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色之魂——井冈山(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色之魂——井冈山(散文)


作者:滴善斋 秀才,238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79发表时间:2024-06-24 05:31:43
摘要:井冈山,中国革命摇篮,历史厚重的圣地。这里,红色火种点燃,革命烽火燎原。群峰环抱,翠竹摇曳,见证着先烈们英勇奋斗的足迹。井冈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江山·根与魂】【东篱】红色之魂——井冈山(散文) 题记:
   身为江西吉安人,井冈山于我而言,不仅是家乡的一处名胜,更是心中的圣地。多少次踏足那片红色的土地,心中的敬畏与感慨如潮水般涌动,却迟迟未能化为笔下的文字。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先烈的热血与智慧。每一次登临,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坚定的信仰与不屈的精神。井冈山,已经把一部红色的历史写在山上,刻进了山的骨髓。
   今日,我终于鼓起勇气,试图用文字去描绘那份深沉的情感。或许我的笔触尚显稚嫩,或许我的表达还不够深刻,但我愿尽我所能,去记录那份属于井冈山的辉煌与荣耀,去传承那份属于革命先烈的信念与力量。
  
   一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是风景秀丽的自然宝地。古时,这里被称为“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井冈山的地理位置特殊,四周环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庇护。
   井冈山的总面积达1449平方公里,共有人口15.4万人。大山深处,分布着五个村庄,分别是上井、下井、中井、大井、小井。这些村庄在革命时期成为了重要的根据地和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村庄中的居民多为忠诚朴实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井村矗立着一棵被称为“神树”的古树。这棵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绿色伞盖,为村民们遮风挡雨。神树不仅是村庄的象征,更是井冈山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传说,当年红军战士常常在神树下集合,讨论作战计划,进行思想教育。
   树下的一块石头,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而备受瞩目。石头平坦光滑,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天然的座椅。传说,当年毛泽东常常坐在这块石头上,思考革命问题,读书阅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策略制定,最终制定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策略。在这些历史时刻,神树和石头仿佛成了人们心中坚定信念的象征。
   井冈山,红土地,流传千古的歌谣。红米饭,香满山,滋养着革命的火焰;南瓜汤,甘又甜,滋养着英雄的心田。那岁月里,烽火连天,却有不灭的信念。红米饭,南瓜汤,见证了革命的辉煌,传唱着永恒的赞歌。
  
   二
   在1927年10月,井冈山成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诞生地,这一历史时刻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
   井冈山,这座矗立在赣湘交界处的巍峨山峰,自古以来便以其险峻著称。然而,更让井冈山名扬四海的,却是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国家。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放弃城市,转战农村,发动农民革命,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毛泽东等领导人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井冈山扎下了根。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和朱德等革命先驱们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革命道路。他们发动和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打土豪分浮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与此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反动势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不仅为中国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示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劳苦大众的斗志。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的精神源泉之一,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的后来人。
   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是中国共产党宝贵传统的发源地。在这里,“支部建在连队上”的原则得以确立,“官兵一致”的作风得以形成。那些看似简单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却成为了红军战士们严于律己、服务人民的行动准则。
   此外,井冈山还孕育了新中国的雏形。第一个红色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工”字银元的发行等等,都为后来的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
   井冈山有非常壮美的瀑布——龙潭瀑布群,它们隐匿于茨坪北面的七公里深处,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等待着世人的探访。这里的瀑布,数量繁多,落差巨大,形态各异,犹如天地间的精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沿着山径蜿蜒而上,耳畔传来阵阵水声,那是瀑布在欢唱,那是大自然的乐章。行至深处,只见一潭深邃的碧水,这便是龙潭。水从山间的石缝中汇聚而来,落入深潭,溅起层层水花,形成一道道自然的蒸雾。那雾气,洁白而朦胧,像是被大蒸笼轻轻托起,一层又一层,如梦如幻。
   在龙潭瀑布群中,每一处瀑布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碧玉潭的瀑布,据说是井冈山最高的,长达八十多米,宛如一匹银色的绸缎从天空垂落。水雾腾腾,水花飞溅,仿佛四月梨园中的白蝶在翩翩起舞。锁龙潭的瀑布则掩映在杜鹃林中,红绿相间,美得令人心醉。珍珠潭的瀑布在半空中碎成无数闪亮的水珠,击鼓潭的瀑布则发出如山蛙歌唱般的声音。而仙女潭的瀑布,更是如一位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形态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五指峰,这座被誉为中国的“财山”,自古便承载着无数人的向往与憧憬。老版一百元人民币的背面,便是它挺拔的身姿,矗立在大地之上,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五指峰的云雾,更是其魅力的一部分,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五指峰,不仅是井冈山的主峰,更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在这里,红豆杉、香花木等珍稀植物争奇斗艳,短尾猴、水鹿等珍禽异兽在林中穿梭。而我们,只能站在井冈电站大坝的观景台上,远远地眺望这座神秘的山峰。
   站在观景台上,我抬头仰望五指峰。只见太阳突然躲进了云雾之中,山腰上升起了一堆堆白色的云雾。这些云雾,有的像农家屋顶上的炊烟,灰蒙蒙的;有的像奔腾的骏马,气势磅礴;有的像涌动的羊群,温顺可爱;有的像飞翔的白鸟,自由自在。它们时而上浮,时而下沉,与五指峰的山体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井冈山的深处,隐匿着一处被世人誉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黄洋界哨口。这里,历史的烽烟与当下的宁静交织,让人心生敬畏,又满怀感慨。
   走上黄洋界炮台,历史的画面在眼前缓缓展开。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们坚守在此,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我似乎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炮声,感受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采用灵活的战术,在沟槽里布满排排竹钉,用智慧和勇气捍卫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站在黄洋界哨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在新的时代里续写新的辉煌。
  
