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丹江蟒洞(故事)
讲这个故事的人已经九十有余了,现在还健在,他说他知道蟒洞的来历。
丹江北岸大山连绵,有一处特别陡峭,在峭壁上一连有三个山洞,都相距有里把路,三个洞都很大,自东而西分别叫夜虎洞、蟒洞和布袋洞。
夜虎洞的来历很简单,就是这个洞过去宿着很多蝙蝠,在丹江一带,老百姓把蝙蝠叫做夜别虎,是方言。白天洞里是夜别虎大家族大团圆的时候,雄蝙、雌蝙们在这里谈情说爱、繁衍生息、养儿育女,一到晚上,夜别虎展翅出动,夜游在洞外的庄稼地里,捕捉蝗虫等害虫,所以这里的庄稼很少受到害虫的侵害。
进过夜虎洞的人们都知道,洞壁上不时朝下滴水,这些水是多年的雨水慢慢通过石层、土层向下渗透滴下来的,洞内空气湿润,凉丝丝的,是夜别虎最适宜的生活环境,难怪这些夜行者把这里当成了它们的大本营。
除了夜虎洞里渗水外,还有的水渗到夜虎洞下面的山根处,在这里找到了出口,向外流出,清澈见底。
忽然有一年秋天,这里的庄稼受蝗虫侵害得相当严重,芝麻、花生、大豆、玉米、红薯样样叶子让蝗虫蚕食得光秃秃的,佃户们纷纷都去找刘财主诉苦,刘财主就找人查看原因,原来是夜虎洞里的夜别虎消失得无影无踪,蝗虫失去了天敌,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起来。
这里无人居住,刘财主就派了一位身强力壮的长工搭庵子住到这里护秋,长工住庵子,地里放鸡子,鸡子吃虫子,一环套一环,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
可是不久,刘财主却发现长工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以为是长工卖了他的鸡子逃走了,不敢再派人去赔了夫人又折兵了,但怎样对付蝗兵蝗将的肆虐,刘财主就要另辟蹊径找门路,他不耻下问,找老农请教。
老农说蝗虫喜欢在田埂处找附着物产卵,刘财主就让长工们在这一带肩挑手提黄土筑了很多田埂,盖上很多秸秆和柴草,等秸秆和柴草干定了,就在晚上点火,形成了一道道火龙,火苗冲天而起,毕毕剥剥,刘财主亲临现场,让这些不劳而获的庄稼害虫断子绝孙是他的心愿,他当然想目睹蝗军部队全军覆没。
还别说,这一招还真起了点作用,蝗军的嚣张气焰被摧垮了。
庄户人为了便于区分地块,就把这一带叫成了刘家埂。
丹江水流过,丹江和大山之间的一道川都是良田,也都是刘财主的地,这一带的老百姓都是刘财主的佃户,山上放牛的、放羊的自然都是在替刘财主干活。
一日,天热得出奇,几个丫鬟轮流给刘财主打扇子,胖乎乎的刘财主还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一个叫王根的放牛娃身上一点汗渍也没有,刘财主就纳闷,喊过王根好奇地问他怎么不热。
王根眉飞色舞地说,他在山上热得没地方藏,忽然觉得一股凉气吹来,身子轻飘飘地飞到了空中,他觉得他要成神仙了,不曾想又一股热气喷出,他一下子落入山上一个大水池里,在那里洗了个痛快澡,舒服极了。
“胡说八道!你能成神仙,鸡毛就能飞上天。”刘财主显然不信他的话。
“真的,我骗你就不得好死。”王根为了证实自己没说谎,开始赌咒发誓。
尽管刘财主对王根的话持怀疑态度,但他联系到刘家埂一带的反常现象,心里犯起了含糊:“事出反常必有妖,难道说这一带有了妖怪?”
