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家园论坛 回复本帖
雁过无痕

雁过无痕 举人

  • 37

    主题

  • 53

    帖子

  • 3973

    积分

欲将心事付瑶琴

2013-06-09 17:23:58

                                    欲将心事付瑶琴

            【一】

古往今来,讴歌或慨叹知己的诗句实在是多得不胜枚举了。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深埋在心中的感慨和落寞。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同样是明代学者冯梦龙苦于世间知音难求的哀怨和叹惋。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高山流水觅知音。”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
    看得出,这一句句流传千古名诗佳句,实际上也都赞美两个字——知己。

之于交友之道,春秋时期大学问家孟子也早给出了睿智的哲思和独到的见解。

他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其实,旁征博引地说了这么多,我的这篇文字无非也是想来谈谈关于知己的话题。

所谓朋友,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交,一种便是知已人生一世,相交易得,知已却是难求。尤其是在当今纷繁冗杂的现实里,说到人与人间的知心又是谈何容易呢!   因此,古人的感慨实在也是今人心里的寂寞和遗憾了。

【二】


    人生就像一列急驰的火车,机遇和缘份会让许多素昧平生的乘客在旅途中相遇、相识、相交或是相知而在沿途的站台,他们又不得不陆续离开奔赴各自的旅程。于是就有了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感慨天下无不散筵席”的遗憾。

相信许多人都认可着缘分的说法。

缘分,它是一种自然又神秘的心灵力量,一份冥冥来自上天的安排

缘分是上天安排的最美的际遇,也是心有灵犀的一种感觉。它还是一见如故的一种倾向是相见恨晚的一种心情不可预知,也不可逆转或刻意追求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缘分就算来了。
    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语气的淡然却分明掩不住内心里激荡着的澎湃和欣喜。有些人一旦相遇,彼此觉得亲切、美好、暖,也感恩

古语有“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也许一切的感觉便是知己间邂逅时那份源自心底的灵犀

【三】

其实一直都愿意相信,世间始终着这样一份超脱世俗之外的美好又温暖的情感存在。不同于爱情,不同于亲情,也不同于友情。无论是网络中还是在现实里,虽然它因难得而倍显珍贵,却也始终是一种可能的存在。那是冥冥中来自心灵深处的彼此间的感应和召唤。 

相信人与人间心的亲近或者疏离,实质上是一种最本能的、最直接的、也是最自然的感应。彼此知心不是单纯的表象的欣赏或者喜欢,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理解和懂得。知己的相交,不需太多的言语对方看似平常的一句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动作,都会掀起对方内心里不平静的风暴,引出强烈的共鸣和感应。此刻的心里,波浪般翻滚感动欣喜,当然也还有激情。

便是知己。
   该相信,知己是缘于前世的因果。是前世百万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遇相知;也是刻在三生石上誓言的声声召唤。它神秘的蕴意不属于理性判断范畴。它不能被解释,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

知己,在初遇时就表现为一种心灵的契合你恰恰是我喜欢的味道,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凑巧,容不得不信,没有半点道理可讲。但这又绝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另一心也刚好是这么想的。所以知己间源于心灵的感应,是一种真真实实的存在。唯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并认同。这种感觉源于心的坦诚,设防的心感受不到这瞬息间变幻着的灵光。

知己不管离你远近,都能彼此感知。那份存在于双方间的默契足以跨越万水千山的遥远。

知己,如一朵淡然开放的花,静静发散着对方所熟悉的清宁在寂寞的红尘里默守着一颗心的到来。一旦相遇,便因气的相投而深深吸引。

知己,是一种超越了一切世俗和狭隘的美好情感,是精神和灵魂的相容、相依和相守。不只是在对方身处幸福时对ta微笑,更要在其面临绝境时送上自己的肩头任ta停靠。让对方相信,即使被全世界遗弃,孤独寂寞只能远远地窥视,因为始终有一双脚与之同行,始终有一份祝福与之同在。

知己是缘,缘于曾经走过一些相似的岁月,沉淀着一些相似的心路怀。

知己可以长久不见,但是见的时候,不必担心会有距离感。谈天说地,无拘无束的一种释怀和放松,完全无所顾忌的一种交流。

知己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也没有一见钟情的浪漫,没有两情相悦的温馨,却有超乎寻常的默契,那是一种无须言说的理解,是心有灵犀的奇妙,是两人情操智慧的共鸣,是心灵长久的感动是对生活、对人生、对世间一切美好情怀的共同欣赏。
    无论空间和时间,心的懂得可以让天涯变成咫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大概说得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吧。知己间的懂得,是一种最最真实的感受和真情的流露,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骗。它,始终是心里最温暖而恒久的存在

