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学生的不同身份(散文)

精品 【东篱】学生的不同身份(散文) ——新堡初中记事之三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6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8发表时间:2024-06-17 06:13:33
摘要:至于住宿条件,在那个年代,各个学校都差不多:一个有两三间房屋的教室,中间留一条一米多的过道,两边用砖头砌成土炕的模样。当然,这种砖炕和家里的土炕不同,中间是实心的,不能烧柴禾,也不必担心由于过度踩踏而塌陷。住校的同学,各自从家里带铺盖卷,一个人占据两三尺宽的地方,一个挨着一个,并排睡着这样的大通铺。如果嫌砖炕潮湿、冰冷,给褥子底下铺一层塑料,塑料上面,再铺一个草垫子,这样既保暖又防潮。

一个人的身份,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态度和立场。我在新堡初中的那段经历,让人懂得了很多。这为我以后的人生思考,多了一份参照。
  
   一、住校生的世界很大
   上了初中,许多事情都变了。老师、同学,不全是从前同一个村子里的,也不都是从前熟悉的面孔。陌生,带来惊喜,惊喜之余,难免局促,如何相处,对一个少年,的确是一次成长考验。
   同学们来自邻近的几个村子,方圆三公里以内。初一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教我们数学。性情温和,短发圆脸,说话声音悦耳动听。开学后,全班同学集中在教室,新班主任第一次讲话:“同学们,我是咱们班的班主任。现在,和你们上小学不同,我们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或许兴奋,口不择词。五湖四海,把我都吓住了。
   后面老师讲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大概是班干部人选、宣布班级纪律之类的事情。但是,对于老师说的“五湖四海”这个词,我却一直心存疑虑:这个成语可以用在这里吗?我们的同学,来自同家庄乡西北片的几个村子,而东南片几个村子的同龄人,如三池、同家庄、段庄、乌池、南北长益、西同堤等,都在同家庄乡初中读书。合阳县属于渭北高原,同家庄乡既没有湖,也没有海,至多有一条小河流过,这个词是不是大词小用?后来,因为喜欢老师,我居然觉得老师这种表达,非常合适,她未见大世面,我们也是,我们就信口开河吧。
   距离学校稍微远一点的同学,要住在学校,即住校生。学校给他们安排好宿舍。至于住宿条件,在那个年代,各个学校都差不多:一个有两三间房屋的教室,中间留一条一米多的过道,两边用砖头砌成土炕的模样。当然,这种砖炕和家里的土炕不同,中间是实心的,不能烧柴禾,也不必担心由于过度踩踏而塌陷。住校的同学,各自从家里带铺盖卷,一个人占据两三尺宽的地方,一个挨着一个,并排睡着这样的大通铺。如果嫌砖炕潮湿、冰冷,给褥子底下铺一层塑料,塑料上面,再铺一个草垫子,这样既保暖又防潮。谁也不会说这样的土炕一句坏话,乐在一个大炕,我们感觉挺有趣。
   大通铺四周的墙壁上,有各式各样的钉子。每位同学在自己床铺的墙壁上方,找一颗合适的钉子,将自己从家里拿来的装馒头、红薯的布袋子挂在钉子上。也许,有些同学将搪瓷缸子、搪瓷碗、筷子等,也装在布袋子里,挂在墙上。那时,我们学会了怎样过日子,怎样把自己收拾妥当。
   早上起来,将自己中午要吃的馒头、红薯装在塑料网兜里,或者放在铝合金饭盒里,送到饭堂门口的大蒸笼里。第四节下课后,带上搪瓷缸子和筷子,排队到蒸笼里找回自己的馒头。提着馒头,打一缸开水,回到宿舍,将开水和馒头放在砖炕炕头,或者宿舍外的窗台上,一边和同学聊天,一边吃馒头。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可以带一点咸菜或油泼辣子,夹馒头吃。家庭条件一般的,连咸菜都没有。偶尔,有人嫌馒头太干太硬,啃起来费劲,就给开水中加点盐,泡馒头吃。不必攀比,各自安分,能不能读进书,不在于饭菜,在于脑子,我们尽管不这样说,但大家似乎都是这样感觉的。
   冬天,学校饭堂允许住校生带一些包谷糁或者小米,交给饭堂,按斤两交熟食费。中午吃饭时,就可以拿饭票,到饭堂大锅边排队,让师傅打一碗煮的浓稠的、热乎乎的小米粥或包谷糁粥。冬天天冷,吃的东西可以多放几天,有的同学就带着用玻璃瓶装好的凉拌菜、凉拌剁辣椒、猪油辣子等,夹上热馒头吃,香喷喷的。一把火,一锅温度,就暖了我们的身心。
