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冀东大秧歌(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冀东大秧歌(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0发表时间:2024-08-10 07:42:23
摘要:“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这是我小时候老家农村过年真实的写照。

“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这是我小时候老家农村过年真实的写照。说到秧歌,基本上是,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拿起扇子都会扭几下。
  
   一
   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但要是说老百姓最喜闻乐见,参与度最高的,那还得属冀东大秧歌。
   那时候几乎每个村都有秧歌队,都有几个好秧歌把式。我们村的大队部小广场就在我们家门前不远,从年前农闲开始大队就开始组织秧歌队加紧练习,锣鼓家伙声就开始最村里响起。年后从初二开始,就正式走村串街,打场子开扭了。
   隔壁的刘二爷是个秧歌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鼓点一响,浑身发痒”,即便是正在吃饭也会放下筷子,踩着鼓点,一路扭着挤眉弄眼的去参加。他演的是丑角,每次打扮都是穿一身上绿下兰的彩绸衣裤,脚上穿黑色镶金边的薄底快靴,鼻梁和眼睛的一圈都要涂上白色的粉底,上眼皮上还要勾勒出两个黑色的小三角,显得俏皮且滑稽。他有时候和“跑驴”的配合,手里拿个马鞭,头戴一顶黑色带红缨的毬帽,是个送媳妇儿回娘家快活的小女婿。驴脖子上的串铃哗啦啦响,他驴前驴后的跑,不小心还会被驴踢到在地。打驴几下,驴子还会撒欢乱跑,掉到泥沼里,然后又是拉,又是揪尾巴往外拽,忙的不亦乐乎;有时候和“跑旱船”配合,会带上斗笠,拿船桨,当渔夫,前后左右划船,开始是故意把船划得摇摇摆摆,逗小媳妇花容失色,后来好像是真的遇到了大的风浪,东倒西歪,最后两个人同舟共济,到达岸边;有时候他扮成“老蒯”,头上戴一个花白头套,包一个花手巾,手上拿着两只“花棒槌”,晃着腰,跳踏着,追着扮演公子小姐的演员,做出棒打鸳鸯的动作,坏他们的“好事”。无论他办那个角色,从头到脖子,再到肩、腰、胯、膝盖、腿、脚步都如行云流水,纯熟自然,动作干净利落,千姿百态,刚柔相济,收放得体,都永远是场子内的主角,有极强的感染力,穿透力和折服力,逗得大家一阵阵的哈哈大笑。
   刘二爷的女儿正月回娘家,往往爹都不在家,顺着喇叭音寻过去,一准在里面,但他的瘾还没过完,谁也别想让他回去。二爷把小外孙也拉进场地,递给他一把扇子,爷孙两个就扭起了对手戏。女儿只好回家先去做饭。
   扭秧歌不畏惧雪天,越是下雪,越能衬托出服装服饰的鲜艳,人们扭动的越欢实,越能衬托节日的快乐。观众冻手冻脚,就越喜欢走进场子跟着扭上几场。吹喇叭的也时候高兴了也跟着起花活,把喇叭口摘下来,来回拉扯,把本就音色嘹亮,高亢华丽的喇叭调变出不同的声调。还能吹出公鸡打鸣,牛吼马嘶的声音,弥补秧歌只扭不唱的不足。打鼓的头冒大汗,有时候干脆光个脊梁,把个鼓槌抛起来耍出花样,但鼓点不会乱。
   年前结婚的多,年后过寿的多,谁家有喜事儿,就会在大门口摆上一些点心、茶水、水果,秧歌把式会意,就会在他家门口打场子,扭上几场,说上几句吉祥话。各得其乐!
