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实力写手】 苜蓿和蜀葵花(散文)

精品 【晓荷·实力写手】 苜蓿和蜀葵花(散文)


作者:蔚蓝枫叶 童生,58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57发表时间:2024-06-28 12:57:28

童年的记忆,故乡的苜蓿和蜀葵花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
   七十年代,我的故乡村东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苜蓿。五月的苜蓿一片淡紫,在绿油油的叶片衬托下,它那小巧玲珑紫色的花瓣在微风中摇曳着,像一片紫色的海洋漂亮极了。那次我跟奶奶挖野菜回家,路过那片苜蓿地。我撒开被奶奶牵着的手,禁不住停下脚步俯下身子,鼻子贴着一朵苜蓿花,像亲吻着婴儿的小手,深吸几口苜蓿的花香。奶奶走到苜蓿花前,掐下几根正开着艳丽的紫色花朵的苜蓿藤,把苜蓿藤编织成一个花环,上边插满了苜蓿花给我戴在头上。
   我开心地笑着,两条小腿像跳广场舞似的,蹦蹦跶跶跑在奶奶前边。耳后边的那两条插着几朵苜蓿花的小辫子,在我肩上像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来回摆动着。我边跑边不时地回头问奶奶:“奶奶你看我漂亮吗?”奶奶说:“我大孙女是最漂亮的小公主。”我仿佛觉到自己真的像一个花仙子小公主。
   我不仅喜欢苜蓿花,确切的讲我更喜欢初春的苜蓿,以及用苜蓿做出来的各种美食。其实,苜蓿具有悠久的历史。《史记》里说,汉朝时“离宫别观旁尽种葡萄,苜蓿极望”。一个“极望”,可见当时的苜蓿的种植之广。在传入中国之前,苜蓿被古希腊人视为神圣的植物,用于祭祀和喂养马匹。而来到中国,它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从神圣之物变成亲民的绿色植物。
   故乡家东的那片苜蓿,从我有记忆时,已生长了两三个年头了。苜蓿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极强。新栽种的苜蓿能耐受严重的夏天干旱,而其他的豆类植物却因干旱枯死。苜蓿的品质不仅耐旱、抗寒而且耐碱,产量高,苜蓿的根系发达,能防水固土,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固氮肥田,还可以用于药物等等……所以说苜蓿具有很高的品质。那片无边无际的苜蓿有十七八亩,是我家所在生产队种植的。因为生产队饲养的主要牲畜是耕牛和马匹,耕牛和马匹需要喂青饲料,所以是生产队专门种植苜蓿的饲料田。
   每年初春二三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村东头的苜蓿总会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冒出头来。苜蓿作为野菜的食用期很短,仅仅是在这初春的嫩芽时期,一旦长大变老就成了饲草,只能用来喂牛马了。初春时节,苜蓿簇拥着争先恐后地窜头窜脑,像商量好了似的,片片郁郁葱葱的嫩芽伸展着腰肢,宛如一块块温润的碧玉,铺满大地,放眼远眺,仿佛在舞,好像在飘。这个时候绵绵细雨浇在苜蓿身上,苜蓿像个魔术师一个月左右嫩芽长到二十多厘米长。此时苜蓿是老百姓口中的“金花菜”。苜蓿芽营养成分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仅有很少的糖类,热量非常低,有“食物之父”的美誉。二三月是头茬苜蓿,庄稼人都知道这时的苜蓿嫩而不脆,清香可口,吃起来格外的鲜美,的确是一道绿色健康的美食。
