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 死 场 文/郭永涤

生 死 场
---萧红传志
[img][/img]密集画面:
1941年12月7日,夜。太平洋。
珍珠港沉浸在一片温馨欢愉的周末军营生活快乐气氛中,凌晨大海的水腥拥抱着海港。
海港上空顿时黑漆漆一片,数百架轰炸机铺天盖地覆压而来,巨型炸弹雨点般呼啸而下。珍珠港一片火海,美国太平洋舰队濒于灭顶之灾……
时过近4年,即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两颗原子弹先后掷向日本广岛、长崎。硝烟起处,所有建筑夷为平地,一片焦土……
中国。香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渐趋尾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日见疯狂,战争的血腥浸染着这昔日的大后方。香港内外,大街小巷,海港滩涂,不时传来隆隆的枪炮声。随处可见一群群张皇逃难的人群。
一大阵逃难者左冲右突向我们跑来。队伍中,两个青年抬着一只简易帆布担架匆匆潜行。担架上躺着一位面色惨白的的女病者,一位孱弱的文人作家模样的人手提行卷,狼狈在后。
逃难人群向一处海湾跑去,迎面又奔来一群,于是又蹇回来,两股人流合为一群向前奔逃。一颗炮弹落入人群中,火光中血肉横飞,逃难者成片成片地倒在血泊中。
两个青年趔趄了一下,担架被掀翻…… 两青年急忙翻身救起病人,扶上担架,一瘸一拐地艰难前行。
担架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张面容清癯、苍白的美丽的青年女子的脸。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萧红。
逃难队伍越聚越大,向一处山山落涌去……
一个偌大的山洞。两青年在乱哄哄的肩摩踵接的人群中挤出一片空地来,放下萧红,让她躺下。作家心有余悸的立在一旁。
萧红手术不愈,病情有加,面容憔悴,不停的喘息着……
远处炮声。
病者的一双秀目始终闭着,纤弱的鼻翼急促的一张一歙,大理石般的面庞流露出深深的绝望,只有偶尔的一次痉挛,才表现出生者濒死前的心的不甘……
冥冥之中,濒死者又回到了自己久久渴念的故土……
画外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侵略者的最后失败而告结束。然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形成的人的心灵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环球战火,忍看几多生离,几多死别;硝烟弥漫中又泯没了多少生的无辜,死的恨憾……
推出片名:
生死场 --- 萧红传志 [作家原著《生死场》封面设计]
1、 呼兰河镇车站
哈—呼列车呼啸着奔驰而来。一声汽笛,几起白烟,列车停靠在站台边。萧红手提小皮箱走出车门,将红围巾裹了裹,径自向检票口走去。
萧红站在车站门前的广场上举目四看,怅然若失……
不远处的一株大榆树下,一辆马车停在那里。马车旁立着一个老者车夫,怀搂长鞭,正在朝下车的人流张望。
突然,车夫发现了萧红,立即高兴的扯着嗓子叫起来:“小红----”
萧红仓皇四顾,似乎没有听见叫声,待她终于发现了老人,忘情的扑了过去……
“有二伯!”
老人接过皮箱,疼爱的打量着孩子。当他发现孩子满心忧郁的样子,问:“小红,还不到放假的时候,你怎么就回来了?”
萧红咬了咬唇,没吭声,将目光投向远处,满眼泪光……
2、 哈尔滨女中
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沐浴在橘红色的朝霞中。霞色濡染。红色的教学楼。红色的绿荫和泮水……
一只画架深埋在庄严的教学楼前红绿掩映的如烟的晨曦霞霭中。萧红握笔凝神,沉浸在深深的憧憬中……
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教学楼里、从公寓中涌出来,汇集成浩浩荡荡的人流朝校门口涌去。
画外传来愤怒的口号声:
“日本帝国主义从东北滚出去!”
“九. 一八是个屈辱的日子!”
萧红急忙收起画架,将红色围巾向颈后一甩,向校门外跑去。
校门口,学生会的几位干部来回奔忙着,组织着这即将出发的游行大军。萧红从一位同学手中接过小旗,跟在一巨幅标语横幅后面。横幅上面“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墨迹淋漓,分外醒目。
队伍巨龙般向
- 生 死 场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