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仰望吕巷(散文)

精品 【流年】仰望吕巷(散文)


作者:虞臣 童生,56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74发表时间:2024-06-23 11:15:46


   吕巷之行,起于浦仲诚会长与蒋志明老师的缘分,当然也是我们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与上海顾野王文化研究院的缘分。此前研究黄公望,只知道松江乃黄公望祖上陆姓老家,无论他的人生经历及艺术生涯与松江有诸多渊源。之前写《迤逦在松江》,定稿前请教过蒋老师,蒋老师热心指点,就“松江第一楼”提供了简明资料。他还对“知止堂”补充说明,1352年黄公望落款“知止堂”时,松江府(今松江区政府)老宅已不存在了,夏世泽一个儿子夏景渊住璜溪(今吕巷),孙夏士文,另一个夏景深一个儿子住泗泾(今属松江区),孙夏文彦。
   这是我初闻“吕巷”大名。
   去年初夏,浦兄第二次去吕巷,作为专家团成员,受邀为白龙湖十三桥命名。吕巷境内的白龙湖,是上海后花园中的核心景点,周围河港纵横,水系成网,各种浜、泾支流犹如树干繁枝,十分丰富。湖面上的十三桥更是景点中的明珠。桥梁命名是一种文化,涵盖地域、历史、环境等诸方面因素,雅俗兼顾,得到方方面面包括民众认可有个过程。凑巧,不久后常熟虞山尚湖度假区邀浦兄、李馆长与我过去,给南湖湿地诸桥命名。三人有一个共识,南湖荡古名“华荡”,东西两座多孔连拱桥可融入“华”字或相近字,也可摘取古代文人写南湖诗文中词语。几座小桥的命名,兼顾周边乡村文化与历史元素,比如南岸的平墅、中安村,北岸罗墩良渚文化,东段南湖农场(上世纪中页知青下放点),等等。书面建议提交后,几位领导说,还需进一步征求方方面面意见。
   实地踏勘、专家论证,白龙湖十三桥最终均以四字命名,其中“璜溪公望”与“铁笛破晓”融入了公望元素。回来后浦兄很兴奋,说不虚此行,接触到多位专家,还说吕巷镇黄辉云书记“人很好”。常熟话中评论一个人,往往用最简单的词汇,内容却丰富,人“好”,对普通人可指热心、真诚、慷慨、仗义之类,而对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物,往往指待人和蔼,没官架子。
  
   二
   我们这次是带着任务去的,去黄公望当年与杨维桢等名流交往的几个节点实地考察,巡访黄公望的足迹,意识间穿越时光,与古人对话。选择周末,本不想惊动吕巷领导,谁知蒋老师透露了消息。黄书记说,浦会长到吕巷地盘,是一定要见的,至少应该见个面,尽地主之谊。我们随即更改行程,先到吕巷镇。蒋老师与吕巷镇宣传部的李羚部长已经在门口恭候。前年秋天李部长应邀来常熟参加《黄公望年谱》首发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她很年轻,干练而随和,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宾主寒暄间,黄书记来了,自带一股气场,一时说不上什么感觉,毫无客套的开场白,加一句自我调侃,气氛瞬间轻松。黄书记言谈举止间透着儒雅之气,说跟文化人谈文化、吕良佐与“应奎文会”、杨维桢与玉秀桥,当然也说产业发展,水果公园,万亩蟠桃,而在他口中,农业产业同样融入了文化元素。他是中央党校的研究生,还拥有助工职称,四年前受任来这里坐镇,在文化之乡找到了用武之地,反过来潺潺湲湲的吕巷文脉又滋养了他。
   我们基本上以普通话交流,偶尔夹一两句土话也无妨,其实全程方言估计也能懂七七八八,金山夹在上海与杭州之间,口音也融入两地方言。蒋老师说,当地话与(上海)市区差别很大,不过他说的差别外人难辨,就像北方人难分上海话与苏州话。市里人牛,标志性语言“阿拉上海人”,凡市区以外一概谓之“乡下”,有蔑视的成分。我留意蒋老师、黄书记之间谈话,也认真倾听当地人交谈,发现他们都没说过“阿拉”,自称“吾”,发音与常熟话很接近。声调大不同,常熟话介于去声与入声间,金山话似阳平,调值更接近普通话。元代画家、诗人王冕有七言绝句《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自喻,表达鄙视流俗,洁身自好的情操。王冕是浙江诸暨枫桥(今属绍兴)人,大概也说“吾”。之前一直以为,也是我多次在课堂上讲解这首诗时交代的创作背景:元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王冕在长途漫游后回到绍兴,在会稽山买地造屋,名为梅花屋,此诗作于梅花屋内。据蒋老师考证,这首诗是送给吕良佐的墨梅图的题画诗。蒋老师还在《吕巷文脉》自序中,将“只留清气满乾坤”升华为整部作品的魂魄。蒋老师所言,更新了我以往的认知。
   脚下这片土地,宋代之前叫璜溪,及至元朝更名为吕巷。自古至今,因一个人物更改名字的地方能有几多?何况延续六百多年。
  
