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进陂下古村(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进陂下古村(散文)


作者:滴善斋 秀才,238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6发表时间:2024-06-21 08:04:55
摘要:吉安市青原区陂下古村,历史底蕴深厚,古韵犹存。这里古宅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处处流露出岁月的痕迹。村民淳朴热情,传统习俗世代相传,领略到古村的独特魅力。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进陂下古村(散文)
   陂下古村,古名潭溪,国家4A景区。自唐代开基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陂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村庄初创,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唐代诗人杜牧曾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据传,这幅景象也曾在陂下村的秋夜中上演。此后,随着历史的更迭,陂下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韵和建筑风格。
   宋代时期,陂下村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胡氏家族在这一时期定居于此,成为村庄的主要居民。胡晃作为胡姓开基祖,他的到来为陂下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胡晃是吉州开国侯胡霸公的第八世孙,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胡盛的第四世孙。胡盛是北宋名将狄青的参将,因军功卓著,受到仁宗皇帝的嘉奖,赐予銮架并御笔题匾嘉赞。胡晃的到来不仅为陂下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带来了胡氏家族的文化和传统。这一时期,陂下村的村貌和建筑风格逐渐定型,许多古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得以保存。
   进入明清时期,陂下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村内建筑群落日益繁盛。村中的祠堂、牌坊、古井等文化遗存不断增加,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村落风貌。胡、罗两姓居民在此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了这个村庄。
   新中国成立后,陂下村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2008年,陂下村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成为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5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三)》在此拍摄,更是让陂下村成为了全国瞩目的旅游胜地。
   村中现有居民400余户,1800余人,胡姓为主,罗姓次之。村民们世代居住在此,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走在村内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村中的祠堂、牌坊、古井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展现出古村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村内外的古樟树连片生长,尤其是沿河一带的千年古樟,更是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古树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变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因其众多的古樟树,陂下古村也被誉为“樟树之村”。
   每当夜幕降临,村中的居民们总会聚集在一起,围坐在古樟树下,讲述着胡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陂下村的古老传说。那些古老的故事在星光下显得格外动人,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温暖的家族故事。胡姓居民们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始终保留着对陂下村的深厚感情,对胡氏家族的自豪与骄傲。
  
   二
   胡氏祠堂——敦仁堂承载了陂下古村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敦仁堂坐落在村中的重要位置,作为胡氏家族的祠堂,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中心。祠堂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三开门式的赣派庐陵建筑风格,屋前的两侧门头上分别题有“敦耆笃学”和“仁人君子”,这些字迹苍劲有力,彰显了胡氏家族崇尚忠君仁孝和笃学做人的家训魅力。
   走进敦仁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大堂,堂内陈设简朴而庄重,四周挂满了历代胡家先人的画像和牌位。正堂中央供奉着胡氏开基祖胡晃的牌位,胡晃是吉州开国侯胡霸公第八世孙,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胡盛的第四世孙。胡盛手皇帝赐予的銮架并御笔题匾,传承至今,成为胡氏家族的荣耀。
   敦仁堂不仅是胡氏家族祭祀的地方,也是家族成员集会、商议大事的场所。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胡氏族人都会齐聚于此,共同祭拜祖先、缅怀先贤,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族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归属感,家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
   胡氏祠堂——敦仁堂作为陂下古村的重要文化遗产,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和家族的兴衰荣辱。它不仅是胡氏家族的精神家园,也是陂下古村历史文化的象征。今天,敦仁堂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游客了解陂下古村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领略到古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
