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看点】古徽州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根与魂】【看点】古徽州记忆(散文)


作者:汪震宇 举人,3959.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77发表时间:2024-06-27 07:00:58
摘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古徽州文化那坚忍不拔、历久弥坚的精神,都将如同璀璨的明灯,永远熠熠生辉地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勇往直前,永不退缩,永不屈服。

【江山·根与魂】【看点】古徽州记忆(散文) 我徜徉在古徽州的天地之间,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恍惚间仿佛自己已然置身于一幅古老且绚丽至极的宏大画卷之中。这片广袤的土地啊,宛如一座蕴藏无尽奥秘的宝库,承载着难以计数的、沉甸甸的历史沉淀,以及如繁星般璀璨、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就在这浩渺如星海般的历史文化之中,那令人敬仰的唐越国公汪华大帝的光芒,竟是如此的格外耀眼,如此的璀璨夺目,宛如一颗最为闪耀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散发出动人心魄的光芒,令人心生敬畏,又满怀尊崇与向往。
   汪华,其原名本为汪世华,只因需避讳李世民的“世”字,故而改名为汪华。他乃新安郡登源(也就是如今绩溪县瀛州乡大庙汪村)之地的杰出人物。他自幼起,便在心中怀揣着极为远大的志向与宏伟的抱负,内心之中满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无尽憧憬与向往。在那个战火纷飞、战乱持续不断,各个地方的纷争如同潮水般此起彼伏、硝烟恰似厚重阴霾般四处肆意弥漫的艰难困苦之年代,那些可怜的百姓们深深地陷入到了水深火热的无尽苦难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仿佛行走在悬崖的边缘,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极其巨大的威胁。汪华亲眼目睹着这一桩桩、一幕幕的惨状,那百姓们所遭受的悲苦,那整个世间所呈现出的动荡与凄凉之景,犹如一把沉重的铁锤狠狠地敲击在他的心头之上,致使他的心中犹如波涛澎湃般汹涌地涌起了一股无与伦比的强烈使命感,那使命感恰似熊熊燃烧的烈焰,在他的灵魂最深处烈烈燃烧,强烈地激励着他去为改变这一切悲惨的现状而奋勇地拼搏、不懈地奋斗。
   他凭借着超乎常人的非凡勇气和深不可测的卓绝智慧,毅然决然地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强大力量。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四方豪杰之士,不辞辛劳地精心训练,打造出了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精锐之师。当穷凶极恶的外敌肆意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之时,汪华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以雷霆万钧之势,率领着他的军队奔赴战场。他总是身先士卒,勇猛地冲锋陷阵,在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毫无畏惧地展现出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超凡卓越的军事才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怀着这般坚定的决心和壮志豪情,他带领着士兵们一次又一次地英勇击退敌人凶猛的进攻,如同坚不可摧的长城,顽强地守护着古徽州的每一寸珍贵土地,捍卫着这片土地的尊严与安宁。
   在保境安民的过程中,汪华深知百姓才是根本。他全心全意地积极推行仁政,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种种疾苦。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他精心组织人力,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那纵横交错的沟渠,宛如大地的血脉,确保了农田能够得到充足而及时的灌溉,从而让粮食产量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百姓们终于摆脱了饥饿的困扰,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不仅如此,他目光长远,还大力鼓励商业的发展,积极促进贸易往来。在他的引领与推动下,古徽州的大街小巷变得日益热闹,各地商人纷至沓来,货物琳琅满目,交易频繁。如此一来,古徽州的经济如同春天的花朵,逐渐绽放出繁荣昌盛的绚烂景象。
   同时,汪华对于治安问题极其重视,视其为重中之重。他雷厉风行地加强巡逻力量,对那些为非作歹的盗贼和不法之徒予以严厉无情的打击,绝不姑息纵容。正因如此,百姓们得以在安宁祥和的环境中安心生活,夜不闭户成为了常态。在他的精心治理之下,古徽州境内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街头巷尾充满着温馨与和谐,邻里之间相处融洽,互帮互助。百姓们安居乐业,过着平静而幸福的日子,他们的脸上时时刻刻都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般温暖人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桃花绽放、春水潺潺的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恰是汪华不辞辛劳、倾心努力的丰硕成果。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这片土地描绘出了一幅人间乐土的动人画卷,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到了梦寐以求的安稳与幸福。
   然而,汪华并未满足于眼前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他深知,短暂的安宁与繁荣并非终点,只有实现长治久安,百姓方能真正过上长久的好日子。为此,他怀揣着更为高远的志向和深沉的责任,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于是,他以果敢决绝的魄力大力发展教育,不辞辛劳地兴办学校,广纳贤师,悉心培养各类人才。他内心满怀期望,渴望通过教育的力量,让古徽州的后人能够拥有渊博的智慧和出众的才能。他坚信,唯有如此,才能为这片深爱的土地的未来奠定无比坚实的基础,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汪华的心中,教育犹如一盏明灯,能够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又似一把钥匙,能够开启这片土地通向昌盛繁荣的大门。他倾尽心力,只为让古徽州的未来充满希望的曙光,让百姓的幸福得以延续至千秋万代。
