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雨浓 回复本帖
春雨阳光

春雨阳光 探花

  • 36

    主题

  • 813

    帖子

  • 22350

    积分

【同议共赏】熬出生活的苦汁祛除灵魂的疮

2012-02-18 14:53:03

 

 

【小说简介】糖水玛娜》是阿娜尔古丽的一个四万字中篇,小说把笔触指向大学,写出了大学里很多值得我们痛思的现象,把作者对大学这个生活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用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小说的人物刻画非常典型和鲜明,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人物和故事情节很好地表现出了小说的主题,写出了教育、官场、人性、人际、抗争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议题】阿娜尔古丽的中短篇小说,几乎是一篇触及一个生活领域,触及一个生活人群,把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通过小说深刻而广泛地表现了出来。她的小说多数是在反映生活的苦,我们的文学作品就究竟应该怎样反映生活?应该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古丽的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话题。期待我们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

【小说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195899.html

【附文】

【一】文学应该反映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人生也是美好的,但是,它们不完全是甘甜的。生活的原滋原味就是酸甜苦麻辣五味俱全,我们对于人生的探索,一方面来源于成长经历的感悟,一方面就是来自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怎样来反映生活,给读者展现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观点,要去争论,那是没有结果的一致性的。我想到了琼瑶的爱情小说,那种情感的美好,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执着和坚贞,感动了很多人,但是也误导了很多的少男少女们,他们就用琼瑶小说的中的爱情作为他们的爱情标准,渴求小说中那种爱情的美好,结果,在生活的岩石上碰了很多的青包,甚至把生命捐献给了那虚幻美丽的“爱情”。我又想到我小时候看《西游记》,看金庸的武侠,于是,做梦都想自己能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有金庸笔下人物的超人魔力,能像金庸笔下的帅哥一样得到女子的青睐;年龄大了,才知道我被吴承恩和金庸给忽悠了。琼瑶和老吴老金,他们都没有告诉我们生活的真实。

这使我想到了教育,曾经热门一时的赏识教育、成功教育,主张对小学生“表扬”鼓励不能批评,只能找他们身上的优点不能找缺点,批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个观点很长时间内影响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是,这个教育就像上面我看的小说,它把生活的真实给我们完全弄丢了,给了我们生活的美丽肥皂泡,把孩子带入了一个不是人群居住的真空世界。现实生活里,哪里事事都能成功?哪里事事都能得到表扬和鼓励?家长和老师用“甜言蜜语”浸泡孩子心灵,而现实社会却用挫折、挖苦、羞辱等折磨孩子心灵。所以,我们应该用虚幻的美好来建筑孩子成长的鸟巢还是用生活的真实来给孩子成长铺路?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让孩子认识到生活的真实,从小就锤炼出心灵强大的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这应该是没有人反对的吧?

作为受众面很广的文学作品,应该把怎样的生活告诉读者?阿娜尔古丽的小说走了一条路,那就是熬出生活的苦汁祛除灵魂的疮。同样是熬出生活的苦汁,很多中短篇小说,故事虽然曲折。甚至惊险,也能催人泪下,但是,总没有那种苦的深度和宽度,主题内涵很单一,就是一个故事,一件事情。而古丽的小说,是有着苦的巨大宽度和深度的,她讲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故事。如果说众多的中短篇小说反映的是生活的一个点或者一个小小的面,古丽的小说反映的就是生活的立体,展示的是真实的生活世界。

这使我想到了家庭药箱和去医院。感冒了,脸上起毒疮了,家庭面对感冒的办法,要么感冒清冲水喝,要么吃感冒灵;面对脸上的毒疮,也是只涂抹一种消炎药膏;总是单一的用一种药。很多时候,感冒越来越重,感染了肺部,感染了器官,毒疮越来越重,脸肿了,头痛了。而到医院,医生的总是综合性药方,结果那治疗的效果就真不一样。如果说要了解生活,看很多小说就是用单一的药品,那么古丽的小说就是综合的药方,对于生活的了解,对于灵魂的震撼力度是不一样的。

