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风恋】华西坝的世纪之变(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风恋】华西坝的世纪之变(散文)


作者:孙丹木 布衣,190.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23发表时间:2024-08-09 13:03:59
摘要:围绕华西坝的百年变迁,叙写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起源,写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特色,写华西协合大学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写抗战时期对南迁大学的帮助和在支持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写新中国建立以来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的巨大变化,最后写作者就华西坝铸造新的辉煌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中西文化结缘孕育华西坝
   当今一提到华西坝,不仅在它所在城市的成都家喻户晓,而在整个四川、整个中国,甚至在西方世界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这种名扬天下的存在,必然显露出这个地方的非凡历史、非凡魅力和非凡价值。简而言之,华西坝就是起始于100年前的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所处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是在成都历史上从一片皇家别苑演变为无名荒地,后来就在这片荒地上建立了华西协合大学,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历经百年,成就斐然,让天府成都成为中国西部首先打开大门、开启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包容互鉴的开路先锋和成功典范。
   明末清初之时,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为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十九世纪末,基督教传差会,已在四川开办有数十所小学和4所中学。1905年,包括美以美会、浸礼会、英美会、公谊会在内的各差会顾问部,决议联合各教会,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地址就定在成都,命名为“华西协合大学”。
   建校的方案一经出台,校址定在成都何处便成了头等大事。负责临时管理部的是毕启、启尔德、陶维新等人,经过考察,他们选定了位于成都南郊锦江河畔的一片低矮滩地。这块地方距城还有二里多,毕启(华西协合大学第一任校长)回忆是“半为稻田,半为荒坟”。但这块荒地却是古代成都名园“中园”旧址,后为前蜀王建的风光旖旎的别苑——“梅苑”(另有史载王建“梅苑”在成都西郊清水河畔,被宋代陆游称为“故蜀别苑”)。
   “华西协合大学”和“华西坝”的命名,一是学校名,一是学校所在地的地名,均结合了所处方位和四川方言习惯。“华西”二字表明四川位于中国西部,西方人称“华西”,同时也可理解为“中西”之义;“协合”二字表达英、美、加、澳四国的五个教会组织合作建校之意,当然也可理解为中西合作之意。“华西坝”出于四川话的习惯称谓,四川话的“坝”即指平地,“华西坝”之称即融合了中西文化。这也侧面反映出华西协合大学本属中西结合的产物,华西坝由此展开百年蝶变、风华迭代的历程。
   华西协合大学的建设并非易事,当时华西坝虽多为河滩外的废田坟地,购置土地仍需大量资金和耗费时间,开初只建了十来间砖木结构平房,用作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以及教职工和学生宿舍。随着办学规模扩大,购买土地成了一件较为棘手的大事,因中国“死者为大”的习俗和重农传统,更加大了购买土地、拆迁坟地的难度,因迁坟常遇“钉子户”,大学校舍还经常处于乱坟堆中。就这样,买地建校园的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数十年。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次有了大学生的日子。开初只招收了少量华西协中毕业生。随着学校占地规模的逐渐扩大,校舍逐渐增多,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校园一年比一年美丽。一幢幢雄伟壮观的新校舍拔地而起;校园道路平坦整齐,四通八达;校园排水渠清洁卫生,流水潺潺;操场边道路旁种植法国梧桐,花园中有梅花、石榴花等绿植;加上荷花池中荷叶田田,荷花飘香,让这里很快成为成都市民纷纷前来观赏的风景胜地。从此,华西坝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被忽略的荒郊野外,随着一批批学子在这里的大学培养成才,华西坝的名声更加豁人耳目,以至在这里任教的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教老师,也给人留下几分稀奇、几分好感。
  
   二、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
   华西协合大学的校舍建设和管理,主要仿效牛津大学,实行学舍制度,即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在一起住宿管理(我国高校今天也是这种管理模式),宿舍由各差会负责修建并派人管理。学生宿舍之外的整个校园公共设施,如教室、图书馆、行政楼等,都由学校负责统一规划修建。
   为将校园建设成融贯中西文化、独具魅力的教育圣地,华西协合大学管理层通过竞标,聘请英国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进行设计,随后荣杜易应校方邀请访华,在北京见到故宫等雄伟宫殿,又在四川考察了川西民居建筑,于是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解,设计了华西坝诸多形象鲜明而典雅气派的建筑,不仅完善学校设施,方便师生工作学习,也为华西坝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荣杜易设计华西校舍的建筑特色和出奇之处,主要表现为这些建筑的下部整体结构大都是西洋结构,而建筑屋顶又都是中国式的流檐飞角。建筑装饰材料主要采用中国的砖瓦木材,金属器物和玻璃要从西方进口。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精髓,既古朴典雅,又洋气美观,以至后来成为成都地区建设官府、学堂仿效的样板。华西协合大学先后修了30几幢中西合璧的洋楼。其中最引人注目、最显新奇的钟楼,原本是哥特式的尖顶,后在我国建筑师的坚持下,哥特式尖顶还是被中式塔顶取而代之,更让这座钟楼成了华西坝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了华西协合大学师生心中的图腾。