   也有个别同学在我们村有亲戚,可以不住校,住在亲戚家。好处就是晚上睡觉不会有人吵,不影响睡眠;在冬天天冷时,好歹有热炕睡,不会冷得瑟瑟发抖,用自己的身体去暖热那冰冷的被窝。如果关系特别亲近的,也可以在亲戚家吃饭。孩子们小,却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有的同学说,真不希望长大,什么都懂,有着不自在之心。
   在初中同学中,有意思的是河沟底下来的同学,如王家源、白家河、成家咀、官道河等村子。他们说,你们塬上一点都不好,地土太平坦了,不像河沟底下。在野外,想上厕所,随便找一个犄角旮旯就可以了。可是在他们这里,想解决问题真的很麻烦,半天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起初听到他们这样说,感觉新奇,感受到他们个性的质朴可爱。因为在我们村人的印象中,在河沟底下生活,收种庄稼都很辛苦。不像在平原上种地,道路宽阔平坦,相对来说省力省时。而那些住在河沟底下的人,出了家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土地都是梯田,想要推个架子车,都没有一条平坦笔直的路。说实在的,那时还有点同情他们,觉得出生在河沟的村庄,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
   然而现在,却听到河沟里来的同学们这样说,感觉还真有些道理。也许,他们也在同情我们塬上的人,出门上厕所不方便;干活累了喝水也不方便;养猪放羊,想找一片草地不容易;在田间休息时,想找一棵大树乘凉,还是不方便;想洗衣服,涝池的水也不如河里的水清澈……仔细想想,也许这正是各人习惯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方式,或者是爱自己的家乡罢了。
   住校生里面,也有安平村的同学。对于这个村的男生,没有多少印象,但是这个村的女生,比我们能说会道,我想如果要吵架的话,肯定不是她们的对手,所以和她们来往比较少。那时的想法多么幼稚啊。其实,后来证明,我们在一起并未有这样的担心,打成一片,关系就融洽了。生活的多样性,相处的人复杂起来,我们也有了宽容环境,宽容他人的心。
  
   二、有的跑通生跑丢了学业
   离学校稍近一点的,是旧堡村,大概有两三里路。他们村的学生不住校,每天吃饭、睡觉都跑回家,我们称他们为跑通生。旧堡村村子大,上学的人数相对来说多一些。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每天三趟,来来回回地跑着。因为路上需要花多一点时间,上课上自习之前,他们通常进教室比较晚,有时候是踏着钟声、赶在老师之前冲进教室。进来之后,匆忙坐下,还是气喘吁吁。下课时,也是他们最先奔出教室,马不停蹄地往回跑。
   锻炼身体,这是“通跑生”的优势,我那时很羡慕,却不能理解他们的苦。
   跑通生上学,相对来说算是辛苦一些。偶尔,听他们说路上的事情,多少有点意思。如他们回家路上,要经过我们村的一块庄稼地,总是有人想抄近路,可是地里种了庄稼,如果给我们村的人看见了,就会阻止,甚至大声斥责。他们呢,就使出全身的劲,疯狂地跑,跑得慢的,给村民逮住。于是被村民责骂几句,扬言要找家长告状,或者惩罚他们,甚至让他们翻一会儿土地。估计也就是吓唬一下,并不想真的拿他们怎么样。都是邻村,村民之间亲戚多,熟人多,低头不见抬头见,做事都不会太过分。久而久之,我们村的那块土地,还是给人们踩出了一条一米多宽的人行近道。
   有一年,在他们回家经过的田地里,种了一大片豌豆。到了初夏,豌豆结豆荚的时候,他们从豌豆田边经过,不住跑到地里摘豌豆角吃。听到有人呵斥,看见有人追赶,撒腿就跑。听到他们说摘豌豆角吃,绘声绘色,有紧张,有害怕,有得意,有侥幸,还有刺激,我真有点羡慕他们了。有时也想去摘点豌豆角吃,可是大人不允许。还有同学说,他们正在摘豌豆角,有人追赶,一着急,就拽了两把豌豆蔓,抱着逃跑,狼狈极了……
   不知道旧堡村的孩子上学跑得太辛苦,还是有其他事情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跑着跑着,有些同学就辍学了。后来中考,旧堡村考上的同学也很少。现在想想,那片豌豆地,害了他们,如果我在其中,一定是享受到豌豆的鲜,却丢了自己的学业。
   然而,这些跑通生们,我感觉身材普遍高大一点,模样也俊美一些,个性也比较开朗。在班里,他们的存在感很强。不知道是不是成天跑,被迫坚持锻炼的结果呢?
