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棒子面忆事(散文)

精品 【晓荷·奖】棒子面忆事(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5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7发表时间:2024-10-16 07:56:46
摘要:夜幕降临。走在异乡的街头,听到那声熟悉的吆喝,仿佛走进熟悉的巷口,结束一天的劳累,捧起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我看到一张张脸在氤氲的香气中显得越发柔和。餐桌上,金黄色的窝头和一碗金黄色的粥,诉说着一段让人难以忘却的岁月。我无法断定这些食客是在忆苦思甜,还是真正喜欢这改良后的美味。

在我国北方,人们习惯称呼玉米为“棒子”。走在早秋的街头,你会听到:“棒子,嫩棒子,又甜又黏的嫩棒子。”收秋时分,走在乡间地头,你会听到:“诶!他婶子,棒子弄家去了吗?”秋收后,走在街头巷口,你会听到:“干嘛去?老嫂子?”“咳!这不磨了点棒子面儿喝白粥(理论上白粥是白面粥,但我们当地方言习惯把玉米粥叫作‘白粥’,有些乡镇喜欢叫‘糊涂’)。”
   此刻,主角“棒子”把乡愁具象化。想象一下,如果此时的你,在异地他乡听到这几句话,思绪是不是瞬间就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陶醉在嫩棒子的清香里,沉浸在丰收的氛围里,舌尖处弥漫着白粥的细腻顺滑,身心俱得一份闲适舒爽。
   上午正在店里看书,邻居小迪来找我帮忙,帮她参谋一下店里货架布局。忙完后,小迪老公小宽问我要不要玉米面?我连连摆手拒绝,在农村长大的我,怎么会新鲜这个?但他还是跑进厨房去拿。小迪则说,她家的玉米面跟平时的不一样,是刚下来的新玉米磨的。我连忙说,玉米还有啥不一样,只要不是黏玉米,其他也没啥区别。她继续解释道,这是她家老爷子专门自己磨得白芯玉米面,专门留给自己人喝的。
   据她说,近几年人们发现红芯玉米产量相对较高,所以种植的比较多一些。而白芯玉米和小时候的品种接近,产量上稍逊一筹,但口感好,磨出来的玉米面熬粥比较香。就两种玉米产量问题我专门查了一下,网上也是众说纷纭,也有的地区反映白芯玉米产量高,对于产量来说,或许品种不是唯一的因素,还有一些地域因素。小宽提出一兜玉米面,虽我一再婉言谢绝,奈何二人太过热情,最后恭敬不如从命,只好接受。
   小宽还幽默地开玩笑道“这是我给你‘面子’你不能不要。”我回到家把玉米面递给妻子,妻子和我的反应是一样的,玉米面有啥好新鲜的?当我解释这是白芯玉米,她也略有惊讶,说好久没有见白芯玉米了,中午就熬点白粥尝尝。
   午饭时分,妻子把几张菜饼与三碗玉米粥端上餐桌。或许是新玉米的原因,玉米粥在洁白的陶瓷碗里显得金黄发亮。妻子说粥熬得稠了点,的确这样,因过于粘稠,轻微晃动汤面竟纹丝不动,像一个圆形的大金锭子。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喝了一口,细细品味,的确如小迪所说,她家的玉米面和平时的不一样。细腻、粘糯带着玉米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味。此时此刻舌尖上的味蕾被美味覆盖,从齿间到喉咙弥漫着来自原野最淳朴的清香久而不散。随后又从喉咙流向胃里,一路暖暖的,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说到玉米粥,我其实对它并不是特别喜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几乎顿顿喝它。尤其是在冬季,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会赖床在暖暖的被窝里听着母亲忙碌着,听着锅盖与锅沿打着招呼,汤瓢与碗套着近乎。我会把头伸出被窝,询问母亲今天做的什么饭?母亲边忙碌着边说道。
   “冬天还能吃什么?当然是熬的白粥呀。”我随后失望地回应一句。“哎呀!怎么又是白粥呀?顿顿喝白粥!喝得我脑子都黏糊了。”
   母亲噗嗤一笑。
   “你这小鬼头,白粥怎么了,冬天喝喝多暖和,快起,我给你还砍了几块地瓜呢。”
   对于每天喝玉米粥,我是极不情愿。当时在冬季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顿顿都喝玉米面白粥。尤其是老年人,喜爱程度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吃着玉米面窝头,玉米面饼子,再喝着玉米面白粥。好家伙!这不就一桌玉米盛宴吗!