   三
   徜徉在吕巷老街,其气势与布局尚留宋元古风。我们沿南岸往西,过寿带桥折返。蒋老师自然而然成为免费向导,一路上,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蒋老师为人谦逊平和,骨子里透着学者风范,他当过大学教授、区教育局长、民办学校董事长,横跨多个行业,本以为他所学与历史或汉语相关,孰料是数学专业出身,拥有数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不由让人折服之至。一般人都有知识短板,想当年,朱自清以国文98、数学0分被北大破格录取,这种的传奇在当下不可能再有演绎。朱自清是偏科学霸典型,厉以宁则是文理兼修典型。厉以宁早年学化学,后学经济学,是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鲜为人知的是在诗词上同样颇有建树。“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长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这首《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填于他上高中时从南京回老家路上,当时才17岁。怎么说,文字、文章、文史,乃蒋老师的副业,细读他的《吕巷文脉》,文字简练,词汇丰富,表达精准,文思又不乏理科的严谨与缜密。
   蒋老师读书多记性好,年代、姓名、地名、人物关系等等,随便哪个点都能衍生出话题。他说话不徐不疾,步履不徐不疾,就连驾车也是不徐不疾的。每去一处,他首先把相关资料发在群里,歘歘歘,凡二十来篇,基本都是他写的文章,有些还没公开发表,毫不吝啬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格局有气量。来不及浏览,先存着。聊着走着,他接了个电话突然疾速前行,身形矫健,一溜烟不见人影。浦兄感慨道,看看,(他奔跑)像小后生!兜回来,他身边多了位年轻女子,遂介绍,作家高艳,恰今日在《解放日报》上发了篇写亭林镇钟家的文章《钟镜芙与博文女校》,这次准备写黄公望在吕巷的活动,知道我们在此考察,特地赶过来搭顺风车。能在《解放日报》发长文,厉害!不多会,便见她发圈:“寿带桥,建于宋。黄公望,杨维桢、吕良佐都曾从桥上走过。”
   核心区域保存相对完好,老街依水而筑,前河后街,为水乡古镇习惯格局。街道宽不过三米,当年绝不算窄小了。两侧对面有不少老式门面房,有的还有门闼,有的门楣或墙体嵌着砖雕、木雕,遗憾的是路已经不是石板街了。蒋老师说,曾经这一片都是吕家的祖产,可见历史上吕家有多显赫富有。他在一处夹弄探身看了一眼玉秀桥,指着一处空地说,之前,这里有一条河,与市河垂直相交,街上有座石拱桥,称为“春明桥”,当年杨维桢曾坐在石栏上吹铁笛,多次醉卧桥面上,可惜这条河填埋了,桥自然不存在了。
   元代的璜溪,隶属松江府华亭县。松江是偏僻而富庶之地,至南宋后期,其经济社会发展可与苏州媲美,故元代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因为偏僻,少受兵燹之灾,退职官员、富户、文士人家多选择到这里扎堆,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说避风港也好,说末世风情也罢。而在松江的望族中,吕良佐为第一家族。当时璜溪有吕、夏、邵、倪四大家族,吕家为最。吕良佐不仅是松江首富,而且品行高尚。元末明初,战乱频起,当时的松江府荐其担任华亭尹(相当于县令),他却愿以平民身份议事,带头疏财,组织乡勇保障乡里,黎民得以安生。卒后受人景仰,赞他“老来不作华亭尹,死后仍书贞惠君。”“屡却安东不赴官,黄金多用恤饥寒。”把镇子改名为吕巷。
   吕良佐也是读书人,且自幼颖悟,好学多才。曾建造璜溪义塾,供贫而好学的子弟就学,重金聘请杨维桢、鲁渊等学者担任塾师。他有感于科举取士不足,曾于家中设“应奎文会”,发现经世之才。请杨维桢、陆居仁品评高低,计受投卷700多篇,遴选出40篇优秀作品付梓流布“以传不朽”,“一时文士毕至,倾动三吴”,其序言便出自他手。
   蒋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一处村野。吕良佐去世后,墓志铭由当时的诗坛领袖杨维桢撰写,文中有“冬十月辛酉,葬渎之北原”之描述。蒋老师查阅了大量文献,寻访村民,实地考证,并由此推断,该墓葬在吕巷塘之北的原马村境内。走过一段田间小路,是一处稀稀拉拉的竹林,竹林北边是平整旷阔的田畴,大片麦苗沐浴在春风里。蒋老师指着田间,说那里便是墓葬遗址,当年四周小河环绕,墓高三米,五六十年代平土造田时,村民挖出红木悬棺,从墓志铭上确认墓葬主人,幸而村民懂事,悄悄藏起墓碑,如今存于金山区博物馆。我们停车后场的农家,与东邻间有一块闲地,直到河边无建筑,蒋老师说,此处位于墓地正南,为墓地“南行通道”,不宜建房搭屋,老辈延续至今,此举也印证了吕巷百姓对吕良佐的敬重。
   唐宋至今1400多年,吕巷这块土地上走过多少重量级的人物,曹家、莫家、邵家、夏家等庞大家族,其子子孙孙、枝枝蔓蔓,非富即贵,长盛不衰。即便一个吕良佐,这座小镇也足以让我们仰望了。
  
