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一粒种子,天下富足(散文)

精品 【菊韵】一粒种子,天下富足(散文)


作者:闲云野马 白丁,6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26发表时间:2024-06-24 23:07:45
摘要:“民以食为天”,自古而然几千年,人类都在为吃饱饭操劳。今天,我们都是吃饱喝足了,年轻人玩物丧志,年老人躬耕陇亩,小孩子任性难调,大有人人“躺平”的势头,在农村大行其道。我相信,这种状态,是我们的袁隆平院士不愿看到的。我们要感谢袁隆平,就是要继承他的遗志,沿着他爱国之路继续前行。

人到五十知天命,古松荫下聊八卦。山野村脚,参天古木的树荫下,常常有七大姑、八大姨和茶余饭后闲坐的老人,在光滑的岩石、突出的根系或自带的木凳上,或立或坐,闲聊一日的遭遇,闲聊别人家的琐碎,闲聊时弊,闲聊往昔。记得小时候,每当日暮,家乡的那棵古松树下,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大人们的传奇,那里有水浒英雄,那里有诸葛亮的智慧,那里还有让我们心惊肉跳的鬼故事。
   我就是在家乡古松树下,明白了是非曲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现在,自己也老了,也常到附近的两棵古松杉下谈古论今,可惜难见一个小孩。没了英雄传奇,没了三国水浒,没了鬼姑娘,谈的都是自己的过去、比较今天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人世险恶,谈的最多的就是感谢袁隆平。
   记得小时候,家乡普遍种植的水稻品种是金株矮,插秧是每一蔸七八根秧苗,产量根据不同的水田亩产在150至250公斤,每年还要配种番薯、玉米,才能填饱肚子。吃饭的时候,几个兄弟姐妹总是因为争饭吃闹腾,父母长辈只好吃红薯和玉米。插秧季节,我们小孩子帮忙,速度也是很快,总是秧苗跟不上来,生产队的妇女们总是嘲笑男子汉拔秧苗不中用,出现了多次男子汉和妇女们交换插秧和拔秧苗的故事,我们小孩子做裁判,那叫一个快活。1981年,家乡开始推广威优6号杂交水稻,插秧要求每一蔸是分蘖成三棵苗的一根秧苗,插秧和拔秧苗的速度都快了起来。大人们边劳作也边嘀咕:这是谁的发明,行不行哦?秋收季节,生产队一盘算,冷浸田亩产300公斤以上,阳光好的田亩产超过400公斤,大家喜笑颜开,吃饭问题解决了。原来插秧一蔸七八根秧苗就是七八粒谷子,现在一蔸就是一粒谷子,这省下多少粮食,不得了哦。是谁这么厉害?我们老百姓感恩戴德都愿意供奉香火。1982年分田到户,大队(改村,习惯叫大队)派了三人到海南岛学习制种技术,没人愿意去,理由简单,去了没人耕种责任田。我父亲是生产队长,主动承担了愿意去学制种人的责任田。也是学制种的人回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厉害的人物就是袁隆平。回来的人还反复交代,要保密,这是对科学家的保护,严禁村民供奉香火。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湖南黔阳二中读高中,几个要好的同学多次参观了安江农校,苏式建筑,古木参天,校门口是大片的农田,安江的同学告诉我,这几亩是袁隆平的试验田。是哦,公路的下边插着木牌,木牌上赫然三个大字:“试验田”,禾苗青绿,烈日炎炎。我说:“能不能去拜会一下当代神农?”安江的同学告诉我说:“不行的,只有熟悉的当地人可以随时见着他,你算啥?你就是问这儿的老百姓,他们都不会告诉你,这就是保护。”
   三年的高中生活,我始终想拜会农民的“菩萨”袁隆平。一次是有人告诉我,那个推单车的就是袁隆平。我试图靠近,跟着那佝偻的背影,似乎被袁翁发觉,他骑上单车头也不回地走了。第二次是在安江的菜市场,有同学告诉我,那个就是袁隆平。我悠闲着靠近,又想着怎么跟心中的大神搭讪,听着他跟菜农讨价还价,我一个山里的娃子还插不上嘴,转了三四个菜摊子,袁翁似乎发觉我在跟踪他,他骑上安江的第一辆摩托卡迅速离开了。第三次,我是想通过安江农校一个教师子弟的同学拜访心中的大神,那个同学说:“你算了吧,一副土匪像,别吓着我们的科学家。”我叹气地摇摇头,没有死心。后来,我请教安江农校附近的老农,他们说:“袁老很忙的,大部分时间在海南,那里一年种三四季水稻,去那儿,准能找见他。” 农民的“菩萨”、心中的偶像就这么跟自己擦肩而过。