还记得贾岛题诗后》中有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如此难得的佳句,如此苛严的精神,说到了只是为了博得知己的赞赏和喜欢。足可见知己在作者心里的位置之重了。

其实,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朋友,我们也不缺少聊天说话的人,但能真正称得上知己的人却很是寥寥。只因是一种感情和感觉上的完美,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将就。知己如茶,淡淡清香,温润于怀,历久弥新。知己,是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是曾经沧海不可多得。

【四】

古往今来,知己间所演绎出的故事也往往都是悲壮又动人心魄的。

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了。

直到现在我们都还习惯于高山流水流水高山来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友谊深厚的意思。高山流水”而今早已成了一个深情的召唤时刻响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相传,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有一个读书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天资聪颖,读书之余也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没多久伯牙的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和精髓。 
    老师为了点化他,故意带他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到达此地之后,伯牙见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顿感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那一刻他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从此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抱憾于没能在世间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忽遭逢恶劣天气,迫使他泊船于江边。一番雷雨过后,云开雾散,风平雨息。一轮仲秋之月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眼前清明景象颇有所感,遂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走出一个樵夫来,对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问过对方尊姓高名后,立刻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子期阴阳

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就这样,子期亡而伯牙琴毁。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悲壮决绝,曾让古今多少人扼腕叹殇。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依旧引得无数文人雅士慕名前来。我想来此地的游人大多数也是怀着一种神圣的朝拜心情吧,为着那首仰慕已久并久久回旋于心的“高山流水”。相信它早已不是一首普通的曲子了,早成为芸芸众生藏于心间的一种至高精神上的向往和渴求了。

古人知交至深的故事历来被今人广为传唱而今再提起左伯桃和羊角哀依旧戚戚。

左伯桃,西羌积石山一贤士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因鉴于当时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一向没有做官念头的左伯桃直到快上五十年纪的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才决定出山。

左伯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他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狂风如刀如刺走了一天左伯桃,衣裳湿透难以支撑。暮色时分,他于竹林一茅屋中遇羊角哀。

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也是想救国救民的人。羊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二人三言两语,顿感志同道合,大有相见恨晚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并答应伯桃的建议,愿择日与他一同前往楚国共同辅佐元王。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二人被风雪饥饿困于途中。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故事到此似乎结束了,但我的心却依旧忍不住久久为之动容。

羊角哀和左伯桃二人为了成就各自心中的情和义,而不顾舍弃身家性命。这行为足以证明“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和决绝。为报他人的知遇之恩不惜生命,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们身上体现的古代英雄节义、精神价值,永远让后世感佩仰慕。相信这样的侠肝义胆赤诚情怀真得不负“知己”这两个字的神圣高洁了。

再往跟前说说吧,被传为佳话美谈的也还有容若和顾贞观间的交往。

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四十岁,容若二十二岁。两人也该算是忘年之交了。当时,容若为相国长子,顾贞观只是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困济贫古道热肠对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一腔真诚平等接纳。与顾贞观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他们发于内心的彼此懂得,可以许下生死相托的重诺想必容若写给顾贞观的那,该是好多人都熟悉的了。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那首《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休问过去将来、何族何官,悠悠身世,实不可知。若要寻思,从头皆错。所幸者知己相逢,一日心期,此谊长存,历千劫而不改初衷;所惜者,相见恨晚,愿结后生之缘。词中作者率真地表露了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

有生之年,容若确实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的纯洁印证了他与顾贞观的知音深情,而顾贞观也同样倾注全部真诚珍惜和回这份友情不愧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

【五】

说了这么多,似乎给了所有人一个错觉:莫不是知己都是仅仅存在于同性之间么?

其实不然。大家都知道,“士为知己者死”的后半句就是“女为悦己者容。”了。

接下来就轮到要说说那些“甘为悦己者容”的知己们了。中更是不乏经典。论古代有梁山伯祝英台、白娘子许仙等的生死相守,至死不渝。他们用自己的爱情传奇成就了不朽的千古佳话。说到现代的,又有赵四小姐与张学良间的相知相守、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相伴终生;也还有林徽因和金岳霖,蔡锷和小凤仙,三毛与王洛宾……如此种种,真是说也说不完了。

还是先来说说赵四小姐吧。相信很多女人都会爱上风流少帅,但能没名没份地陪伴一个失意的男人度过数十年寂寞幽徒生涯的只有赵四小姐。他们留给人间最多的是镌刻在二人生命隧道中最朴实的一面,一种温情脉脉的守候和举案齐眉的默契。     

年,赵四投奔张学良没有夫人名分,对外只称秘书。但才智过人、兴致广泛的赵四不安心只在深宅大院内作张学良的秘书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