   而今,经过百年历史沧桑,华西坝先后建设的30多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多已被岁月损毁而改旧换新,仅有10余幢老建筑保存至今,成为校园宝贵稀罕的文物,先后被成都市、四川省和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华西坝8栋老建筑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们是:怀德堂、钟楼、万德堂、赫斐院、嘉德堂、懋德堂、教育学院、苏道璞纪念楼。2014年,雅德堂和华西协合大学中西研究所旧址两栋建筑被列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中西合璧的校舍建筑,在其后的百年历史中,已作为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典范,从成都乃至全国都得到推广传承,并因此载入中国近代教育史、建筑史的绮丽篇章。
  
   三、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典范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成立后,相继设立了文、理、宗教、教育、医学、牙科等学科。创始人和后继者有数百名外籍人士。来自美国的教育家毕启,为华西协合大学第一任校长;来自加拿大的启尔德,亦为华西协合大学的开创者之一,开启了成都现代医学的灯塔;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顿利生大学科学博士的戴谦和,是华西大学初创的六位元老之一,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创始人,在成都度过四十年光阴……还有启真道、林则、文幼章、李约瑟等,均是对成都科教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外籍学者。
   身为首任校长的毕启不仅为学校建设筹措了大批经费,而且在教学方面为华西协合大学奠定了自己的特色。华西协合大学的办学体制是董事部、理事部、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机构,教师则为英、加、美等国教育传教士,多拥有学士、硕士学位,在初期仅有中文等课程聘请了一些清朝科甲人才任教,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到了1920年后,中国教师数量才逐渐增加。全国知名的“川医”“华西牙”等医疗品牌都是这一时期诞生的。
   华西协合大学一个显著功绩,就是破除了千百年来教育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1924年9月,华西协合大学迎来了建校以来第一个女生班的8名学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学,这在当时的华西坝乃至成都皆引起了很大的振动,好多人都跑到华西坝上去看稀奇。到了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女生已经有180多人,占全校学生560余人的三分之一,从纤纤淑女蝶变为自信高雅的女大学生们,已成为华西坝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中华大地上爱国运动的蓬勃兴起,各教会大学的中国师生强烈要求收回教育主权,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斗争,教会大学纷纷向中国政府立案注册,接受中国教育部的监督。1933年,华西协合大学理事部建立,张凌高任首任华人校长,翻开了华西协合大学以及华西坝的新篇章,经过短时期的调整后,华西协合大学继续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得以继续加强,中西文化教育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直到1949年解放,华西协合大学设有4个学院、36个系科、4个研究所、6所医院,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40年间,培养各类学生2197人,其中医、牙学院及制药系毕业生808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和美、英、加等国及远东地区,为中西文化和世界现代医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抗战时期风起云涌的华西坝
   抗战爆发后,中华大地上战火蔓延,偏处西南的四川成为人文南迁、谋策抗战的大后方。当时的成都几乎成了一个国际性社会,汇聚了联合国代表、美国军人、英国飞行员等等。汇聚在华西坝的知名学者有钱穆、顾颉刚、陈寅恪、张东荪、徐中舒、吴宓、蒙文通、冯汉骥、冯友兰、董作宾、戚寿南、童第周、侯宝璋、蓝天鹤、刘承钊、汤腾汉、陈志潜等,遍及各学科专业,外国专家百余人,学生则达到千人以上。
   金陵大学(金陵)、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齐鲁大学(齐鲁)、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燕大)等教会大学以及中央大学医学院等纷纷内迁四川,其中先后有五所大学来到华西坝,华西坝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被战火伤害的人们。
   尽管骤增的师生给华西坝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华西协合大学慷慨借出自己的校舍、实验室、医院等提供给各学校使用。在八年抗战期间,华西协合大学和南迁来的几所大学齐心协力,共赴国难。在共同奋斗中,不仅让中国高等教育没有因为战争而中断,而且将其推向了新的高潮,为四川及全国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特别在风起云涌的抗日宣传活动中,师生们更坚定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直至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奉献青春热血,真乃可歌可泣!其中金大学生赵启海在这里创作的《到敌人后方去》歌曲,成为响遍全国的优秀抗战歌曲。
