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民居经典(散文)

精品 【东篱】民居经典(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586.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7发表时间:2024-06-27 08:29:47
摘要:青州一行,未入古城,先进了古城外的民居,一下子让我流连忘返,发现了民居的时代经典作品。


   在我的认知里,青州属于易安词的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她在这里生活过,还因为那句“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误入是一种美妙的词境,谁不喜欢这样的“误入”,一旦进入,我却不会惶然寻路,喊什么“争渡,争渡”。
   靠近了青州古城,我就误入了“安定府”,无人阻拦,流连其间,两个小时,感觉还不尽兴。
   最先让我以为这是一个景区,深洞青砖圆门的两边有一副楹联——
   千户向阳安居拥丽景,四时迎月佳地起琼楼
   我以为这就是这处景区的主题词,迎月的意境得不到,此时阳光属青州,洒落在“府内”的青砖黛瓦上,穿透了一池池的绿荷箭杆,顽皮地跳跃着,就像在欢迎我。
   走过七街八巷,才知这里应该是民居。太景点了,真的不负楹联上的那“拥丽景”三个字啊。由此便生一种奢侈感,奢侈得就像把一座宫殿当作了日常起居的处所,雍正帝在故宫有“养心殿”,青州居民也享受着帝王的待遇,真令我惊讶。
   这个时代,有可能把曾经的时光拉近,近得让人有失真感。
   这个居民区,没有声喧,也几乎不见居民出,静谧得就像一个舞台布置好了布景,锣鼓未奏,人物不肯登台。急切的心,在左顾右盼,寻找着舞台的主角。
  
   二
   好好打量着这处舞台的模样吧。我告诉自己。
   建筑几乎一个模样,袖珍式的小青砖,就像黑金块一般,密匝地垒起一座座楼,不必举首,平视起来,就像一道道古城墙。青砖,不仅仅是垒起避风躲雨的空间,还显现一种传承古色的魅力,那么深沉,那么典雅。青砖形小,却显出大气,含蓄而内敛,似在轻语呢喃着时光。青,是一种生命长青的诗意颜色,就像我们看长城,从来不会担心青砖被无情完全风化。居住,已经不仅仅是建筑的风格格局,已经不仅仅是平方米的概念,这是走向安居的审美考量。
   每一幢民居,都是带着古韵情调的。青砖之上与屋檐衔接处,是一排并非对称的镂空花窗,木雕窗花,或几何图形,或花卉拼图,怪不得有风频频入窗,原来窗可邀风入,我想,夜有明月爬窗窥,昼请清风来探望,一个喜欢诗意的人,一定会在这样的民居里过足诗境的瘾。楼高,窗如空中的眼,真有“轩窗栖白云”的曼妙感,云聚云散,变成了云有归宿,这番情调,暗合安居之意。
   墙顶与垂檐相接,垂檐罩出一臂长,且有拱木探头,虎豹龙狮,祥云朵荷,将半空的椽头添上了生动,一观,便有古韵之唯美韵味。我想,居民夏夜院内纳凉,光是屋檐拱木的图案就是一个审美话题,根本不必搜肠刮肚地寻找那些所谓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举首就可以出一个谜语,夜色沉醉的一个个谜中……
   一色的黛瓦,黛瓦,就这描述性的词语,足以让人有了入诗的感觉。如波浪起伏,眉黛顾盼。“翠黛随妆浅”,浅浅向天语。一眉一黛已经让人顾盼神离,况翠黛相聚,惹眼难自持,恨不能半空俯瞰,踏瓦疾行。
   整个院落建筑,都是山脊式架构,打破了当下楼建的火柴盒模式。我历来认为,无论从排水取暖的实用角度考虑,还是从审美看,这种独具中华古建特色的形式,是任何建筑都望尘莫及的存在,就是那些哥特式、罗曼式,都是属于一个时代,唯有中国式,山脊式,透着风骨,穿过岁月而来,成为不可更改的经典。这是人们对时光的审美表达,也是意志力的表示。
   中国民居经典,我们可以数列一组,如北京四合院,晋中大院,徽系民居,湘西吊脚楼,福建客家土楼,傣家竹楼……无一例外地采用这种三角形的屋顶结构,这是一种“拱手揖天”的样子,具有了建筑宗教的形状。我们的古建,都是历史呵护下的点滴遗存,而青州民居的建设,应该在近30年吧,这种复古,不是为了修葺和配合一处古建而不得不为之,而是用心用情去传承,足以看出青州人的审美和坚持传统的情怀。
