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家庭关系中应该注意的边界感(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家庭关系中应该注意的边界感(随笔)


作者:太行飞剑 进士,6545.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0发表时间:2024-06-23 19:51:23

【家园】家庭关系中应该注意的边界感(随笔) 家庭关系中应该注意的边界感(随笔)
   张凤英
   我一直感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该有个边界感问题,这个边界感不仅存在于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还应该存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等。注意了这个问题,大家生活起来都会感觉舒服、自在,否则就会出现矛盾,甚至会反目成仇。有人把兄弟姐妹的关系比喻成两棵树,距离合适的时候,两棵树都成长得很好,都枝繁叶茂,否则如果距离太近的话,就会争夺养分,两棵树都不能健康成长。也有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作刺猬,相互有一定的距离,才不至于被刺伤,太远了,不行,太近了,更不行。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边界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经常看到说有些清华北大的学子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在家躺平了。每天刷手机以外,就是睡觉或玩游戏。这些学生的父母和网友还发表一些说辞,埋怨孩子不上班挣钱,不养家户口,不结婚生子等等。
   我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根据我的了解,这些躺平的学生,在童年或少年时代,都是在父母的过度呵护下长大的,有的父母亲给孩子收拾书包,洗衣服,催洗澡,控制孩子的时间,除了刷题不让他们做其他活动,硬生生地将孩子养成了末代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是父母亲的亲子关系越界。没有掌握好教育子女的边界感。小时候没有培养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挣钱意识,应该孩子在成长中尝试的事情,都叫父母代替了,抢着干了。有的父母甚至给高中的子女剥鸡蛋、削苹果、挤牙膏……于是,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等着父母亲给找“好工作”就是必然的事情。不仅是找工作,找女朋友也需要父母亲帮忙呢。这时候,父母的能力达不到了,就嫌乎孩子“躺平”、“啃老”。
   在婚姻介绍所,我看见很多父母亲给儿女登记找对象事宜。这些父母是可怜可气又可恨。子女长大了,他们只要脑子没病,自己应该天然地对异性感兴趣,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应该自己对婚姻和爱情做出选择,你们这些父母能代替子女么?你们的介入,只能造成子女的心灵创伤。使得他们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更加焦虑。
   父母从小代替孩子做的事情越多,造成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性欠缺越多,造成子女人格不健全,那么躺平和啃老都是必然的。一般来说,凡是说孩子啃老的家庭,都是父母亲没有能力没有钱财的具有穷人思维家庭。李嘉诚的孩子毕业后自然有爸爸妈妈提供的事业发展平台,就是在家玩几年,或者出国旅游几年,父母也不会说孩子躺平或啃老,也有钱财满足孩子的需要。只有穷人思维家庭孩子毕业就是失业,父母没本事、没能力安排孩子成长。甚至连孩子周游世界的钱也没有,才会怨恨孩子,说什么“躺平”、“啃老”。
   既然自己家不够富裕,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不要替孩子削苹果,剥鸡蛋皮,做手工什么的,教孩子自己做。穷人家的孩子穷着养。但是有不少的穷人家不是这样的。如果穷人家的父母边界感差,追求什么“富养子女”,代替孩子做许多孩子少年时代该学习的事情,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妈妈代替孩子“做手工”“整理书包”“带水杯”“戴红领巾”……这都是在穷人家养少爷养小姐的方式,都是由于边界感欠缺,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我自己知道自己是属于穷人阶层的,所以儿子的书包从一年级就是自己整理的,乱点脏点不要紧,慢慢就会好起来了;我儿子的手工活都是自己做的,速度慢样子丑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从玩与学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我的儿子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没有请家教。爸爸妈妈也不干涉他的恋爱婚姻。他很小的时候内心世界就是一个小小的男子汉了。
   二、姐妹之间的边界感。
   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们一起长大,原本属于一个家庭。小时候为了争夺父母亲的爱,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占有更多的生存物质资源而互相打架,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长大以后,各自结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从家庭成员关系变成了亲戚关系,依然没有边界感,直来直去,不会拿捏分寸,那么相互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差,甚至可能反目成仇。
   例如:有一个妹妹在姐和姐夫闹离婚的前后日子里,常住在姐姐家,姐姐家里的衣服,皮鞋,她想穿就穿,从来不客气,姐姐的化妆品,她随便用。姐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虽然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但是毕竟我们嫁给不同的男人,我的化妆品,都是我老公喜欢的香型。你是我妹妹,和我使用同样的化妆品,你和我长得差不多,只是比我年轻,这不是专门引起误会来了吗?这合适吗?再说衣服,那都是我老公送给我的礼物,穿在你身上,老公看见了会怎么想?我怎么给老公解释?是越描越黑?还是装傻子?”姐姐感觉怎么做都不是办法。无奈之下,她对妹妹下了逐客令。
   临走的时候,妹妹说:“你这些衣服都是姐夫买的,我知道。可是我穿上,正合适,我也很喜欢,这说明什么?我和姐夫的眼光是一样的。他心里有你,也有我。我跟他也有很好的感情。”
   啪啪啪!姐姐不由自主地给了妹妹一记耳光:“请收回你说的话!如果你不改变没有边界感的毛病,我这辈子不认识你这样的妹妹。”
   妹妹先是一愣,接着哭了,然后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离开了姐姐的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从那以后姐姐和姐夫再也没有吵过架,也许姐夫差一点经不住“年轻貌美”小姨子的诱惑,也许姐姐对身边有个竞争对手感觉不爽,总之这都是因为妹妹没有边界感造成的。姐姐和妹妹是天生的竞争对手,一定要注意边界,才能和平相处,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烦恼。还有一些哥哥姐姐在弟弟妹妹们小时候,代替他们选择人生,帮助找工作,找对象等等,主宰弟弟妹妹的人生选择,看起来是帮忙,实际上是边界感不强,越过了当哥哥姐姐的边界。自我感觉不错,其实是参与了别人的因果,应该给弟弟妹妹一个选择人生之路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升学择业,就业,恋爱,结婚,生子的整个过程。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姐姐哥哥也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关系一下自己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们已经进入了更高级的人类社会,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从精神或灵魂层面上讲,我们在家庭关系中应该注意“边界感”“分寸感”,这样会令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和谐。毕竟我们现在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灵魂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了。
  
