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埋倭山歼灭战(小说)
引子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三十五岁的沈坤殿试高中第一,成为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科举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沈坤在北京翰林院整整待了十三年,直到嘉靖三十三年五月,才升为右春坊右谕德,到南京署掌南京翰林院事。又过了两年,沈坤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不巧的是,这一年8月15日,沈坤的母亲在南京病故。按照封建礼制,沈坤必须辞去官职,回家安葬母亲,并在家守孝三年。
沈坤在家守孝的第二年起,倭寇开始疯狂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淮安人民开始饱受倭患之苦,常年累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举抗倭大旗
嘉靖三十六年初春的一天下午,阳光温和如慈母般拥抱着大地。淮安城西北隅萧湖的水清凌凌的闪着光亮,好似一群群小鱼儿齐刷刷地跃出水面。河岸边高大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芽孢,两三个孩童无忧无虑地捡起地上的瓦片向河中心抛去,“嗖,嗖……”瓦片在水面上滑出去老远。
萧湖北边两百米处,位于竹巷街梅家巷的沈家大院显得非常安静,仆人们都在不停地忙碌着。书房里,状元沈坤端坐在书案前,眉头微蹙,目光紧盯着桌上的书本。
“老头子,你死得好惨啊!你这一走可让我们一家子人怎么过啊!”
大门外忽然传来呼天抢地的哭喊声。声音椎心泣血,令人动容。
是做梦吗?沈坤用力摇了摇头,没错,是自己亲耳听到的。声音好像就在自家大门口的马路上。
“妈的,这些断子绝孙的倭寇真该千刀万剐!”一个男子恨恨地痛骂起来。
“管家,快去看看,何人在门口如此哭闹?”沈坤大声吩咐。
“是,老爷。”
没有半碗茶的功夫,管家进了书房。
“回老爷的话,在门口伤心痛哭的是邻居吴婶。昨天下午他家相公去城东做买卖,不巧碰上倭寇,当场就被杀害了。今天下午才找到尸体。哎,他这一走,一家人的日子可真的没法过了!两个孩子都还小,老母亲又因瘫痪长年卧床不起。这些该死的倭寇啊!”
沈坤坐在椅子上面色凝重,半天没有说话。他能说些什么呢?母亲刚刚去世,心情本已非常悲痛,左右乡邻又屡遭倭寇侵扰,自己身为朝廷官员,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户户人家妻离子散、阴阳两隔而无能为力。
“哎!”沈坤挥挥手,示意管家退下,他独自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春天,正是人皆困乏的季节,因此,夜晚显得尤为宁静。
沈坤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彻夜难眠,眼前不停地浮现着倭寇财狼般的狞笑,和无辜同胞泣不成声的痛苦面容。
“啪,啪,啪,子时三更,平安无事!”打更的声音在夜晚显得非常清晰。
沈坤索性起了床,蹑手蹑脚地穿好衣服,重新坐到了书案前。
第二天,晨光如约从东方升起,朝霞染红了大地。沈坤揉了揉肿胀的眼睛,大声呼叫:“管家,管家!”
管家小跑着走了进来,“老爷,您有何吩咐?”
“为了抗击倭寇,让淮安的父老乡亲们能过上安宁的日子,我要组建一支自己的民间武装。你去帮我筹集家中所有钱财,变卖所有值钱的物品。越快越好!”
“老爷,您不能这样啊!”
“勿要多言!速速按照我吩咐的去做!”沈坤眉头紧锁,语气铿锵,不容置疑。
沈坤招募抗倭乡兵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整个淮安城,四面八方的男子纷纷前来应招,沈坤亲自审核,很快就招募了一千余名乡兵。
演武场就设在沈家后院。沈坤虽是文科状元,但也是一个能依马成文,上马杀敌的文武全才。他亲自负责操练,没几天,乡兵们的拳脚、刀枪棍棒等各种杀敌功夫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吴承恩年长沈坤七岁,但两个人私交甚笃。沈坤更是将年幼的女儿许配给吴承恩的独子凤毛为妻,但因凤毛在十五岁时不幸夭折,故沈坤的女儿成年后只好许配给了别的人家。那一天中午,吴承恩家的客厅里,沈坤和吴承恩推杯换盏,两个人时而吟诗作对,时而为时事长吁短叹,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太阳偏西的时候。沈坤回家来到演武场,见到几个乡兵衣服歪斜地坐在地上,其他人都在认真操练。沈坤勃然大怒,大声喝斥:“停,你们几个为何如此懈怠?”
