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春龙节,一个醒来的春天(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春龙节,一个醒来的春天(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4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4发表时间:2024-06-16 16:02:55


   那年我刚满七岁,二月初二一大早,天气有些寒冷,还在暖暖的被窝里躺着,父亲站在门口,说今天是春龙节,是理发的好日子,叫我赶快起床,把头发给我理了。我感到奇怪,立马翻身下床,问父亲啥叫春龙节?父亲一边理发,一边给我叙摆起了“春龙节”的故事。
   传说在唐朝,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玉帝知道后,想到一个女子,岂能掌管天下,非常愤怒,就命令龙王三年之内不能降雨,这样,造成了无数百姓因天旱,粮食绝收,饥饿而死。龙王见后,心生可怜,于心不忍,就违背玉帝旨意为百姓降了一场雨。玉帝得知后,气愤地将龙王贬入凡间,待金豆开花之时才允许龙王返回天庭。家家户户为了救龙王,四处寻找能够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就将玉米种子烘烤,然后炸开了花,作为贡品供奉。龙王见此深受感动,玉帝看到“金豆花”开满人间,便将龙王召回天庭,让他继续为人间兴云布雨。之后,每年农历二月二,人们都会炒料豆或爆玉米花,以此纪念龙王得救的日子。这天,是掌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雨水充沛,所以被称为“春龙节”。
   还有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东海龙王育有三位龙子,唯独缺少一位龙女。龙王心怀期许,希望再有一个公主。王母闻知此事,遂赐龙母仙丹,龙母服药后,怀胎十月,于次年阴历的二月初二生下一女。然而,这位小公主对龙宫生活心生厌倦,向往人间真情。尽管龙母劝阻,公主仍坚决离开龙宫,来到了人间。临别之际,龙母赠她锦囊一枚,公主携锦囊飞跃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一座山下,遇见一位勤劳的农夫,正艰辛耕作,可因天旱无雨,禾苗如霜打的茄子——蔫头耷脑。公主立马用锦囊中的红豆降雨,拯救了这片土地,农夫感恩戴德,与公主结下情缘。然而,公主的行为触怒了龙王,龙王一气之下,严禁龙母探望女儿。于是,每年阴历二月初二,龙母思女心切,就会浮出海面哭泣,没想到她的哭声,一下子变成了雷声,泪水化为了春雨。之后,人们就把龙看作是兴云布雨、主管雨水之神,产生了崇龙、敬龙的习俗,会在这一天采取各种方式祭祀龙神或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着,父亲又说,后来人们把阴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称之为“春龙节”,有的又叫“春耕节、龙头节、农事节、青龙节”等等。 因“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的七宿星象,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代表龙角的角宿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所以又称为“龙抬头”。按照习俗要求,我们这里的人们一直以来要食社饭、喝社酒,还要去土地庙前烧香化纸,放鞭炮或摆放玉米花等祭祀地神,祈求新年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粮食获得丰收,
   父亲停了一下又说,由于地域差异,南北习俗有所不同。你表叔陈先德年轻时去北方黑龙江当兵,转业后就把家安在那儿了。去年,他儿子在“春龙节”那天结婚,我和你三叔到他家吃酒,看到那里人家纪念这个习俗,是一大早从河里挑水装满水缸后,用灰从院子到水缸周围撒一圈,说这叫“引钱龙”。同时还要开展舞龙狮、祭龙神、围仓、除虫等活动,纪念方式和我们这里不大相同,但愿望同然,都是表达对农业丰收的强烈期盼和对人身康宁的热切希望,还有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对了,按我们寨里的规矩,今天一定要做好三件事,这“剃龙头”算一件,另外还要“吃龙食”、“采龙气”呢。
  
