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工地夜话(小说)
工地夜话(小说)
从三月份复工至今两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把去年耽误的工期给抢了回来,而且按照施工进度还有所提前,不出意外的话七月份俱备通水、通电、通气的三通条件应该不成问题。梁总望着墙上的施工网络图,在思索着下一步如何进行设备调试和用户对接。已经是晚上六点钟了,太阳刚从地平线上落下,喧嚣的工地也随着沉寂了下来。工程指挥部里的人,早已经下班了。偌大的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手里拿着快要燃尽的香烟,对着这张占了大半个墙的施工进度表,正在冥思苦想。
一
一个人影从大图上闪过,他回过头来向窗外望去,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他的眼睑。这不是师兄吗?他急忙向门口走去,两个人几乎同时打开了办公室的大门。梁总真是敬业啊,下班了还不回家真是以厂为家啊,佩服、佩服。老兄,你这是在表扬我那,还是在糟践我,这话从你口里说出,我听着咋这么别扭啊。两个人边说边笑,来到了沙发前。师兄大驾光临寒舍,请坐。说话之间为李总沏了一壶绿茶。两位老友在办公室里相逢,显得格外亲切,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尤其是李总不大的一双小眼睛,几乎被脸上起伏的皱纹所掩埋。自从李总退休之后,两个人至少有五年没有见面了。是什么风,这么晚了把您老人家吹到我这简陋的工棚里来的。知道你梁总是大忙人,白天除了开会就是汇报不敢打扰,晚上没事特意来看望一下你。
李总说的是实话。自从红旗工厂项目开工以来,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没有休息过一天,而且晚上十点钟到家的时候都不多。算下来,与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次数都寥寥无几。年过半百的人了还和年轻人一样,天天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为了抢工期甚至挑灯夜战。真有点曹操笔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感。老友今天的到来,犹如一缕春风,吹散了积郁心中的诸多烦恼,仿佛窗外渐暗的天空,也变得清澈明亮。两个人从八二年相识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尽管在一起相处共事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相互欣赏的爱才之心没有改变,相互关心的友情没变。李总没有退休之前,每年都要小聚那么几次。自从李总退休到外地旅居之后,就再也没有见面。期间,虽然相互通过几次电话,但也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多谈。今天老友的到来实属意外的惊喜。
两个人不仅心心相惜,而且都是电气出身的总工,有着诸多共同的语言。在聊了一会,红旗改造项目进度之后,不知不觉开始回忆起了昔日一起共事的难忘时光。
梁总是本市人,老家在当时的郊区,七八年恢复中考的第一年,十五岁的他以郊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当时省内最好的中专学校,电力学校。他的老师曾经找过家长谈话,说:这个孩子很聪明,上这个学校有些亏了,应该让他读高中,将来一定弄够考上一个很不错的大学。家里就这么一棵独苗,父母不希望他走的太远,而且这个学校毕业之后就能够进入电力企业工作,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年少的他也没有什么主意,只知道电工这个行业在当地很吃香,工作不累又受人尊敬,也就乐颠颠的到学校报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知道了学历的重要性。尽管后期,通过函授拿了电力工程的硕士学位,但是,对于当年的选择却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李总是安徽人,比梁总长九岁。他是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是文革前高中毕业生,刚要参加高考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家待业了两年之后,就被赶到农村去当知识青年了。在农村一呆就是六年,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他凭着老底子,一举考上了本省的工业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这座北方城市的最大汽车制造厂。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当年的学霸,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按着今天流行的说法那是别人家的孩子。两个人相识是在一九八二年春天,梁总八一年毕业早李总半年,李总八二年春天毕业,进入了同一家工厂,而且同一个车间、同一个单身宿舍。