   随着时间地推移,汪华的势力不断壮大,影响力愈发深远。然而,即使身处这不断扩张的辉煌之中,他始终未曾忘却自己那颗炽热的初心。他一如既往地以仁德治理民众,心怀慈悲,关爱有加。他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举措,都饱含着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他的每一句教诲,每一次抚慰,都传递着温暖与善意。正因如此,他赢得了百姓们发自内心的衷心拥护和真挚爱戴。在百姓们的眼中,汪华宛如从天而降的救星,带着希望的光芒降临人间。他们对他充满了无尽的敬意,那是源自心底的尊崇;他们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激,那是源于灵魂深处的感恩。这份敬意和感激,如潺潺溪流,汇聚成滔滔江河,在古徽州的大地上奔腾流淌,诉说着百姓与汪华之间深厚的情谊。
   当李唐王朝兴起后,汪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他最终毅然决然地决定归唐。他目光深邃,心怀天下,清晰地明白,唯有在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之下,百姓们才能真正沐浴在和平与安宁的阳光之中,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他的这一果敢而明智的决策,意义非凡,影响深远。这一决策,不仅成功避免了更多血腥残酷的战乱,让无数生灵免遭涂炭,让大地避免了战火的蹂躏;也为古徽州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犹如一阵春风吹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使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从此,古徽州在新的历史潮流中,得以顺势前行,开启了一段崭新的辉煌篇章。
   汪华大帝的影响力绝非仅仅局限于其卓著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他对于古徽州文化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倡导文化教育,将其视为兴国兴邦之根本。他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地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正因如此,古徽州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些才华横溢的人才,犹如璀璨星辰,在古徽州文化的浩瀚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或以妙笔生花的诗文传颂千古,或以精湛绝伦的技艺惊艳世人,或以深邃高远的思想启迪后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才情,为古徽州文化的繁荣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熠熠生辉的一笔。他们的存在,让古徽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传承不息,历久弥新。
   而古徽州的建筑无疑是风格独具,别具韵味。那错落有致、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宛如一首首被时光凝固的优美诗篇,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在其每一处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极为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分明有着汪华大帝精神的熠熠映照。那高高耸立的马头墙,气势恢宏,仿佛是在向整个世界展示着古徽州人的骄傲与自豪,彰显着他们的坚韧与不凡。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悠悠岁月的流转,虽然不可避免地在这些建筑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如同岁月的吻痕,但它们依然如同被岁月尘封的珍宝,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心灵。每一道墙缝,每一片瓦当,都似乎在低语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那历经风雨洗礼的白墙,虽已略显斑驳,却依然挺拔;那黑瓦覆盖的屋顶,虽已承载了无数的风雨,却依然沉稳。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坚守着,见证着古徽州的变迁与发展,成为了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成为了古徽州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
   漫步于古徽州的街巷,仿佛能听到昔日的喧嚣与繁华。那往昔岁月中曾经极度繁荣的商业景象,犹如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见证了古徽州人的勤劳与进取精神。在汪华大帝英明睿智的治理之下,商业犹如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得到了蓬勃旺盛的发展。街道两旁,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林立其间,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古徽州的茶商们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他们怀揣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将那优质上乘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远销至四面八方。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的努力与拼搏,为古徽州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财富,使得这片土地更加富饶,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那热闹非凡的交易场景仿佛还在眼前重现,茶商们忙碌的身影似乎还在穿梭不停。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古徽州商业发展的辉煌篇章,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而汪华大帝的精神,就如同火炬一般,照亮着古徽州人的前行道路。他所代表的那份坚定不移的忠诚、英勇无畏的勇敢以及义不容辞的担当,犹如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已然成为了古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源自他的精神力量,雄浑磅礴,势不可挡,宛如汹涌澎湃的滔滔巨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古徽州人勇往直前,不懈拼搏。