   条件总是制约我们上学的因素,环境总是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
  
   三、通生的优越性
   通生,当然是指学校所在村子里的孩子,也是最幸运的学生。虽然换了学校,仍然像上小学一样。同一个校园,只是从校园操场北边的小学教室,转移到操场南边初中的教室而已。不用住校,路上也不用花多少时间,每天回家有热饭吃,冬天天冷时还有热炕睡。像我去上学,从家里出来,即使一路慢慢走,走到教室门口,也绝对不会超过五分钟。除了早上赶时间,其他时间段里,上学放学都可以慢悠悠的。真是幸运之极!
   也许我们村的孩子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中考时,我们学校两个班,总共有十三位同学考上高中,而我们村就考上九个。其余四位,还有一位就是杜凤斌,虽然她是旧堡村人,但她母亲是我们村的姑娘。她外婆家,跟我家住在同一条巷子。上初中时,她吃住都在外婆家。初中三年,说实在的,在我的心里,她似乎变成我们村的人了。也就是说,占大多数人的住校生和跑通生,考上高中的只有三位同学!住校生和跑通生的身份,能决定考学的前途吗?也许那时的鉴别力差,做了这样的思考。没有从学习态度上深究,总是肤浅的。
   当然,那时我们回家吃饭,不只是吃饭,还要顺便做一些家务,扫院子,洗锅涮碗,去涝池洗衣服,喂猪喂鸡,关鸡窝门,剥玉米,剥棉花桃……
   有时做的家务活多了,心里有点烦,竟然有些羡慕住校生:他们多悠闲,吃完饭,不用洗碗,也不用扫院子,自由自在,也不用听大人的唠叨和责备……
   当我后来在百良读高中,成为住校生时,确实享受到住校生不用做家务的全部好处。但与此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住校时要克服的诸多困难,生活上的种种不方便,才怀念起当初上学住在家里的好处与便利。比如住在学校,一日三餐只能吃馒头、红薯,只能喝白开水时,就特别想吃家里做的、调上辣子和柿子醋白面条;特别是冬天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每天晚上都要鼓足勇气、下定决心钻进那冰冷的被窝时,就想起家里那温暖舒服的热炕和热被窝。
   时过境迁,等到有了不同的生活境遇,有了不同的人生经历,才渐渐明白了更多的道理:一个人现有的生活方式,让你拥有了这些便利的同时,必定会失去了另外一些你曾经想得到的东西,人生难得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七日
  

共 39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从三方面介绍了作者读初中时,因为各个同学离学校的远近有所不同,而采取的读书方式就不同的情景。其一是住校生,因为他们离学校较远,来回很不方便,必须住在学校,才有利于学习。住校生的好处就是不用来回折腾,带上自己的馒头、咸菜或者油泼辣子,条件差的就在开水里加盐,泡馒头吃。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远处的学生,很多是生活在河沟底下,对塬上不太习惯,也没什么好感。大概是井里的鱼井里好的缘故吧,作者认为这也是爱家乡的表现。其二是跑通生,就是离学校不远也不近的村子里的孩子。他们每天吃饭睡觉都回家,必须是“跑”,三五成群的跑,他们的脚步必须赶在上课铃声之前,常常是在座位上还气喘吁吁。有的同学为了抄近路,在他人的田里地里径直跑,乡亲们只能是生气地骂一顿,也不好意思深追究。作者认为这类学生大概是每天锻炼的结果,身体都健壮一些,性格也开朗活泼些。其三是通生,就是学校所在的村里,这里的孩子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各方面是住校生和跑通生没法比的,像作者就是通生。通生每天有热饭吃,有热炕睡,唯一的缺点就是放学回家要做许多家务,有时候还羡慕住校生了。作者认为就升学率来说,通生明显要占绝对优势。文末作者回忆读高中也尝到了住校生的滋味,觉得这都是人生的宝贵经历。文章分段式的写法一目了然,很有条理,值得推广。文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将这三种不同学生的读书情况写得很详细也很生动,质朴无华的语言表达很完美,一幅幅清晰的画面犹在眼前。这些回忆甜蜜又温馨,很美的文章,力荐各文友欣赏,感谢老师对东篱的厚爱,希望精彩继续!问候老师,祝老师开心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26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17 06:32:52
  文章议论与叙述相结合,将三种不同的读书方式描写得很精彩,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很美的文章,点赞学习,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7 09:15:42