那几个乡兵赶忙站起身。一个胖一些的乡兵嬉皮笑脸地说:“嘿嘿,状元大老爷,我们累了,稍微歇一会儿!”
“歇一会儿?为了赶走倭寇,让乡亲们过上太平的日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严于律己,勤加训练。尔等衣衫不整,消极训练,这成何体统!来啊,给我每人重打二十大棍。”
几个人赶忙跪地求饶:“状元大老爷,我们再也不敢了,求您饶了我们吧!”
“饶了你们?给我打!”沈坤扫视了一下全体将士,目光如剑光一般锋利。
“啊!啊!……”哀嚎声此起彼伏。自此,沈坤的抗倭乡兵纪律更加严明,训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认真操练的飒爽英姿。
◎狼筅雏形,喜得资助
沈坤曾多次亲眼目睹官兵同倭寇激战的惨烈场面。一个个倭寇如狼似虎,手持倭刀疯狂砍杀。明朝官兵见到倭寇如同遇到了饥饿的群狼,一溃即散。许多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时任淮安巡抚李遂虽然善于用兵,但也经常失利,如此惨痛的损失,怎样才能避免呢?这简直成了沈坤的一大块心病。
“哈,哈,哈……”沈家大院里,乡兵们训练的呐喊声不停地在演武场上空回响。
“管家,你在家好生照料,我出去走走就回。”
“好的,老爷!”
沈坤出了大门,沿着门前的道路向东走去。因倭寇侵扰,往日繁华的河下古镇显得有些萧条,只能偶尔听到三两声商贩的吆喝叫卖声。
马路边绿草如茵,倒垂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依旧妩媚动人。鸟鹊在树上跳来飞去,无忧无虑地自由鸣叫。沈坤无暇顾及,一边走一边想着如何克敌制胜,减少士兵伤亡的事情。
“豆腐脑啊,香喷喷的豆腐脑!”春日的傍晚阳光暖意正好,熏得人昏昏欲睡,男子的叫卖声也显得无精打采。但是豆腐脑的香味还是吸引了沈坤的注意。没有店铺,只有一副担子摆在一家竹器行的门口。老篾匠坐在凳子上低头不语,正用心编织着一只竹篮。店内的墙上挂满了成品的竹器,门前摆放着许多削好的竹篾和一两捆刚刚拖运来的竹子。
沈坤突然停下脚步,接着走到那一捆竹子边,蹲下身子,用指尖轻轻摁了摁竹尖,竹尖十分锋利,差点刺破沈坤的手指。沈坤又用手掰了掰竹子的枝丫。过了好一会儿,沈坤的脸上竟然渐渐泛出了欣喜的笑容,他自言自语地说:“好啊,这不就是打击倭寇最好的攻防利器吗!”
原来,沈坤看到长长的毛竹上还有一些长短不一的枝丫,他大受启发,将士们如果擒着三四米长的毛竹向前冲锋,锋利的竹尖可以作为攻击的利器,枝丫又可以防御敌人的近身反击,这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最佳武器吗?
后来,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此基础上加工成了狼筅,狼筅也为抗倭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沈坤喜形于色,兴冲冲向府中走去。他脚步轻快,恍惚间,沈坤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岁的年纪。
“嗯?怎么啦?难道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沈坤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原来,沈坤大老远就看到自家的大门前站了许多人,人群的后面长龙似的停放着好多辆板车。沈坤不由加快了脚步。
管家和另外一个人快步迎上前来,来人有些陌生。“阮淳见过沈大人!”阮淳,嘉靖时中了诸生,官封文林郎。阮淳性格磊落,乐善好施,且为人谦逊有礼。沈坤也曾听说过他的名字。
“沈坤有礼了!”沈坤赶忙还礼。
进了沈府客房,分宾主落座。仆人很快上了茶水。
“阮大人今日光临沈府,不知所为何事?”
“沈大人,您为抗击倭寇殚精竭虑,可谓吃辛受苦。淳家里粮食尚有节余,现送上小米数担,也算是为抗击倭寇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还请沈大人笑纳!”
“谢谢阮大人,我替数万名淮安人感谢您了!”
“淳受之有愧,淮安城的人该谢的应该是您沈大人啊!”
