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柳岸】赤壁脚盆鼓(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柳岸】赤壁脚盆鼓(散文)


作者:因为有你 秀才,196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0发表时间:2024-06-26 23:00:03
摘要:在湖北南大门的赤壁市,有一种叫脚盆鼓的打击乐器……

在湖北南大门的赤壁市,有一种叫脚盆鼓的打击乐器,人们用木脚盆代替鼓身,只蒙一面皮子,打起来时咚咚地响。它也是家乡的一种记忆,这种脚盆鼓的韵味和声音,其实一直都在,在家乡每遇春节或喜庆活动,还是常能听到那悉的脚盆鼓声,回荡在人的内心里。
   最初,记得脚盆鼓,是儿时住在农村的时候。
   我的家在江南岸边的一个王家大村庄里,人口约八百余人;王家庄位于县城出北门二十五里的地方。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村里的人们简单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与堂兄家住在一幢旧式民宅里,儿时每到夏日的太阳落山前,我与比自己大一百天的堂兄常常在同堂屋共天井的地方,分别被自己的大人放在脚盆里赤条条洗澡;因而脚盆也是儿时的一种记忆。那时,乡下人家基本上户户都有脚盆鼓,我的家里也不例外;不过,我与兄弟姐妹及堂兄弟与伙伴们也只是偶尔接触玩一下,有时随手找根棍子,敲击脚盆鼓,以发出咚咚响声为乐。
   真正能玩转脚盆鼓的还是大人们,逢年过节村庄里有舞龙灯活动时,一般每家会至少派一名大人拿出一面脚盆鼓参与,有的家族派成年女性参加,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祈求风调雨顺,祈愿希望与梦想。舞龙灯的龙头上一般有龙眼与龙角等装饰,龙身由不同颜色的布料裁剪而成,并由红黄相间的布匹制作龙鳞形状。舞龙灯的队伍中,有一名有经验的组织者,并有举龙灯的专人,也有举手持宣传红幅者;大多数则是身上挂着系有绳子的脚盆鼓,且一手扶鼓、一手拿着自制规格不一的击鼓槌的人群,队伍出发后伴随着脚盆鼓声从村口舞到周边许多村庄,或是进城镇从一条街道舞到另一条街道,所到之处都会吸引众多村民或城镇居民们的围观和喝彩。
   记得小时还会遇到在村庄之间发生的脚盆鼓比赛,也叫“赛鼓”。村里的老鼓手通过发动全村人打鼓,组织队伍外出别的村庄去挑战或在自己的村口应战。我们王家庄与邻镇的但家庄好似一对冤家,双方赛鼓的事常有发生;赛鼓不仅要比鼓声,还要比双方鼓手的多少以及比力气和耐力,智慧与技巧;一边村庄提出挑战,另一村庄立即强力应战,双方鼓手还要呼号呐喊,直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最后,赛鼓在一方鼓声盖压另一方为取胜,并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其实,村庄间每一次鼓声震天的激情比拼,就像急风骤雨亲吻大地,震撼着双方现场的每一个人。遗憾的是,我们小时不能去赛鼓现场,有一回赛鼓收场后,曾听说,王家庄赢得了赛鼓的胜利,也许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吧!
