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进陂下古村(散文)
一
陂下古村,古名潭溪,国家4A景区。自唐代开基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陂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村庄初创,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唐代诗人杜牧曾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据传,这幅景象也曾在陂下村的秋夜中上演。此后,随着历史的更迭,陂下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韵和建筑风格。
宋代时期,陂下村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胡氏家族在这一时期定居于此,成为村庄的主要居民。胡晃作为胡姓开基祖,他的到来为陂下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胡晃是吉州开国侯胡霸公的第八世孙,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胡盛的第四世孙。胡盛是北宋名将狄青的参将,因军功卓著,受到仁宗皇帝的嘉奖,赐予銮架并御笔题匾嘉赞。胡晃的到来不仅为陂下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带来了胡氏家族的文化和传统。这一时期,陂下村的村貌和建筑风格逐渐定型,许多古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得以保存。
进入明清时期,陂下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村内建筑群落日益繁盛。村中的祠堂、牌坊、古井等文化遗存不断增加,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村落风貌。胡、罗两姓居民在此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了这个村庄。
新中国成立后,陂下村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2008年,陂下村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成为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5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三)》在此拍摄,更是让陂下村成为了全国瞩目的旅游胜地。
村中现有居民400余户,1800余人,胡姓为主,罗姓次之。村民们世代居住在此,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走在村内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村中的祠堂、牌坊、古井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展现出古村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村内外的古樟树连片生长,尤其是沿河一带的千年古樟,更是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古树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变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因其众多的古樟树,陂下古村也被誉为“樟树之村”。
每当夜幕降临,村中的居民们总会聚集在一起,围坐在古樟树下,讲述着胡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陂下村的古老传说。那些古老的故事在星光下显得格外动人,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温暖的家族故事。胡姓居民们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始终保留着对陂下村的深厚感情,对胡氏家族的自豪与骄傲。
二
胡氏祠堂——敦仁堂承载了陂下古村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敦仁堂坐落在村中的重要位置,作为胡氏家族的祠堂,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中心。祠堂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三开门式的赣派庐陵建筑风格,屋前的两侧门头上分别题有“敦耆笃学”和“仁人君子”,这些字迹苍劲有力,彰显了胡氏家族崇尚忠君仁孝和笃学做人的家训魅力。
走进敦仁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大堂,堂内陈设简朴而庄重,四周挂满了历代胡家先人的画像和牌位。正堂中央供奉着胡氏开基祖胡晃的牌位,胡晃是吉州开国侯胡霸公第八世孙,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胡盛的第四世孙。胡盛手皇帝赐予的銮架并御笔题匾,传承至今,成为胡氏家族的荣耀。
敦仁堂不仅是胡氏家族祭祀的地方,也是家族成员集会、商议大事的场所。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胡氏族人都会齐聚于此,共同祭拜祖先、缅怀先贤,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族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归属感,家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
胡氏祠堂——敦仁堂作为陂下古村的重要文化遗产,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和家族的兴衰荣辱。它不仅是胡氏家族的精神家园,也是陂下古村历史文化的象征。今天,敦仁堂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游客了解陂下古村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领略到古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
陂下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庄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村中小溪潺潺流过,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尤其是在春天,溪水潺潺,樱花盛开,绿意盎然,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走在村中的小道上,耳边是清脆的鸟鸣和潺潺的水声,眼前是古老的建筑和葱郁的树木,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村外,一片片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每当秋收时节,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田野间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陂下古村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走进村中,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古牌坊,这些牌坊不仅是村落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村中现存的4个牌坊,每一个都雕工精湛,石刻上描绘的图案栩栩如生,尽显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此外,村中还有18口古井,这些古井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水源,更是村落历史的见证。古井分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每一口井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和传说,井水清澈甘甜,至今仍在使用。
陂下古村的防御性村落设计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布局,反映了古代村民为了抵御外敌侵袭所采取的智慧与策略。整个村落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四门进出,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防御工事。村中的巷道设计则更加曲折复杂,狭窄的街巷不仅增强了防御效果,还便于村民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集结和撤退。
村中的巷道设计也是防御性村落的一大特点。巷道狭窄曲折,外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出路,而村民则对这些巷道了如指掌,能够迅速组织防御。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外敌进攻的难度,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防御机会和时间。
四
在那动荡的年代,陂下古村成为了公略县委和公略县中心县委的所在地。这里是革命者们的重要据点之一,许多重大决策在这里酝酿并付诸实施。村中的敦仁堂,更是见证了许多历史性的时刻。1929年11月,在这座古老的祠堂里,召开了“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对赣西南地区的革命进程具有深远影响,许多重要的决策和策略就是在这里制定的。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瞬间,一些场景,被岁月镌刻得格外深刻。1930年3月17日,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日子,国民党反动势力与苏区红军之间的一场激战,在东固、富田一带拉开了序幕。
当夜幕降临,战火在这片土地上肆虐。红军、赤卫队、青年团,他们坚守阵地,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着革命的信仰。枪声、炮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而在古街的西面,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列宁台”。这是毛泽东下井冈山后所建,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革命的象征,是红军、赤卫队、青年少先队、儿童团和群众集会的场所。在这里,革命的火焰被点燃,革命的理念被传播。
列宁台四周的墙壁上,写满了红军和白军的标语。这些标语,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它们有的激昂慷慨,有的深沉悲壮,有的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透过红与白交织的标语,苏区往昔的烽火岁月已重现眼前。战云弥漫,喊杀声震天,那是理想与追求的热血之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烈们,他们的英勇壮怀,如同这标语般鲜明而坚定。
胡立教、胡加照等革命先行者,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而那些已牺牲的英烈,如胡发兴、胡加稻等,他们的生命虽短暂,却燃烧得如此绚烂。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陂下古村的红色记忆不仅仅停留在过去,它还在不断地被传承和发扬。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人们来到这里,缅怀先烈,追寻红色足迹。村中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成为了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陂下古村的革命历史,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如今,岁月已经流逝,但那些曾经的场景,那些曾经的英雄,依然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2024年6月21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