   “民以食为天”,粮食足、民心安。回到家乡,老百姓解决了吃饭的问题,生活日益富裕起来,每每谈及袁隆平的贡献,父老乡亲都在数落着我,不能代表老百姓表达感激之情,成了我终生的遗憾。参加工作后,我终于在中学的历史教材找到了袁翁的影迹,而真正了解到袁老的是“杂交水稻之父”《感动中国》。为了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从未停歇、从未止步,九十多岁还忙碌在田间地头。“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现实中,平凡的袁老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岂止《感动中国》,早已感动世界。
   我们在两棵古松下,谈到了袁老“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也谈现在的年轻人不事农作、打牌赌博,现在的小孩不讲读书、日夜玩手机,不嫁人的、不娶婆娘的,这就是农村。这种“躺平”现象,何谈乡村振兴?
   人的一生,到底该如何度过?几个老头唏嘘不已。横渠先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似乎太过高远。人啊,来到人间,就是要尽自己的本份。张骞通西域,就是他勇敢地挑起国家的责任,开启了人类最早的物种迁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无意之中开辟了“丝绸之路”,万古留名。守内虚外的北宋皇帝宋真宗大肆推广占城稻,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明代落魄秀才陈振龙在菲律宾经商,发现一种叫“薯”的农作物不受地域影响,美味甘甜,产量大,能填饱肚子,就想到了家乡父老乡亲遭受的饥饿,千方百计引进中国,成为福建人所尽知的“甘薯之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人只要尽自己本份,胸怀父老乡亲,足矣。
   袁老离开我们已经三个年头。坐在舒适的饭桌旁,就着喷香的大碗米饭,我们是不是想起“田地上有一个人,他时而观望,时而下蹲捣衬,时而拿个本子记录着什么……”他就是老百姓萦怀于心的袁隆平院士,九十多岁的高龄,功成名就,本该颐养天年,却依然扎根农田,直至四月的长沙,阴雨绵绵,十万民众送袁老。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农村人,有何脸面放纵懈怠、浮躁躺平!
   “我只是热爱水稻,热爱祖国,能专业于我热爱的水稻,还能为祖国带来利益,是我的荣幸。”袁老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怎能埋怨生活,碌碌无为?
   一个人就是一粒种子,做好一粒种子,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天下富足。
  

共 23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袁隆平先生一生至力于水稻研究,成功的研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国内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九十多岁高龄还奔忙于田地间,他把毕生献给了科研,被誉为当代的民族脊梁,农民“菩萨”。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年轻人却心安理得地沉迷游戏,玩物丧志,对生活没有追求,大有躺平之势,这种状态让人担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历经两代人的艰苦奋斗迎来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好的环境,是为了让子孙少受苦,不是为了让子孙去享受生活而躺平。袁隆平是我们这代人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用毕生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奋斗和追求。读这篇文章,引人深思。一篇不错的散文,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30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06-24 23:17:00
  人们生活富裕了,日子也过得安逸了,一些年轻人生活却少了奋斗的目标,不结婚不生子,不工作不社交,只想躺平。
2 楼        文友:闲云野马        2024-06-25 09:59:18
  感谢明月千里【编者按】,半夜三更笔耕勤。回想激情岁月,全民奉献爱国。试看今朝原野,荒芜寂寥无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