   作者简介:张凤英,女,(笔名太行飞剑,创作修行僧)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为古稀之年的副教授,原籍河北阜平,现山东烟台,山东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站签约作家兼编辑,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河北新闻联盟等网站发表长篇小说,有《教坛风云》《哈斯琪琪格的罗曼蒂克》《蓝颜知己》等;出版《月亮湾小说散文集》《静夜思》《张凤英散文集》《飞雪迎春》等书籍。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时代报告》《当代文学·海外版》《平原作家》《阅读》等海内外各大媒体。
  

共 27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这随笔,论谈家庭关系中的边界感问题,一个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边界感,父母应该认识到,子女有独立的人格,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要总是代替子女做事情,要培养孩子独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长大以后才能有所担当,不至于毕业就躺平,特别是普通人家庭,不要所谓“富养子女”,造成成年以后的啃老。父亲母亲都要注意边界感,不可以代替子女的成长。第二点讲解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姐妹之间,兄弟之间也要注意分寸,要有边界感,结婚后,哥哥弟弟不能像以前那样相处。比如说话办事要注意边界感。姐妹之间,兄弟之间要注意保护隐私,注意边界感。只有这样,家庭关系才会更和谐。家和万事兴,为了家庭和谐,每个人办事说话都要注意分寸。全篇结构合理,论点正确,充满正能量。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4-06-23 19:53:11
  内涵厚重的文字,论谈家庭关系中的边界感问题,观点明确,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7-23 18:49:02
  感谢编辑老师的解读,说到作者心里去了,作者就是通过故事情节说明夫妻间的恩爱是一种亲情,比爱情更深厚无比,需要夫妻共同的努力和理解。再一次感谢,辛苦了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6-23 20:42:15
  作者简介:张凤英,女,(笔名太行飞剑,创作修行僧)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为古稀之年的副教授,原籍河北阜平,现山东烟台,山东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站签约作家兼编辑,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河北新闻联盟等网站发表长篇小说,有《教坛风云》《哈斯琪琪格的罗曼蒂克》《蓝颜知己》等;出版《月亮湾小说散文集》《静夜思》《张凤英散文集》《飞雪迎春》等书籍。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时代报告》《当代文学·海外版》《平原作家》《阅读》等海内外各大媒体。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感觉所写的文章还可读,请您关注并转发给朋友。
    