   陂下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庄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村中小溪潺潺流过,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尤其是在春天,溪水潺潺,樱花盛开,绿意盎然,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走在村中的小道上,耳边是清脆的鸟鸣和潺潺的水声,眼前是古老的建筑和葱郁的树木,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村外,一片片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每当秋收时节,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田野间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陂下古村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走进村中,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古牌坊,这些牌坊不仅是村落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村中现存的4个牌坊,每一个都雕工精湛,石刻上描绘的图案栩栩如生,尽显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此外,村中还有18口古井,这些古井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水源,更是村落历史的见证。古井分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每一口井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和传说,井水清澈甘甜,至今仍在使用。
   陂下古村的防御性村落设计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布局,反映了古代村民为了抵御外敌侵袭所采取的智慧与策略。整个村落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四门进出,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防御工事。村中的巷道设计则更加曲折复杂,狭窄的街巷不仅增强了防御效果,还便于村民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集结和撤退。
   村中的巷道设计也是防御性村落的一大特点。巷道狭窄曲折,外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出路,而村民则对这些巷道了如指掌,能够迅速组织防御。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外敌进攻的难度,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防御机会和时间。
  
   四
   在那动荡的年代,陂下古村成为了公略县委和公略县中心县委的所在地。这里是革命者们的重要据点之一,许多重大决策在这里酝酿并付诸实施。村中的敦仁堂,更是见证了许多历史性的时刻。1929年11月,在这座古老的祠堂里,召开了“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对赣西南地区的革命进程具有深远影响,许多重要的决策和策略就是在这里制定的。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瞬间,一些场景,被岁月镌刻得格外深刻。1930年3月17日,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日子,国民党反动势力与苏区红军之间的一场激战,在东固、富田一带拉开了序幕。
   当夜幕降临,战火在这片土地上肆虐。红军、赤卫队、青年团,他们坚守阵地,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着革命的信仰。枪声、炮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而在古街的西面,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列宁台”。这是毛泽东下井冈山后所建,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革命的象征,是红军、赤卫队、青年少先队、儿童团和群众集会的场所。在这里,革命的火焰被点燃,革命的理念被传播。
   列宁台四周的墙壁上,写满了红军和白军的标语。这些标语,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它们有的激昂慷慨,有的深沉悲壮,有的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透过红与白交织的标语,苏区往昔的烽火岁月已重现眼前。战云弥漫,喊杀声震天,那是理想与追求的热血之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烈们,他们的英勇壮怀,如同这标语般鲜明而坚定。
   胡立教、胡加照等革命先行者,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而那些已牺牲的英烈,如胡发兴、胡加稻等,他们的生命虽短暂,却燃烧得如此绚烂。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陂下古村的红色记忆不仅仅停留在过去,它还在不断地被传承和发扬。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人们来到这里,缅怀先烈,追寻红色足迹。村中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成为了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陂下古村的革命历史,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如今,岁月已经流逝,但那些曾经的场景,那些曾经的英雄,依然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2024年6月21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32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陂下古村,唐朝建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杜牧《秋夕》的意境。宋朝时期,因胡氏家族的迁居,名门子弟胡晃的到来,古村发展至鼎盛。明清时期,古村规模变大。古村不仅有着荣耀的过去,也有着新时代的风光和辉煌,成为旅游胜地。古村有千年古樟,是风景,也是见证,让古村有了“樟树之村”的别名。古樟下,村民讲述过往。胡姓居民不忘本,足见村民情怀。古村有敦仁堂,为胡氏祠堂。古村风光好,山水相依,花繁鸟语,稻谷金黄,梯田错落。古牌坊精湛,古井处处见,井水清甜。古村设计独特,防御性能强。古村雕刻着红色记忆。祠堂曾作为革命者开会之所,弥漫过红色气息。列宁台,燃烧着革命火焰。标语激励后世,革命先烈如星辰,照亮后人,感召人心。文章展现了古村的历史脉络和古村现代的风貌,作者探索陂下古村繁盛的根本,捕捉古村的历史烟云,宣扬革命者的精神。作者对古村的历史有着深透的洞察力与灵活的把握能力,对古村的人文风景有着温暖而敏锐的穿透力,有着独特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感受一个沧桑厚重而又生机盎然的陂下古村,感受到它的魅力和风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穿梭,人心容易疲倦,烦躁,若能走进一个这样有着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古村,不仅心旷神怡,心灵也能得到滋养,灵魂得到净化,而古村精巧的设计更让人赞叹设计者的智慧,古村如今的繁盛让人非常欣慰。真希望每个古村都能得到保护,永恒地存在。文章对于如何保护古村,对古村文化的传承,红色教育的传播有着积极和广泛的意义。作者把一个个古村推送给读者,让读者有了一次次美好的精神之旅,感谢作者的深情奉献。深度佳作,推荐阅读。【东篱编辑:简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柔        2024-06-21 08:08:59
