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丹江小吃(散文)
内弟的儿子结婚,又赶上了双休日,我不回也得回。
说回,是回老家。我是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早十几年前就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搬到了数百里开外的地方,距离成了我思乡的一道屏障,加上夏季高温,回到老家连个落脚点也没有,我们的整个村子早已成了汪洋,回去以后除了沉甸甸的伤感外,难免还有很多不方便。
吃过喜宴以后,就是我自由支配的时间了,得去看看我的发小肖涵。
肖涵老家也在库区,小时候我们住得近但不同村,他们村子在南水北调水位线以上,不属于搬迁区,后来随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潮流,他们一家在县城买了房子,成了城市一族。我们同是搬迁,性质不同。
见面的机会少了,距离成了我们推杯换盏班荆道故的瓶颈,除了冷不丁在微信上礼节性的说几句客套话外,那种“车辚辚,马萧萧,喝醉酒后摔一跤”“低头不见抬头见,没有鸭蛋吃鸡蛋”的聚会日子已成了过眼云烟。
肖涵见了我,恨不得抱着我旋转360个360度,若不是我们彼此的爱人都在场,我们会失态到发狂,发狂到时光倒流返老还童。
相聚一次不容易,我俩开始时只是客套,打开话匣子以后,就一发不可收了,什么都谈,谈生活,谈事业,谈交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分上档次不上档次的内容,不论有没有品味的主题,忘乎所以,乐以忘忧,“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生不伤悲”,大概就是形容我们此刻的无拘无束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促膝谈心。
爱人向我使了几次眼色,意思显而易见,该刹车了。路上,我们商量过,中午不能在肖涵家吃饭。按他的处世,一顿饭不花他半个月工资他是不会放你走的。另外,归程要紧,所以,尽管我们谈意正浓,避开中午饭点是我的私心杂念。
外面一阵拖着唱腔的叫卖声传来:“蛤蟆鱼儿,蛤蟆鱼喽”,这声音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动听悦耳。
这声音显然肖涵也听到了,一脸天真地说:“小时候夏天常在你家吃蛤蟆鱼儿,婶做的蛤蟆鱼儿格外好吃,现在一想起来,就满口生津。”
“那时候生活困难,细粮少,我妈就用红薯面做蛤蟆鱼儿,我妈常说,蛤蟆鱼儿是穷苦人的救命饭。”
“是哩,她讲过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员外,对伙计又苛刻又吝啬,长工们吃过饭后,他就过来把余下的馍馍和米饭全收拾走了,不让做饭的给长工们留饭,那些回来得晚的长工们只得饿肚子。做饭的姓王,伙计们都喊她王大婶,是个心肠比棉花还软的女人,她见那些打柴的、锄草的满头大汗却饥肠辘辘,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就在剩饭锅里添上水,让员外看不出来。当没吃饭的伙计们回来的时候,王大婶就把锅里的饭盛进一个筐子里,滤掉水分,要放锅里重新给他们热一热,伙计们不想让王大婶的小聪明被发现,就说,天热,随便喝一碗就中,于是每人就盛了一碗,没想到原来的热粥经过凉水一冷却,竟然定型了,大头细尾的像蝌蚪,也就是咱这一带的方言蛤蟆鱼儿。这种饭好咽但没味儿,王大婶就从酸菜缸里泌出酸浆水,加点盐浇到蛤蟆鱼儿上面,嗨,绝了,碗里的饭又好吃又滑溜,后来,王大婶就找了个葫芦解开,钻上眼,把面糊糊,玉米糁糊糊舀进瓢里,漏到水里,真的做成了像样的蛤蟆鱼儿,连员外也爱吃。”
“我妈还说,吃蛤蟆鱼儿得站着吃,以示对王大婶的尊重。后来我家下粉条,锅边里、盆沿上余下来的淀粉我妈把它们集中到一起,做了一顿蛤蟆鱼儿,劲道、光绵,吃起来真叫个绝……”
我还没说完,老婆咳了两声,没等我继续说下去,肖涵就笑了起来:“老伙计,你们就别使眼色打哑谜了,想今天不在这里喝一口水就离开,没门儿!但我用山珍海味招待你们,你们走的更快,我也实话对你们说,我已经安排好了,咱今天中午简单点,就吃蛤蟆鱼儿。”
听到这里,我和老婆对视了一眼,说:“越简单就越随便,越随便就越随和,你要保证今天中午不节外生枝,那我们可真不走了。”
“我向婶儿的在天之灵起誓,绝对用正宗的红薯淀粉蛤蟆鱼儿招待我这位远道而来又久别重逢的发小。”
“红薯淀粉?那太好了。用红薯面、玉米淀粉、玉米面、土豆淀粉都能做蛤蟆鱼儿,最地道的还是红薯淀粉。”
“但是,它看相上不咋的,卖相上也吃不住其他淀粉,却不知道它最正宗。”
正说着,外面又有那种富有情调的独特的宛淅方言的叫卖声传来,却未见肖涵动身,他仿佛看出了我的疑虑,笑笑说:“咱今天中午自己动手,好好感受感受那种没有烦恼、没有压力、只有顽皮和天真的童年时光。”
不一时,有外卖送到,是预定的红薯淀粉。有了主原料,我们就行动起来了。肖涵妻大张把玉米淀粉搅和到一个盆子里,让其再次沉浮,滤掉淀粉中含有糖分的薯浆。肖涵负责找东西,我负责剥蒜,妻负责调料。
水开了,大张舀出一瓢开水备用,然后使劲搅和淀粉,倒入滚烫的锅中,又是一阵快搅。在淀粉遇热急速膨胀的时候,搅拌速度跟不上淀粉沉淀糊锅的速度,肖涵不停地帮着大张加开水稀释。当确认勺把能在淀粉糊中定位时,肖涵递上了漏瓢,大张端着漏瓢,一勺一勺把热的淀粉糊糊盛入漏瓢,一个个半透明的胶状蝌蚪探头探脑从漏眼里出来了,跳进了盆里的凉水中游泳。为了让小家伙们在凉水中冷却均匀,大张时不时为它们翻翻身,它们在水里,憨态十足。
用笊篱把蛤蟆鱼儿盛入碗中,浇一小勺酸浆水,然后根据口味加辣椒油、蒜汁,滴几滴小磨油,抱上碗就喝,虽然不是流质食物,却根本不用嚼,筷子在手中也就是个摆设,一大碗蛤蟆鱼儿下肚要不了两分钟,吃后还想再吃,可惜肚子的容量有限。
爽!口爽,身爽,心爽,感觉爽——时髦的说法是倍儿爽!
蛤蟆鱼儿,这一带有地域色彩的地方小吃,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迎合了一代又一代丹江人的胃口,承载了外出游子的美好记忆,给了外地游客一种惊喜的品味,也给库区丹江人贴上了聪明热情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