   其实在那个肚子饥肠辘辘,生活穷困潦倒艰苦的年代。人们不是因为苜蓿营养有多高,主要是用它充饥。当时地里能吃的野菜被人们挖的很少见了。榆树上的榆叶余钱,以及槐树上的槐花也成了人们碗里饥饿的食物。为此苜蓿常常招本村或邻村的人们来掐苜蓿。苜蓿属于生产队的,生产队长早就有防备,派社员们守候看管。听爸爸说,每天晚上有几个社员,用扁担或木辊一头挑着被褥一头挑着草苫子,睡在苜蓿地头轮流值班。
   有一天不知谁得到确切情报,说邻村晚上有人来我村偷苜蓿。于是生产队长利用晚上社员们记工分的时间,召集开会。派队里所有青壮男社员都分散埋伏在家东苜蓿地周边的沟渠里、树林里。果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一伙黑影直奔我村东头那片苜蓿地,走进地头蹲在地上就割苜蓿。不一会儿这些人见周围也没动静,胆子大了,就往地里面苜蓿茂盛的地方割。正忙忙活活往袋子里装苜蓿时,队长一声令下被我村埋伏好的社员们围了起来都抓了个正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七八个人背着袋子,手里拿着镰刀。第二天邻村的支部书记,找到我村支部书记协商放人。保证再也不来偷苜蓿了。我村支部书记很仗义,邻村十亲九眷也不能让人饿死,把人放了让他们都带着苜蓿回家了。偷掐苜蓿虽然不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当时物资缺乏,人们饥饿感已经达到了极点,就像是被困在沙漠中,急需水分和食物一样,偷苜蓿是来保命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放学后,携着筐子去掐苜蓿的,其实就是偷苜蓿的。生产队白天派人看苜蓿的是一位邻居老爷爷,对我们这些掐苜蓿的孩子很严厉,我们都很怕他。为了能掐到苜蓿,我们常先派一个小伙伴去苜蓿地的一角引开老爷爷,等老爷爷去追赶那个小伙伴时,其余人则乘机从藏身的沟渠里溜出,在苜蓿地的另一角抓紧时间掐。等老爷爷赶到另一角时,我们又会去别的地方掐。像打游击战,如此往复不已,直到掐满筐子才回家。
   把掐到的苜蓿拿回家,我本来为我们掐苜蓿的计谋得逞而自豪,回到家炫耀呢?没想到还没说完,看到我筐子里的苜蓿,却遭爸爸妈妈训斥一顿,我眼里噙满了泪水。在那困难的年月,作为牧草的苜蓿却成了我们儿时垂涎欲滴最鲜美的美食。
   无奈,妈妈看到我们姐弟四个,几天没吃到青菜叶了。决定用苜蓿给我们做烀饼子吃。妈妈把苜蓿菜反复多冲洗几遍后,下锅焯水然后捞出过凉水后,挤干净水分,剁细撒点细盐,放入盆中后再倒入几碗玉米面加水搅拌均匀,把苜蓿和玉米面揉在一起揉成光滑的面团。妈妈把锅里放上少许水,用一个碗扣住水。灶堂里的火不急不忙,奶奶已经点着了。等锅热了把面团围着碗周围从下往上都烀上,厚度大约有手指肚厚,盖上锅。奶奶把灶堂里的火烧到见锅盖周围升腾着热气时,这时候烀饼子已经熟了。我和弟弟早已守在锅台旁,闻着烀饼子蒸发出来的香味,嘴里咽着唾液……奶奶掀开锅盖用菜刀在烀饼子上划出一块一块长方形像饼子大小,然后放在菜板上。烀饼子焦黄酥脆,外皮散发出诱人的苜蓿和玉米的香气,忍不住想赶紧咬一口。奶奶说:“别急,凉一会儿再吃,别烫着。”稍等,我们已急不可待了。拿起一块咬一口,舌头托着烀饼子,烫的张着口哈着热气,嘴里嚼咂着,两只小手不停地倒换着热烀饼子。那口味咸鲜,酥脆又绵软,醇香可口。每一口都留香持久,特别解馋,感觉烀饼子是终生难忘的童年美食。
   多年过去了,现在能吃着的虽然名字同是苜蓿,我总感觉没有童年时期自己掐得好吃。这些年,我也曾几次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去生态园,想再去寻找一次属于童年的印记。但等到了生态园才发现,虽然春光和煦,杨柳鹅黄,百花遍地,鸟语花香,但却很难再找见大片的苜蓿地了……
   回想当年,应该深深感谢苜蓿。在那困难的年月,作为牧草的苜蓿,却成了乡亲们的救命粮,这只是时代的一种悲剧。转眼间我已知天命之年。故乡华北地区长大的农村孩子们,你还记得当年咱们掐苜蓿的场景吗?
