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启航】故乡的榆树(散文)
小时候,在故乡,豫东大平原上,所有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榆树。为什么家家户户都种植榆树?因为榆树代表着富贵吉祥,象征着年年有余,而且木质坚韧,代表着勇敢和坚定,长在房前屋后,生机勃勃,葱葱郁郁,具有凝聚风水兴旺发达的寓意。
榆树不仅木质坚韧,而且榆树对环境要求不高,长得很快;榆树的树叶可吃,榆钱更是美味,甚至树皮都可以磨面吃,在那艰苦岁月里,榆树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们人类的患难朋友。一棵棵榆树就像一个个农民,放在哪里都会勤奋劳动一样,榆树只需要一小块土地,哪怕是非常贫瘠的角落里,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榆树就已经在华夏大地普遍种植。在秦国时期,就开始在陕北大面积种植榆树,以至于后来诞生了一个城市,名字就叫榆林。我们故乡的榆树长得又高又大,树干又结实,很多人都用榆木做家具、做房梁。那时候,由于很多房屋都是土木建筑,如果谁家有一根又粗又壮的榆木做房梁,是很体面的事情,会赢得很多人的羡慕。
我对榆树的喜爱,是因为榆树上的榆钱。每年春天的时候,春风吹拂着希望的田野,榆树叶子还没有长出来,榆钱就从榆树树枝上开始冒出来。榆钱就像碧绿的精灵一般,一簇簇一串串,挂满枝头。彷佛一夜之间,或者在某个清晨,曙光初照,露水未散,水灵灵、嫩盈盈的,堆满了枝头。榆钱的模样就像古代的铜钱,四周是绿色的薄片,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钱包,包里住着一颗榆树的种子。这粒种子,就像一位仙子,晶莹可爱,圆润香甜。每当榆树上挂满了成串的榆钱,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会行动起来,有的是爬上树去,有的是站在树下,有的是拉弯了树枝,采撷榆钱。有的孩子当场生吃,有的带回家去,做榆钱饼、榆钱饭。据说,至今在陕北,榆钱饭还是一道特有的风味小吃。我们那时候是个缺吃少穿的时代,孩子们肚子大都缺少营养,见了淡淡清香的榆钱,个个都会把榆钱捋下来,吃得满口喷香。把绿色的榆钱掺进面粉里,做成榆钱馍,然后沾着蒜泥吃,在我们老家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吃法;有的家庭,先是蒸出榆钱饼子,然后切成一条条手指宽窄的大小,用油一炸,再吃更是芳香可口。还有的家庭,把蒸好的榆钱饼切成小块,做成榆钱菜汤,也是一道非常稀罕的佳肴。还有的家庭,把面和榆钱和成糊糊,在鏊子上摊煎饼,榆钱煎饼,更是一种难得的美味。不仅榆钱,榆树叶子也是很多家庭的粮食补充品。有的时候,谁家的榆树要卖掉了,榆树刚刚被伐倒,全村就会有很多大人小孩去捋榆树叶子,揭榆树树皮,把榆树树皮里面的一些纤维当作食材磨成面吃掉充当食物,回忆起来,那个时代真是太贫困了。
随着榆树叶子慢慢长大,榆钱会像雪花一样随风飘落。因为每一颗榆钱里都有一颗种子,因此榆钱遇到合适的地方,就会长出一棵绿油油的小榆树苗。千百万颗榆钱,就会长出千百万棵榆树。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有的干枯而死,有的长成了大树。
榆树,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既有坚韧坚强的寓意,也有吉祥富贵的象征,但也有一种名称,很多人肯定不愿意接受,那就是榆木疙瘩。由于榆树根系发达,榆木根部和榆树树干受伤的地方就会有榆木疙瘩,榆木疙瘩非常结实,一般是劈不开、砸不烂,解不开。后来榆木疙瘩就形容一个人思想僵化、死脑筋,不容易接受其他思想和新鲜事物。虽然不是多好听的一个名字,但是这比喻确实形象而且生动。
我家院子里曾经有四棵大榆树。每年除了榆钱多得吃不完之外,榆树底下也是我们村里孩子们聚在一起夏夜乘凉听姥姥给我们讲故事的好地方。由于我家地势较高,姥姥又比较勤快,我家院子里总是比别人家要干净。夏季的夜晚,很多孩子总是喜欢在我家院子里玩,谈天说地,做游戏。很多时候,大家都拉来凉席,躺在凉席上,听姥姥给我们讲月亮和星星的传说,也讲过大榆树的故事。姥姥说,从前有一户人家,有一棵大榆树已经几百岁了。由于家里穷,一家人常常揭不开锅,吃不上饭。特别是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更是缺吃少穿。有一天晚上,家里的老爷爷正在大榆树下叹息自己的命苦,养活不了孩子们。就听见老榆树对他说:“不要叹息了,我在您家住了几百年,我要报恩。你摇一摇我的树身,我给您一些财宝。”老爷爷刚开始听到老榆树开口说话,有些害怕;后来听到老榆树报恩,将信将疑。老爷爷就抱住老榆树摇了摇,树上就落下来很多金银财宝和铜钱。老爷爷看到这种情景,高兴坏了,就呼喊家里的大人小孩,来到老榆树下捡拾金银财宝。从那以后,老爷爷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可是消息传到了县官那里,县官就起了贪心,想把老榆树占为己有。县官带领一批狗腿子,一天夜里来到大榆树下,七手八脚,一齐动手,使劲摇动老榆树。老榆树刚开始以为是老爷爷在摇树,树上就开始降落很多金银财宝。可是县官和狗腿子贪心不足,他们使劲摇呀摇呀,一直摇到筋疲力尽还不停手。老榆树就一直落下金银财宝,后来金银财宝堆成了山,把县官和狗腿子全都压死了。