太行飞剑
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6-24 00:11:29
  2024年纸媒发表作品统计表
   1、我的大学老师(散文)《青年文学家》2024年第2期上旬刊
   2、难忘儿时端午节(散文)《参花》2024年第2期中
   3、表妹的复仇计划(小说)《现代作家53》2024年第5期封面文章
   4、张凤英散文小辑《现代作家》2024年第2期
   5、草原春意浓《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第1期
   6、王秀梅中篇小说读后感《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第1期
   7、王秀梅的中篇小说是现实生活的镜子《西北文艺》2024年第1期
   8、托娅的救赎(小说)《苏州文学》2024年第二期
   9、母亲纳的千层底《烟台日报》2024年1月23日
   10、有关婆婆的散文小辑《黄土地文学》2024年第2期
   11、母亲的一碗水端平了吗《现代作家》54期
   12、感恩有您,尊敬的大姐大姐夫《黄土地文学》第二期
   13、儿时的惊蛰《烟台晚报》2024年3月5日文学角
   14、青春爱情树《齐鲁晚报》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烟台版
   15、老唱片里的岁月《烟台散文》春季刊
   16、我与绿色推拿院《黄土地文学》第二期
   17、我的“凤凰男”妹夫《现代作家》57期
   18、体检中心奇遇记《芝罘文艺》2023年冬季刊(今年春季收到)
   19、就好这口羊肉《烟台晚报》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20、修铁路的父亲《烟台晚报》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21、正能量与负能量《芝罘文艺》春季刊
   22、像姐姐一样的妹妹《苏州文学20》2024年4月刊
   23、母亲的照片《老年生活报》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24、母亲的照片《齐鲁晚报》今日芝罘(同上)
   25、世界读书日随笔三题《烟台晚报》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26、娘,我来看您了《老年生活报》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
   27、今夜无眠忆母亲《烟台晚报》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28、我眼中的莫言及其作品《当代文学海外版》2024年(总55期)夏季刊(刊号ISSI2296-8976)
   29、张凤英作品选三篇被选入《阅读》2024年海外孔子学院教材(主编:戴维·雷姆尼克)亚特兰大孔子学院与香港传媒出版社联合出版
   30、小宝宝穿越宝宝的童年《丑小鸭》2024年第2期(夏季刊)
   31、书籍的魅力《北海文学》2024年6月8日星期六夏季刊
   32、难忘儿时端午节《烟台晚报》2024年6月9日文学角
   33、劳动节我读了《大国工匠》这本书《西北文艺》2024年6期
   34、怀念三叔《烟台晚报》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
   35、父亲的信《烟台晚报》2024年6月20日星期四
   36、
太行飞剑
4 楼        文友:杨忠文        2024-06-27 21:22:30
  观点鲜明,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论据详实 论证充分,有说服力。
回复4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6-28 19:25:09
  感谢老师的评论和认可,希望多多指教
5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8-30 13:23:51
  原生家庭充满了爱(随笔)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太行飞剑
6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9-24 06:35:03
  这篇文章今天火了,江山网评委精品,烟台晚报发表了
   今天是周二,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更新老福特网页
   第二,给晚报写稿子
   第三,写给光明日报一篇稿子
   第四,收拾衣服,夏装放起,拿出秋装
   第五,读书做笔记
   我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体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没有退休,在干事业呢,哈哈
太行飞剑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