   相距一华里左右,就是青州古城,这处民居南接风光千年的“万年桥”,我无法看成是对青州古城的简单模仿,完全是为了与之呼应,怪不得我刚到青州古城附近就“误入”了这里。第一感觉,就让我佩服青州设计者建设者这种对古建情有独钟的情怀,历史总是不断洇漶的,但在有些地方,为了保护,把古城圈起来,以为封闭就是最好的保存,事实上,粗浅的东西往往无孔不入,慢慢侵袭着古城,最终可能只剩下垓心,作茧自缚。而青州人,借着历史遗存的“黛光”,不断扩展古城洇漶的空间,以同样的古色,仿古而又创新的别致民居,拱围着古城。这些类似的经典民居,就像两把折扇拼在一起,那是古城撩起的古风啊。我一下子读懂了青州人的心思,仿佛觉得他们从古装走出,带着一种崭新的气息和自豪。
  
   三
   青州石,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镌刻了无数本应消失的图像、文字和时光,怪不得“一代文宗”欧阳修写一篇《泷冈阡表》也要购买青州石刻字,且不远几千里,也要运到江西永丰。在这处古建民居人家的院墙外、街门边,无一例外地放置了用青州石雕刻的物件,这些物件,绝不是摆件,有的很古,似出土的模样,我无法断定真假,或许是主人从先祖那里继承而来,还够不上文物级别。但我发现,家家户户都有石雕,最多的是神兽“峱”的造型。说起这个字,我要拜青州人为“一字之师”了。那是在青州博物馆的第三层“青州峱”专卖区,我直觉这是一个怪物,却读不准,请教服务员,才知读作nao,阳平调。人家还把声母和韵母隔开给我品读,这个年龄,第一次重回小学一年级,让我有的是返老还童的感觉,峱,让我遇到了一个童话一样。
   原来,峱是青州南部山区的一种神兽,历史上有“齐王猎峱”的典故,据说在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出现过这种怪异的神兽,《诗经·还》里还有歌咏“峱”的整篇诗章。礼贤下士的故事就出自峱山。青州人以此自豪。峱,已经成为青州人的图腾崇拜,而且深入到民居住户,真可谓文化大观,令人开眼。
   庭院四合,有照壁遮挡,我只能斜看,院内皆有古树一两株,我曾问正在维修屋顶的瓦匠师傅,他说,“安定府”管委要求每户必须自选一棵喜欢的树,必须名贵一点的,户主多选石榴。石榴多子多福,寓意唯美,古人就有“故人多植”的说法。《榴赋》中有一句我还记得——“灼若旭日栖扶桑”,是否是应了入门楹联里的“向阳”之意?这种呼应,就像一篇文章的结构一样,照应无隙,也是天作之合。民居,已经远超居住的意义,让民居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树木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是这处民居的文化色彩。民居庭院不能没有灵魂,一棵树,迎着阳光风雨,人在屋内,关注着屋外的世界,这就是我理解的青州人喜树的理由。
   相比当下的居民楼一个模样,青州民居古建,为居住注入了古色古香的情调,我走过的城市,唯青州民居,新建也要“袭古”,已经成为青州的另一张名片,是以青砖黛瓦为背景的拔地而起,青州人为有这张名片而不断打造着精致的建筑时光,他们是把自己刻印在名片上,给后代也留下值得保护的古建,几百年之后。
   建筑在“衣食住行”里,占一席之地,曾经有寸瓦一片,或茅草几缕,就是有了“住”的概念,如今,住变得更重要了,所谓“安居乐业”就强调了住的意义。一个城市的繁荣,看街道车水马龙,更要看市民住在哪,住什么样的宅,舒心适意的居住环境,对养护心脏,营养眼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文化也会影响居住者的品性品位。这也是时代让我们有了崭新的认识,安身,不再是一个可以将就的词。
  
   四
   不能将就的还有古建的环境。屋后草坪,一滴翠色,月季花簇拥着屋舍,空隙处更有凌霄花挂着一串串小灯笼。我猜,主人的梦,开始是黛色的,一会就进入了花色。
   渠水青绿,环屋近路,不是水乡,胜似水乡。不要觉得整饬划一,这里的水是恣意的,闪出一条水,有幽篁摇风,我拨开竹林,弯腰而行,踏着间隔的“跳石”,年老而步态不能老,蹦蹦跳跳在水渠浅塘边,投影其中,就像入了一面镜子,一定不能把自己的老态交给静水。
   满池绿荷,时有锦麟跃出,与绿荷相戏,此时荷花已经开过,仍有蜻蜓来复收着花香。最爱那座在荷池上看似有些醉醺的“赏荷亭”,亭影照水,熏风微动,谍影媚媚。读亭柱联,又是一个喜欢。“荷香欲醉鱼,亭静堪博弈”,题头加个“赏”字,把每句首字连起来,就是亭名。在琴棋书画外,再加一个鱼趣。亭联更有一种文化深蕴,留香,岂止是醉了鱼?博弈,并非是厮杀声起,原来是以静制动。我向来以为一处民居,如果没有文化的渗透,就苍白了,亭台楼阁是文化的载体,并非文化本身。
   不能入亭坐,早有几位主妇模样的,在亭间叽叽喳喳,不知是交流做菜经验,还是对池鱼品头论足。更有闲着没事的一女人,并不参与,手中握着一把嫩草,在耐心逗着荷底探头的鱼。
