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春】怀念王师姐(散文)

精品 【齐鲁·春】怀念王师姐(散文)


作者:笑对夕阳 童生,74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6发表时间:2024-06-19 15:44:50

王师姐“走”了。
   “走”得那样突然,突然得令人难以置信。以至好长时间过去了,心里都还有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工厂的家属住宅区。
   我住平房,临街。她住“点式楼”,在我后面。她散步或者上小菜场,我这里是必经之处。
   总感觉还会听到她熟悉的拉动门栓和边上台阶边喊“师弟”或者“老谭”的声音。
   门是栏杆形状的,用钢筋和铁管焊接成,在外面看得见是否上了锁,手也可以从空隙处伸进来拉开门栓。王师姐不少时候就是自己动手进到我家来玩。
   女儿、外孙女都熟悉她,喜欢她。若正好遇了我老伴也在时,她总会搂搂她的肩,亲热地说:你是我们同一年进厂的最小师妹呐!
   可惜这一切,永远不会再发生了。
   一个精气神充沛,声音朗朗的人,仅是年纪使然,腰腿有些稍欠灵便,竟会在午睡小觉中,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给悲痛欲绝、千呼万唤的老伴、儿女等留下只言片语,就这样独自远行不归了……
   说真的,初闻噩耗,惊愕之情不可言状,竟连着追问了好几遍。毕竟,这之前的不几天,她还来过我家,连说带笑的聊了好一阵子话呢。唉,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与老伴匆匆赶往殡仪馆。
   遗像、花圈、白幡,缭绕的烟雾,燃烧的纸钱,帮忙张罗着后事的亲朋,头缠孝帕痛不欲生的儿女,她的女儿小萍用母亲手机发在微信群里的泣告通知,老伴文师兄深陷的脸颊,近乎于麻木的神情,从四处赶来吊唁的师兄弟师姐妹们的沉重表情等等,更主要的是躺在水晶棺里的王师姐,这一切都表明,我这位师姐的的确确已经去往了另一个世界。
   师姐名叫王吉芳,我们同一批招进工厂的学徒工。按照企业行规惯例,凡是同年进厂的,均是师兄弟师姐妹关系。她年岁长于我,于是便称呼她“师姐”或“王师姐”。她则叫我“师弟”,或者在姓的前面加上个“老”字。
   初时,彼此知道,但接触来往不多。这一者年轻时忙工作,忙生活,各有各的事,再者那时节受传统思想影响,似乎男女生之间不太啰嗦。倒是与她的老伴文忠荣师兄熟悉。他亦是我们同年进厂的,后从车间调职工医院当了中医师,看病开药,自是常有接触。
   随着年岁的增长,怀旧意识的浓厚,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冲刷,师兄弟师姐妹间的情感也就日益使人感觉难得和值得珍惜了。
   去年,正值我们进厂五十周年,调离的、在厂的不少师兄弟师姐妹汇聚厂里,热闹欢快的团聚了一番。王师姐对此极为热情、积极,联络人、奔波寻找失联者、作思想动员、掏钱复印邀请函等等,做了不少具体而繁杂的工作,为聚会的满意举行,功不可没。承蒙大家信任,本人成为“组委会”成员之一,与王师姐的联系也就多了许多。
   师兄弟姐妹中,不少已都鬓发染霜,有的或耳背或眼花,好几个还拄上了拐杖。忆及当年的青春意气,大家深深感叹岁月的无情。
   事后,王师姐及另几个年长师姐便作了提议。说十年、五年聚会一次间隔期太长,恐怕有人等不起,最好两年一次为好。
   也是,去年八月份聚会后的两三个月内,便陆续“走”了两位师兄。万不料七个多月后,王师姐亦进入了这“等不起”的行列中。唉!
   王师姐遗容安详、平静,像睡着了似的。据说,只有心地善良,前世修得好的人,才会“走”得不痛苦,“走”得不遭罪等等。
   王师姐的确算得上是好人。善良、热情,肯帮助人。她这样的人能够得以善终确乎是应该的。
   可毕竟“走”得太突然了,突然得令亲人们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师姐倒是“不痛苦”,可却把巨大的痛苦留给了亲人,叫他们一时间如何接受得了这骤然降下的变故呢?