刘财主有个小闺女,嫁的是丹江上游的一个大户人家,她回娘家来住的有些日子了,该回婆家了,回婆家自然不会步行,一方面她是小脚,另一方面刘财主也不会让他闺女吃这个苦。
可是偏偏不巧,刘财主家几顶轿子的轿夫那几天都正患疟疾,刘财主担心疟疾传染给闺女,就让管家给备了马车。那拉车的马有个小马驹,一步不离地跟着马妈妈,当马夫赶着马车走到刘家埂一带时,只见小马驹随着一阵阴风,离地退着进了中间的山洞,马夫和刘财主的闺女大惊失色,急忙倒转车头又回来了。
刘财主这才意识到那个护秋的长工肯定也是命丧山洞,王根飘飘欲仙不是什么法力,而是妖怪吸了他,换气的时候使他落入到了水池里,侥幸躲了一关,夜别虎的消失就也有可能是慑于这个妖孽的威力,才不得不转移阵地,居家大逃亡,一系列的离奇联系起来,刘财主坚信刘家埂一带那里有一股妖风邪气。
但刘财主这个人不信邪,越邪他越要拗个劲儿,就开始想办法降妖除怪,于是他就组织长工们三人一组,白天黑夜到刘家埂那里蹲守,密切关注那个神秘的洞口。
终于,有天黄昏,恐怖的一幕出现了,一阵阴风吹过,从洞里窜出一条大蟒蛇,张着血盆大口,头有簸箩那么大,身子比菜缸还要粗,一路前行,所到之处树叶纷纷落下。大蟒蛇直行,到了丹江河直接横过。
丹江河南边,大蟒蛇也有行宫,北岸住烦了,就到南岸来,南岸住有人家,受它遭害回数也不少了,人们为了防它,就白天黑夜找人巡逻,它一露面就敲锣,锣声一响人们就躲避,于是丹江南岸就出现了锣山这个地名。
除掉蟒蛇就等于为民除害,但要想拿下它,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虎狼之辈都不是蟒蛇的对手,更别说人了。为了能在减少伤亡的情况下送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去见它姥姥,刘财主可真是绞尽了脑汁。他先派人观察大蟒蛇的活动规律,发现这家伙从丹江河南岸到北岸,北岸到南岸走的都是同一条直路,心里便有了主意。
俗话说,鸡怕狐狸牛怕红,蟒蛇生来怕蜈蚣。为了诱蟒出动,刘财主让伙计们逮了很多蜈蚣,对准蟒蛇的洞口从上向下倒,果然不多久,蟒蛇觉得这个行宫周围有异味,要仓皇向锣山行宫转移,它出了洞口,头沿峭壁垂下来,落到平地上,身子还在洞口上,等它完全落入了实地,就开始沿着它的航路一路狂飙起来,呼风带哨的,等到了丹江岸边的时候,它头部无力地向上抬了抬,一歪,便不动了,身子下面全是蟒血。
蟒蛇死了,留下来了这个洞就被人们叫成了蟒洞。
这是怎么回事儿?原来,为了对付蟒精,刘财主在铁匠铺里打了很多立刀,这种刀的刀尖、刀刃全锋利无比,自古人们就说:“蛇有蛇道,鼠有鼠路。”蟒蛇有了自己的路标,一般不会另辟蹊径。所以,刘财主就找人在蛇道上把立刀固定到了土里,当蛇一路顺风走过去的时候,自己剖腹来了个自行了断。
大蟒死了,人们欢欣鼓舞,不曾想,两天后这里奇臭无比,让人恶心得肠子都能吐出来。
那年秋天基本绝收,庄稼秆子长在地里种不成麦,刘财主没办法,就让佃户在火烧蝗虫的田埂上挖穴种,因为埂子上草种、虫卵都被烧死了,又有草木灰当底肥,随便挖破地皮把麦种丢进去,不几天麦子就发芽了。
麦苗长得很旺实,但埂子以外还是光秃秃的秸秆,不处理就会影响来年春播,随着天气转凉,这里恶臭味渐渐淡去。刘财主就朝这里分派人,但伙计们都不愿意来,认为这里有妖孽。
刘财主说:“什么妖孽?这里东、西、北都是大山,大山中层林密不透风,一些毒蛇猛兽在这里欺行霸市,飞扬跋扈,成了林子里的长寿星和黑老大,见怪不怪,不足为奇。这条蟒蛇就是在林子里游荡了多年,后来偶然发现这个地方背临大青山,前瞻丹江河,空气清新,土壤湿润,饿了能吃人、吸兽,衣食无忧,就把这里当成了老巢,现在它已见了阎王,还惧它干什么?我陪你们在那里住一个月,若是有妖有怪,先冲我来。”
刘财主果然让人在这里盖了不少院落,因为他的入住,这里渐渐地形成了村落,也就有了刘家埂这个地方。
土改时,刘家埂人还均了刘财主不少家产呢。
再说,刘家埂坡上有个土地庙,里面供奉了好多神像,原来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自从大蟒蛇蜗居在这里以后,人们不敢轻易来祭祀朝拜了,谁不怕送命?土地庙也就冷落了下来,好长时间没了香火,加上庙房长时间无人修缮,有几处在汛期时就塌陷了。
适逢孙中山强调各地办学校,责令各地教育机关限期内竣工,时任丹江流域淅川县的教育督办刘成尧坐着兜子下来检查,让地方官短期内完成主体教室的竣工。地方官推诿扯皮,直诉苦,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成尧说:“土地庙没了香火也就没了神灵,把庙扒了,以后找旺地重建庙宇,庙上的木料砖瓦运来施工。”
扒庙容易,但那么多神像放到哪儿呢?刘财主主动找到刘成尧,说:“刘家埂一带是我的地盘,有两个连着的山洞空空的,神能辟邪压邪,露天放之是大不恭,不如把神请进山洞里来吧。”
刘成尧当然同意了,于是组织人马开始安置神像,但夜虎洞和蟒洞安置数量有限,刘财主又找人在蟒洞西边挖山洞,开始时空间小,挖出的土朝外运着难,用箩筐要占空间,就得用布袋。所以这个洞还没挖成就有了名字叫布袋洞,布袋洞建起,土地神等神胎都有了栖息之地。
近几年,当地百姓在夜虎洞处修了台阶,还不时有人进洞烧香朝拜呢。
【说明:夜虎洞在丹江北岸大石桥一带的大山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