   还有亭和水中廊,一点都不会感到单调,不能称上“大观园”,也是个精致的袖珍版的“小观园”,就是刘姥姥来,亭中留个影,廊上印足迹,看不够,更会染上一身的诗意,用不着看人脸色说话行事,自在得很啊。我就学着刘姥姥,带着惊讶和喜欢,走过荷池的亭,穿水的廊。我在这个亭,那些居民在那个亭,我成了她们注目的风景。她们可能不解的是,怎么到她们的家门口旅游呢?这话是无疑而问,心美滋滋的。我小声念着“误入,误入”。
   我不知天上宫阙是何样,但人间青州自造宫阙几千间。天上仙人要半夜趁无人看看,我却一览无余。庆幸的是,我所在的城市,也有自己的“乡韵海情”,不是自夸,在我们的爱伦湾岸上,有一片海草房。路上,我吟出一个新词“西黛瓦东海草”,这是我心中的建筑经典。
   怎样理解建筑呢?就像我们面对一桌子饭菜,填饱肚子容易,那叫“吃”;吃出滋味来,可不容易,那要“品”。那些建筑,值得我们去“品”,一定有着格调,不必“阳春白雪”,但一定是风姿绰约才好。青州的这处古建新区,就像一组艺术品,就值得我们去品鉴。
   对待民族文化,我们除了给它贴上“非遗”的标签加以保护,我觉得我们还应有一项任务,那就不断传承并创新,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将来把中国式的时代“非遗”交给我们的子孙。如果一幢楼的“楼寿”只是50年,或者70年,那是短寿,人们需要的是可以世代传承的建筑,建筑的风格也是寿命的内涵,必须创造经典。古建与休闲的结合,是中国人追求从生存状态到生命状态的一种自觉,自然和谐之趣,是居住的最高意境。青州人,已经意识到,并且大胆地创造着新时代的居住经典,令人羡慕,心生向往。
   一次“误入”,有了“偶得”,得见一处民居经典,套一个俗点的词吧——不虚此行。
  
   2024年6月2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青州,没有误入易安的藕花深处,却误入“安定府”,安定府里有丽景,居民享受帝王待遇。作者觉得如舞台般静,且去寻来,寻来黛色风景。青砖构成民居的基础和魅力,安居必须有这种美感。窗的图案花团锦簇,可邀明月与清风。这是一种古韵情调和诗意。屋檐图案美,给居民夜里纳凉提供谈资,夜色也得醉。黛瓦如诗,如娉婷袅娜的女子,惹人心动。此楼不与群楼比,自有特色。青州民居的复古风格是中国民居的经典模式,是坚守和传承的结果。民居与古城遥相呼应,这是创建者的情怀,更是青州人对古风的追慕。青州石做成的石雕的造型——峱,别小瞧它,人家可是有渊源和文化内涵的。民居庭院石榴树很多,因为寓意好,庭院灵魂舍它其谁,表达着青州人对外界的关注。作者对“住”有新解——必须注重环境和健康。庭院有水乡风情。作者宛如回归少年,与水相望,自得其乐。赏荷亭上的亭联给民居增加文化气息,坐于亭中唠嗑的主妇,用草逗鱼的女子,让庭院的风景变得丰盈。青州民居如宫阙,我如仙人探宫阙,只是终将归去。民族文化是非遗,需要创新,不断传承。作者深入浅出,对青砖黛瓦的青州民居倾注千缕情愫,从风格到庭院有着细腻精美的刻画,注入自己个性化的审美观,审美是一种能力,显示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情趣、心态以及格调。通过作者的神笔,读者感受到青州民居的风韵和魅力,那种古朴而典雅的风格令人着迷,恨不能一睹为快。作品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透彻的洞见,让人汲取智慧的光芒。散文如从容的浅吟低唱,又似铿锵的欢歌,让人有亲临青州民居的欢喜和舒畅。有时想,和作者一起旅游,一定是极为有趣味的,因为他一双洞察美的火眼金睛,万物在他笔下皆有光芒,靠近他,就是靠近美。文字很有韵致,就像夏天里的一片绿荫,有着沉静而清透的美感。赞叹作者的笔力,青州系列如赤山系列般,让人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悦了眼眸,清爽一夏。如此美文,赏读为乐,不读不快。【东篱编辑:简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柔        2024-06-27 08:40:06
  青砖黛瓦,是几代人的乡愁。我的故乡,便是一个青州黛瓦的小镇,我经常梦回自己重新走入,那种素雅的美,那种端庄秀气,夺我心魄。怀才老师的青州古民居,让我感觉似来到自己的故乡,那一片片黛瓦是诗;那一块块青砖,那种青,可消暑降温;青石雕,是文化;庭院,让人醉。走进怀才老师的青州古民居,就是与美撞见,可抚慰乡愁。感谢怀才老师的美文。祝福老师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0:55:39