  非常感谢编辑的精彩编者按!说实在的,那个年代住宿条件太差,住校生吃的更差。要想上学,得克服种种困难,如果吃不了苦,是上不了学的。现在,估计住校生更多了,但是现在住校的条件好多了。像我们学校,学生宿舍八人一间,架子床。宿舍内有洗手间、洗澡间,还有空调。吃饭都是饭堂师傅现做,有肉有菜有汤。虽然不能和家里相比,但生活上也算是很方便了。问好编辑!夏日顺祺!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17 08:18:05
  这篇文章深情回忆了作者在初中时期,不同居住距离的同学所采取的读书方式,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校园生活画面。作者巧妙地将住校生、跑通生和通生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既展现了各自的苦乐,又凸显了不同环境下学生的成长与变化。质朴无华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让人置身于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文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初中生活的怀念与感慨,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不同环境下学生的坚韧与努力。文章分段式的写法使得内容条理清晰,易于阅读。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结合,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力荐各位文友欣赏,相信这篇文章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祝同淑君老师一切顺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7 09:22:05
  非常感谢滴善斋文友的关注和精彩点评!确实,初中三年时光,平淡无奇,感觉每天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日子。但是,回想起来,那却是一段平淡美好的生活。同学青春年少,充满活力,除了交学费的事让列烦恼,其它的关系简单。当然,生活中总是有美好的东西,如同学之间和和睦相处,老师们兢兢业业,上课做作业,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增加,内心也在不断的丰盈。问好文友!夏日顺祺!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7 10:25:08
  学生分三类,各有特点,各有好处,也各有困难。缘分经历,就是财富,经历给人的影响是久远的,有的看似平常,但从小经历的,在长大以后,都会有痕迹在身上。所有的事情,没有不堪回首,这是看怎样对待了,淑君老师的文章,精彩叙述三种读书环境,从中感悟学生期待的艰难,语言朴素,叙述从容,有着看淡一切的韵味。从时光里挑拣那些精彩的,留下才是文学的需要。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8 09:24:32
  “所有的事情,没有不堪回首,这是看怎样对待了。”“从时光里挑拣那些精彩的,留下才是文学的需要。”怀才社长的点评,总是有这样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看来,还得多多向社长学习!问好社长!向你学习!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7 11:26:20
  我上学,距学校6里地,每日下步撵,撵了两年半,曾经羡慕那些住宿的同学,但没有条件住宿,我也不想住宿,因为我想放学回家,弄猪草,为父母分忧。什么事都难两全其美,我理解淑君老师表达的这个主题。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8 09:30:24
  非常佩服社长的毅力!为社长的为父母分忧的爱心点赞!一个中学生,能这样想着为父母多做点事情,真的让人敬佩!说实在的,在上学阶段,我也干过许多家务活和农活,可是感觉总是不得不这样做,不忍心父母那么辛苦,也是为了能上学,似乎功利心强了一些。现在想起来,当然觉的这些活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不是帮父母做。也庆幸当初自己没有偷懒,没有推脱,尽力地做好。问好社长!祝你开心每一天!