   四
   吕良佐的影响力,离不开杨维桢。杨维桢31岁中进士,初任天台县尹,丁忧前任钱清盐场司令。他个性倔强,不逐时流,任上得罪过不少人,服阙期满,一直未受起复,内心郁闷。为了养家糊口,一度沦为私塾教师。杨维桢是才子,诗文、书法、音乐均有很高造诣,做这一行如鱼得水,随之声名远播,相继到富春、平江等地游学执教,又在玉山立住脚跟,日子渐趋滋润。至正九年,吕良佐重金聘请杨维桢来璜溪执教,杨维桢欣然前往。他们之间的关系远非一般意义雇主与雇客,是知音,是良友,也是黄金搭档。吕良佐创办的“璜溪义塾”需要杨维桢的真才实学支撑,杨维桢讲授《春秋》培养学子,同时以文会友引领诗坛,成就了毕生才华的释放。璜溪是杨维桢的福地,吕良佐是杨维桢的贵人,虽则短短两年,对他人生走向影响巨大,乃至后来,杨维桢复职并升任江西儒学提举,反而又回到松江教书,直至终老于此,葬天马山。
   研究黄公望,同样离不开杨维桢。杨维桢在《鲁钝生传》中,说自己毕生有仨知己,张雨、黄公望、马琬。且不说杨黄之间的诗画交流,杨维桢曾记录两人在璜溪周围的快意之游:“予往年与大痴道人扁舟东西泖间,或乘兴涉海,抵小金山,道人出所制小铁笛,令予吹《洞庭曲》,道人自歌《小海》和之……”天高地阔,乐而忘忧。对了,此行也特地去了金山嘴,便是当年他们出海的地方。
   杨维桢与黄公望惺惺相惜,互为师友。如今把《富春山居图》推到中国山水画的巅峰地位,是经过六百多年历史沉淀的定论,而在当年,杨维桢就称赞黄公望为“神手”,凭他的眼力显然不是简单的奉承,而是艺术鉴赏能力的呈现。
  
