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夏日钓蛙趣忆(散文)
一
夏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更是钓蛙的天赐良机。
端午过后,青蛙们的世界变得热闹非凡。在乡下的水田、池塘、渠沟和小河岸边的草丛里,处处都能听到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那“呱呱呱”的声音,它是大自然奏响的夏日交响曲。
每当夕阳西下,被酷热折磨了一天的蛙儿们纷纷从水底钻出,在草丛中欢快地歌唱。孩子们吃过晚饭,便迫不及待地呼朋引伴,三三两两,手提布袋子,肩扛钓竿,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钓蛙的装备简单却实用,除了必备的布袋子和钓竿,有些孩子还会带上手电筒,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若没有手电筒,就得赶在天黑前早早返回。“要想多钓蛙,就得等漆黑”,这句顺口溜在钓蛙人的口中流传着。夜晚的蛙儿在亮光下视力模糊,辨别力差,更容易被诱饵吸引。
而最好的诱饵,莫过于蛙腿。拿着钓竿,将诱饵轻轻放入草丛,然后上下缓缓抽动,不一会儿,就会有贪吃的蛙儿张嘴扑来。一旦蛙儿咬住诱饵,只要钓线不垂地,它轻易是不会松嘴的。
钓蛙时,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水源充足、草丛茂密、水浑且浅的地方往往蛙儿众多。水田中的蛙儿个头较小,渠沟和小河边的稍大些,而池塘里的则是“大家伙”,一只能有半斤多重,被乡下人称为“田鸡”。田鸡颇为挑剔,对死的诱饵不太感兴趣,所以不太好钓。多数钓蛙人会沿着田埂钓那些数量众多、容易上钩的小蛙。一个晚上下来,运气好的时候能钓到两三斤。
钓到的蛙儿,大的成为了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小的则成了鸡鸭的丰盛美食。那些吃了蛙的鸡鸭,长得又肥又壮,母鸡更是能产下更多的蛋。于是,我们认识了食物链,钓蛙有了实用,便乐此不疲,很上瘾。
二
村里的大人常带领我去钓青蛙,我们一般是选择在早上六点左右。手持钓竿,心怀期待。那时光,装满童真欢乐,如璀璨明珠,在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成为我心中难忘的美好记忆,每每忆起,温暖便溢满心间。
要去钓青蛙只需准备一根1米多长的竹竿,一些小青蛙作诱饵料,一卷白线,一个用篾箍起袋口的蛇皮袋就可以。竹竿轻挥,白线舞动,与蛙鸣和稻香交织。这简单的组合,承载着儿时纯粹的欢乐,是大自然赐予的最美游戏时光。
当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怀揣着满心的欢喜,奔向那片蛙声起伏的田野,期待着与青蛙来一场奇妙的相遇。
大家向着田野进发,那是一片充满未知与惊喜的世界。村里的哥哥们像英勇的战士,熟练地逮着几只田鸡。他们的动作果敢敏捷,而我在一旁,既惊叹又有些不忍。
微风轻拂,稻穗摇曳,我们专注地盯着水面,期待着那一瞬间的惊喜。此刻,田野中的我们,成了大自然中最灵动的音符,奏响着属于童年的欢乐乐章。
我手握着钓竿,小心翼翼地把饵料放到水田里,接着有节奏地抖动钓竿,让食饵一上一下地跳动。这与钓鱼的沉稳和安静截然不同,钓青蛙需要更多的灵动与机敏。那些在角落里的青蛙,一察觉到有动静,便会以惊人的速度纵身一跃,直接咬住诱饵,我再用蛇皮袋接住,再使劲抖动白线,青蛙就会落入袋子深处。
夏日垂钓于池塘边,多是小青蛙上钩。大青蛙更谨慎,鲜少中招。这便是儿时垂钓记忆中的小插曲,充满意外与惊喜,也带着乡间独有的质朴野趣。
钓青蛙有很多趣事,但也有恐怖瞬间。那次钓杆极沉,以为是大蛤蟆,满心欢喜。猛提钓杆,发现是一条长蛇咬住诱饵,我提起钓竿悬在半空,蛇差不多要掉在我头上。那一刻,吓得头皮发麻,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我把钓到的青蛙带回家,把小的青蛙喂给鸡鸭吃,大青蛙成为餐桌上的美食。我看着那些小鸡鸭们抢着吃小青蛙,我的心里特别开心。那些夏日钓蛙的时光,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璀璨的宝石,每当回忆起来,都闪烁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芒。
那时,蛙声一片和青蛙一篓,都是诗意。甚至觉得后者更实惠,获取之心胜于审美,等到上学读到那些诗,我便有了一些思考,改变了人生,觉得青蛙是为了丰收的稻香而歌鸣,不应该钓取。
三
也可能我钓蛙才引起我对蛙的关注,才接受了以“蛙声”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在广袤的乡野之间,蛙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姿态和习性。其中有一种袖珍蛙,仅有食指大小,乡下人称其为“金线蛙”。