我还想到了农村的一个习俗,总是要采集黄荆叶、竹叶、芦苇叶、陈艾叶等能清热消毒的植物茎叶,放到一个大锅里熬制成黑褐色的水,放到一个大盆子里,然后把孩子放到里面泡着洗着。为什么这样做?原来是要熬制出祛除毒疮的最大效力来;要有足够的时间把毒疮祛除掉。我们只有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才能震撼我们的灵魂,才能让我们去警醒,去祛除我们生活世界和灵魂上的毒疮,效力差了是达不到目的的。古丽的《糖水玛娜》就是这样一锅有力的汤药。

春雨阳光

春雨阳光 探花

  • 36

    主题

  • 813

    帖子

  • 22350

    积分

2012-02-18 15:01:18
 

【二】《糖水玛娜》熬制出的生活之苦

阿娜尔古丽的小说,可以说一篇一个角度,一篇一种职业和人群关注,正如她说的,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读者不知道的揭示出来。古丽实践着,而且成功地走着这一条创作之路。《糖水玛娜》这篇小说把文字镜头对准大学,把现实和回忆穿插叙述描写,写了主人公玛娜在两所大学的人生经历,写出了大学里那让人悲愤无比的学风和校风,写出了那让人恐怖的人事关系和生存环境,写出了险恶的官场和人心,写出了卑微群体那可怜而又庸俗势利嫉妒狠毒的灵魂,写出了大学环境里那像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善良人性。这篇小说就是在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把生活的所有材料放在一个锅里熬制,把生活的苦味熬制出来,让它苦到我们的灵魂,读完这篇小说,我们的灵魂是很苦的,我们是不得不呐喊的,呐喊的同时更多的是逃离这样的大学,去寻找好的大学;呐喊的同时,是要改变这样的环境,或者让这样的环境灭亡。我们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具有这种深入骨髓的震撼力。

钱学森困惑地质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看了古丽的小说,我们明白了大学环境,明白了钱学森困惑的原因。

清露若水

清露若水 秀才

  • 65

    主题

  • 852

    帖子

  • 1241

    积分

2012-02-18 15:06:16

 面对生活和职业压迫的反抗策略

小说中玛娜的形象在这个方面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思辨意义,有着强烈意味的生存苦涩。

面对单位某些势力的迫害,该怎么办?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对待才是合理的?作者用小说告诉我们,要奋起反抗,一切的忍让只会使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

初到大学任职时的玛娜,忍气吞声,老实宽容和本分,好马被人欺,玛娜的忍让让她在工作、在人格上面受到一次次的伤害。后来,玛娜奋起反抗,对凶恶学生,以牙还牙;对庸俗势利的校园清洁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面对沈小腿等人的一次次栽赃陷害,mp3的录音作为了反抗的有力武器,毫不让步;面对竞赛课的不公正,直面问题,逼迫真相。玛娜反抗的结果是,学生逐渐信服,沈小腿陷害人的阴谋被当场揭穿,保护了人格尊严和名誉尊严。

但是,玛娜的这种反抗,我们究竟该怎么评价?读者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是没法统一意见的。正因这种没法统一的标准,又因为玛娜反抗的无奈和不情愿,玛娜的反抗没有击倒学校那些势力,这种反抗更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苦和痛,更给了我们思考的深刻和久远。

鬼无影

鬼无影 进士

  • 283

    主题

  • 2260

    帖子

  • 9229

    积分

2012-02-18 15:10:32
作者的小说用语尖刻,讽刺辛辣。这些辛辣的调侃语言里,写出了愤怒和无助的痛。小说描写的主人公环境险恶复杂,表现出了现实的很多阴暗,作家用作者品论和作品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运用生动的口语,对人物行为和丑恶现实进行了辛辣尖锐的揭露和讽刺。玛丽面对人事科长羞辱的无奈,面对后勤主任们低俗无聊谈话内容的心里;和胖校工的对话,以及受到屈辱后的种种心里反映,都给予了现实以揭露和抨击,写出了人物的怒和苦。同时这些语言还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性,这是含泪的幽默。
竹叶儿