等到天亮了,老爷爷一家起床一看,老榆树的叶子都落了,县官和狗腿子的也不见了踪影。从那以后,老榆树再也不灵了,只结榆钱,不再落下金银财宝。姥姥还给我们讲过一个榆树王的故事,说是古代有一个皇帝,来到一个村庄,口渴得不行,就到村头一家老奶奶家里要茶喝。老奶奶家里很穷,没有茶叶,老奶奶在烧茶的时候,就捋了一把榆树叶子下到了锅里。老奶奶把茶水端上去,皇帝和几个大臣一喝,顿时香味扑鼻,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皇帝喝了几口,连声夸赞“好茶,好茶!”他们就问老奶奶这是什么茶叶,老奶奶没办法,只得实话实说。皇帝就要求去看看那棵老榆树。当老奶奶领着皇帝和大臣来到后院里看到那棵大榆树的时候,正是榆树最旺盛的季节,只见那棵大榆树树冠有三件屋子那么大,树干有一搂多粗,树皮满是皱纹,看上去有几百年的样子。皇帝就在榆树上亲笔写了三个大字“榆树王”,从此那个村庄就叫榆树庄了。
我家的榆树虽然没有传说中的老榆树和榆树王那么粗大,但在我心中却是非常高大的树。春天的时候,榆树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嫩绿的榆钱一串串挂满了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快地舞蹈。那鲜嫩的绿色,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清新与希望。那时候不仅孩子们会在这个时候,兴奋地爬上榆树,采摘那些美味的榆钱,放进嘴里,品尝着春天的味道,就连喜鹊、黄莺、画眉和麻雀也经常聚在树上,叽叽喳喳欢叫着,热热闹闹地啄食晶莹甜润的榆钱。那是一种带着淡淡清香和丝丝甘甜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夏天,榆树撑起了一大片浓密的绿荫。在炎热的夏季黄昏,人们会来到榆树下乘凉。老人们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笑声在榆树下回荡。榆树就像是一个天使,为人们遮挡住了炎炎烈日,带来了一片清凉的树荫。在我们老家,还有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知了特别喜欢爬在榆树上产子。每当麦子熟了之后,知了就会成群的趴在榆树上歌唱。由于知了在榆树上产子较多,因此到了榆树下的土地上出翔的金蝉也就特别多。据说知了产子之后,在树枝上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随着风雨降落到土地里,成为幼小的金蝉。金蝉需要在地下土壤里沉睡三年之后才会成长为金蝉。麦子熟了之后的某一天,金蝉就会在地上用爪子抓开一个指头大小的一个小洞,从土地里爬出来。金蝉爬出来之后,有的爬上树枝,有的爬上野草,有的爬上花朵,然后脱掉蝉衣,变成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家很多人就会去捕捉金蝉(我们老家称作摸爬蚱。爬蚱就是金蝉,就是知了的幼虫)。我们小时候,麦收之后,经常去摸爬蚱,一晚上会捉到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用盐淹了之后,有的用锅炕熟了吃,也有的用油炸了吃,既有营养,而且非常的美味。目前在饭店,偶然点上一盘,估计需要几十元或者上百元的价钱。榆树底下,常常会有几十个小洞出现,说明每一棵树下就有几十个金蝉出现。而且年复一年,年年如此。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故乡的榆树已经越来越少,知了也没有过去多了。我们小时候在炎热的夏天和秋天,榆树上和柳树上,知了很多,有时候一棵树上多达几十个。它们不停地歌唱,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旋律。到了深秋,榆树叶渐渐变黄,在秋风的吹拂下,一片片飘落下来。那些金黄的树叶如同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最后轻轻地落在地上。这个时候的榆树,虽然没有了夏日的繁茂,但却多了一份宁静和淡定。冬天,榆树在寒风中依然挺拔屹立。雪花飘落的时候,榆树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盛装,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显得沉静而且坚定。小时候,我常常在树下阅读榆树叶子的纹路和榆树的树皮上的皱纹,感觉神奇而且美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悠长。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离开了老家,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那四棵大榆树却依然坚守在故乡的那片土地,守护着我的家园。
岁月悠悠,几十年匆匆过去,老家的那四棵大榆树早已经不在了。但我每次回忆起故乡的时候,总是忘不了那个时期的亲情,那个时期的小伙伴,我依然会常常想起那四棵大榆树。彷佛它们从来没有远离,它们依然茁壮成长。梦回故乡,我依然和当年的一群小伙伴在一起做游戏,围坐在大榆树下听姥姥讲故事。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