   那片苜蓿,它也是我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思念,清明节我陪爸爸妈妈给奶奶上坟,奶奶坟前的那一株苜蓿又长出了绿叶。每年奶奶忌日的那个月,那一株苜蓿都会开出淡紫色的小花。奶奶她没有走远,那是她的灵魂化作一朵苜蓿花。望着她的子孙励志奋发,勿忘在莒,闯出一片辉煌。
   是苜蓿带我回到童年,苜蓿在那个年代它救活了多少人。在我的心中我的爸爸妈妈身上不仅具备了艰苦朴实的品质,他们还有着和苜蓿一样的顽强品质,把我们姐弟四个养大成人。我深深的感谢我平凡而伟大的爸爸妈妈。
   故乡之于我,除了苜蓿以外,故乡的蜀葵花也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
   故乡的花种类并不是很多,但在我看来都很美,奶奶和妈妈都爱种花,奶奶习惯于在院子里靠院墙处种了些蜀葵花。蜀葵花是很容易活的,蜀葵花苗是从村西头大娘家移来的。在那骄阳似火热烈奔放的夏天,看那五颜六色的蜀葵花盛开了,看那单的几片如丝绸一样薄薄的花瓣围着黄色的花蕊。双的层层叠叠花瓣又大又厚实怒放着,还有即将要开放的像桃状的花苞。满院子的花香从院墙溢了出来,引来了辛勤的蜜蜂,嗡嗡地唱着歌来采花蜜。清晨五彩缤纷的蝴蝶像小姑娘舞动着裙子在花朵上翩翩飞舞着。那情景不亚于公园里的大花园好不热闹,让人顿觉心旷神怡。阳光升起,透过密密丛丛的枝叶,透射下来,蜀葵花下面地上,印满了大大小小的粼粼光斑充满了诗意。
   岁月悠悠,时光飞逝,虽然我离开了故乡至今二十几年了,但儿时的记忆,苜蓿和蜀葵花这两个熟悉的名字挥之不去。那些美好时光,永远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念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想念故乡的那片苜蓿和蜀葵花。
   2024年6月
   付桂霞于天津
  

共 33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回忆童年时故乡的苜蓿,七十年代村东有大片苜蓿,五月时如紫色海洋般漂亮,奶奶曾为作者用苜蓿花编花环。苜蓿有悠久历史且用途广泛,故乡的那片苜蓿是生产队种植的饲料田。每年初春苜蓿冒芽,此时是食用期,营养丰富但很短,在艰苦年代人们常来掐苜蓿充饥,生产队派人看守,还曾抓到过邻村偷苜蓿的人,后放人。作者也和小伙伴偷掐过苜蓿,与看苜蓿的老爷爷“斗智斗勇”,回家后被父母训斥。文章还讲述妈妈用苜蓿做烀饼子,过程很详细,做好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吃,味道令作者难忘。多年后作者感觉现在的苜蓿没以前好吃,也曾去生态园寻找童年印记但无果。回忆起苜蓿在困难年月是乡亲们的救命粮,对苜蓿充满感激,也感恩父母。还提到奶奶坟前有苜蓿,以及故乡的蜀葵花,奶奶在院子种蜀葵,其易活且很美,夏天盛开时有花香、蜜蜂、蝴蝶,充满诗意。文章通过对故乡苜蓿的回忆,描绘了童年的美好场景以及那个艰苦年代的生活状况,体现了人们对苜蓿这种植物的依赖,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包含了作者对童年趣事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文章也展现了在艰难岁月中苜蓿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以及故乡生活的美好场景和那些温馨记忆。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9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6-28 12:57:5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6-28 13:48:42
  感谢小雨老师辛苦编辑!
3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06-28 14:47:55
  祝姐姐的文章越来越好,拜读学习!
4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6-28 15:06:42
  感谢范妹妹鼓励。敬茶、献花、问好!
5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4-06-28 15:23:59
  苜蓿和蜀葵花两个常见的植物,在姐姐的笔下熠熠生辉。
6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6-28 15:34:15
  感谢大作家十月妹妹鼓励!欢迎常来寒舍做做,倍感荣幸,蓬荜生辉!敬茶、献花、问好。????????????????????????????????????
7 楼        文友:东辰        2024-06-28 19:25:17
  文如诗吟,赏篇温馨,知识性恨强的文章,苜蓿我不懂,但它的贡献很大,在我记忆里只知六〇年,好文,又亲切又美好一篇忆文,故乡是多少人梦萦的荷塘,芳香的缭绕,醉人的牵系。再赞好文,文动心海。欣赏佳作。
8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6-28 22:11:08
  感谢东晨老师美评!敬茶,献花,问好老师!多多赐教,欢迎常来!致敬老师!????????????????????????????????
9 楼        文友:李正亭        2024-06-29 11:53:56
  故乡的田野里生长着儿时温馨的记忆,许多年后再提起依旧让人心酸让人念念不忘!
10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06-29 14:16:01
  谢谢李正亭老师来访留言!敬茶、献花问好老师!
共 22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