   有时候盼望着去走亲戚,期待能改善一下伙食,最后希望变失望,竟还是玉米粥!当看着大人们把嘴放在碗沿上,一边吹着热气,一边咕噜咕噜地喝着,哪怕粥很烫。当时奶奶还教我,如果怕烫可以转着碗喝,喝完这一圈下一圈又凉了,循环下去,一会儿就喝完。我终于知道爸爸喝粥的坏习惯是跟谁学的了?看大家喝得如此享受,我也只好强压心中的不满,跟着喝下去,但几乎从没喝完过,每次都要剩上半碗。
   当瞥见母亲瞪我一眼的时候,我会说,这白粥太划嗓子了,我咽不下。母亲会嘴角微微上扬,不屑地说道。
   “农村孩子哪这么矫情?这要是搁到以前,先把你饿死。”
   母亲所言非虚,她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五六十年代,土地贫瘠,物质匮乏,庄稼收成惨淡,生活条件艰苦,很多人家都吃不上饭。尤其是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天灾人祸,粮食几乎绝产,当时人们主要以地瓜,高粱充饥,更有甚者靠树皮,野菜艰难度日。那会儿能喝上一碗玉米面粥,简直是盛宴了。
   我之所以说玉米粥划嗓子也是有根据的。当时的玉米面因磨坊技术有限,磨出来的玉米面都比较粗,熬出来的粥也不像现在这么金黄,而汤色发白,并有一些褐色杂质,不知是玉米粒皮还是玉米胚芽处的残留物。喝完之后,碗底总是分布着金色和褐色的渣子。说到因嫌弃粮食粗劣而难以下咽,我就想起《四世同堂》里祁瑞瑄的女儿小妞子,就是因为吃不下日本人发放的粗粮,而被活活饿死。我有幸生在了比她好的年代,虽然也是粗粮至少是粮食。当然现在的玉米面比我小时候又好了不止一个档次,磨房技术越发成熟,磨出的玉米面也越来越细,不仅没有任何的渣,并且几乎追上了豆面和米面的细腻。
   当时,村里不算富裕的家庭,玉米面几乎被当做主食。曾经我家也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候好一点的麦子都拉去交了公粮,剩下为数不多的也舍不得放开吃。记得父亲每次蒸馒头都要在白面里掺一些玉米面,以减少白面的用量,还会蒸一些窝窝头。他们吃窝窝头,而让我和小妹吃白面与玉米面掺和的馒头。吃个三五天还行,但长时间吃下来就有点吃烦了。
   掺过玉米面的馒头,不再像纯白面馒头那么细腻,缺少了白面的筋道,刚蒸出来还好,如果凉了馒头就开始发散,面渣粗糙,让本就矫情的我难以下咽。当时农活多,父亲每次还会蒸制很多,存放起来以备急需。放几天的玉米面馒头更加的松散,跟吃窝窝头也差不了多少。晚上放学后,孩子们都着急跑回家拿个馍,拿块老咸菜,再返回街上找小伙伴们玩。很多时候我都不好意思拿着出去,因为人家拿得不是包子就是花卷再差点也得是馒头,而我家却是硬邦邦的两掺馒头。
   小伙伴们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纸牌,而我一手拿着“馒头”眼睛却瞄着人家手里的花卷吞咽着吐沫。他们的馒头散发着特有的面香,不时钻进我的鼻子,挑衅着我的味蕾,竟让我无法专心致志地砸纸牌,以至于每次都是我输。有时候偶尔赢了,我会用纸牌换他们的馒头,或许他们也吃习惯了,倒不吝啬,不仅换给我,还会换走我的两掺馒头,竟然说好吃。后来我就想办法跟他们换着吃。每次去走亲戚,别说菜肴怎么样,单就是馒头或包子就足以让我兴奋不已。现在想来,当初父亲母亲吃得可是窝头,我讨厌的两掺馒头他们却舍不得吃。
   后来随着家境渐渐变好,我家也吃上了白面馒头。但我们村里有一位村民,家境条件比我家还贫困很多。当时为了让自家男人能吃饱饭干活,她就把馒头和窝头留给自己男人吃,而她就用玉米面做粥喝,确切来说是吃而不是喝。为了能够抗饿,她会把玉米粥熬到特别粘稠,达到能插住筷子的那种境界,然后用筷子夹着吃,以至于后来因喝粥多,从几十斤胖到了二三百斤。是不是玉米面的营养价值高,我就无从考究了?反正她是真胖了。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管是主食还是粥类,也都越来越精致。就连白面也都画上了等级,人们都开始吃高级面粉,汤粥类也从单一的玉米面增加到了豆面、米面。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身体却出现了亚健康。胆固醇高、嘌呤高、肥胖、血糖高已屡见不鲜,并且越来越大众化。此时人们才开始注重养生,开始尝试吃粗粮。比较常见的有玉米面、小米面、豆面、高粱面、荞麦面、莜麦面、黑豆面、黑米面……
   渐渐地这些粗粮,开始被制成精美的食品。尤其现在一些高级饭店,开始把粗粮搬上宴席。窝窝头、玉米饼、荞麦面条、杂粮包等。很多农村朋友去城市走亲戚,也会把玉米面作为特产带上一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吃粗粮,让人不解的是,目前这些吃粗粮的大军里,大部分都是当年那些吃粗粮的人了,难不成当年的苦,他们还没有吃够?