   二
   那些年,老家农村贫穷落后,人们没钱带孩子上街理发,加上父亲又是队里的“当家人”,为人热心,乐于助人。寨里的人见着他在给我理发,又逢“春龙节”,图个吉利,就纷纷带着孩子们来我家,请父亲帮忙理发,这下子,父亲变成了乡亲们的义务“理发员”。父亲不厌其烦,总是面带微笑,认真仔细地帮他们把头发理好。忙活了大半天,才理完。没想到,父亲刚坐下来吸了几口烟,突然像想起了什么,走进屋对我说,前两天他看见隔壁李大叔的两个儿子头发长了,怎么今天没见他俩?叫我赶忙去叫他们来,把头发理了。我听后,立马把嘴翘得老高,很不高兴地回答说,前不久过春节,我去他家捡火炮,他家二儿子小牛牛和我争抢火炮,把我从他家坎子上推了下来,当场把我脚摔破皮,流了不少血。你还要给他们理发。自己叫去,我才懒得去。
   这时,父亲耐心开导我说,你这孩子,刚才我给你摆的故事,你又忘了。你看那龙王神,为偷着给天下的人们布云下雨,被贬凡间,受了多大的委屈。你为那么一点小事就记恨心里,这就是你的不对。再说他爸妈事后带着小牛牛来我家陪了不是。他家离我家那么近,吃饭都能听见碗响,不可能不相往来嘛。儿子听话,快去,把他们叫来。听了父亲言之有理的一番话后,我终于想通了,立马跑去了小牛牛家。果真,小牛牛家两兄弟早就想来,怕我生气,不敢来,见我去叫他们,立马高兴得跳了起来。
   那天,母亲和嫂子她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大早起来,就把肉剁成碎沫,备好姜、蒜、葱等佐料,开始包饺子做早饭。母亲一边包一边对我说,今天这饺子与往常不一样,按传统习俗的说法,吃饺子叫“吃龙耳”。我沉思了一下,抬头睁大眼睛问母亲,那吃面条,叫什么呢?母亲望了我一眼,回答说,你父亲刚才没给你说吗?那叫“吃龙须”。今天吃的所有东西称为“吃龙食”。吃早餐时,我吃了龙耳,吵着闹着,还要吃龙须。母亲拗不过我,又给我煮了面条,我用筷子把面条挑下来,提得高高的,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高声叫着:我吃上龙须了,吃上龙须了。顿时,家里人被我那顽皮的样儿惹得哈哈大笑。
   吃完早饭,等父亲忙完后,我就和他一道从家里出发,去祭祀土地神。那土地庙位于寨子东面门口的路旁土坎上,离寨三百多米远,土地神就贡在如茶柜般大的小石房里。我到场一看,土地庙前铺了一层层厚厚的火炮纸,前面香台上插满了香烛,摆放了许多玉米花,香台前燃烧了许多钱纸。一看这场景,就知道村寨里的人家都来祭祀土地神了。父亲虔诚地弯着腰烧香点烛,焚烧钱纸,完后站起来对我说,你赶快面向东方,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这就叫“采龙气”。 我按照父亲所说,吸了几口气后,顿感神清气爽。
   随后,父亲又指着寨门西面的土坡说,你看,你母亲、嫂子她们在对面的菜土里松土 。我抬头往他手指的地方一看,哇,寨子西边的山坡上,有的用牛在犁土,有的用锄头铲杂草,还有的在土边砌石杆,一个个好比姐儿俩都出嫁——各人忙各人的。正如父亲所说 ,从今日开始,农民已经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因此,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这天,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已抬头了,这些表示春天已经到来,农村进入了春忙时节。
  
   三
   说来以巧,这“春龙节”在我身上还发生了一件趣事,现在仍让我记忆犹新。1985年古历二月二,我在息烽县原王家坪乡政府工作时,乡食堂为纪念这个传统习俗,购买了一块猪肉为大家改善生活,那时,乡里财政困难,很少吃肉,再说这天吃肉叫“吃龙肉”,大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时在乡食堂就餐有十多个人,按常规分成两桌,一般领导一桌,职工一桌。哪料炊事员偏心,肉炒好后,分菜时,把肉多一些的一盘菜摆在主要领导常坐的位置面前,我见状,趁人不注意,将两盘菜悄悄调换了。领导坐下一看,面前盘里菜多肉少,就问炊事员,肉这样少,为何不多买点呢?