  历史,现实,沧桑,战火,悠远的古老气息,现代的欣欣向荣,这是陂下古村的魅力,也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滴善斋老师挖掘古村文化和历史,精神值得学习。创作辛苦,遥祝夏日清爽。
回复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08:27:12
  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心编按和润色,辛苦你了,给你敬茶。陂下古村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的古村,文化底蕴深厚,祝简柔老师生活愉快!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1 08:34:44
  滴善斋老师写陂下古村,这是第二篇吧?每一篇的入笔角度不同,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了古村的历史。这篇征文,重点挖掘古村浑厚的历史,以历史镜头表现古村的沧桑,特别表现了古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红色,是古村的颜色,也可以说,古村的颜色不断洇漶,从沉淀的各色,到现代的红色,暗示了一条色变的人文脉络。写古村的防御系统,非常精致,如果滴善斋老师能够专门介绍陂下古村的这一点,或许会让古村的形象更丰满。期待……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09:27:49
  谢谢怀才老师的精彩评论和高度解读,我们吉安很多红色古村,关于古村的防御系统我了解的不够详细,下次努力!谢谢怀才老师的鼓励,祝你身体健康!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1 12:22:33
  古樟与古建筑在把古老文明延续下去,美的村美的人们,真心希望这样的美好一直传承下去!时逢盛世,村庄之美印刻在心怀之中!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14:29:22
  谢谢枫桦老师抽空来评论,辛苦了,评论很到位,祝你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6-21 13:30:06
  读老师文章,总是被文章饱满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古村风光好,景色秀丽。古井清甜,在这里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灵魂得到净化,读到您的文章,感受家国情怀。好文,大气凝重!
回复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14:30:06
  谢谢诚本真老师的精彩评论,祝你一切顺利!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21 15:40:28
  不得不说,吉安有善斋老师真是大幸,善斋老师凭着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挖掘出吉安各地的“风景名胜”,让吉安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不得不说,善斋老师为吉安的文旅工作做着推动性的作用。大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
回复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16:34:36
  谢谢湘莉美女老师抽空为我的拙作点评和鼓励,你的评论很精彩,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辛苦你了,祝你生活愉快!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21 15:51:35
  吉安有这么多的红色古村,此乃老师的幸运。古村很老,因为有古樟、列宁台,古村年轻,因为革命先行者的事迹,激励人们前行。拜读学习老师佳作,谨祝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16:35:27
  谢谢韩格老师的精彩评论,这是一个红色古村,文化底蕴深厚,祝你生活愉快!
7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1 16:39:30
  大气、深沉,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光耀,耐读。而对风景的描写,又让人们感受到浓浓古韵中的秀美,心旷神怡。好文!
回复7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16:55:23
  谢谢南沙潮老师的精彩评论,祝你生活愉快!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21 20:22:49
  美丽的陂下古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师对当地的红色文化有很深刻的了解。又是一篇美文佳作,佩服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学习点赞,祝福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1 21:43:17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评论和鼓励,辛苦你了,祝你生活愉快!
9 楼        文友:烟水一袖        2024-06-22 05:58:08
  滴善斋老师的美文很有特色。首先介绍了古村落的发展史,从唐宋明清到新中国成立,以时间为序,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将一个具有文化风韵和建筑风格的古村落总体轮廓展现在我们面前。接下来,作者拉近镜头,聚焦敦仁堂,揭示出胡氏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忠君仁孝,笃学做人”。第三部分,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画出了两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山水画,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那四个雕工精湛的古牌坊成了画卷中最精彩的部分,把画卷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古村落在动荡年代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革命先行者、革命先烈的身上都有胡氏家族文化的印记,他们让古村落更有魅力。作品主题突出,构思巧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刻画细腻,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祝老师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回复9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8 17:18:41
  谢谢烟水老师的评论,祝夏祺!
10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6-22 06:05:28
  ,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已经成精了,恭喜恭贺!陂下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红色教育胜地,是灵魂得到净化的地方,令人向往。好文拜读学习,遥握问好!敬茶!
回复10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8 17:19:12
  谢谢吴老师的点评,祝你生活愉快!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