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曹郎中仁心传奇(小说)
话说晚晴同治年间,那江南之地,有一繁华小城名曰无锡,其地有一清幽之所,名曰盛巷里。此间有一曹姓家族,累世行医,已传到十九世,仁心妙术,声名远扬。
这曹家有一后生,名唤曹清华,年方十九,生得眉清目秀,气宇不凡。自幼聪慧过人,对医道典籍过目不忘,又得家中长辈悉心教导,医术精进,未至弱冠之年,便已青出于蓝。
这年夏季,曹清华为避战火,迁至东乡查家桥,开一医馆,立志悬壶济世,拯救苍生。这查家桥虽风光旖旎,山水如画,然百姓多以耕织为业,生活平实,偶有疾恙,皆赖曹清华之医术施治。
且说这日,安镇有一乡民,名曰赵大柱,正值壮年,身强体健,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肯干,乃是家中顶梁之柱。上有年逾花甲之双亲,下有年幼懵懂之子女,一家生计,皆系于他一人之肩。
那一日,赵大柱于田间辛勤劳作,骄阳似火,汗水湿透衣衫。忽觉身心疲惫,初时未以为意,只当是劳作过甚,稍作休憩便可恢复。岂料归家之后,病情陡然加重,畏寒发热,周身酸痛,继而昏厥抽搐,不省人事。
其妻王氏,本是贤淑之人,见夫君如此,顿时吓得花容失色,泪如雨下,心如乱麻。
“这可如何是好?当家的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咱们这一家老小可要怎么活啊!”王氏悲声泣道,声音凄厉,令人心碎。
婆婆闻听此言,亦是老泪纵横,愁苦不堪。
“莫要慌张,听闻查家桥有一小郎中,名曰曹清华,医术甚是高明,咱们速速前去相请,或可救大柱一命。”赵老汉强忍着悲戚,颤巍巍地提醒。
王氏闻言,犹如溺水之人抓住救命稻草,赶忙点头应道:“爹爹所言极是,我这便去想法子筹钱。”
说罢,王氏便四处奔走,求亲告友,欲借银钱以请郎中。然而,这乡邻们大都家境贫寒,且对赵家日后能否偿还心存疑虑。
“赵家娘子,非是嫂嫂不肯帮你,只是我家亦不宽裕,这银钱借出去,不知何时方能归还。”
“大柱兄弟确实可怜,可我家中数子皆幼,嗷嗷待哺,处处皆需用钱,实在是无能为力啊。”
王氏好话说尽,几近下跪哀求,却仍是处处碰壁。最终,仅有几家念及旧情,东拼西凑给了些许。王氏无奈,又回娘家苦苦哀求,受尽冷眼,总算凑得二十枚银元。
一家人怀揣着希望,心急火燎地摇着小船,直奔查家桥而来。
那曹清华刚为一重症患者开完方子,正坐在堂中稍作歇息,手捧一卷医书,细细研读。忽听得门外传来急切呼喊之声:“曹郎中,救命啊!”
他忙放下医书,起身相迎。只见王氏等人满脸焦灼,神色慌张,犹如惊弓之鸟。
曹清华不及多问,背起医箱,随他们上船。一路上,但见春风拂柳,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如画。然他却无心赏景,心中只惦念着病人病情,暗自思忖:“不知此人病症究竟如何,但愿能妙手回春,解其苦痛。”
不多时,便至赵家。曹清华顾不上歇息,立刻为赵大柱号脉检查。他眉头紧锁,双目专注,时而轻抚赵大柱额头,探其体温;时而察看其舌苔,细辨脉象;时而询问发病前后之详情。
王氏在一旁,紧握双手,屏息以待,心中默默祈祷:“上天保佑,但愿曹郎中能救当家的一命。”
赵老汉与次子赵二柱亦在旁焦急踱步,忧心忡忡。
良久,曹清华面色稍缓,长舒一口气,对王氏及赵家众人说道:“莫要惊慌,此病虽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并无大碍。只需对症下药,泻火养阴,悉心调理,便可渐愈。”
王氏等人闻之,如蒙大赦,眼中含泪,忙不迭地向曹清华道谢:“曹郎中真乃神医,救我家大柱性命,此恩此德,没齿难忘。”
曹清华微笑着摆摆手,叮嘱了几句后续的调养事宜,便准备告辞回医馆。只见他身背空空的医箱,双手也未有任何多余之物,分文未取。“我先回医馆了,你们抓紧去抓药,莫要耽误。”
王氏忙问道:“曹郎中,这诊金几何?”