他们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为了心中那片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而奋力拼搏,挥洒着青春与热血,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在岁月的长河中,这种精神力量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屹立不倒,为古徽州人的前行指引着方向,让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勇攀高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古徽州的民俗风情也是丰富多彩。那些传统的节日庆典,充满着欢乐与祥和的氛围。在春节来临之际,整个古徽州都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人们满心欢喜地张灯结彩,将街道装点得如同梦幻般的仙境。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宛如激昂的战鼓,热烈地庆祝着新年的盛大到来。男女老少的脸上都绽放着如花般的笑颜,幸福与喜悦在空气中弥漫。而在端午节,激昂的锣鼓声唤醒了沉睡的江河。人们齐心协力地赛龙舟,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飞驰,溅起的水花仿佛是激昂的音符。大家品尝着美味的粽子,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纪念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这般温馨的场景仿佛永恒定格。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宛如璀璨的明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无尽的乐趣和惊喜;更是承载着古徽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代代相传。它们是古徽州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源远流长的温暖与力量。
   古徽州的戏曲艺术同样别具一格。那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的唱腔,宛如夜莺在月夜轻啼,又似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悠悠地萦绕在人们的心间。那精彩绝伦、美轮美奂的表演,仿佛是一幅灵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饱含着深情与韵味,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深深感受着艺术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些戏曲艺术家们宛如闪耀的星辰,以他们出众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古徽州的文化天空中璀璨夺目。他们用灵动的身姿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用婉转的歌喉吟唱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全身心的投入,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们在舞台上看到了人生百态、世间万象。正是他们的执着与付出,为古徽州文化涂抹上了一抹绚丽至极、熠熠生辉的色彩。这色彩如梦幻的虹霓,跨越时空的长河,为古徽州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无尽的光辉。他们的表演成为了古徽州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他们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古徽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让这份独特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洪流中永不褪色,永远绽放着迷人的光芒。
   在古徽州的历史长河中,汪华大帝的名字宛如一座丰碑,任凭岁月的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傲然屹立,永不倒下。他的生平事迹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个章节都充满着传奇与辉煌;他的精神品质恰似璀璨星辰,闪耀着无尽的光辉,照亮了古徽州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存在,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勇敢地不断前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豪迈的诗句仿佛是为汪华大帝,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古徽州人而书写。古徽州人将汪华大帝视为至高无上的榜样,从他的身上汲取着力量和智慧。

共 67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安徽绩溪县)人。唐朝大臣。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年),为保境安民,起兵占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州、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实施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安宁祥和。武德四年,审时度势,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上柱国、歙州总管、越国公;唐太宗贞观二年,授大将军,参掌禁军,留守两京,位极人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去世,谥号忠烈,赐东园秘器。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本文以极尽赞誉之词,歌颂了汪华一生的丰功佳绩,极力称赞他为古徽州文化之魂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4-06-27 07:17:33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让人心生仰慕之情。欣赏了,问候汪震宇先生!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08-02 15:05:45
  我谨代表我自己对老师的审核表示感谢,辛苦了!thank you very much.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