   王师姐的儿子小宏,女儿小萍,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拉着前来吊唁的长辈和亲戚朋友们的手,泣不成声,哭诉着,与好端端的母亲分手不过两个来小时,突然之间便阴阳两隔了,实在是“想不通”,“接受不了”。文师兄也是老泪纵横,听着他“吉芳,你走了我咋个办嘛”之类的伤心话,让人心酸不已。一个不显眼的地方,默默站着一个着孝帕的小伙子,是王师姐的外甥。听她生前说起过,是她最小妹妹的儿子。半大不大时节,父母先后亡故。是王师姐张开温厚的怀抱,接纳了这个苦命的孤儿,一步步帮助他成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小伙子向单位告假为大姨妈通宵守灵。
   唉,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中午,王师姐的儿子一家,女儿一家,齐聚老两口家里,欢声笑语,充满了天伦之乐。这种气氛于师姐一家是经常有的。可万万想不到,这次竟成了“绝唱”。
   在王师姐的张罗下,全家其乐融融地吃了顿肉饼就稀饭。她忙前忙后,煮稀饭、柔面团,乐乐呵呵、正正常常,没有丝毫的异常预兆。
   末了,孙女、外孙子都是住校中学生,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热道别,在父母的带领下,送回各自所在的学校。
   孙孙们下到楼下平坦坝子,仰头再次向站在三楼窗口满面笑容,慈爱目送他们的王师姐挥手互道再见。
   随后,老两口午睡,这也是多年的习惯。王师姐睡客厅的双人沙发,文师兄睡里屋的床上。
   约在3点过5分时,文师兄起来了一下,见王师姐还靠在沙发靠背上玩手机刷屏。便关照了她一声:“睡得啦!”她也作了应答。
   文师兄这一觉便睡到了5点钟后方起。见王师姐躺着,被子盖齐胸口,一只手臂搭拉在沙发边沿,对她喊道:“老太婆,你不怕着凉呀?”
   不见回应。师兄便走过去扶她的手臂,已然冰凉冰凉。师兄发觉异常,于是大声呼唤,压胸腔,掐人中,均没反应。赶紧急电通知儿女,随后医生也赶来了。火速送往医院,虽进行了多方抢救,终究还是回天无力……
   与孩子们分手,不过两个来小时,难怪他们会“想不通”,会“接受不了”。如果早晓得会这样,肯定是坚决不会离开她的。
   令人遗憾万分的是没有“如果”,只有“事实”。而事实往往是残酷的,有时甚至是痛彻心扉的。
   王师姐和文师兄是家乡人,当年一道从关岭县招来工厂学徒,分配在机修车间。她开刨床,他是车工。朝夕相处,意趣相投,日久生情,由师兄妹成为恋人,结成夫妻。恩恩爱爱、少是夫妻老是伴的相依相伴了四十多年,几十载含辛茹苦,半世纪相濡以沫,如今儿女都有着幸福美满家庭,家孙、外孙皆活泼可爱,一大家子人尽享天伦之乐。孩子们还准备在不久将迎来的“金婚”喜日里,隆重热闹的给两老庆贺一番的,谁料想竟成了永久的遗憾。真是人算敌不过天算哪!