  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美评。青砖黛瓦,应该是我们世代坚守的乡愁。我知道,在江南水乡,在安徽,在福建,找一处青砖黛瓦的村庄,很容易,我的居住梦想就是那样的,所以才用笔寄情,青砖黛瓦可能改变了不居住的性质,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是审美和心情,所以和简柔老师一样,一直是梦。我也直把他乡作了故乡,享受了诗意,不必拥有。我觉得,旅游就是为了我们审美,如果离开审美,剩下的就是劳累,审美可以缓解疲劳,审美疲劳是不成立的,我觉得。因为很多地方,我去过,还想再去,我认为审美疲劳的说法一些主观,或者要求太高了。同时我还认为,青砖黛瓦的建筑是会养人的气质的,相貌不会大变,但气质一定不一样。遥握,期待简柔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27 09:12:17
  老师误入青州“安定府”,心却没有“安定”,联想了很多。窗的图案、黛瓦的颜色、石雕的造型、亭子和水,都入了老师的笔端,一座古色古香的青州民居,赫然耸立纸上。很赞同老师的一个观点,“非遗”不止是保护,而是要传承和创新。佩服老师的组材能力,很多作者都苦于“没什么写的”,我觉得,从老师的多篇文中都会受到启示,可写的太多了,关键是怎么写。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候老师,夏祺,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1:02:03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误入,是写实。看了青州古建下去,觉得误入是一个幸运。有些东西不一定拥有,看了就满足了,羡慕起来,可能比拥有更有情感意义和价值。古建十分具有特色,每一样都入了我的眼,这是特色,是一种可以旅游的景观,也是可以传承的建筑。进了安定府,马上有了想写出来的冲动,因为一种别样的美在翻腾。我喜欢以自我的眼光去解读,平面的,全局的介绍,我觉得难受,自己都不喜欢,读者也不会喜欢。能够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谈到了我们爱伦湾畔的海草房,这是一股得意的乡愁。这趟开车,起点是海草房,终点的青州的青砖黛瓦。我把导航的思路也修改了。遥握,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7 10:28:00
  我与老师的喜好差不多,去去风景之中,更多的是喜欢把目光投向烟火市井。民居是体现一种文化符号的重要标志,各地的民居特色截然不同!比如我们延边州的朝鲜族民居便十分有特点!老师观察仔细,把青州的古民居所包含的神韵都表现了出来!令人赞叹啊!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1:06:51
  不然,我和枫桦老师不会写出这么久,因为情调和喜欢大致相同使然,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我也喜欢看一个地方的人,怎么吃,吃的是什么,怎样生活,这是鲜活的烟火气,看透了就觉得有趣。太多的火柴盒大楼,少了特色,我总觉得遗憾。希望枫桦老师笔下呈现朝鲜族民居的特点,让我们的视觉看得更远。正如枫桦老师所言,古建民居里有着一种精神内涵,我努力挖掘这一点,看看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一次审美,比一次居住有意义。得不到,我们就去寻找另一种获得吧。遥握,期待美文,谨祝编创快乐!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27 10:47:16
  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字,“峱”这个字,真像个怪物,这是因为老师的误入而得到的。安定府的青砖黛瓦,不必仰望的楼房,这里的民居很有特色很有特点,读老师的文,涨知识长见识。问候老师,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2:08:45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温情留墨,峱,我也是刚刚学到的新字,很开心的啊。所以,出门旅游就会有故事,我“误入”,我学字,都是很精彩的个人故事,是不是啊?期待红花草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7 10:59:05