   我从少儿成为少年后,水稻扯秧插田便是常有的事了,劳动时偶尔也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一般是一个鼓手,边敲击、边唱秧歌或用打油诗进行宣传。在那个年代,这种脚盆鼓的打击宣传方式,能给现场劳作的人们在生产时提神鼓劲。
   每当脚盆鼓响起,伴随着秧歌唱腔打开,便会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顿时让正在劳作吵嚷的人群,安静下来。后来,我也慢慢地被这种脚盆鼓声及其气氛所感染,也成为了忘不了的一种记忆,随着年龄和时间的推移,那种水稻栽田时习惯了的脚盆鼓声,也就从生活中淡出了。遗憾的还有自己因长年在外上学,而未能参加舞龙灯打脚盆鼓等活动,也更无其亲身体会了。
   这种鼓在赤壁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每遇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它的声音。赤壁脚盆鼓的外观形象简洁,几乎就是农家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的真实复制。
   参加工作后,我庆幸自己也还是有与脚盆鼓的频繁亲近。一次,我在市直单位上,春节期间值班时,突遇一支敲打脚盆鼓舞灯的队伍,到单位来拜年,我与同伴按礼节,及时放鞭迎接。在不是值班的日子里,遇见玩龙灯队伍也是常事,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直到正月的日子里,脚盆鼓声常常也会给人一个惊喜!鼓声伴舞龙灯的现场动作多样,有时龙灯在空中会窜来窜去,有时又见向下俯冲,紧贴着地面盘旋,脚盆鼓声也随舞龙灯的动作而变化,仿佛真的是一条真龙似的。舞龙者展示的高超熟练的技巧,也能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龙的灵性。舞龙灯的现场,大众会情不自禁地会发出欢呼和掌声,与舞龙者分享喜悦和快乐。龙灯飞舞,鼓声震天,身临其境,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
   脚盆鼓还有一种是大鼓的形状,木质鼓身雕有龙纹图案,一面蒙皮,鼓底为空,直径80~300厘米,演奏场合不同,选用鼓的大小规格不一。大鼓的演奏,需要搁置在龙头架,装载于板车上,以方便行进演奏。而在80厘米左右直径的为小脚盆鼓,挂在胸前演奏。舞龙灯时用的脚盆鼓一般都是此规格的,鼓的演奏方式上,敲击皮质鼓面和木质鼓身相结合,形成声音浑厚与清脆的搭配效果。
   赤壁脚盆鼓起源不仅见证了楚文化的发展演变,还与赤壁大战紧密相关,据《三国志》和《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率军南下,赤壁一带的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参与了周瑜指挥的破曹大战。当时的山民就地取材,用木脚盆代替鼓身,蒙上鼓皮,再用以击鼓助威。这样,脚盆鼓不仅在战时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在战后脚盆鼓也就成为了赤壁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脚盆鼓不仅用于节庆等重要活动,还用于红白喜事等场合,这一风俗在延续至今,脚盆鼓慢慢已形成了多种分支,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等分支鼓种。
   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到礼仪习俗、文化娱乐等都有赤壁脚盆鼓演奏者的一席之地,特别以民间的舞龙灯为最典型。无论是那种灯会,一般都有数量不等的打鼓队,鼓的数量不等,多达数百面,往往是鼓声隆隆,欢笑声声。
   赤壁文艺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赤壁脚盆鼓为题材创作出了多种曲牌形式,如“卧龙鼓、麒麟送子、天下太平、孔明揭书、八卦布阵、周瑜点将、赤壁鏖兵”等多达八十多种,演奏异彩纷呈。这是历代赤壁艺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赤壁脚盆鼓的演奏魅力,还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打击乐器的使用,而且还体现了赤壁三囯文化的特征;不仅是民众对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丰富人们节庆生活、增添年味的重要活动。被誉为“舞狮之乡”和“武术之村”的赤马港街道八蛇村,近年春节期间的舞龙灯活动队伍达400多人,其中包括60多节龙和200余面鼓,场面壮观;玩龙灯、舞狮子、学武术、敲脚盆鼓等在这个村庄已蔚然成风,村民们春节生活得到了活跃,民俗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2007年,赤壁脚盆鼓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它不仅是一种简乐的打击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赤壁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赤壁脚盆鼓,他们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老百姓了解中国文化的具有地域标志的文化符号。每当我看到舞龙灯与脚盆鼓打击乐者,用全力去表演时,我的心便会被深深打动。那种对文化的传播,对生活的热爱,无不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赤壁脚盆鼓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如今,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赤壁脚盆鼓也面临着现代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由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的相互交织,赤壁脚盆鼓的活动空间日渐缩小;传统民间艺人的不断老化,制约影响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因而加强这一民间器乐艺术的保护、推广等也迫在眉睫。