   一当谈及老伴的贤惠、体贴、对自己生活上的无微不至,文师兄就会语不成声,泪流不止。
   尤其是进入晚年,文师兄患上了痛风等病,严重时甚至影响生活自理,连穿衣扣扣子都是王师姐料理。一日三餐给安排得妥妥帖帖。逢了天晴地暖,上街或外出游玩,老两口相扶相依,谈谈笑笑,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如师兄身体不适逗留家中,师姐则在家陪伴。便是外出购物买菜之类的,也是快去快回,生怕师兄在家寂寞。若见文师兄因病痛而烦躁不安时,她便多方劝慰,说会好好照顾他的。文师兄在感觉过意不去之时,不免会说上一些拖累了她的抱歉话之类的,往往会被王师姐板着脸数落上几句。
   王师姐“走”后,孩子们要接父亲去家里住,他却一家都不去,晚上也不让人陪。说就住这里,好和你们的妈妈多说说话。睹物思情,往事历历,自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千言万语。他把冥纸钱用白纸封装成一盒一盒的,装进了对爱妻无尽的思念,绵绵的情意,然后认认真真的写上字,给王师姐“烧七”用。
   听他们的女儿小萍说,父亲常是边轻抚着母亲的遗物,边淌眼泪,不时看着墙上母亲的遗像,轻唤着母亲的名字,絮絮叨叨的,仿佛母亲就在他的面前。女儿说着说着泪水就溢出了眼眶,让人闻之也难受不已。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这是唐朝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句。诗人与他的妻子感情极为深厚。
   表达的是夫妻都健在之时,总不免会开上一些生老病死,谁先走谁后走,心情会怎么样怎么样之类的玩笑。光阴如箭,不知不觉之间,这样的生离死别情景便来到了眼前。这正亦成了文师兄目前心境的写照。唉,真是人生如梦!
   说起来王师姐文化不算高,不过亦是“文革”之前货真价实的初中毕业生,加上好学上进喜欢看书,知识层面还是很不错的。
   她的刨工技术在车间是挂得上号的,厂内活,外协活,都干得让人满意。以至在厂附近建成焦化厂时,急需各方面技术人才,有关负责人专门点名要了她去。
   这方面她亦是文师兄的“贤内助”。
   文师兄发挥医学特长改行从医后,结合实践,刻苦钻研,在好些有名的中医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极有见地的论文,深得行家好评。
   而王师姐则是他论文的第一读者和审校者。这倒不是说她在药理医识上也有多大的专长,但她在推敲文从字顺、表情达意,乃至纠正错别漏字方面,的的确确帮了文师兄不少的忙。这点,始终得到文师兄的赞赏。
   我亲历的一事,也的确印证了文师兄的所言不虚和王师姐的果然水平实有。
   本人出版了一本小书《自珍集》,自然也赠送了他们一本。许是同龄人的缘故和书中反映的一些内容引起了共鸣和同感罢,得到了王师姐的称赞。
   有一天,她来家,表情很是有些迟疑的对我说:“师弟,我说了你不要怄气,不要多心哈……”
   原来,我在《作者简介》中写到的“八棒槌”,王师姐说应该是“八磅锤”才对。
   一查字典,果然如此。于是,赶紧向王师姐表示了真诚的谢意。
   她特别作了申明,说都想了好久好久,才告诉我的。
   我知道,她这是为了照顾我的面子。
   毕竟,本人曾经当过国营大企业厂长的“老秘”,头上又混得有一顶“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的帽儿。又是“秘书”,又是“作家”的,是有点“洋花椒麻外国人”的味道。但,这又说明得了什么呢?
   于是,我给王师姐讲了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话,又给她摆了摆古人“一字师”的故事。师姐算是释然了。对我的再次表示谢意,她表现出“咱们又不是外人”的高兴神情。
   国家召开“两会”期间的有一天,王师姐与也是我们同年进厂的一个刘姓师姐来到我家,喜滋滋的告诉我,说是终于有几个代表为我们企业退休工人说话了,希望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收入应该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真正“并轨”等等。
   王师姐还打开微信,放了一个有声帖子给我听,表情是高兴而激动的。
   还记得这个帖子的名称似乎叫:《今年退休新方案将采用控高提低的原则》。
   帖子文字铺陈辅之以声音解说,声情并茂,有凭有据,有措施,有实例,有比较,声言三年内企退人员最低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的确可以让久受低收入困扰的企业退休职工振奋。
   对于这之类的好消息,自感早已习以为常,无论它如何重磅,如何逼真,都是边看边听边丢,不往心里去,但面对拄杖而行的刘师姐,捶腰揉腿的王师姐,实在不忍扫了她们的兴趣,也做出专心在听的样子。
   这其实不过是好心人端出的一碗心灵鸡汤,有心人注射的一管止痛针剂罢了。
   不两日,两位师姐又来家。王师姐有些泄气的说:是个假消息,已经遭禁止了……
   自然是和她们说说宽心话,玩笑话,扯上一些“好好活,慢慢拖,一年就是三万多”之类的段子。
   最后的统一认识是,只要搞好身体,多活些年头,比什么都强。
   于是,便对她们笑谈,说,多活一年,就有三万。多活上十年,就是三十万。百元大钞,好几大捆,恐怕得用上一辆手推车才行哟。
   两位师姐笑得前仰后合。屋子里充满了乐和气氛。
   王师姐还计算了一下,说再连到涨个两三回,我就可以突破三千元大关了。
   不料言犹在耳,想法却成了遗愿。
   王师姐这一突然离去,自然一切都无从说起了。不但永无了“突破三千元”的机会,连苦劳苦累几十年,历经半个多世纪才挣得的两千多元,都一股脑儿送还给社保局了。令人嗟叹!