  作者将青州的青砖黛瓦、石榴树影、水乡风情描绘得栩栩如生。从民居的复古风格到庭院的雅致,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每一处都透露出青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美感。作者对青州民居的赞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式美,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这篇散文,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漫步在青州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温馨气息。这不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呼唤。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2:11:35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出门旅游,就是一次集中审美,如果抛开了这一点,就是远足,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有些风景,可能都是大同小异,能够发现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旅游,能够写出来就是自己的慰藉。老师去过的地方不少,每个地方都有你的留记,非常精彩。羡慕你了。遥握,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烟水一袖        2024-06-27 12:48:42
  怀才老师细腻刻画了青州民居的青砖黛瓦的古韵美,花红水绿亭影照的环境美,青州石刻神兽nao的文化美,美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心驰神往。作者笔下的经典民居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精致、守正与创新碰撞激荡,展示出民居的建筑风格,这显示了作者慧眼独具的审美能力,以及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拜读大作,犹如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满汉全席,润心、悦目、涨知识,美文难得,大大点赞!祝老师身体健康,佳作连连!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4:38:37
  谢谢一袖老师的美评。鼓励之情之意,带着十分的温度。现代建筑,往往追求的是面积,风景,风水,而真正最好的建筑,并非如此,在顾及这些条件的同时,一定会有更多的考虑,我觉得安定府的古建,就是这样,所以引起我的注意和喜欢,尽管误入,觉得此误打了正着,真好!水里的亭,这是中国江南的风味,不俗。那个峱,具有地域色彩,更有古文化的来头,必须崇拜。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精致、守正与创新,这些关系很难处理的好,但在智慧的青州人手中,精彩诞生,是奇迹,也是乡愁的结晶。审美是旅游的目的,我一直认为,并非走到哪,看了多少风景点就叫旅游,能够从风景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才是目的,就像多少人中,总有那么一个人入眼走心,简单地解释无法表达其美,应该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要求吧。一袖老师给小文的赞词,太溢美了,也感到惶恐起来,不断争取达到这样的创作境界吧。十分期待一袖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阖家安好!
