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乾隆反腐轶事:看皇上如何从奸臣的圈套中爬出来(散文)
一
中国社会自古就有个怪圈儿,每当所谓“盛世”,承平日久,奢侈渐起,总会贪腐成风,权臣们变着法儿骗皇帝老儿。就算精明如乾隆也不免着了权臣们的道。
有句江南俗语,说的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你还别不信,很多贪腐大案,不一定会发生在富庶之地,穷乡僻壤发生贪腐弊案的概率也不低。
乾隆年间的这桩贪腐大案就发生在贫穷的甘肃,贪官们胆子之大,心思之密,构思之巧,且直接与皇帝老儿斗智斗勇,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乾隆三十九年的一天,皇帝老儿正在伏案办公,忽然收到陕甘总督勒尔谨的奏章。总督说,甘肃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常闹灾荒,每年都需要动用府库银两救济,或是开库放粮赈灾,不如在甘肃实行捐纳,让无法考取功名的有钱人,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换取监生名号,这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事。
捐纳之风,也就是花钱买官的事,从明清以来就一直盛行不衰。乾隆帝明知这是弊政,但想来如果能用富人卖官的钱来赈济穷人也还算是件利大弊小的事,况且这个监生也不是什么官员,不过是个学位虚名而已,于是就在当年四月十八日批准了勒尔谨的请求,准予实行。
为了使这件事能够做得抑弊扬善,不至于走偏,特意将“能事之藩司”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负责捐监事宜。乾隆朝的布政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省长级官员。
王亶望(?-1781年),字味隒,山西临汾人。清代官员,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历任皋兰知县、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累迁浙江巡抚。据说一路上做官的政声不错。
而实际上,王亶望最初不过是个举人,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几年之后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一职。王亶望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上司们也都愿意为他在皇帝老儿面前美言。所以他才在乾隆帝心中才有了“能事之藩司”的印象。
甘肃布政使王亶望果然不负乾隆之望,上任仅仅半年,就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向皇帝报告说,目前已有19000余人前来捐纳,共收得粮食827500余石。乾隆帝想,这个王亶望还真是个能吏,开捐半年就收到粮食80多万石,一年即会有160多万石,年复一年,势必会无处存放,潮湿损坏,又该如何处置?
不过,乾隆帝在历史上可是个精明强干的皇帝,在对王亶望嘉勉的同时,他也有所猜疑:甘肃的老百姓向来贫穷,怎么会有近2万人前来捐监。这其中是否有诈?
不久甘肃布政使回奏称,在平定了回疆叛乱后,恢复了新疆与内地的商路,经济往来日趋频繁,甘肃向来为内地与边疆商品流通的中转站,商人们获利颇丰,所以报捐者很多。而甘肃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
乾隆帝看着这封奏章虽然还有疑惑,但一时也找不到什么破绽,便嘉勉道:“尔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当可也。”
二
王亶望设下的贪腐圈套,原本是天衣无缝。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暴露于一次与经济活动不相干的军事行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甘肃河州发生农民起义,起义的规模不大,也就一万多人,于是乾隆帝就派了最为亲信的大臣阿桂与和珅前往平定,心想着让这两人立下军功,以后也好重用。
阿桂和和珅心领神会,欣然领兵前往。却不想这队农民起义军却相当顽强,他们占住兰州城外的华林山拼死抵抗,打得清军丢盔卸甲,数次进攻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阿桂与和珅十分无奈,深怕皇帝责怪无能。正在这时,忽然天降大雨,两人望天大喜。立马给乾隆帝写下一封奏折:“本月初六日,大雨甚是滂沱,初七、初八连绵不止,直至初九始晴,未能按时剿灭匪情,请皇上问责……”然后加急600里送往京城。
乾隆帝接到阿桂的奏报,深感大军在大雨泥泞中行军艰辛,于是提笔写下几句话给予安慰。说大雨耽误的时间,向后顺延就好,不必自责。过了些日子,阿桂又发来奏章,说是当地雨水太多,官兵推进困难,再次请求皇上宽限剿匪时限。多次读到阿桂关于甘肃大雨、暴雨的军报,乾隆帝不禁疑心大起:“该省向来年年报旱,何以今年雨水独多,此中有无蒙蔽?”王亶望这家伙年年报甘肃大旱,这其中是否有诈?于是一面严令阿桂与和珅限期镇压农民起义,一面令阿桂派人仔细查办甘肃方面是否有弊案。
乾隆帝猜得不错,王亶望果然胆大包天,他所收“监粮”,竟全系纸上之数,仓库之中一粒未有;他所上报的赈灾粮食,也从未送到百姓手中。这家伙觉得皇帝老儿好骗,胆儿也就越来越肥,上报的收捐数目愈来愈多,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所上报的"粮食"已多达600多万石,是甘肃省全年赋税的7-8倍。