   炊事员一看,糟了,这菜被调换了,随后用眼睛盯着我,因他见我一人提前进了饭厅,八九不离十,肯定是我干的。没多久,这事传开了,一些单位同事私下议论我真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主,敢冒天下大不韪。甚而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还说,等着瞧,“小脚鞋”有他穿的。我很坦然,认为敢做敢当,顶多今后得不到“进步”,仅此而已。可没想到这位领导很开明和善,知道这事后,说我这样做没错,领导和职工都是人,就该平等,不能搞特殊化。甚而打那起,乡里过节或打牙祭时,领导们不再单独一桌了,放下架子,和普通职工打成了一片。
   这事之后的第二年春节,我回家过年,闲逛时,情不自禁来到了寨门旁土地庙的地方。一看,唉哟,这土地庙两边的石坎因多年失修,被雨水冲跨了,要是再不维修,土地庙都快保不住了。再一看,进入土地庙前的那段路凸凹不平,杂草丛生。说实话,我虽不相信会有神灵存在。但作为农村生长大的孩子,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自然就对“土地神”有敬仰之心,再说“春龙节”快到了,大家要来祭拜,这样子显然不庄重。于是,我决定拿出自己平时节省的一点钱,找人把土地庙周边石坎、庙前道路等进行了全面修缮。一个多月后,最终让土地庙在“龙春节”前焕然一新。村里人见后,很是高兴。
   后来,我虽走上了领导岗位,可心里总是认为领导和职工仅仅是分工不一样,都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不能以权谋私,搞特殊化。1997年8月,我在息烽县计生局工作时,全县人口与计生工作正处于艰难时期,局机关食堂炊事员考虑我工作辛苦劳累,有一天吃早餐时,就悄悄给我开了小灶,油炸了两个鸡蛋放在面条里。我逐景生情,立马回想起自己过去在原王家坪乡食堂就餐调换菜的那一幕,心里越想越生气。可转而又想,炊事员也是出于好心,于是,我忍住气,来过吹了灯瞪眼睛——出了气又不得罪人。私下找来炊事员,轻言细语给他指出了这件事的危害,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要求他今后一定要不分彼此,阳光办事,同等待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退休两年了。去年正月下旬的一天,我带小外孙开心、成成一起玩耍,我看两个小外孙的头发长了,那天天气晴朗,气温暖和,就准备带他两兄弟去小区门前的理发店理发。我们刚走出家门,就遇见女婿女儿回家来了,他俩知道我带两个小孩去理发后,女婿赶忙对我说,爸爸,再等几天,就是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那是理发的大好日子,到时再理吧。我一听,恍然大悟。
   没几天,“春龙节”到了,我一大早就带着两个小外孙来到理发店。哇,理发店里早己坐满了人,还有不少的人在排队等候呢。见此情景,让我感觉到这传统习俗犹如一首乡情浓浓的春歌,又仿佛听到这暖暖的歌声已在故乡的田野里唱响……
  

共 40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春龙节为话题的精彩散文。作者以三代人对春龙节的情感为主线,围绕这一习俗,先以博大精深的文笔,把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向读者诗话了春龙节的由来。即龙春节是人们为感恩上苍龙王降雨造福的功德而设,其中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为人处世方式也与人间类同,但多了种神秘。在此场景下,作者结合父亲对自己启蒙教育,言传身教,穿插了浓厚的亲情成分和正能量的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包容性谅解。这也为作者参工后,有高度的责任和担当埋下了伏笔。其实这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在影响着子女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尤其是作者切身的人生感悟,感知了人们对春龙节的喜爱和重视。在工作中,作者以吃龙肉展示了白己的刚正不阿,其对群众生活的关爱,对父母勤劳虔诚的敬仰。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看似平淡无奇却有满满的仪式感,这也让作者在那个清苦的年月多了份难得的无价的厚重记忆。作者在自己参加工作后,拿自己的钱去修缮土地庙这事,其实也是受父亲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致。如今,自己虽已退体,也在家庭中自发传承着这一习俗,其实,这也是一种无价的爱的传递和文化传承。一点水可现七色阳光,一个文化传承彰显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欣赏佳作,期许无限!祝乡笛老师创作快乐,佳作连连!【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6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4-06-16 16:05:07
  浓浓深情,款款思情,节日民俗,引人共鸣!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4-06-16 16:07:11
  岁月如歌,伴着如诗的记忆。捋一把乡愁,写一段诗意的美好民俗!欣赏老师佳作,受益匪浅,敬茶!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乡笛        2024-06-16 16:45:10
  诚谢华为老师精心编辑,精写按语并留言,使文章提质增效。祝老师六月安好,工作愉快,创作快乐。敬茶!
4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4-06-16 20:22:35
  乡愁,人人有,每每写起,令人一同回到故乡的感觉。乡笛老师用清新的文笔,抒写了一篇有关春龙节的习俗。文章视角独特,新颖令人陶醉期间,感谢老师分享,祝老师写作愉快,精彩继续!
春草葳蕤
5 楼        文友:乡笛        2024-06-16 21:24:11
  谢谢春草葳蕤老师留言鼓励。祝老师六月快乐,创作愉快。敬茶!
6 楼        文友:阿巧        2024-06-16 23:01:41
  文章在构思方面独具匠心,语言质朴流畅,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散文!祝愿老师创作愉快,夏日安康!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6-17 06:08:02
  这是一篇清新别致,生活气息浓郁的佳作。春龙节,也就是二月二,作者描写了父亲给自己和乡亲们理发,吃龙须、祭祀土地庙、春耕等春龙节的有关习俗,还有参加工作后经历的趣事事,尤其是帮助村里人修破损的土地庙,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好的品质需要传承和发扬,文章构思严谨巧妙,情景交融,让人回味不断。好文章拜读学习,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祝乡笛老师清凉一夏,佳作不断。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8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6-17 06:09:17
  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佳作再次欣赏学习。恭贺乡笛老师佳作获得精品!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