5 楼        文友:枫桦        2024-06-17 14:02:52
  那时候,生活都是苦涩的,我们这里的孩子,大多是山沟里的,上学要骑着自行车,往返十几里甚至是二十几里路。春夏尚可,来到冬季,就难受了。那个苦日子真的难熬!读老师的文章,不由想起很多,心里不由地充满了暖意!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8 09:34:54
  非常感谢文友的关注与点评!是啊,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无论到那里,多数靠走路,家庭情况好的,有自行车,人们总是辛苦的。前几年,网上有一张上学走路的小孩,头上都是雪花,人们还讨论了一阵子。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男孩何止一个,有的孩子上学,真是吃了太多的苦。问好枫桦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6 楼        文友:佳华        2024-06-17 15:10:54
  第一次听说跑通生和通生这个说法,大概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称呼吧。那时我们只有住校生和走读生两个称呼,我既当过住校生也当过走读生。跟随老师的笔触,再一次回到校园,感受回忆不尽的青春,挺好。拜读好文,祝佳作不断!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8 09:37:52
  非常感谢文友的关注与点评!其实,我们也有住校生和走读生的叫法,走读生也有叫通生。我和你的经历差不多,既做过通生,又当过住校生。那确实是一段难忘的时光。问好佳华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17 16:12:50
  那个年代,确实很苦的,我是住校生,一个礼拜回来一次,带上米,带上萝卜干。米交学校,到时打饭就是。萝卜干放寝室,吃饭时拿出。住校还好,吃饭什么的我们不挑,最难的是没地方洗澡,就一个吊井,很难打到水。别提了,夏天一身酸臭死了。不管多苦,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蛮好玩的。哈哈。很喜欢读老师的文,有代入感的,产生共鸣。遥握问候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8 09:42:25
  非常感谢文友的关注与点评!你们南方的孩子带大米,北方的孩子背馒头,其实都差不多。南方水多,平时天气热,出汗多,人们洗澡多;而在北方,干旱少水,说实在的,那时吃水都困难,洗澡的事情根本无从说起。现在条件好了,北方的人也勤洗澡,这是由生活条件决定的。那时上学,早上洗脸,只能用缸子打一点水,将毛巾沾湿,随便擦一下。问好李湘莉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8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6-17 17:13:47
  这篇回忆性散文,回忆学校生活情景。精彩地描叙了三种不同的读书方式。语言朴实,铺陈有序,叙述从容,情感真切,好文拜读学校,遥握同行,敬茶!祝夏祺笔丰!
回复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8 09:44:35
  非常感谢吴孟友文友的关注与点评!问好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9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6-17 23:03:25
  我很幸运,初中三年都是通生,但很喜欢住在住校生的宿舍里和几个好朋友睡通铺,那时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青春年少,开心快乐。如今回想往事,还是感到丝丝缕缕的甜蜜!
回复9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18 09:47:03
  差不多,初中三年通生,高中住校。说实在的,各有各的好处。人生不可能两全其美。只能说是不同的人生经历罢了。问好敬茶!祝你开心每一天!
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6-19 21:30:25
  我们这里叫走读生,我上初中按您的说法就是通生,上学只隔了一条马路,远一点的同学为了赶路,把我们村子的庄稼地也是生生的踩出了一条小路。看我同学们的回忆录,他们冬天为了御寒吗,两个人钻一个被窝,把木板床压塌了。为了冬天刷碗少受罪,几个人轮番刷碗。看了老师文章,引起了我很多回忆,经历就是财富,现在的孩子们哪里能够体会。拜读佳作,祝老师夏琪!
回复10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1 08:29:36
  非常感谢天方夜谭老师的关注与精彩点评!走读生,住校生,我们也这样叫。你说的两个人钻一个被窝,在我上高中时住校也是这样。冬天太冷,被窝太冰,两个人把褥子叠在一起,被子也摞在一起,这样被窝热的就快一点。学校的砖炕,都是实心的,压不塌。现在的孩子,大概很难懂得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了。问好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