二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还记不记得,当年是我把你领进工厂大门的,如果没有我作证门卫都不让你进厂,你连班都上不了。看着两鬓已经泛白的梁总,李总一下子把话题扯到了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早晨。闻罢此言,梁总哈哈大笑,这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今天你不是搭车进厂,就轮到我接你老人家进厂了,这叫风水轮流转啊。他俩谈的这件事,发生在一九八二年的夏天。两个人一起在单身食堂用完早餐,就急匆匆的向工厂走去。进入工厂大门时李总在前梁总在后。戴着前进帽,穿着工作服的李总,工作证连掏都没掏就过去了,梁总却被门卫给拦下了。门卫说:这是工厂学生不能随便进入。梁总说:我是新入厂的职工,在动力厂上班,工作证今天忘带了,我不会撒谎请您让我进去。门卫看着绿军帽底下这张稚气未脱的脸庞,肩上斜挎帆布包的帅气小伙子,咋看都不像工人,就是一个标准的中学生,说什么都不让他进门。走在前面的李总听到了身后的辩解声,赶紧又走了回来向门卫做了解释,并且留下车间电话作担保,门卫这才略带狐疑的放行让他进厂。为此,一段时间车间里的同事经常拿这事跟他开玩笑,早上一见面,就说,小梁今天的工作证肯定是带了。这是一个十万员工的大厂,工厂有十个大门共员工和车辆进出。员工进厂需出示工作证。由于早晨员工上班集中,门卫也来不及细看证件,多数人都是拿着证件扫一下就过去了。只是看到了特殊的人,门卫才会拦下来仔细盘问。这事如果不是李总在车间里给捅出去,他是不会说出去的,更不会说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岂止是被拦截过一次。
既然你提我当年的臭事,我也说件你当年的隐私。你处的第一个对象给我的印象最深刻,高鼻梁大眼睛,中等身材,做着当年女孩流行的小波浪,真的很漂亮。这些年来我始终没说,更是替嫂子保密,你心里比谁都清楚。那是八四年的一个周末,你和女朋友在红旗街上了五十二路电车。我当时坐在车的后面,你在前面上车时我就看到你们俩了,当时车里人比较多,你没有发现我,与女朋友有说有笑。过了两站车上的人少了,估计你发现我坐在了后面。没等到汽车厂终点站,你俩就匆匆的下车了。下车之后,你还回头看了一下电车,好像是长出了一口气。这件事,我没有撒谎吧。那时你小子鬼机灵,没错,那是我处的第一个对象。刚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红旗街看完电影准备送女孩回汽车厂,让你给撞见了。过了两站我发现你坐在后面往车窗外看街景,就借口到新华书店买书与女孩提前下车了。那个女孩在银行工作,我们处了三个月,后来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了。年轻的时候,有时去银行还能在柜台看到,后来提升了就再也没有见面,据说退休之前她已经做到了支行副行长的职位。人啊,这一辈子谁和谁在一起是缘分。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思想有多保守,都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处个对象还像做贼似的东躲西藏,怕撞见熟人。哪像现在的年轻人,有个对象,很不得敲锣打鼓,满街嚷嚷,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女朋友了。
三
男人们的谈话,很少谈家里面的事情,对于个人隐私更是极少触及,即使是谈了也是点到为止。谈论最多话题多是与工作有关的话题,两位老友谈话的内容也是如此。
你最近和师傅联系过没有,他老人家的身体可好。李总说:前年我去上海顺便拜访了师傅,他老人家身体很好,精神矍铄,每天除了看书就是打太极拳,身体保养的挺好。尽管八十多岁的人了,记忆力还是很好,思路清晰,对于当年电厂事情记忆的还非常准确,尤其是重大的事情连日期都能够说出一点不差,真的佩服他老人家的记忆能力,更是没有忘了你这个得意门生,特意让我向你问好。直到七十岁的时候,才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他退休了回上海老家在一家公司工作,这事我知道,那是一家专门做成套机电设备出口的公司,下设一个研究所他被聘为电气总工程师。当年厂里想返聘他回厂工作,他没有同意执意要回老家养老,安度晚年。是啊,像师傅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到那里都有人抢着要,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如此。你还记得师父画的发电机接线图吗?怎么不记得,那张图绘制的比原图纸都漂亮,师傅对发电机算是彻底吃透了。不仅理论上精通,就是实践上也超出常人一大截。我们两跟他学习了两年,在他身上学习了不少东西,可惜就是有点时间太短,不然的话在专业上还能有所进步。
