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风雅西递(散文)
一
西递村,古韵悠长,名中蕴含千年历史。古称西川,后易名西溪,因涧溪交汇,水向西流,遂得此名。西递之名,不仅道出了村落的地理特征,也暗示了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承。这里,古宅错落有致,青石小径通幽,让人沉醉。
西递,这座位于黄山脚下的古村落,古黟县城东八公里处,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历史的源起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村落四周环绕的青山,不仅为西递提供了天然的如画般的屏障,还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的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是天然的生态乐园。无论是山间的清泉,还是林中的鸟鸣,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西递的地理位置不仅优越,而且交通便利。古时,这里是连接徽州与外界的重要枢纽。商贾云集,文人墨客也常来此地驻足。西递村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村中巷弄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布局。每一条巷子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既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又能有效地防御外敌侵袭。
据传,胡士良是最早迁至此地的胡姓族人,他在北宋皇祐元年从婺源迁往金陵,途中被西递的秀丽风景和优越地理位置吸引,决定在此扎根。从那时起,西递便成为胡氏家族的世居之地,历经千年变迁,逐渐发展成一个繁荣的村落。
在胡氏家族的带领下,西递经历了数个朝代的变迁。从北宋到明清,胡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村落规模逐渐扩大。清代“乾嘉”年间,西递达到了鼎盛时期,宅院多达六百余座,巷弄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村中的牌坊、祠堂和水井等设施,不仅见证了西递的繁荣,也记录了胡氏家族的兴盛。
西递的发展史是一部胡氏家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徽州文化的传承史。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西递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更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今天的西递,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胡氏家族的历史与西递村的建设息息相关。胡士良是搬迁西递的第一人,也是开始建设西递的第一人,功不可没。
胡氏子孙历经近千年的开发与建设,为西递村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胡氏家族的带领下,西递村逐渐由一个小村落发展成一个繁华的集镇。特别是到了清代“乾嘉”年间,巷子纵横交错,水井星罗棋布,祠堂和牌坊更是数不胜数。胡氏家族不仅在物质上建设了西递,还在文化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
西递的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显现出典型的徽派风格。每一座宅院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雕梁画栋,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宅院,更是工艺精湛,雕刻细腻,仿佛在诉说着那个辉煌的过去。在这些古宅中,尤以敬爱堂最为著名,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的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成就。
在西递村落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这座牌坊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见证了西递村的沧桑变迁和胡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这座牌坊不仅是建筑技艺的杰作,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它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石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西递村那段辉煌的历史。
牌坊上雕刻的图案复杂而精美,有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图案,象征着吉祥与长寿。牌坊的正面镌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既是对胡氏家族先辈美德的赞颂,也是对后辈的激励。胡氏家族自古以来便以忠孝传家,这座牌坊便是最佳的证明。
古老的青石板路,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变得光滑圆润。巷弄两旁的高墙,将天空切割成狭长的一线,偶尔有阳光透过,洒在青石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巷弄之间,有的宽敞,有的狭窄,宽处可以并行两三人,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曲折的巷道,如同一条条迷宫,引领游客在其中探寻每一个历史的角落。
在这里,每一条巷弄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以地理位置命名,有的则以历史事件或人物命名。如“东升巷”、“西斜巷”、“胡文光巷”等等,这些名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沿着这些巷弄漫步,仿佛在读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传奇与惊喜。
三
敬爱堂则是西递村最重要的祠堂之一,坐落在村子的中央。敬爱堂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进深62米,跨度30米,占地面积1900余平方米。敬爱堂不仅是胡氏家族祭祖的场所,更是村民们集会、议事的重要场所。
敬爱堂的享堂门上方挂着一个特大的“孝”字,据传为南宋哲学家朱熹所写。这个“孝”字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敬老爱幼的后生形象,寓意深远。清康熙皇帝曾说“孝治天下”,而这个“孝”字正是胡氏家族孝道文化的真实写照。
走进敬爱堂,迎面而来的便是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堂内陈设古朴典雅,墙上挂满了胡氏家族的家训家规。每逢重要节日或祭祖大典,胡氏家族的子孙们便会齐聚于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敬爱堂不仅是胡氏家族血脉相连的纽带,也是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西递村的牌坊与祠堂,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内涵,记录着胡氏家族的光辉历史,见证着西递村的兴衰荣辱。每一位来到西递的游客,都会被这些古老的建筑所吸引,沉醉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四
西递村的文化底蕴同样深厚。村中有着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每一座宅院、祠堂、牌坊,都有着它们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比如,敬爱堂正门上方悬挂的“孝”字,据传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书,象征着胡氏家族对孝道的崇敬和传承。这种家族文化与村落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得西递村不仅成为了一个观光胜地,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之地。
漫步于西递的古街巷,随处可见那些匠心独运的楹联,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西递人智慧的结晶。那些有意识的改字楹联,如同一个个智慧的灯塔,照亮着为人、为商、为学、为家的道路。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不仅仅是西递瑞玉庭的一句对联,更是西递人生活哲学的写照。他们懂得,辛勤的汗水是快乐的源泉,而吃亏也并非总是坏事,它或许正是通往便宜的捷径。
再看那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得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这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西递人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领悟创业的艰辛和守成的不易,那么生活中的其他困难也就不再是难题。
这些楹联,如同西递的灵魂,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也启迪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从这些对联上看,西递人不肯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要把自己的话告诉村人,告诉游客,告诉历史。历史会为他们留下精彩,他们这是在时光里要讨一个永恒的存在啊。
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殊荣的获得并非偶然,而是西递数百年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西递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村落布局独特,巷弄、牌坊、祠堂等建筑形式完美融合,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村中胡氏家族世代居住,族谱记载详实,为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和宗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递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西递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今,西递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研究徽州文化和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的重要基地。它的文化遗产地位的确立,不仅为西递带来了荣誉,更为全人类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黄山西递,古韵悠长,风雅之地。穿越千年,与古人共赏山水之美,聆听风雅之声。西递,让人流连忘返。
2024年6月25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