   四
   井冈山烈士陵园中,伫立着两位女性的塑像,她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贺子珍和伍若兰,这两位杰出的女性,虽历经风雨,但她们的英勇与坚韧,仍在陵园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贺子珍,作为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她不仅是毛泽东的妻子,更是一个独立的革命战士。她在井冈山时期,承担了众多的革命任务。无论是组织妇女运动,还是参与战斗,她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贺子珍的雕像,在陵园中静静伫立,她的眼神中,仿佛透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她的形象,激励着后来者,铭记那段为理想而奋斗的岁月。
   伍若兰,朱德夫人,同样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女性。她与贺子珍一样,在革命斗争中,展现了无畏的精神。作为一名女战士,她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在后方积极组织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伍若兰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精神却长存于世。她的塑像,诉说着她那段充满激情与牺牲的革命岁月。她的故事,成为了无数青年心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这两位女性的塑像,不仅仅是对她们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所有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女性的致敬。她们的存在,打破了性别的界限,展示了女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是革命的参与者,更是革命精神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她们的坚韧与勇敢,成为了井冈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
  
   五
   1927年的井冈山,群峰耸立,云雾缭绕。这片土地,曾是袁文才和王佐两位豪杰的天下,他们各自率领着三百余人的武装,如猛虎下山,威震一方。然而,当毛泽东的队伍踏足这片神秘之地时,一切都变得不同。
   为了说服和改造他们两人,毛泽东深入井冈山地区,了解民情风俗,探究袁、王二人的性格习性。他发现,这两位土匪头子虽然凶悍,但内心深处却也有着对正义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于是,他决定从这一点入手,打破他们的疑虑和恐惧。
   王佐生性多疑,对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心存芥蒂。毛泽东以诚相待,派何长工与王佐接触,了解其心结。得知王佐想除掉土匪头子尹道一,毛泽东即表示愿助其一臂之力。王佐闻此,心生敬意,遂与毛泽东共谋大计。他们被毛泽东的革命理念所打动,决定放下手中的刀枪,加入革命的队伍。
   在井冈山的岁月里,袁文才和王佐率领着他们的部队,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斗。他们勇敢无畏,屡立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也因此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0年的井冈山,春寒料峭。那一年的2月24日,天空阴沉得让人心里发紧,预示着即将要发生的悲剧。袁文才和王佐,两位曾为井冈山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命运在这一天被彻底扭转,两人被错杀。
   命运无情,红五军的指挥部因误信谣言,怀疑袁文才和王佐“反水”,决定采取行动。那天夜里,第四纵队的300余人悄无声息地包围了袁文才的住处。枪声划破夜空,袁文才还未来得及反应,便被子弹击中,倒在了他熟悉的床上,生命戛然而止。与此同时,王佐也没能逃脱这场劫难。听到枪声,他慌忙逃离,却在慌乱中不幸掉进了冬瓜潭,湍急的水流吞噬了他的生命。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再度踏上那片红色的热土——井冈山。在井冈山宾馆,两位老人迎了上来,她们是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与王佐的夫人兰喜莲。毛泽东走上前去,双手紧握,笑容满面,称呼她们为“袁嫂子”和“王嫂子”。他深情地说:“你们的亲人,在井冈山斗争的岁月里,立下赫赫战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的井冈山,已经褪去了战争的硝烟,但那段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每当我站在井冈山的山巅,俯瞰着那片曾经烽火连天的土地,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敬仰与感慨。
   井冈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夺取胜利的辉煌历程。如今,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座有着红色灵魂的山,承载的永远是革命的希望,这个希望已经化为“井冈山火炬”,成为精神的宣言,革命的雕塑。
  