   我对扭秧歌没有多大的瘾,只是看个热闹,妹妹则不然,她很喜欢,三四岁上就跟着秧歌队在后面扭呀扭,没有扇子,就把母亲的毛围巾搭在肩上,双手各持一端,摆来摆去,有板有眼,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母亲给她买来扇子,手绢,再后来大了以后添置了服装,跟着秧歌队,演“小姐”,跑场子。直到嫁人后,回娘家,赶上村里扭秧歌,也要扭上几场,出一身热汗,才过瘾。
  
   二
   我们这里的秧歌都是不踩高跷的,就是脚踏实地的秧歌。记得村里也买过一次高跷,绑在腿上,一下子就变成了巨人。但是不习惯,好像是就踩了一个冬天,就放弃了。从秧歌分类上,我们这种叫地秧歌,区分踩高跷的秧歌,但平时没人说“地秧歌”,就说扭秧歌。从地域上属于冀东秧歌,自有他的特色。
   秧歌起源于元代,帽子、服饰带有蒙古族纹饰的特点。毬帽老一辈还称为“鞑子帽”,是蒙古族帽子样式,丑角的抖肩据说也源自蒙古族舞蹈。元代的蒙古族不但在冀东留下了诸如“倴城”(滦南县城)这样以蒙古将领名字命名的城市,还留下了服饰和文化的痕迹。所以说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在此可见一斑。秧歌在清中后期开始达到鼎盛,人才辈出,并延续到今。冀东的秧歌主演分布在滦县、滦南、乐亭、迁安、昌黎、卢龙、抚宁一带的唐、秦二市。
   早在1953年,冀东秧歌《跑驴》就跟随毛主席出访罗马尼亚,获得了国际大奖,周总理曾夸奖仑派秧歌代表人伦宝善“小巧玲珑,浑身是戏”。2015年仑派秧歌第三代传人滦县铁牡丹艺术团在香港受邀表演的《老蒯嘎妈闹花灯》(蒯读kuǎi,也有写做擓的)摘得最高奖项——山花奖。近些年,登上央视和地方舞台的各支秧歌队更是屡获殊荣,大放异彩。目前秧歌在冀东各县市基本上都获得了国家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更有很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带领着不同的秧歌队,活跃在冀东各地,并积极参加全国的文艺汇演。
   冀东秧歌角色分为妞、丑、蒯、公子四个行当,其中丑和蒯又分为文、武两道,异彩纷呈。角色之间在秧歌场上经常搭配配合,表演风趣、诙谐、不拘一格,传统的曲目有《跑驴》《戏蝈蝈》《扑蝶》等。都属于哑剧,没有对白,但看动作就很容易看得懂。据说以前也有开口唱几句的,后来那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了莲花落,评剧等其他艺术形式。
  
   三
   以前,农业社会时期,冬天叫“猫冬”,人们几乎赋闲在家无事可干,正月前后正好用来扭秧歌娱乐。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正月初六一过,年轻人都开始赶着进城上班去了。再加上从40年前电影,电视逐步普及,近些年短视频的爆火,传统的曲艺节目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秧歌也同样面临着三无的风险——无演员,无创新,无观众。
   好在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老百姓又重拾文化自信,政府也给与巨大的支持,各种传统技艺和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对大秧歌申请非遗的保护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有幸结识了滦县铁牡丹艺术团的创始人,滦州地秧歌协会会长刘永健先生,当时他正带领团队在古城演出。演员们都身着古装,浓墨重彩,或轻摇羽扇,高抛手帕,或抖肩晃腰,挤眉弄眼……正值夏日黄昏,古城沐浴在落日的余辉里,街道古香古色,雕梁画栋,华灯初上,小桥流水,佛塔梵音,游人如织,一曲完毕,游客纷纷和演员打卡留念。我一时恍惚,竟不知是古人照进了现代,还是现代人穿越回了古代。
   刘会长是仑派秧歌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组建的铁牡丹艺术团不仅屡获殊荣,还自筹资金办了一家“滦州地秧歌博物馆”,免费对秧歌爱好者开放,成为广大秧歌爱好者的交流基地。他还不辞辛劳,为多所中小学免费上公益课,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冀东大秧歌表演“公子”洒脱大方,“妞儿”靓丽含情,“丑”和“蒯”俏皮幽默,变化繁多,俏而不浪,逗而不骚,艳而不俗,用肢体语言表现人物内心喜怒哀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揶揄,自嘲,对生活的一种超越,演员们背负酸甜苦辣的生活,演绎诙谐幽默的秧歌,体现了过去冀东人民不屈服于苦难,积极乐观态度的生活态度。
   面对崭新的生活,这些年大秧歌又开始流行。漫步冀东街头,顺着鼓点,很容易就找到一只秧歌队,只要您喜欢,不用打招呼,不用换行头,随着鼓点,踩着小碎步,挺胸抬头撅屁股,身体拧成三道弯,就可以扭上一曲。她就是冀东人民的广场舞,街舞。
  