   2023年5月,赤壁市启动赤壁脚盆鼓全民普及推广活动,让赤壁脚盆鼓更加深入人心,走进央视舞台。在街头巷尾的“广场舞大妈”们,男女老少们会跳、会拍、爱听,脚盆鼓在古老的赤壁大地上又“活”起来了。
   不久前,在赤壁脚盆鼓全民普及推广教育系统专场活动中,《盛世盆鼓》《说鼓风颂乡情》《战鼓擂》等形式多样、推新创优的脚盆鼓节目,再次展示了赤壁脚盆鼓的文化魅力;让观众“鼓声”不断,意犹未尽。如今赤壁市中、小学已有17支表演小队,会使用脚盆鼓进行表演的学生近千名。他们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精彩演出,让赤壁有代表性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脚盆鼓声名远扬。
   我喜欢赤壁脚盆鼓,喜欢它的历史,喜欢它的韵味,喜欢它的节奏,喜欢它的气息,更喜欢它带给我的那份深沉的文化自豪感。在我心中,赤壁脚盆鼓不仅仅是一种地方标志,它更是中华民族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无论岁月如何更替,脚盆鼓的鼓声悠扬,仿佛如同赤壁古战场上的战鼓声声咚咚响,在这一方土地上传播扩散,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昂的力量。那沉稳而又有节奏的鼓声,宛如大地的脉动,牵动着我的心房。
  

共 33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赤壁脚盆鼓》主要介绍了湖南南大门赤壁市有种叫脚盆鼓的乐器。作者对其前世今生的发展历史和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和受益,都作了翔实的介绍,而其历史源远流长,正如文中所言:赤壁脚盆鼓起源不仅见证了楚文化的发展演变,还与赤壁大战紧密相关,据《三国志》和《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率军南下,赤壁一带的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参与了周瑜指挥的破曹大战。当时的山民就地取材,用木脚盆代替鼓身,蒙上鼓皮,再用以击鼓助威。这样,脚盆鼓不仅在战时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在战后脚盆鼓也就成为了赤壁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脚盆鼓不仅用于节庆等重要活动,还用于红白喜事等场合,这一风俗在延续至今,脚盆鼓慢慢已形成了多种分支,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等分支鼓种。作者列举的与脚盆鼓息息相关的事例不胜枚举:有儿时难忘的记忆,有舞龙灯时脚盆鼓的助兴,有脚盆鼓比赛,有插秧唱歌时脚盆鼓的提神鼓劲,有以脚盆鼓为题材创作的多种曲牌形式,有在脚盆鼓全民普及推广活动中涌现出的新花样等等。随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由衷的喜爱和礼赞之情:“我喜欢赤壁脚盆鼓,喜欢它的历史,喜欢它的韵味,喜欢它的节奏,喜欢它的气息,更喜欢它带给我的那份深沉的文化自豪感。在我心中,赤壁脚盆鼓不仅仅是一种地方标志,它更是中华民族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总之,全文主题集中,事例典型,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堪称“活广告”,尤其对大力推广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脚盆鼓,具有重要意义!是篇厚重的宣介美文!推荐阅读!【编辑:纪昀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7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4-06-26 23:16:28
  赤壁脚盆鼓源远流长:它的起源不仅见证了楚文化的发展演变,还与赤壁大战紧密相关,据《三国志》和《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率军南下,赤壁一带的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参与了周瑜指挥的破曹大战。当时的山民就地取材,用木脚盆代替鼓身,蒙上鼓皮,再用以击鼓助威。这样,脚盆鼓不仅在战时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在战后脚盆鼓也就成为了赤壁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脚盆鼓不仅用于节庆等重要活动,还用于红白喜事等场合,这一风俗在延续至今,脚盆鼓慢慢已形成了多种分支,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等分支鼓种。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2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4-06-26 23:26:03
  舞龙灯、脚盆舞,地域性的文化积淀,影响后世今人。
李春胜,教师
3 楼        文友:因为有你        2024-06-27 05:19:16
  深谢总编指导,遥祝夏日安好!
因为有你,娱乐自己!
4 楼        文友:因为有你        2024-06-27 05:22:23
  诚谢文友美评,遥祝夏日快乐!
因为有你,娱乐自己!
5 楼        文友:老百        2024-06-27 11:30:40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6 楼        文友:因为有你        2024-06-27 12:02:55
  深谢社长,遥祝夏安!
因为有你,娱乐自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