金线蛙的头宽扁,略呈三角形,那双眼圆润而突出,两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头部。它的皮肤光滑无比,在光的照耀下泛出细微的光泽。背面众多的侧褶犹如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中央那一道金色的脊线,则像是大自然赋予它的独特勋章,使它在众多蛙类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伙伴们说起金钱蛙,都喜欢它的小巧玲珑,还喜欢“金钱”两个字,把财富和蛙联系在一起了。
曾听闻,吃了这种蛙能滋阴清补,那些瘦弱的孩子若常吃,便能胖得快些。还有更为奇特的说法,说是将一只活的金线蛙放进小孩张开的嘴中,然后捏一下蛙腿,蛙便会自行跳进肚子里。此后,小孩就不再挑食。可我自小长在这乡间,岁月流转,却从未见过谁敢真正大胆去尝试。毕竟,谁都担心会哽塞孩子的喉咙,酿成大祸。金钱蛙的确是一味药,但是否这样神奇,不好说,因蛙而讲出的故事很精彩。
然而,我们必须相信青蛙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据中医记载,青蛙还能入药治病。田鸡与巴豆风干后研成细末,精心炮制成药,可医治肾炎;小青蛙捣烂加上雄黄,能应对蛇咬伤的紧急状况;蝌蚪同石灰放置在盅内,历经数月后化成清水,能够治疗烂疮。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先辈们在岁月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夏日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乡间的池塘和稻田。此时,金线蛙们便开始了它们的合唱。那此起彼伏的蛙鸣,宛如一首首动听的田园交响曲,打破了夜的寂静。在这声声蛙鸣中,我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脉动,那是生命的节奏,是乡野的灵魂之歌。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乡野的面积逐渐缩小,金线蛙的身影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寻觅。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如何保护这些曾经与我们相伴的生灵,如何留住那声声动人的蛙鸣,以及那份来自大自然的纯粹与美好。或许,当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那消失的蛙鸣才会再次在乡野间响起,那曾经的美好才能得以延续。
四
蛙最大的益处还是捕捉害虫,一只蛙一天能吃下几百只青虫,是庄稼的好帮手。那些年,有关部门制定了保护蛙类的措施,在乡下的田间地头插了严禁捕捉青蛙的宣传牌,垂钓行为也受到了遏制。人们以为,在这样的保护下,青蛙会重新在田野里欢快地跳跃,那熟悉的蛙鸣会再次响彻夜空。
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田里的青蛙还是少得可怜,那曾经热闹的场景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其实,仔细想想,垂钓对青蛙的生存影响真的不大。蛙的繁殖力很强,一只蛙一年可产下一两千个蛙卵,而且蝌蚪的成活率很高。钓蛙,本不应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那么,这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重新回到了乡下,试图寻找答案。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供销社的农药货柜上,我发现了秘密。那里张贴着令人触目惊心的骷髅标志,一瓶瓶农药整齐地排列着。瞬间,我恍然大悟,这应该就是造成青蛙濒临灭绝的原因。
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农作物的病虫害,却也给青蛙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些误食了带有农药的害虫的青蛙,又怎能逃过这一劫?它们的生命在无形的毒药中渐渐消逝,曾经生机勃勃的族群,如今在这片土地上苟延残喘。
我们在追求农作物高产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大自然的规律?假如人类能利用食物链这个自然规律,去解决农作物的病虫危害,或许就不必依赖那些致命的农药。如此,钓蛙一定不会再被遏制,也不用担心蛙会泛滥成灾。
夜晚,我漫步在田间,思绪万千。那稀疏的蛙鸣,是青蛙们在向人类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但愿我们能够及时醒悟,还青蛙一个安全的家园,让那美妙的蛙鸣再次在田野里回荡。让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和谐共处,共同谱写这美丽世界的和谐乐章。
那天,和儿时的伙伴说起钓蛙,我们都默不作声。是的,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也是参与祸害青蛙的队伍,我们便有了愧疚感。钓蛙的乐趣,属于儿时,但不敢拿来张扬。
2024年9月4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