   2024年6月24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43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井冈山位于罗霄山之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庇护所。井冈山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诞生地,在这里建立了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反动势力。大山深处分布着5个村庄,这些村庄在革命时期成为了重要的根据地和战略转移的落脚点,而村民们用忠诚、智慧和勇气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井村有棵百年大树,大树下有一块天然大石头。当年,毛主席就是坐在这块石头上思考革命问题,制定革命策略。红军们就是在这棵树下集合,讨论作战计划。井冈山烈士陵园中,伫立着贺子珍和伍若兰的塑像。贺子珍不仅是毛主席的夫人,更是一位革命战士,在革命斗争时期,她承担了众多的革命任务。伍若兰是朱德的夫人,同样也是一位革命战土,她的故事成为了无数青年心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王佐和袁文才的加入,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惜被错杀。本文内容丰富,健美充实。有着厚重的历史,表达了革命战争时期,当地百姓对革命的支持与贡献。文章记录着“井冈思想”,蕴含着一定意义。可见作者有着一定的知识和见闻。作者写景时如数家珍,对龙潭瀑布群的每个瀑布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令人能感知其溅玉飞雪的壮美景观。而五指峰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雄伟又幽雅,险峻又妩媚。一幅幅美景,流泻着作者对大自然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与赞美。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4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24 06:06:38
  我到过井冈山,那里的历史太厚重了,凭我的笔墨捋不清,载不动。今日编辑善斋老师关于井冈山的文,我很是佩服,也很是感动,文章写得好,有厚重的历史,也有美丽的风景描写,读来如临其境,依然能感觉得到那战火连天的激烈场面。好文,推荐品读。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07:39:50
  谢谢湘莉美女的老师的精心编按和润色,辛苦你了,文字功底不够,写的不够好,你下次再写一定比我好,祝你一切顺利!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4 07:11:53
  井冈山,有着浓重而热烈的红色历史,那年,我经过,看到满山的红杜鹃,也立刻发生了联想。井冈山,不仅仅在江西人眼中是神圣,在我的这一代人心中,那是从星星之火到一尊火炬的历史存在。这样一座山,没有相当的功夫,往往写成历史的翻版,但作者驾驭起来,信马而驰,笔落风景,从风景中拾取故事,哪怕一句话,也要把故事的精彩呈现给我们,让读者一路装满故事,在红色的山冈起伏着感情,受到红色的教育。精彩无限,大赞之。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07:41:53
  谢谢怀才老师的精彩评论和鼓励,井冈山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写出来,我挑主要的写,见谅了,希望怀才老师有机会来井冈山玩,我做导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4 09:50:18
  井冈山,这座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师的文章在把所见所闻,描述得详细而真切,文笔精粹,意境悠远!虽然没有去过,却随老师的笔触而去,亦有饱览之感!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10:57:59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井冈山红色资源丰富,我还没完全写出来!祝你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简柔        2024-06-24 10:21:15
  井冈山,如雷贯耳。美景与历史在滴善斋老师笔下巧妙交织。文章复活了一段革命的历史,历史有荣光,也有沉痛,让读者感受到革命者的精神气脉,毛泽东的智慧。写得挥洒自如,沉稳深厚,有英雄跃马扬鞭,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激昂和豪迈。点赞佳作。
回复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10:58:50
  谢谢简柔老师抽空为我的拙作点评,谢谢你的精彩解读,有空来井冈山玩,祝你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24 14:24:11
  井冈山,是我一直向往的红色圣地。在老师的文中,我看到了井冈山壮美的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烈士陵园里,还有贺子珍、伍若兰两位伟大女性的塑像,更加令我心生敬意。关于袁文才和王佐事件,以前我了解过,今天又被老师写到,看后有些伤感。井冈山,是多少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啊!有机会一定去井冈山看看。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16:09:20
  谢谢韩格老师抽空为我的拙作点评,有机会来井冈山玩我做导游,井冈山很多红色故事,讲不完!祝你生活愉快!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4 16:44:13
  历史总是可以留下痕迹,尤其是红色,其痕迹还会突然在某一天演变成故事,我们这个时代,不断创造着故事,接续着曾经的故事,一直在继续。非常欣赏滴善斋老师这篇散文的取材和精选细节的表达。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16:48:07
  谢谢怀才老师的精彩评论和解读,学习了,祝你一切顺利!
7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6-24 18:31:06
  老师的文,写自然风景则壮美雄伟,写人文历史则激昂厚重,二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才有意蕴。看到老师的风景仿佛置身于井冈山的秀美山川之中,读红色历史也仿佛投身到枪林弹雨之中,如身临其境,心中不免激情澎湃,感受到毛主席和革命先辈的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壮哉,井冈山。祝老师夏安吉祥。
回复7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19:17:10
  谢谢淡墨老师抽空为我的拙作点评,辛苦你了,祝你生活愉快!
8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4 18:48:50
  大气磅礴,雄文,一个字:赞!
回复8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19:17:32
  谢谢南沙潮老师的精彩评论,祝你一切顺利!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6-24 21:42:33
  近代中国的根与魂诞生于杭州南湖游船,扎根于井冈山,作为北方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以前不知道吉安,可没人不知道井冈山。跟随老师的脚步,感受井冈山的秀丽,革命的探索与悲壮。拜读老师佳作,祝贺成精!
回复9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22:14:44
  谢谢天方老师抽空为我的拙作点评,辛苦你了,祝你生活愉快!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24 22:32:25
  井冈山,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然后遍及全中国。我没去过井冈山,好像去看看哦。不过读老师的怎可以知道很多有关知识,佩服老师的文采,点赞学习,顺祝夏祺!
回复10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4 22:52:04
  谢谢红花草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的拙作点评,辛苦你了,祝你一切顺利!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