃,而真正的内核是通过介绍面皮子,书写当地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品叙述流畅、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将面皮子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恨不得肋生双翅,飞跃千山万水,也要去武威尝一碗酸辣凉爽的面皮子。佳作,流年倾力推荐。【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5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24-06-15 10:00:51
  读完听雪的《味蕾上的春天》,既为武威竟有面皮子这样的美味而惊叹,也对听雪从小能吃上面皮子深感羡慕。其实,山西也有面皮子,只是觉得还是听雪笔下的面皮子正宗、地道。唉,也不知听雪会不会邀请流年人一同去品尝这武威美食——面皮子呀!
思绪飞扬淡墨痕
回复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4-06-17 11:30:33
  编辑听雪的小文辛苦了,给刘老师献香茶!
   听雪期待流年的家人们,武威不止有面皮子,还有三套车、凉面等十余种小吃美食等着您,还有许多文化旅游项目,如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雷台汉墓、西夏碑、文庙、西藏回归祖国的见证地“白塔寺”、鸠摩罗什寺等历史遗留古迹,家人们来了,听雪做导游尽地主之谊!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6-17 09:18:4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4-06-17 11:30:59
  感谢圣女,祝福流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