7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7 15:52:29
  老师不虚此行,那我就是有幸拜读此文。青州,在老师的笔下,历史、人物、建筑,抑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如清泉汩汩流淌,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感谢!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5:57:07
  谢谢南沙潮老师的美评。青州,属于7000年的历史,也属于我们今天的审美。误入那个安定府,我突然觉得很得意,有了对别样民居的审美。表达我对建筑的粗浅认识。非常期待南沙潮老师的佳作,每读都不同凡响。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6-27 19:14:31
  老师为人古色古香,带着古韵,走到哪里都能吹起一阵香风。那是知识沉淀的风雅,唐诗宋词的风流。无论走到哪里,青瓦泥墙,优雅古建筑,都为老师到来演奏清雅的序曲。这些民居无处不沾染老师的风韵,穿上典雅的外衣。青州因李清照而独特,李清照眼里的光照进青州,青州就有了女诗人灵魂。也因老师的慧眼,变得典雅而有情调。你爱景物,它就和你融为一体,它就是你的诗行,你的故事。所有的景物等待与你相约,接收您眼里的光辉,心中的灿烂。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19:44:45
  本真老师的这段点评文字,那么诗意,那么多情,美得每个字都留着甜蜜。谢谢本真老师的美评!吹起香风倒是不能,带起一阵喜欢的风,是真的,旅游不就是一阵风吗?总要借着这风,欢快着脚步。遇到青州这座古城,即使没有诗情词韵,也会被激起。是啊,那些古建也仿佛有了和美的声韵,我挺喜欢的。在青州,太多的古人名人还在流连,转弯就遇到了,真的是幸运。对啊,也想把自己的故事放进这么美的风景里。与风景相约,风景从来不会有抱怨的词,即使抱怨,也是说我没有读懂。始终想着本真老师的二人转,转动了山河岁月,真的是一句就把这样的民间文艺点透,很佩服。遥握,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6-27 21:16:27
  青砖黛瓦,青州,这片充满回忆的家乡,青瓦青砖的建筑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情感。每当我想起家乡,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着特有的光泽,仿佛在述说着岁月的故事。
   家门口的荷花池,是我童年时的最爱。每到夏日,荷叶如翠绿的大伞,轻轻地遮挡着炎热的太阳,而荷花则像是精灵般从水面上冉冉升起,绽放出一朵朵盛大的花朵。那些花朵,有的洁白如雪,有的艳丽如火,它们在清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宁静与美好。
   每当黄昏时分,我常常坐在荷花池边,看着夕阳余晖映照在池水上,看着那些荷叶和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安宁。那时的生活仿佛是一幅静谧而美好的画面,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而动人。
   家乡的青瓦青砖,荷花池的灿烂花朵,留下了我心中无数美好的回忆。它们不仅仅是青州的一部分,更是我成长路上珍贵的一段记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远离家乡时最深沉的思念。好文章,祝老师写作愉快,夏安!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21:50:06
  谢谢蓝色老师的美评。小文所写,能够唤起你的 乡愁记忆,感到很欣慰。我特别喜欢水乡风情,有荷花,胜过所有,仙子姿态,心情赋予,一日安好。怀才抱器到青州,爱上了这处古建民居,我称它的经典,不为过,以我的眼界,这是第一次在北方有这样的所在。期待蓝色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6-27 21:19:47
  老师的一次“误入”,成就了一篇美文,这“误入”真是值得。这一误入眼界大开,亮了眼眸,悦了身心,审了美感,成了美文。当然不是任何人的误入都能成文的,正如简柔老师说的“审美是一种能力,显示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情趣、心态以及格调。”信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7 21:52:01
  谢谢淡墨老师的美评。误入就把这里当风景吧,所以我用心了,简柔老师所言,审美需要一种能力,我觉得这种能力尚在达成的途中,希望自己的审美给读者,给自己带来快感。特别期待淡墨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