曹清华微微一笑道:“尔等家境贫寒,这诊金免了罢。”
王氏惊道:“这如何使得?您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怎能不收诊金。”
曹清华执意不肯,催促道:“速去抓药,莫误了病情。”
说罢转身,乘了一条乌蓬小船,便向来路驶去。
王氏等人连连道谢,见曹郎中去得远了,便也匆匆摇了船去买药。岂料,到得药店一摸衣兜,那二十枚银元竟不翼而飞。
“哎呀!这可如何是好?这可是救命钱啊!”王氏急得面如土色,浑身颤抖,声音凄厉如杜鹃啼血。
“莫不是落在船上了?”赵老汉忙道,眼中满是焦虑。
赵二柱即刻奔至船边寻找,仔仔细细,连船板缝隙都未曾放过,却一无所获。
“莫不是路上掉了?”王氏泪眼朦胧,声音带着哭腔,脑海中一片混乱。
一家人回到家中,在屋内屋外,翻箱倒柜,几乎将家中每一寸土地都翻了个遍,却始终不见银元的踪影。
“莫不是那曹郎中拿了?他说不收诊金,莫非是假做好人,做贼心虚?”赵二柱性子急躁,口不择言。
“休要胡言!曹郎中仁心仁术,断不会做出此等卑劣之事。”赵老汉怒瞪赵二柱一眼,手中拐杖重重地杵在地上。
“可这钱好端端地怎会不见?”赵二柱嘟囔着,心中却对曹清华起了几分怀疑。
王氏心中亦是忐忑不安,既担心丢了救命钱,又怕错怪了好人,一时之间,心乱如麻。
无奈之下,王氏硬着头皮摇了船,领着赵老汉和赵二柱,重回曹清华处询问。
曹清华见了这晃晃乱乱的一家人,先是一愣,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旋即笑道:“在在在,钱我替你们收着了。”遂从柜中取出二十枚银元,交于王氏。
一旁的小学徒孙小六见此,满心不忿,欲言又止,脸色涨得通红。
待王氏等人离去,孙小六再也忍不住,大声埋怨道:“师傅,这明明是咱这个月收的诊金,您为何给他们?他们还这般怀疑您,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您这般好心,却被当作窃贼,这以后还怎么行医?”
曹清华正色道:“小六啊,行医者悬壶济世,当以救人为先。若让他们知晓丢了银钱,心急如焚,病情加重,如何是好?些许钱财,不足挂齿,莫要计较。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问心无愧,又何必在意他人误解。”
孙小六虽心中仍有不满,但见师傅如此坚持,也只得不再言语,只是暗自生着闷气。
再说那赵大柱服了药后,病情逐渐好转。王氏满心欢喜,日夜悉心照料,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那丢失银元之事,来得蹊跷,曹郎中快意还钱,也让赵家人心生疑虑。
一日,家人们又提及此事。“若真是曹郎中拿了,咱们也无处说理去。”赵二柱愤愤不平,每次提及此事,都恨得咬牙切齿。
“不可这般胡乱揣测,兴许真是咱们自己弄丢了。”赵老汉叹道,心中却也难免有些嘀咕。
王氏则是满心愧疚:“爹爹,但愿是咱们错怪了曹郎中。可这钱究竟去了何处,若不弄个明白,我这心中始终难安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大柱的身体日渐康复,已能下床行走,操持一些简单的家务。
来年开春,一日,王氏见天气晴好,便欲将床铺底下的稻草翻晒一番,以防潮湿发霉。当她把稻草搬出时,只听得“叮当”几声,定睛一看,竟是那丢失许久的二十枚银元。
王氏这才如梦初醒,想起那日找钱,翻遍了口袋,提篮,却独独忘了打开想到镇上典当几件旧衣的包裹。回到家中,她心乱如麻,顺手将包裹往床下一塞,银元也随之掉落,竟被无意中推进了稻草深处。
“哎呀!原来银元是放在包裹中,我们错怪了曹郎中!”王氏又惊又喜,懊悔不已,连连狠狠地扇了自己一串耳光。
赵老汉与赵二柱闻之,赶紧将王氏劝住。亦是满脸羞愧,面红耳赤。
“咱们这般怀疑曹郎中的品行,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罪过啊罪过。”赵老汉捶胸顿足,老泪纵横。
“咱们得赶紧去向曹郎中赔罪,归还银元,还他清白。”赵二柱说道,心中懊悔万分。“他妈的,这件事上,我最为混账!”说罢,他也学着大嫂的样子,狠狠地扇了自己一个耳光。
于是,赵家众人请人写了一块“医德可风”的横匾,买了爆竹,请了乡人邻里浩浩荡荡地前往曹清华处。
到了医馆,赵大柱亲自跪地谢罪:“曹郎中,我等糊涂,错怪了您的大恩大德,实在惭愧。今日特来赔罪,还望您大人大量,莫要与我等计较。”
曹清华连忙扶起赵大柱,笑道:“快快请起,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只要你身体康复,便是对我最大的慰藉。”
从此,曹清华之美名,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众人皆称赞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而赵家也与曹清华结下深厚情谊,逢年过节,互相探望,像是走亲戚。
这正是:仁心郎中施妙手,误会消除美名留。救人不计得失处,世间传颂医德优。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此外,故事中对晚晴同治年间江南风情的描绘,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文章的语言丰满,情感真挚,让我在阅读中既感受到了故事的曲折,也领略了作者的文学功底。
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故事,它不仅让我对传统医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和信任有了更多的思考。曹清华的形象和他的故事,将会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