你还记得咱们俩第一次启动发电机失败的事情吗?梁总说。唉!这事不仅是我,你也会铭记一辈子。这件事发生在一九八四年的十一月份。当时电厂的二号汽轮机组大修结束,电气试验结束之后准备启动机组并网运行。这时的秦总也就是两个人的师傅,已经调到分厂任电气总工了。李总顺理成章的接替了他的岗位任车间技术组负责人,梁总任技术员。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两个人参与并组织了多次启机试验,一切都很顺利。这次两个人负责这次启机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造物弄人啊,师傅不在,恰恰就在两个人要露脸的时候,问题来了。发电机组转速达到了一千转速,发电机电压升不起来,明显是励磁系统出了问题。从励磁机到控制柜两个人忙活了三个小时没有找到故障原因,机组被迫停止运行。那个年代供电紧张,下去一台机组,将会影响厂里的生产。厂长知道此事之后,立即派车把在市内开会的秦总接了回来,连夜进行启机试验。秦总到现场之后,工作服都没有更换,简单听了一下汇报,立即就到了现场,仅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把问题给处理掉了。故障的原因是,工人在检修励磁机时,把励磁机正负极线弄混了,事后又没有进行仔细校对,因此造成了启机之后发电机电压始终升不起来。这个看似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它却偏偏在今天发生了,这一细节的疏忽,导致了启机失败。机组并网之后,在中央控制室里,两个人见到了时任厂长。王厂长的脸上没有丝毫责备的情绪。笑着对他俩说:谁做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年轻时我和秦总与你们一样,经历的波折也不少,也是这么一路风风雨雨走过来的,这点小事别放在心上。尽管厂长没有责备,但是这件事却在两个年轻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事情一定要严谨细致,不放过任何细节,成为了他们以后做事的风格,或者说是贯穿了一生的工作准则。
四
已经是月挂中天了,烟抽了将近一盒。一壶清茶也泡了三次,两个人的谈话仍然是兴致不减。李总说:你还记得烟台合资厂处理电气故障这件事吧,这件事你处理的最漂亮,不仅让你声名鹊起,而且也给集团争得了面子。前些日子我看到老厂长了,他还特意提及此事,对你赞许有佳。你过奖了,这是偶然碰巧了,仗着当时年轻气盛,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后怕。如果当时处理不了,我们两都会灰头土脸,只有悄悄的打道回府了,老厂长也会极度的失望。他们说的这件事,发生在一九九二年的七月份。当时的烟台合资厂发生了低电压系统谐振过电压故障,并且这种故障在一个月内发生了两次,导致整个工厂停产两次。故障的原因始终没有找到和排除,为此全厂上下都提心吊胆,生怕类似的故障会再次发生。特此向集团总部紧急求援,请派专家到现场协助解决这一难题。报告递交到了时任集团能源管理部李总的手中。李总看到报告之后,第一个想到了时任供电车间主任梁总。李总与梁总,两个人从八五年就分开了。李总先在车间做了几年车间主任,九零年被集团从分厂调到集团任部长,负责整个集团的能源管理工作。李总则先到了分厂发展部工作,负责电厂的扩建工程。九零年任供电车间主任,负责整个厂区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时隔五年之后,两个人的工作又有了搭接和联系。
李总是在一个周二的上午到李总所在的车间。进门之后没有客套,把合资厂电气设备故障情况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并且说这件事惊动了集团副总,与合资方的老总,要求尽快查清原因,避免造成再次停产。公司领导责成他们部门负责处理这件事情。今天特意到车间请他帮忙解决这个难题。他听完李总的讲述之后,顿感压力倍增。这种电气故障他以前也没有经历过,只是在书本上看过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生原理。如何处理这类故障还需要对所在系统做一个彻底的技术分析,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这个问题难度确实不小。无论这件事多么难处理,于公于私这件事他都应该帮忙。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老友不直接找他,直接去找电厂的厂长,厂长也会把这件事直接安排在他的头上。原因有二,其一,他做为供电车间主任,对供电系统最为熟悉和了解,理应是最佳的人选。其二,他不久刚被厂里评为优秀的青年专家,同行们都在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当然,这些点点滴滴的成绩,大师兄都了如指掌。随后他表态说:师兄这么高看我实在是不敢当,不过这件事我可以试试,给我一周时间,让我研究一下。你让现场工程师把系统图纸,运行参数利用传真机传传到你的办公室,我这里没有传真设备,再把他的办公电话告送我,了解一下当时现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