   八年战乱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消息传到华西坝后,师生们和广大民众彻夜狂欢庆祝,内迁高校陆续返回并复学,华西坝又成为人们熙熙攘攘、南往北归、集结力量、准备加入新的战斗、开启新的征程的大本营。
  
   五、华西坝新时期的宏图伟业
   新中国成立后,华西协合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9月,四川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实现强强合并,组建新四川大学,这是两校光荣传统的历史传承,也是开创未来的新起点。
   今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依然屹立在历经百年风华的华西坝上,虽然坝上已是平地起高楼,物是人非,但华西坝老建筑没有变,光辉历史传承没有变,莘莘学子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没有变,来来往往求医的面孔也没有变。华西坝因华西协合大学而得名,华西协合大学因华西坝而存在,二者已经不可分割,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成都人民永远的骄傲,同时也成为成都市在新时期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聚焦点。
   时光流淌到20世纪90年代开篇,在成都市区划调整中迎来新侯新区的诞生,华西坝归入武侯区的行政区划版图。从此,武侯区与华西坝(医学中心),便形成一种不可逆的地域管辖服务关系、合作共赢关系。
   如今,华西坝上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下,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规模第一的综合性单点医院;以此为中心的华西坝片区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医疗资源最富集的医学城。
   2017年以来,武侯区在加快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同合作进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并取得成果。
   ——实施打造“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战略目标。举办“2018天府金融专业子论坛——金融科技与健康服务融合创新论坛”,成都市正式授牌武侯区“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2020年,武侯区协同四川大学和华西坝四家著名医院联合举办“第三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发展论坛暨‘一校四院’健康产业科研成果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多名专家被聘为“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智库专家”,共同助力科创成果在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转移转化。
   ——加快大健康功能区载体建设,抓紧实施两个重大项目:一是“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大楼,建设生物制剂筛选系统、生物制剂制备系统、临床转化验证系统和支撑技术平台,建成国际领先的、规模最大的、综合集成度最高的、装备最先进的、高度开放共享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二是“成都前沿医学中心研究极”大楼,该大楼将作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医学+信息”中心、“医学+材料”中心、“医学+制造”中心和“5G医学转化应用平台”“三中心一平台”的载体,建设成为以临床应用为导向,颠覆性技术为驱动,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创新元素汇集的医工融合创新极核。
   ——加快推进华西坝城市更新。华西坝城市更新是一个大型的城市发展项目,它不仅关注城市的物理形态更新,还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产业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更新措施,华西坝将成为一个集医疗美容、文化传承和高品质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更新的内容包括建筑外观的改造、基础设施的升级、公共空间的优化等。特别是在医疗美容(医美)产业方面,华西坝片区将重点发展高精医美,深耕高端医美新材料研发制造、高精医美服务、“医美+”新经济等细分领域的产业方向。
   2023年,华西坝大学路街区改造项目荣获伦敦国际设计奖“城市设计--国际类”金奖,这也是该项目继入围“2023世界建筑节大奖已建成项目改造类”后,再次获得国际奖项。
   此外,华西坝片区还将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等生态场景,并打造8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同时,武侯区也在聚焦产业功能区建设,培育时尚化妆品、高精医美、创意设计三大主导产业和音乐演艺、新材料科技成果换化两大特色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回顾华西坝的世纪之变,百年辉煌,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抓住了对外开放历史机遇,顺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潮流。近代以来,通过三星堆和国外一些地方的文物出土、历史文献的解读和专家学者的考证研究,以一条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发历史,证实了天府成都是我国最早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之地,说明有着蜀道之难的天府成都,并非如一些人臆断的具有“封闭守旧”之禀性。华西坝的诞生与辉煌,再次证明天府成都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勇于充当对外开放、文明互鉴的先锋。
