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大黄玉米高高挂(散文)

精品 【星星】大黄玉米高高挂(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0822.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发表时间:2024-09-12 21:26:36

这个节气,父亲是最忙碌的,他要在下第一场霜前,把半亩地的花生起了,果园子的偏坡上一片红豆荚摘回来,高粱需要霜打几下,那样会更红一些。种在院坝,犄角旮旯,零零散散的玉米该收割了。
   镰刀整天忙得前胸贴后背,连口水都喝不上,一大早,三点多钟,鸡叫第二遍,镰刀就醒了,昨夜压根就没咋合眼。从大豆地回来,牙齿不坚固,还被石头咯掉一颗门牙,豁嘴漏风。父亲将镰刀放在墙头的磨石上,就进屋了。镰刀有点生气,又没法发作。星星不多,月亮大了,也快整个圆了。距离八月十五就差六天,镰刀和磨石,一堵墙,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又什么也没说。说什么?风把城市里的消息都捎过来了,包括那个已经走远的人,他们在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房间,过着自己的一生。镰刀一抬头,发现瓦房的屋檐底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玉米穗子,那是父亲一点一点,燕子衔泥一样,从散碎的地块,带回家的玉米穗子。个头很大,浑身金黄,究竟是什么品种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产量高,籽粒饱满。能够满足父亲对玉米的所有梦想与需求。
   紧挨玉米穗子站着的,还有镢头,铁锨,犁铧,锄板,两只土篮子、一串一串红彤彤的辣椒、一捆萝卜缨子、一网兜青皮子鱼、一簸箕红薯干,日头每天光顾,喜鹊和麻雀也来几趟。啄几口,看一看四周。世界很安静,唯有风在天地间,在树木,在房舍,在花丛中走来走去。父亲们基本在田地里,他们披星戴月的,抓紧将秋天扛回院子。
   母亲呢?她紧锣密鼓为农作物腾出空间,门口的枣树杈,院内的苹果树枝,井台上,粮仓等等,玉米们被一只大手牵回家,母亲把它们连在一起,悬在树上,吹吹风,晒晒太阳,和星辰雨露相依相拥。玉米的高光时刻,或许唯有父辈能走进它们的内心,聆听玉米炽热的心跳,了解玉米的苦衷。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大棚,经济作物的崛起,玉米被忽视,没有大市场。有那么一刻,认真的思考一番,这是玉米的悲剧,还是人类的悲哀?想起饥荒年代,一粒玉米的珍贵,一碗玉米糊糊救过多少人的命,让多少村庄得以延续?端起饭碗,咀嚼的时候,牙齿和舌头,早就忘了人间疾苦。
   母亲晾晒玉米穗子,村子里的人有个说法,大黄玉米高高挂,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年年有余。
   第一缕北风推开门,进了门槛之后,村庄的每一座瓦舍都穿上金灿灿的玉米裙子,哪个也不甘落后。
   母亲会在日头热辣辣的档口,伫立在大街上,与街坊邻居讨论着各自的收成,比一比哪家的玉米穗子大一些,实诚一些。男人女人们一家一家查看着,比较着。对玉米种子的选择至关重要,玉米可能不知道,它在农人心目中的分量。玉米坐在高处,也觉得不胜寒冷。不过,没关系。有父亲一样的人遮着,把玉米捧在手心里,什么凄风冷雨,都山河无恙。
   现在,你从城市出发,随便走进一座村落。触目可及的是一个一个院子,在树上挂着的玉米穗子,就连几两清风,扑面而来的皆是玉米的芬芳。
   父亲背着手,在那么一个黎明,或者落日余晖中,审视着他的江山,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沙一石,默不作声,眉眼却绽放着一朵一朵幸福的玫瑰。
   每一座村庄,每一扇窗口,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后的欢悦之声,从不曾缺席。父亲走哪,手里必拎着一穗玉米,有时是一棵稻子,也有时候是一根枯枝。秋天在父亲的每一道褶子里,在呼吸中,在脉络上,摇摇晃晃,荡着秋千。一向不言苟笑的父亲,一旦和一穗玉米,一枚苹果,一只鸭梨对视,眸子清澈的像一片宁静的湖泊。突然妒忌起不会说话的玉米,高粱,大豆们。父亲给植物的爱,无声,无言,山涧的小溪一般,孜孜不倦,细细长流。
   对父亲母亲而言,大鱼大肉不及一顿玉米碴子粥来的实惠,很多年,父亲坚持在为数不多的责任田,种玉米。在别人种植草莓,药材,捯饬经济作物时,父亲不改初衷,依旧让玉米活在他的手掌心。
   我和弟弟在城里,每次回老家,带的鱼啊蟹子啊海螺啊,老人不怎么动筷子,桌子上摆着一碗玉米碴子粥,几根红薯,几个土豆。母亲在大连医科大学二院,做左眼眶血管瘤手术,医院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配置的营养餐,母亲吃了两回,就嚷嚷着要吃玉米碴子粥,就着萝卜条子咸菜。吃得津津有味,看着母亲埋头吸溜吸溜着玉米碴子粥,咔嚓咔嚓嚼着咸菜,那叫一个香呢。
   父母家的饭桌儿,一年四季均有玉米碴子粥的一席之地,可以说半壁江山。问母亲为什么对玉米碴子粥如此情深,母亲云淡风轻的说,你没赶上挨饿年月,那会子,但凡家里有一把玉米碴子,煲一锅粥,也不至于饿死人。
   宋代的杨公远有一首写玉米的诗词:“桂薪玉米转煎熬,口体区区不胜劳。今日难谋明日计,老年徒羡少年豪。皮肤剥落诗方熟,鬓发沧浪画愈高。自雇一寒成感慨,有谁能肯解绨袍。”当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对玉米的钟爱,更是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我在王家岛做女工,跟着那家人出海捞扇贝,上岸后又急忙投入扒扇贝的队伍,在外漂泊的岁月,心心念念的是母亲的大铁锅饭菜,是芸豆锅里的几页黄面大饼子。打工妹背着行囊,风尘仆仆返乡,下了车,远远的土路,熟悉的村庄树杈,屋檐,房顶,坐着,卧着,趴着,垂着的玉米穗子,与袅袅炊烟一道,勾起我内心蛰伏很久的乡愁,此刻,乡愁化身成一株大树,一条河流,一洼菜地,一块瓦,一本书,一弯弦月,迎面走来,安安稳稳的住进我的灵魂。我知道,我知道,那些和玉米,山峦,牛马羊共处的日子,终将成为我一生的珠穆拉玛峰。
   读初二的早秋,家乡遭遇一场冰雹。大田里的农作物一片狼藉,昨天还齐刷刷立着的玉米棵儿,统统被夷为平地。父亲咕咚,跪在玉米地前,不知如何是好。眼里的忧伤,像一眼深不可测的老井。在乡亲们骂骂咧咧,诅咒上天时,父亲缄默不语。他起身,一下一下扶起倒下的玉米棵儿,没有被折断的玉米棵儿,在父亲耐心细致的扶持下,渐渐的有了生气,那个秋天,虽然玉米欠收,父亲则用他的坚强,理智,乐观的态度,教会我们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坦然接受人生的幸与不幸。
   那一年的春节,我们家没杀年猪,父亲骑自行车去乡里,割了一刀子五花肉,买了一对大红灯笼,挂在门口。又选了一些个头大的玉米穗子,高悬在屋檐,树杈上。给不平凡的日子,增加希望、平安,吉祥。
   现在,我在城市住了十年,开车回老家,一进南河屯,扫一眼满院子,满树枝,满屋檐,满粮仓的玉米穗子,心顿时踏实下来,山也青青,水河荡荡,属实是人间值得。
  