   2024年8月10日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29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冀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着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之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各具魅力,然而,若论老百姓最钟情、参与度最高的,非冀东大秧歌莫属。 隔壁的刘二爷,对秧歌那可是痴迷至极。“鼓点一响,浑身发痒”,这绝非夸张之辞。哪怕正在用餐,只要听到那欢快的鼓点,他定会放下碗筷,踩着节奏,挤眉弄眼地扭将过去。他所饰演的丑角,形象鲜明独特,上绿下蓝的彩绸衣裤,黑色镶金边的薄底快靴,再加上那精心涂抹的白色粉底和俏皮的黑色小三角眼妆,令人忍俊不禁。与“跑驴”配合时,手持马鞭,头戴黑色带红缨的毬帽,活脱脱一个送媳妇回娘家的快活小女婿。驴脖子上的串铃响个不停,他在驴前驴后欢跑,偶尔一个不小心,被驴踢倒在地,更是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相比之下,作者对扭秧歌的热情不高,仅止于看热闹。但妹妹却截然不同,三四岁时便跟着秧歌队在后面有模有样地扭着,没有扇子就用母亲的毛围巾代替,双手舞动,竟也像那么回事,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后来,母亲为她备齐了扇子、手绢,再长大些,又添置了服装。她从最初的跟在队尾,到后来饰演“小姐”跑场子,即使嫁人后回娘家,赶上村里扭秧歌,也要尽情扭上几场,出一身热汗,方觉过瘾。 秧歌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元代,其帽子、服饰皆带有蒙古族纹饰的特色。那老一辈称为“达子帽”的毬帽,便是源自蒙古族的帽子样式,丑角的抖肩动作据说也源于蒙古族舞蹈。元代的蒙古族不仅在冀东留下了像“倴城”这样以蒙古将领名字命名的城市,更在文化与服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铸就的。 至清中后期,秧歌发展至鼎盛,人才辈出,传承至今。冀东的秧歌主要活跃于滦县、滦南、乐亭、迁安、昌黎、卢龙、抚宁一带的唐、秦二市。角色之间相互配合,表演风格风趣诙谐、不拘一格。传统曲目《跑驴》《戏蝈蝈》《扑蝶》等,虽是哑剧,没有对白,但其动作生动,让人一目了然。 刘会长作为仑派秧歌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组建的铁牡丹艺术团荣誉满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筹资金创办了一家“滦州地秧歌博物馆”,免费向秧歌爱好者开放,使之成为广大爱好者交流的温馨家园。 冀东大秧歌中,“公子”洒脱,“妞儿”含情,“丑”和“蒯”幽默俏皮,变化无穷。演员们用肢体语言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生活如戏,戏如人生,他们在秧歌中揶揄、自嘲,超越生活的苦涩,展现了过去冀东人民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秧歌,扭出的是冀东人民的精气神,传承的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天方老师文字功底深厚,有是一篇巨作,写的非常好。看完你的文章,让我过了一把戏瘾。拜读学习了,希望创作愉快!问候老师,顺祝夏祺!【东篱编辑 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10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10 07:44:16
  冀东民间艺术璀璨,大秧歌最受百姓喜爱。刘二爷痴迷,妹妹热衷。其起源元代,清中后期鼎盛,角色多样,表演风趣。刘会长传承有功。秧歌展现生活态度,魅力无穷。 问候天方老师,顺祝夏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11:28:19
  谢谢老师精彩按编和润色。大秧歌这篇文章我过年就有意写了,怎奈自己不太熟悉,资料少,算是勉强成文吧。冀东这块土地很神奇,人民很能苦中作乐,艺术蓬勃发展,此时此刻,刘永健正在石家庄演出。感谢老师为东篱的辛苦付出。祝秋琪!
2 楼        文友:简柔        2024-08-10 11:05:16
  在电视里看过扭秧歌,刘二爷扭秧歌那段写得特别精彩,令人入境。秧歌有辉煌也有萧条,正因为有刘永建这样的人,才能发扬光大。天方老师深入挖掘秧歌历史,让我们更为了解秧歌。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11:31:45
  扭秧歌秋冬季节偏多,夏季太热,化妆也容易“花”,南方可能也是这个缘故,所以不太流行吧。北方年前年后小区,公园扭秧歌的很多。结婚办寿宴有的也要扭几场。祝老师开心快乐!