竹叶儿 进士

  • 123

    主题

  • 904

    帖子

  • 9105

    积分

2012-02-18 15:11:40

大学的校风和学风、教风,让人担忧。看到作家的小说,听到很多学生讲述他们的大学生活,这种忧思让人痛苦。
先看作家笔下的学生们。
玛娜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小说通过对她的室友们的刻画,写出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表现:室友们每天是高谈阔论,介绍搞对象的经验,杨红梅为首的女生竟然认为,女生一起就应该说男孩子,不说男生就不是女孩子。她们吹牛累了就是蒙头大睡。玛娜因为夜晚写诗,影响到了杨红梅她们,她们找到系主任苏泺泺,要赶走玛娜。杨红梅后来想着的是追求苏主任这个帅锅。白天黑夜地思念。看不出一点学习的样子。
再看玛娜教书后的学生们,他最初到的体育系,一个有四十学生的班级教室里只有七个学生,而且听说新老师来了后为了看稀奇才多了几个人,这个课怎么上?就是玛娜努力后,最多时也只有二十来人。他们干什么去了?泡网吧,学驾校去了。
玛娜被调到学前系,你看这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这些女生露出那种傲慢不羁的神色,任玛娜喊破嗓子,也无动于衷。班里就像戏班子的后台,时刻准备着马上开演。四十多个女生有描眉画眼的、用电卷子烫发的、踢腿练功的、纳鞋垫子绣花的......

这样的学风,怎样能成为人才?学生们混天度日,不学无术,虚伪造作,是非不分,谈情说爱,上网游戏,逞强霸道……不说参与学术研究,连一点学习的氛围都没有。小说由玛娜学习的学校写到教书的学校,由重点大学到合并学校,从面上写出了大学校风学风的现状。
我们再看作家笔下的教师们的作为。
乔荣和孙贞洁背着家人眉目传情,偷情频频;孙贞洁的死,让乔荣一次又一次被警方传唤,致使他大骂女人是祸水;张蒿子,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教师,和众多女性一样,关注的不是孙贞洁死的悲伤,而是相关的桃色消息,把乔荣最先喜欢她的婚外情也作为荣耀到处炫耀;孙贞洁活着的时候,虽然已经年近四十,还是整天沉迷于青春的打扮,同事给她取了“水蛇腰”的外号,体育系的老教师们忙着说她“装嫩”;孙贞洁成领导的卧底,她和张蒿子一样,成为搬弄是非造谣中伤打击他人的帮凶。教师们参与学校派系,沉迷于争名夺利,挤兑他人,哪里还有心思与于教学?怎么能让大学培养出人才?
最后看大学的领导们在干什么。
玛娜读大学期间,系主任苏泺泺热心于玛娜的创作,热心于玛娜电视剧的拍摄,结果他是带着玛娜的剧本转让飞到了美国。原来,他帅气的外表下是骗色骗财的自私卑鄙的灵魂。玛娜工作的大学,领导们更是卑鄙无耻。中文系主任沈小腿想着的是怎样拉派性,怎样去看校长的脸色,怎样想法子去讨好,怎样想法去打击玛娜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不择手段地要占有玛娜,要置人于死地。你看人事科长对玛娜的谩骂,后勤主任们庸俗下流的谈话,金秘书的官气十足,从校长到系主任之流,哪一个领导像管理教学的?哪一个领导像关心新到教师的?更不要说组织教师学生们进行研究培养了。
当玛娜向沈小腿汇报体育系的情况时,沈小腿竟然这样回答玛娜:“谁让你多管闲事了?你上你的课,你管人家有多少学生,就算一个学生也没有你也得照样讲45分钟。”呜呼,这是什么大学?这是只管骗学生来,收取高昂学费后卖给学生文凭的大学!这样的话代表的是系主任个人吗?
如此领导如此教师和学生,组成了这样的大学环境,怎么培养人才?小说写出了作者深重的忧愤之情。不说关心教学的人,就是热心大学的学子,就是家长们,看了这样的大学环境能不忧愤吗?能不痛心疾首吗?

