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慧洁小学(散文)

精品 【晓荷·实力写手】慧洁小学(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53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60发表时间:2024-06-25 20:58:18
摘要:一位从小因家里生活艰难,不得已背井离乡讨生活,后辗转流离远嫁香港的老人。在晚年,重回家乡捐资建校,为村子修路搭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爱无疆。

每读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会想起为我们村里捐资办学修路的港侨老人。
   一九九七年,一天下午我与村里几个小伙伴在村后的场院里玩耍。玩累了哥几个坐下来闲聊。小飞向我们炫耀,等香港回归了,他香港的姑奶奶就能回来了。大家都撇撇嘴取笑他。
   “小飞,天高的很呐,你就可劲儿吹吧!你家穷得叮当响,哪来的香港亲戚,香港那可是大城市。”
   在课堂上,老师已经告诉我们,今年香港回归,这倒是真的。但小飞说到他香港的亲戚要回来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小飞看大家都不信,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哼,你们爱信不信,反正俺姑奶奶快回来了,到时候会带来很多好吃的,你们可别眼红。”
   看着他着急的样子,大家对视一眼,虽然心里还是不太相信他的话。但大家心里算盘打的啪啪响,这要万一是真的,到时候还指望他分好吃的呢,可不能得罪他。随后都敷衍道。
   “好吧,小飞,我们信你,你姑奶奶也就是我们的姑奶奶,到时候分好吃的可不能忘了我们啊。”
   课堂上,班主任孙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过段时间会来一位香港的大人物,为我们捐钱盖学校,到时候大家就不用挤在这几间破旧瓦房里上课了。这一刻我们终于相信小飞的话了。
   说起我们的学校,一个小院子,矗立着几间破旧的瓦房。从幼儿园到小学,无非是从最西边的屋子搬到最东边的屋子。因为教室少,两个年级要混在一起上课。老师也少,一个老师身兼数职,现在终于理解“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在当时不是梗是现实。老师需要讲完一年级的课,再去讲二年级的课,有时候讲三年级的,三年级同学还没学会,二年级的学生倒是学会了。学校只能上到三年,上四年级需要去五里外邻村史官屯中心小学。因为当时有夜校,放学回来不方便,就得需要在人家村子里找住的地方,十岁的孩子在陌生人家住,想想都头大。
   当得知有人要给我们建学校时,大家顿时欢呼雀跃!等村里建好小学,我们就不用去邻村上学了,不用为住陌生人家而难堪,所以每天都期待着这位姑奶奶早日到来。
   不久后,一大早村里忙碌起来。同学们都穿上干净的校服,分别站在道路的两边。村干部和村民们也都盛装以待。随着一辆小轿车从村头小桥缓缓驶来,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硝烟弥漫处,车上下来一位耄耋老人。记得当时差不多也得七八十岁的高龄,但老人家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步伐轻盈,举止优雅。对于当时的我来讲,感觉这位姑奶奶好贵气!带着大项链,穿着旗袍,像是电视里走出来的阔太太。
   同学们开始边鼓掌边喊着统一的口号。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清脆稚嫩的嗓音,直入云霄。
   随后小飞和他姐姐跑上前去,给他们姑奶奶献上一大束鲜花。姑奶奶给了他俩一个拥抱,好家伙!羡慕得我了不得。心里暗说。
   “小飞他们一家真是走了狗屎运,竟然有个香港亲戚。”这位姑奶奶一边挥手致意,一边向村子里走去,乡亲们都喜笑颜开,亲热地和她打着招呼,她也是一一回应。并开始在人群里寻找熟悉的面孔。
   在奶奶和村民的言语里,我对这位姑奶奶大致了解几分。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几个跟父亲相依为命,后来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就出去讨生活。有人说是乞讨着出去的,也有其他版本,具体哪一个真实我不作考证,后来辗转流徙,在香港安家落户,有了一番成就。听村里人说,九十年代她家里资产就达九亿之多,当时年龄还小,对“亿”这个单位概念不怎么清楚。现在想来可真是大富翁了。
   村里与她同辈或长辈都叫她的小名“大玲。”因她在村里的辈分很大,大部分人都叫她姑奶奶。她走在村子的大路上,当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在路边坐着,就会匆忙走到跟前问好,并向秘书挥挥手,从包里拿出一沓钞票递到老人手里。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发,着实让我开了眼界。
   跟着跑了一会儿,我们就被老师通通叫回教室。讲台桌子上,是几大袋牛轧奶糖,瓜子,花生。在当时来说这无疑是上等的零食 ,同学们欢呼着等待老师分发。
   后来具体情况也记不太清了,就记着姑奶奶走后,村长就在村后的场院选址,开始建学校。第二年春天,就在我上四年级的前夕,学校建成了。我终于放下心来,此刻我是打心底感谢这位远在香港的姑奶奶。要不是她老人家出钱捐资建校,我们整个村子里的学生就要去别的村上学了。
   从宽敞的校门进去,是一条宽约四米的主路,大路两侧是两排绿化带,种植着冬青和龙爪槐。绿化带两侧是四排整齐的大瓦房,每排大瓦房有三个明亮的教室,教室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操场,操场上有崭新的体育器械,篮球架,乒乓球台,单双杠,沙池。就连厕所都高大了很多,从此女同学再也不用担心男同学使坏了。
   校门口的牌子用一块红布包裹着,目前还看不见名字。但听大人们说,小学是用这位姑奶奶的大名起的。揭牌仪式,是姑奶奶第二次回乡。时隔半年,她仿佛更年轻了,在同学们和相亲们热烈的掌声里,揭开了木牌上的红布。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温陈乡齐庄慧洁中心小学”随后再次传来雷鸣般的掌声。
   姑奶奶激动地抹了一把眼泪。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她才得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不仅给孩子们捐资盖了新学校,还为村里修了崭新的柏油路,让村子从此告别了雨后的泥泞,告别了孩子他乡求学的艰难。
   姑奶奶为了庆祝学校建成,特意在县城定了饭菜,送到学校里。全村老少爷们在学校的空地上支起餐桌,陪老人吃了团圆饭,她老人家在宴会期间几度哽咽。
   一位年入古稀的老人,并且还是一位远嫁他乡的姑娘,却在耄耋之年,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修路建学校,这是何等的功德!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小学生都去了镇上希望小学上学。这所我曾经的母校已改名为“慧洁双语幼儿园,枣乡街艺校分校”但不管怎么改,老人的心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此。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再穷不能穷教育”齐慧洁老人,长辈心中的“大玲”,小辈心中的“姑奶奶”捐资建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管走到哪里,当别人问起我的母校,我都会骄傲地说一句“慧洁小学!”