共 25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感情细腻,饱含浓浓乡情的散文,读来让人回味无穷。秋日,是带给人们希望和丰收的季节。此时,黄澄澄的玉米无缝成为了作者父母心目中的“最爱”。作者开篇点题,“这个节气,父亲是最忙碌的。”“种在院坝,犄角旮旯,零零散散的玉米该收割了。”其后作者赋予了镰刀生命力,将父辈的辛劳写得极其生动。父母对各家玉米收成的评论,甚至母亲重病期间仍不忘喝一碗玉米碴子粥,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体现出父辈对玉米及收获的的钟爱,这已经成为其经年不变的寄托,甚至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作者读初二的早秋,家乡遭遇一场冰雹。“他起身,一下一下扶起倒下的玉米棵儿,没有被折断的玉米棵儿,在父亲耐心细致的扶持下,渐渐的有了生气,那个秋天,虽然玉米欠收,父亲则用他的坚强,理智,乐观的态度,教会我们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坦然接受人生的幸与不幸。” 读来句句感人,在对父亲与玉米的情结描绘中,让我们看到父亲勤劳和刚毅、乐观的高大形象。作品主题鲜明,构思精巧,叙中有议,引人共鸣。感谢作者赐稿星星,推荐共赏。【编辑:高朋满座】【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13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朋满座        2024-09-12 21:30:43
  作品感情细腻,主题鲜明,构思精巧,娓娓叙来,文字中饱含浓浓乡情,读来引人强烈共鸣。感谢作者赐稿星星。
2 楼        文友:棠与鱼        2024-09-13 11:33:58
  与自然的亲切对话,质朴真实的灵魂回归,读来耐人寻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