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8-10 11:10:30
  扭秧歌,这个扭就是一门艺术,总是让人心情愉悦,所以让老百姓喜爱吧。看了天方老师的文,也让人喜爱,民间艺术得以在文字中生辉。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好天方老师,创编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11:36:23
  秧歌,尤其是丑和蒯都是丑中,怪中取乐,是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民间节目,全民健身,喜闻乐见,体现了普通百姓苦中求乐的乐观精神。祝老师万事顺意!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10 11:43:57
  扭秧歌,可能只有东北的大秧歌才可冀东的大秧歌相比的。天方老师专注于探索地方文化,不断推出好作品,令我羡慕。写大秧歌,就怕简单介绍,而天方老师笔下有精彩的故事,大秧歌就像一个个剧目,精彩纷呈了。我楼下的广场傍晚也北欧扭秧歌的群舞占领了,我每天散步都是踏着扭秧歌的舞步走的。从历史渊源,但今天的现实,大秧歌穿过岁月,见证了传统民间文艺的无限魅力。笔法精湛,充满情感,在江山,对唐山,我可能第一佩服赵丽蓉,第二是天方夜谭老师。遥握!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16:35:29
  冀东和东北唇齿相依,山水相连,过去闯关东的冀东人也很多,所以文化、娱乐、生产生活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大秧歌就是例证。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3篇突击任务,我也是拼了,这篇文还有很多不足稚嫩之处。不敢和赵老师相提并论,一代老艺术家为唐山走向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祝老师万事顺意!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10 14:30:38
  我只看过一些东北大秧歌,东北的秧歌原来踩高跷,后来也变成了地秧歌,在俏皮、逗唱、耍乐方面和冀东大秧歌是一致的。老师的笔法真的棒,把扭秧歌那个细节写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拜读学习佳作,顺祝秋安,吉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16:38:13
  我对秧歌之间如何细分流派也不知道,东北和冀东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人们各种文化人文交流非常普遍,应该是差不多的吧。我目前客居的地方很多东北人,他们也喜欢扭秧歌。祝老师开心快乐!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8-10 14:41:38
  一个个画面,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被天方老师写活了啊!我忍不住跟着节奏扭动起来。好文,大赞!遥握问候,谨祝秋顺!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16:40:47
  应该是北方扭秧歌的多,南方舞狮的多,这个群众参与度高,喜闻乐见,只是我资料有限,写的还不够深入,感谢老师驻足留墨。祝万事如意!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10 14:49:53
  冀东是一片神奇辽阔的土地,大秧歌应运而生,扭秧歌是一种非常欢快、非常有趣、非常接地气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很有特色,也是劳动人民情感的寄托,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文中描写刘二爷扭秧歌的画面很生动很出彩,作者的妹妹也如醉如痴地参与了扭秧歌,很热闹很开心。文笔娴熟,文字富有情趣!问候天方老师,创作大丰!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16:45:34
  冀东对外宣传是“屏京津而扼关外,枕燕山而踏渤海”位置非常重要。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一条大河贯穿南北。人文交流也就丰富起来,应该是历史上吸收各地文化,渐成一派。这里的人勤劳朴实,积极乐观。希望老师有空来这里走走看看!祝老师万事顺意!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10 17:10:33
  我最初知道扭秧歌,是很小的时候,是某个电影里面首拥军的歌曲,歌词还记得几句“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了门···”我们没事就唱这歌,觉得很好听,那时候也不会扭秧歌。老师的文章让我对扭秧歌有了更新更多的认识,真好。美文佳作,点赞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20:02:49
  老师说的是二人转,大秧歌是哑剧,几乎不说话,都是看肢体语言表现喜怒哀乐。到它们之间起源,联系肯定是有的。冀东和东北山水相连,人员流动很频繁。祝老师开心快乐!
9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8-10 18:16:32
  天方老师对扭秧歌,对演员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对场景氛围写得热闹出彩。扭秧歌对老一辈,特别是我们的祖辈人,就是一种痴迷。我们村也有一个像刘二爷一样的人,一听到秧歌点也不分时间场合就扭起来,甚至别人家是丧事,一听喇叭声也开扭。写得真好,欣赏拜读,祝天乡老师工作顺利,开心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0 20:53:46
  咱们小的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大秧歌,每个村都有几个好手,其实刘二爷原型是我老姑的公公,是夏庄子的,拿了过来。很多故事也是听说的,我也是看了很多视频总结的,资料不太多,时间紧任务重。祝老师万事顺意!
10 楼        文友:西山脚下        2024-08-11 07:39:45
  冀东民间艺术璀璨,冀东大秧歌表演俏皮幽默,变化繁多,俏而不浪,逗而不骚,艳而不俗,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老百姓也从中重拾文化自信。天方老师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理解让人敬佩,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也让人敬佩,对文章的构思与把握我要好好学习。好文推荐,祝秋琪。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11 22:46:30
  感谢老师百忙中关注小文。这篇文章成文比较仓促,压着征文截止日期出的。我可以参考的东西不多,凭着记忆,在搜索一些视频才有了个梗概,艳而不俗这几句话也是我反复推敲出来的,应该恰当。冀东是个好地方,欢迎老师有空到冀东做客,这里有滦州古城,北方小江南,我做导游。祝老师开心快乐!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