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实力写手】菌痴(散文)
每年夏天,云南人最盼望的就是雨季,雨季一来,大家就高兴起来了。“夏季的天,孩子的脸”,阴沉的天,像个不高兴的孩子,沉闷了大半天,一会儿就咧嘴大哭,降下倾盆大雨,哗哗地下一阵,大约半小时后就停了。雨后马上烈日当空、空气清新,蓝盈盈的天空被誉为“昆明蓝”,心情也马上轻舞飞扬、心花怒放。因为这时,大家所喜爱的菌子(真菌、蘑菇)就会从松树下、草丛里冒出来了,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顶着一把把五颜六色的伞,在山里和人们捉迷藏,吸引大家去山里、林间把它们找寻,真是“悄无声息蛰土里,天地灵气聚林间。最喜雷雨艳阳后,五彩缤纷现山涧。”。
上山检菌子,是大人小孩都喜欢做的事。找一个周末,邀约几个好友,选定一处出菌的山,带上孩子,带上雨具防雨,带上小箩筐用于盛放菌子,带上长棍子用于扒开草丛找菌子或防蛇,就出发了。捡菌子的乐趣,不仅在于发现菌子时的惊喜兴奋,还在于捡满一筐的那种成就感,顺便还能采到野果野花以及野菜等,其实就是一次快乐的郊游。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照耀在明媚的阳光下,吹着凉爽的山风,和朋友们说说笑笑、和孩子们打打闹闹,岂不是惬意潇洒的休闲娱乐时光?特别是当谁突然发现藏在草丛下的一朵青头菌或见手青甚至不起眼的铜绿菌,都要高兴地大呼小叫一番,旁边的人赶紧聚拢来,拍照留念,一起分享此时的兴奋。然后小心翼翼地捏住菌杆拔起来,闻一闻它的清香味,再送到小箩筐里。这时候,小孩就要抢着提箩筐,好像能炫耀一下摘到菌子的成就感。谁要是发现一堆干巴菌,那就是最幸运的人了(因为干巴菌品质高、营养高、价格高,是昆明菌痴的最爱),可以议论说道一天呢。曾经有一次,去捡菌时,一个小朋友居然发现了一朵小灵芝,也是难得的幸运了。捡菌子一要靠运气,二要有经验,三要靠眼尖。那几个小时候经常捡菌的人就是收获最多的人。最后,大家把捡来的菌子集中分拣一下,不熟悉的、有毒的就扔掉,剩下好的菌子,加上采来的野菜,找一个餐馆,请老板帮忙加工,再点几个其它菜,然后大家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忘却爬山的疲惫,享受着美味的晚餐,那真是轻松快乐的一天。
因为菌子是全民所爱的食物,你上山不一定捡的着,一般被专门捡菌的人在凌晨4、5点就上山捡走,然后倒卖给卖菌的人,赚取差价。有时,哪座出菌较多的山被人承包垄断了,一般人就不可能去采,那只有去市场买,那么各大野生菌市场就应运而生了。仅昆明就有好几个野生菌交易市场,木水花野生菌批发市场是最大最热闹的,还有北苑野生菌市场、后所野生菌市场以及周边县乡诸多野生菌市场,整个夏天乃至初秋都有野生菌卖,让你感觉云南夏天的空气里似乎都有菌子的香味,一直弥漫、让人陶醉。因野生菌种类繁多,所以云南被誉为“真菌王国”,常见的能吃的真菌有鸡枞菌、牛肝菌、青头菌、见手青、松茸、松露、竹荪、羊肚菌、黄赖头、鸡油菌、谷熟菌、铜绿菌、虎掌菌、奶浆菌、皮条菌、扫把菌、马皮泡等等等等。价格嘛,有高有低,要看品质和品种。最高奢的要属稀有的松茸松露可以卖到1500-2000元/公斤,干巴菌有时卖到1000元/公斤以上,其他种类最低一两百,丰收的时候几十元甚至几元一公斤。
“菌痴”有多痴迷?你看看,那么贵的干巴菌、松茸等,他们也不惜花重金买来费时费力地弄了吃(美其名曰:情愿少吃点肉,也不能不吃干巴菌);有毒性的葱菌(见手青)也算是贵的,有时两百到三百多一公斤,但人们就喜欢买、囤,觉得吃着太香了(炒熟透了就没毒了)。为了全年能吃到菌子,有些菌痴们不惜花高价多次买好几公斤甚至十多公斤,不惜花几个小时(因隔夜的菌子不好吃,还有可能坏掉)费力费时地清洗、切片、炒熟、封装,最后冻在冰箱里,以满足在其它季节想吃就吃的任性。
菌子的吃法,很有讲究。有的人觉得干巴菌最香,用比较辣的邹皮青椒或螺丝辣加蒜炒,吃起来最香,特下饭。但因生长在松树下,会插满松针或粘有泥沙,比较难拣难洗。但爱吃的人一点儿都不嫌麻烦,兴致勃勃地分拣、清洗、撕条、炒...;有的人觉得见手青(顾名思义,手一碰就变成青色,又叫葱菌,有红葱、黄葱等)最香,但有毒,必须加猪油(据说猪油可以解毒)加蒜和辣椒长时间翻炒(有人怕中毒,就先用涨水焯一遍再炒,但香味就减少了);有的人又觉得鸡枞菌最香,把菌子剁碎与剁猪肉一同清蒸,是小朋友的最爱。也可以把鸡枞菌撕成条状,加干椒用油炸,冷却后装在玻璃罐子里,可以吃好长时间,用来拌面条是绝配。青头菌,可以加蒜辣椒腌肉加一点水炒出汤来,也非常受小朋友欢迎。当然,最好吃的,是把各种菌子混合在一起与鸡肉或牛肉加佐料一起煮成一大锅,那就是最受欢迎的美味菌火锅啦。为方便想吃又懒得花功夫在家做的菌痴吃货们,各种档次的餐馆也应运而生了。在昆明以及各个地州野生菌火锅餐馆都有无数家,最低档次,你也可以在小餐馆吃到野生菌米线等。
当然,正如央视每年夏初都苦口婆心地提醒云南人,吃野生菌一定要谨防中毒。这也是对喜爱这一美味的菌痴们的一个挑战。昆明曾流行一首搞笑童谣“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你就躺板板”,说的就是野生菌之毒,提醒大家小心中毒。有人甚至把陈奕迅红极一时的歌《孤勇者》改编为《菇勇者》,诙谐调皮,传唱得小学生都朗朗上口,人人都会唱上几句。每年都有报道说有人吃菌子中毒。去前年,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名学生高考后为庆祝考得好,家里人去采菌子来吃,结果中毒而亡,令人唏嘘遗憾。所以,既然不能放弃这种爱好,我们在喜爱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甄别有毒、无毒的菌子,尽量吃自己熟悉的、确定无毒的菌子。从小我们就知道,颜色特别鲜艳的菌子、颜色灰扑扑的或苍白苍白的、菌杆上穿裙子(有褶皱)的、脚上穿鞋(菌托)的、长在花园草地上的、山野坟头的、农村粪堆、厕所旁的等等,多半是有毒的,千万不能采来吃。烹饪时更要注意一定要炒熟,最好用猪油和菜籽油混合着炒,粘在锅铲上的一定要扒拉下来,和锅里的反复炒;吃菌子最好不要喝酒;最好不要几种菌子混在一起炒(火锅除外,因为要长时间煮)。凡是在吃过菌子后,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都应立即就医。
总之,在云南,吃菌子讲究三熟:第一,蘑菇种类要熟;第二,要煮熟;第三,去医院的路要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