   五
   璜溪老街南岸有一棵古银杏,树龄600多年,蒋老师说可能由“知止堂”移植过来,不过不确定。之前这里有座庙宇,如今庙宇毁了,树依然蓬勃。银杏只是古树,不是名木,500年以上算一级古树了,望蒋老师继续考证确认。
   回到开头话题,我写松江那篇文章时,一直以为黄公望与夏世泽孙子夏文彦熟络,故而说,松江还有一位知止堂主人夏文彦,与黄公望交往更多,其《图绘宝鉴》却说黄公望是浙江衢州人,这就有些费解了。通行的说法,黄公望祖籍松江,本人籍贯常熟,如果随养父则为平阳。
   蒋老师告诉我,其实,黄公望和夏文彦(父亲夏景越)不熟,与他的堂哥夏士文(夏景渊之子)很熟悉。夏世泽有儿子夏景渊,住璜溪,华亭县之南60里,另外儿子夏景越住泗泾,华亭之东北。
   夏文彦,字士良,号兰渚生,松江人,祖籍吴兴。其从曾祖夏杞为元初首任华亭县尹,曾祖夏椿在松江发家致富,好行义举,被朝廷旌为义士,其祖夏世泽,涉猎经史,倜傥负才,初官嘉兴澉浦税使,做事有方,转杭州狱丞,哀矜抚慰,平反冤狱,后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玉泉场监运,慷慨有行谊,百姓为建生祠,人称夏监运。其父夏景越,在泗泾留下巨业,建有清越堂。文彦好古嗜学,蓄书万卷,风情高简,尝官忠翊校尉、同知绍兴路余姚州事。擅画,家藏法书名画罕有比者,自幼便朝夕玩索,心领神会,加以遊于画艺,悟入厥趣,是故鉴赏品藻,百不失一。夏文彦应该知道黄公望身世,但最终也被发配到凤阳,是故在《图绘宝鉴》中说黄公望是衢州人,是有意为之,旨在保护黄公望。
   这些话是蒋老师在微信上说的,只涉及夏家未提到“知止堂”,且作知识拓展,故而文中谬误未加修正。而这次吕巷之行,加上蒋老师的讲解,才知“知止堂”有曲曲折折的故事。
   夏家也是松江望族,祖上即宽厚仁义,修补危桥,照顾孤老,捐田创立义塾,饥荒年贱卖米粮、设粥施与穷人。黄公望与夏家三代的情谊与“知止堂”密切相关。黄公望在杭州担任掾吏时,夏世泽为杭州狱丞,两人私交甚好。黄公望受张闾案牵连入狱,夏世泽为其奔走伸冤。黄公望出狱后,夏世泽有感于官场险恶,遂生隐退之意,取“愚者不知止,沓者不知止,达者知止”之意,将松江城内“燕处斋”更名为“知止堂”,并请赵孟頫撰写堂匾。1346年,松江城内失火,烧毁半个松江城,知止堂也未能幸免。灾后,夏世泽儿子夏景渊没有在原址修复知止堂,而是在璜溪老宅设夏氏宗族祠堂,沿用“知止堂”之名。1356年后,夏世泽另一个儿子夏景深的儿子夏颐贞,在泗泾西畴草堂重设“知止堂”,以表不忘先祖,并请杨维桢撰写《知止堂记》。
   1350年7月,“应奎文会”期间,黄公望来到璜溪,众人相聚于夏景渊“清润堂”,趁着酒兴,在即将完工的《山居图》上落款,为表达对夏世泽的敬意,依然署上“知止堂”名号。是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上黄公望题款“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当在璜溪,而非原先的松江“知止堂”。
  
   六
   吕巷那一晚,我们住在白漾民宿。白漾是吕巷的一个行政村,距镇上不远。夜行感觉在村道,路外景色掩藏在夜幕中。
   我住在二楼靠西那间,房间很大,还有会客室,不就住一晚么,有些奢侈。房间西面有个阳台,地上铺着防腐木板,踩上去感觉有些年头了。我在阳台上眺望风景,透过淡淡的晨雾,首先看到对面会馆。白墙黛瓦,古色古香,山墙为阶梯型封火墙,墙顶装挑檐屋脊,三四幢排开,挺气派。这里是村民办婚丧喜庆的场所,也是民宿招待客人的餐馆。李馆长在村道散步,估计已经溜达了一圈。浦兄也在不远处,拍摄门口的大金牛。
   这里是吕巷水果公园的核心区域。水果公园,整合了吕巷三个行政村的土地及产业资源,占地10800亩,为中国首个以水果元素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以“三个百里”红色旅游、“优势农业”绿色旅游、“乡土文化”特色旅游,成为上海市网红打卡点。中国蟠桃在金山,金山蟠桃在吕巷。可惜我们来得早了些,春寒料峭,桃花尚未开放,未能一睹花团锦簇、满目芳菲的盛大场面。姑且留个念想,待到夏秋蟠桃挂果,再来吕巷领略蟠桃盛宴。

共 593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吕巷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因元代名士吕良佐居于此而得名。作者曾几次与它结缘,这次又应约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吕巷风景秀丽,河港纵横,小桥流水,底蕴厚重,于宋代以前被称璜溪。吕良佐所在的吕家是松江首富,在元末明初战乱频起时,吕良佐仗义疏财,组织乡勇保护乡里,黎民得以安身立命,他还建义塾,在家中设“应奎文会”,培养和发现经世之才。他死后,人们感念他的功绩,遂将璜溪改名吕巷。杨维桢曾在义塾担任塾师,他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弘扬了吕良佐的善举和声名,也培养了大批学子,他还和黄公望交情深厚。一代名家黄公望曾在此为自己的《富春山居图》题跋,留下佳话。还有松江望族夏家,以及他们的知止堂,都在吕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执着于吕巷文化发掘的蒋老师、浦会长以及作者,正在做一件惠及后世的事情,意义重大。而吕巷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建设下,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称为上海的网红打卡地,它正在大步走向未来。一篇内容详实的散文,让人对吕巷顿生仰望之心,佳作,流年荐阅。【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3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4-06-23 11:22:44
  对吕巷以及跟吕巷相关的人物大都第一次听说,也因而更说明写志和读书的必要。从文字里了解历史,再到实地去踏勘验证,这是过程令人神往和赞佩。
   感谢赐稿,祝写作愉快。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6-27 16:05:0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