春雨阳光

春雨阳光 探花

  • 36

    主题

  • 813

    帖子

  • 22350

    积分

2012-02-18 15:15:52

 强势的险恶人性,弱小的善良本性

小说通过典型人物的言行写出了自私、虚伪、势利、媚上欺下、贪婪、阴险狠毒、笑里藏刀等人性的恶逼真地刻画了出来,把这些人性描写反映得全面而深刻。小说通过玛娜读书期间的爱情经历,通过教书后的学校遭遇两个方面来刻画揭示人性。

小说重点写了中文系主任沈小腿,他贪吃贪喝,信口开河,毫无诚信;他利用权势为所欲为,打击异己;贪婪女色,不择手段,阴险狠毒。小说围绕沈小腿,刻画了中文系众副主任,刻画了张蒿子、孙贞洁等着众多的普通教师形象,揭示出了她们凶险狠毒的人性。张蒿子和孙贞洁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衰老,写出了虚伪;张蒿子把婚外情作为荣耀,她违背风俗参加好友孙贞洁的葬礼,写出了人性的爱慕虚荣、不讲情义。他们搬弄是非,参与迫害玛娜的行为,都是因为玛娜没有关系,都是因为他们屈从于系主任的势力,这写出了人性的恃强凌弱。沈小腿和他们一起研究计谋,夜扑玛娜寝室,这些写出了人性中的阴险和狠毒。通过会议大学恋情,写杨红梅对苏泺泺的暗恋,写出了情感的虚荣性;写苏泺泺欺骗玛娜和另一个女教师的过程,写出了贪婪、不择手段、卑鄙无耻的人性。另外,小说通过校医阿姨对我的谩骂,通过学校保洁员工,通过学前系女生的描写,通过后勤主任们言谈内容的描写,通过对“我”和学生打架等内容的描写,写出了人性的粗俗。

这样的人性群体,形成的是尔虞我诈,身心残害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中,我们又怎么能愉快地工作呢?小说通过这种环境群体的人性展示,写出了人性恶的强大,写出了人性恶的可怕,写出了人性恶给人的伤害和痛苦。

当然,真实的生活里,人性并非都是恶,也有好人在,他们身上表现人性的美。

小说中的玛丽,纯真美好,与人为善,处处反省自己的不足,敢于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对和自己有过矛盾的杨红梅,积极推荐给予帮助。对工作认真负责,即使遭受不公平待遇也不改初衷。刘黄土,憨厚朴实,善良,重情重义。玛娜受到责难找不到书,是他主动出面借书解决了玛娜的上课难题;是他一次又一次默默的行动给了玛娜以心灵的慰藉。杨红梅,知恩图报,珍惜情义。

小说描写的这些人性美,让小说描写的生活里给人希望。这些人性在衬托出学校那些丑恶人性的同时,更给人以悲凉。玛娜的与人为善并没有给她带来命运的改变,刘黄土的善良帮助也改变不了玛娜的境遇,这些人性的善给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和无助啊!正是因为这样,小说才让我们更感觉到人性恶的可怕,更期待人性善的群起。

春雨阳光

春雨阳光 探花

  • 36

    主题

  • 813

    帖子

  • 22350

    积分

2012-02-18 15:18:22
小说《糖水玛娜》用大学作为描写对象,作为表现主题的载体,把一个真实的社会世界给我们展示了出来,把教育之苦,把官场之苦,把人性之苦,把人际之苦,把生存和事业之苦,把庸俗和无赖之苦,把抗争之苦……都鲜明而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在生活世界的苦在这里都能找到参照。这个世界里有苦有乐,有挤压,有欣慰。小说反映的这种生活,不会让我们悲观和退却,悲观和退却的都是没有迎接和客服生活之苦的心理者。它能激发我们的思辨,能激发我们的痛和愤,能激发我们战胜它和改变它的激情。这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这篇小说就具备了这种审美和社会价值。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