阿桂接旨后,很快就查明,王亶望等人的“捐赠”,所收的不是粮食而是银子。乾隆帝接到阿桂的报告,龙颜大怒,直接给阿桂下旨:平叛的事你先放一放,转任钦差大臣,给我好好查查甘肃连续七年旱灾到底是怎么回事。
乾隆帝随即又命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查询在浙江家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的王亶望甘肃以豆粮捐监生的事,到底是怎么执行的?老谋深算的王亶望在百般抵赖后,谎称自己也是被蒙骗,并揭发了甘肃官员集体冒领贪污赈灾款项的事实。
精明的乾隆帝根本不信这套鬼话,指出:甘肃开捐,原本是为收粮济赈,自应取本色,岂能公然核定折收价格?如此重大之事,为何甘肃各级官员无一人对朝廷提及?况且,所定55两银子的价格,表明该省的粮价不算高,粮源充足,又何必赈济。
三天后,陈辉祖又报告说,王亶望承认在办捐过程中,确实听说过有折色一事,并曾就此事责备过属下,但虑到收银后可以补购粮食,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乾隆帝知道这是官官相护的辩解。因此断言:阿桂多次报告在军事行动中遭遇大雨,“甘省如此多雨,而历年来俱称被旱,可见冒赈是假贪污是实。”他不信陈祖辉的话,命令阿桂一定要追查到底,务必水落石出。
朝廷反腐败,大臣们官官相护,上下勾连,盘根错节,案情的推进,全靠皇帝老儿一人推动。可见反腐之难,非同寻常。阿桂虽然尽心办事,但毕竟是个武夫,做事不可能很精细。王亶望等人究竟收到了多少捐纳银两,又贪污了多少?最终没有答案,但数量肯定不小。按王亶望所说的收捐800余万石,则共有捐生18万余人,以每名55两计,所收的银子应该有1000多万两,而这1000万两银子,最后全部消失在“赈灾”活动中,也就是说,全部被这帮“蛀虫”侵吞了。其贪污数量之巨,实堪称清朝之最。
八月十八日,乾隆帝下旨对涉案官员做出处理:贪污在2万两白银以上者,立即正法;2万两以下者拟斩监候;1万两以下各犯,亦斩监候,并随时请旨定夺。通计甘肃官员前后赴刑场正法的,多达56人。而以后又陆续免死流放的,则有46人之多。经过此番审理,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
贪污白银300两的王亶望,自然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不过他的父亲江苏巡抚王师却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有鉴于此,乾隆帝在命人将王亶望抄家之后,将属于王师的部分财产发还给了王师。
三
王亶望的案件至此并没有结束,乾隆帝又发现了案中案。励行清廉,打击腐败,皇帝老儿要放下日理万机的龙体亲自办案,也是真够辛苦的。
在王亶望的家产被查抄后,乾隆接见了浙江盐道陈淮,从言语中感觉到了事情有蹊跷。社会上也都在风传,浙江查抄王亶望家产时,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私自侵占不少。于是,他下令将陈辉祖革职审查。
这个陈辉祖原本是代表朝廷查案的,那个角色相当于现代的巡视组组长。他本来是带人到王亶望家抄家的,但一进王府,两眼就被满目的金银财宝给惊呆了,他两眼发直了好一会儿,脑子里直打架,是秉公办事,还是黑吃黑啊?最终,贪欲占了上风。他命令手下,将请清单上的8000多两金子,替换写成银子,一下子就贪污了8000多两差价。陈辉祖还将从王亶望家搜出的金子、金叶、金锭47多两全部贪污,从自家拿出7万两银子替代。
奉命办案的阿桂等人通过陈辉祖的家人刘大昌等供词得知,陈辉祖还曾偷换过玉器字画等,兑换黄金800两。署河东河道总督何裕成也报告乾隆帝,陈辉祖曾给其妻舅送银3万两,“令开典铺生息”,又在去年十月份,送来杂色金子1000余两,要他兑换银子,并叮嘱他“勿向人言”。贪婪的陈祖辉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低头认罪。
十二月初二日,乾隆帝再次下旨,向全国臣民公布了对陈辉祖一伙的处理决定:陈辉祖斩监候,秋后处决(次年因又查明亏空仓谷银钱多达130余万,“令其自尽”);布政使国栋、知府王士瀚、杨仁誉,通同作弊,从中分肥,均判为斩监候;知县杨先仪、张素直接经手其事,却不闻不问,发配新疆充当苦差;布政使李封、按察使陈淮对此事也是毫无察觉,著革职并发往河工效力赎罪。
最后,乾隆帝对案情作了概括:王亶望上下其手,公然征收折色;勒尔谨竟如木偶,毫无见闻。王亶望又依靠兰州府知府蒋全迪,将全省各级地方的旱灾情况,胡乱编造,报销冒领,下面的地方官更是上行下效,串通一气,肆无忌惮,所以造成了如此重大的贪污案件。
至此,十年之前开始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在乾隆帝直接过问下,才最终宣告结束。
要说在此案中,收益最多的竟然是与政府行政工作与经济建设没多少瓜葛的赳赳武夫阿桂将军。原本他奉旨查案之后,还要去镇压兰州城外华林山上的农民起义军,但那些起义者,看着皇帝和将军如此坚决地打击官府的腐败分子,杀了那么多的贪官污吏,一时间竟然失去了继续造反的决心,竟然自行解散了。有人说,在中国要想办成点事,要三个条件:一是政策好,二是人努力,三是天帮忙。不战而胜,阿桂将军是天帮忙的典型案例。
不过,即使乾隆皇帝杀了50多个贪官的头,和阿桂一起查案的和珅,也没有受到多少教育,也没提高多少觉悟,数年之后,他竟然成了比王亶望更大的贪官,最终被嘉庆皇帝勒令自尽。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本性顽劣,估计多少教育,都是耳边风。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