   而今,武侯区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共同愿景,就是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抓住城市更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和发挥华西坝的历史文化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将华西坝建成成都锦江之南的“文化创意、大健康、金融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商贸业核心区”,努力促成其蝶变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
  

共 578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华西坝是位于成都南门、锦江畔的一块地盘,现在人们常说的“华西”多半指“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而“华西”“华西坝”名字的由来,则蕴含着丰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众多故事。作者从“华西”“华西坝”名字的由来、演变及寓意入笔,对华西坝的历史层层剥茧,娓娓道来。在华西坝上,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则数那所享誉国内,乃至世界的“华西大学”。作者从建造该所大学的起因、经过、性质、状况、历史演进等等,用浓墨重彩,条分缕析,在笔端一一呈现给读者。作者主要从历史、文化、建筑、教育、抗战经历,以及新时期所承载的使命与发展蓝图等多方面进行了阐释与描述。让不知道华西的知道,让不了解华西的更加清晰明了,让了解的更加致敬与自豪。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作为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和身为武侯区作协的一员,对华西坝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言,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值得褒奖和赞扬。华西坝因华西协合大学而得名,华西协合大学则因华西坝而存在,二者的融合与相互成就,促成了一段“中西合璧”百年历史的光辉成就,与文化传承的先锋作用,“华西协合大学”是给中国以至世界留下的一笔医学遗产,我等后辈应好好保护与传承。佳作文笔老道,语言清新流畅,主题明确积极,不愧为一篇地方史叙写的美文,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赐稿风恋碧潭社团,问好作者!【编辑:碧潭飘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12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09 15:50:14
  感谢孙老师辛苦创作赐稿支持风恋碧潭和江山征文!问好夏安吉祥,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09 15:55:00
  华西坝因华西协合大学而得名,华西协合大学则因华西坝而存在,二者的融合与相互成就,促成了一段“中西合璧”百年历史的光辉成就,与文化传承的先锋作用,“华西协合大学”是给中国以至世界留下的一笔医学遗产,从而也证明成都一百年前就与西方开放融合。
碧潭飘雪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09 15:56:37
  欢迎孙老师继续在风恋碧潭展现精彩,期待更多佳作呈现!祝福健康快乐!创作丰硕!
碧潭飘雪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09 15:57:34
  由于水平有限,编按若有理解不到之处,敬请海涵和提出,以便改进。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5 楼        文友:孙丹木        2024-08-09 19:13:16
  十分感谢赵前香老师的独具历史眼光和现代发展意识,辛苦编辑我这篇文史散文,让读者知晓华西坝在成都(华西)在中西教育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价值,认识到成都在100年前开启对外开放之门,与西方进行医学教育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认识到今天的华西坝作为成都市围绕建设“大建康产业功能区”、加快城市更新的核心区域,有着推动人、城、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展地位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认识到,华西坝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之所以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为彰显它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印记。
6 楼        文友:张忠福        2024-08-11 10:17:23
  上世纪九十年未,曾在华西坝“隔壁”的浆洗街住过一段时间,傍晚时分,也时常去华西坝散步,但对其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今拜读孙老师的文章,无异于补上了这一课。致敬孙老!
7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14 09:45:55
  恭喜祝贺孙丹木老师的征文复审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关照支持!
碧潭飘雪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