   夜幕降临。走在异乡的街头,听到那声熟悉的吆喝,仿佛走进熟悉的巷口,结束一天的劳累,捧起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我看到一张张脸在氤氲的香气中显得越发柔和。餐桌上,金黄色的窝头和一碗金黄色的粥,诉说着一段让人难以忘却的岁月。我无法断定这些食客是在忆苦思甜,还是真正喜欢这改良后的美味。
   我更无法完全去解读“棒子面”里的故事。
  

共 33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充满温情的散文中,作者以玉米——北方人亲切称之为“棒子”的农作物为线索,串联起对家乡的深情回忆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文章从早秋街头的叫卖声开始,到乡间地头的问候,再到秋收后的家常对话,无不透露出玉米在北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玉米不仅是食物,更是乡愁的载体,让人在异地他乡听到那熟悉的叫卖声时,心中涌起对家的无限眷恋。文章中,作者通过与邻居小迪和小宽的互动,展现了白芯玉米与红芯玉米的不同,以及白芯玉米面的独特之处。这种细腻的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玉米的深厚情感,也让人对这种传统食材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对玉米粥的描述尤为生动,从小时候的不情愿到成年后的重新发现其美味,这一转变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品味的成长。文章还回顾了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那时候玉米面是珍贵的食物,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的饮食方式,粗粮再次成为餐桌上的宠儿。这种转变不仅是对健康的追求,也是对过去艰苦岁月的一种回忆和致敬。最后,作者以夜幕降临时的街头吆喝声作为结尾,让人在忙碌一天后,能够通过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找到心灵的慰藉。这种温馨的画面,让人不禁思考,无论是忆苦思甜还是真正喜欢这种改良后的美味,玉米粥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篇文章情感真挚,细节丰富,通过对玉米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过去的怀念。它不仅是对玉米的赞美,更是对那段岁月的致敬,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9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16 07:58:03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6 08:20:33
  感谢芹芹森老师辛苦编发与精评解读,给拙文增光添彩。敬老师早茶,遥祝安好。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16 08:02:13
  这篇散文以玉米为纽带,细腻地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通过作者个人经历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玉米在不同年代的意义,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感。语言流畅而深情,能让人在怀旧中感受到岁月的温柔与生活的变迁。好文,拜读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6 08:25:19
  再谢芹芹森老师留评鼓励。作为农民的儿子,每样农作物都如同父母一般,把我们养大,它们的爱同样润物无声。我很幸运成为农民的儿子,生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间,第一时间品尝到土地的馈赠。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0-16 08:58:18
  现在人们都注重健康了,那些曾经吃棒面的人们现在老了,有的甚至有糖尿病,所以他们都吃粗粮。好文!为冬阳老师的精彩杰作点赞!遥祝安康!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6 15:15:16
  感谢付老师留评鼓励。当下的确如此,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厂家绞尽脑汁,添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为什么当下的人生病率如此之高,大家真的不知道吗?答案肯定是否定。当下很多人,大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等躺在病床上才后悔,为了一时的口欲,伤害了身体。给老师回福问安,愿拙文能给您一些帮助。
4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0-16 09:58:46
  我们老家原来也是每天喝棒子面粥,我们叫粘粥,冬天熬红薯粘粥。现在还是爱喝粥,爱吃红薯。现在孩子们都不爱喝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胖了,爱喝粥闹的。一篇满满温暖回忆的文章,一下子回到家乡,想起了家的味道!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6 15:18:33
  哈哈,范老师的评论每次都是如此接地气,特别的逗。喝粥多了确实会胖人,但同时喝粥多了身体会健康。所以为了身体健康,胖点就胖点儿吧。只要不是过于肥胖,人胖一点还是有福气的。感谢老师抬爱读拙,留评鼓励,祝您身体健康,红光满面,漂漂亮亮。
5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0-16 10:44:50
  拜读佳作。老师太有才了!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6 15:20:18
  谢小汪老师抬爱高赞,您才是年少有为,有才气又帅气,学您的才气,帅气是没希望了。哈哈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0-16 11:34:10
  此文以玉米为线,串起作者对家乡的深情。从早秋叫卖到秋收家常,展现玉米重要地位。忆往昔艰苦,看今时转变,玉米粥成心灵慰藉。情感真挚,细节动人,赞玉米亦敬岁月,让人感怀作者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16 15:21:40
  感谢小雨老师留评鼓励,有机会来山东,请你吃棒子,喝白粥,吃窝窝头,哈哈,最后再给你整几根玉米酥果。
7 楼        文友:水中天        2024-10-19 19:57:0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回复7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20 12:04:14
  感谢水中天老师留墨鼓励,遥问秋安。
8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10-20 08:17:52
  拜读老师佳作!恭贺获得精品文!
静心读书,安心写字。
回复8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20 12:04:33
  感谢淡文老师留墨鼓励,遥问秋安。
9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10-20 10:22:16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9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10-20 12:05:05
  感谢芹芹森老师鼓励,遥问秋安。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