   王师姐的厨艺也不错,拿捏吃食方面很有一套。曾有幸品尝过她做的盐菜肉,色香味俱佳,可与专业馆子的比美;还有甜酒,香甜爽口。
   大约逝世前的三四天,她给我拿来了一些阴辣椒和糯米片,说炸来吃香得很,好吃得很,并详细教了我制作的方法,说油不要烧得太辣。
   神情还在脑里,声音犹在耳边,东西尚在眼前,人却已经作古!
   师姐,你性子好,人缘好,走好。莫愁前路无知己!
   好在,“那边”也有亲朋好友,也有师兄弟、师姐妹,热闹,不寂寞。

共 48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直奔主题,很好地设置了悬念,一把拽住读者的眼睛,让人欲罢不能;情感充沛,抒发了内心的怀念,塑造了一位平凡却伟大的人物:王师姐。王师姐热情积极,为了聚会不辞劳苦,不停奔波;内心善良,在外甥失去双亲时,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抚养成人;细心照顾老伴,一日三餐安排得妥妥帖帖;对“我”颇为照顾,送给“我”吃食……这样一位好人,可惜意外突然离世,让人痛惜。细节动人,“连着追问了好几遍””被子盖齐胸口,一只手臂搭拉在沙发边沿“,真实感极强;描写细致,动作、心理都极为到位,让人钦佩作者的写作能力。【编辑:单培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2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单培文        2024-06-19 15:46:39
  这样的一位好人,怎么不令人怀念?
-刻画心灵的印记
2 楼        文友:单培文        2024-06-19 15:47:57
  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动了一些地方,若有错误,别见怪!佩服作者的写作能力,再接再厉。
-刻画心灵的印记
3 楼        文友:秦雨阳        2024-06-19 16:41:58
  一位普通的王师姐,平凡近人,突然离去,令亲人同事伤心不已。文字简洁,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满是爱恋。好人,因为普通;善良,乐以助人;勤勉,忠诚于家庭岗位。“走”得急匆匆,令人难置信。世间事,太多让人难释怀。文章感人,功力深厚,值得码字人尊重。文好,编按干净,让我不由得连读三遍。齐鲁一方好平台,家人温暖。问好,作者编者二仁兄。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4 楼        文友:笑对夕阳        2024-06-19 19:47:41
  谢谢单老师的斧正与鼓励!
   谢谢秦雨阳老师的关注并费心作评!
5 楼        文友:万重山        2024-06-20 17:35:45
  作品通过回忆叙述王师姐的五件事:1,积极筹备工友聚会;2,抚养父母双亡的外甥;3,指出作者“八磅锤”的错误;4,希望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相近;5,喜爱做美食。表达了对王师姐的怀念之情。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6 楼        文友:笑对夕阳        2024-06-20 22:08:57
  谢谢万重山老师点评
7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06-27 21:07:36
  一篇悼文娓娓道来,朴实真情令人动容,給佳作点赞!祝王师姐一路走好!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