共 24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讲述了 1997 年作者村里迎来一位从香港回来的捐资办学的侨居老人。小伙伴小飞曾炫耀他有香港亲戚要回来,开始大家不信,后得知真有港侨老人要来捐资办学。老人到来时大家热烈欢迎,作者描述了老人的形象和村里的热闹场景。老人在村里给老人发钱,还为村里捐建了学校,新学校宽敞漂亮,设施齐全,解决了村里学生上学的问题,作者对这位姑奶奶充满感激。文章还讲了校门口牌子用红布包裹,姑奶奶第二次回乡举行揭牌仪式,学校被命名为“温陈乡齐庄慧洁中心小学”。姑奶奶不仅捐资建学校还修路,为庆祝学校建成还请全村人吃饭。后来学校变迁改名为“慧洁双语幼儿园,枣乡街艺校分校”,但姑奶奶的贡献被铭记,作者表示不管走到哪里都为母校骄傲。文章通过回忆港侨老人捐资办学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老人的感恩之情,体现了老人的善举对村里教育和孩子们的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乡村对教育改善的渴望和喜悦,同时展现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文章也表达了对姑奶奶善举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强调了她的贡献对家乡的深远意义,体现了作者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自豪之感,以及对教育的重视。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10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6-25 20:58:42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06-25 21:06:16
  感谢小雨老师辛苦编评,敬茶问好。
2 楼        文友:何叶        2024-07-12 23:26:39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