相叙半个时辰后,阮淳起身告辞,沈坤亲自将阮淳送出了大门。
此时,几十名乡兵已经把粮食全部搬运到了库房。管家陪着沈坤来到库房。库房里粮食整齐地堆放着,像小山一样。沈坤连连点头,脸上又一次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
◎神勇“状元兵”
为了能及时抗击倭寇的侵扰,沈坤将乡兵的营房驻扎在淮安城外。
乡兵们每天认真操练,沈坤时常坐在军帐里阅读诗文和兵法,困乏的时候也会走出军帐提起长剑或棍棒练上一会儿。
同年春日,数千名倭寇从山东日照上岸,一路向南,一路血洗,一天凌晨来到了淮安城。
狡猾的倭寇一改往日的嚣张跋扈,悄无声息地靠近淮安城守军的驻地,点燃弓箭射向营房、城内。霎时间,军营着火了,淮安城内许多民房也着火了。城墙内外,全都燃起了熊熊大火。
“救火啊!救火啊!”淮安城内立刻慌乱起来。
城外,几千名明朝官兵顾不上救火,一个个拿起长枪短剑,手忙脚乱地迎着倭寇冲了出去。睡眼朦胧的明朝官兵哪里是倭寇的敌手。倭匪们一个个手持倭刀,在明朝官兵中如砍瓜切菜般左冲右突。很快,官兵们溃不成军,纷纷丢盔弃甲,向着城门方向逃去。
沈坤的乡兵营房离官兵驻地不远,听到喊杀声全都穿戴整齐,在号角声中迅速集聚到开阔的习武场。
“兄弟们,给我杀!”沈坤振臂高呼。乡兵们一个个如下山的猛虎,疾风骤雨般冲向正在疯狂砍杀的倭寇。
沈坤看得清楚,有一个倭寇冲在最前面,手持一把倭刀见人就砍,逢人便刺,许多明朝官兵惨叫着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看样子,他就是倭寇的首领。擒贼先擒王,看我的。”
沈坤勒住缰绳,从身后拔出一支羽箭,用力拉动弓弦,弓弦“咯吱吱”作响。
“嗖……”
“噗”
倭首正举刀砍向一名士兵,那支飞来的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他的前心。
“啊……”倭首惨叫一声,左手捂住胸口,熊一样仰面倒了下去。
“当啷啷——”倭刀掉到了地上。倭首面前的明朝士兵惊魂未定,好一会才缓过神来。
看到飞奔而来的乡兵奋不顾身的样子,倭寇们全都愣住了,这还是明朝的士兵吗?他们全都是下山的猛虎啊。此前穿着军服的士兵怎么就那么不堪一击的呢?
一个个子偏高的倭寇叽里呱啦地高声呼喊了几句,也不知他说了些什么。其他的倭寇听了,纷纷转过身去,边打边撤。沈坤率领乡兵全力追赶,一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倭寇的尸体。
此时,已日上三竿。城墙顶上站满了官兵和百姓,久违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心。看着凯旋而归的沈坤和他的乡兵们,不知是谁高声欢呼起来:“状元兵,状元兵”。
“状元兵,状元兵……”两个人,三个人……成千上万的人都跟着欢呼起来,那声音就像是惊天动地的波浪声,在淮安城的上空久久回响。
很快,状元兵的称呼就传遍了淮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激战樱桃园
嘉靖三十八年四月,一场东南风过后,倭寇由上海吴淞流窜到南通狼山,向北来到山阳马逻(今苏嘴镇境内),又向西一路来到淮安城东边的樱桃园(在今淮安区翔宇小区、韩桥小区一带)。倭寇们惨无人道,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倭寇常来作恶,沿途的许多淮安人全都拖家带口,过上了背井离乡的苦难日子。
淮安府大河卫萧指挥奉命带领手下将士前往截杀,终于在樱桃园与倭寇相遇。倭寇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一个黑塔似的首领:他身高九尺(在今天约为两米一左右),头大如瓮,手舞双刀,骁勇异常。
萧指挥高声说:“谁人与我拿下倭贼?”
“萧指挥,待我前去会会此厮!”众人循声看去,原来是苏千户。苏千户身高八尺开外,高大魁梧,性格刚烈,手中一把长枪舞动起来也有万夫不当之勇。
苏千户催马来到倭首面前,也不说话,挥枪便刺。倭首右手刀往外一磕,左手刀迅疾向下劈砍。苏千户赶忙抽抢架住
“当……”刀枪碰击的声音振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苏千户只感到虎口发麻,长枪差点脱手。他双腿用力夹住战马,冲出圈外。
“吁……”苏千户暗吸了一口凉气。“没想到倭贼竟然如此厉害!”此刻,他知道自己已难以取胜,但终不能临阵脱逃,苏千户只好硬着头皮勒转马头,转身再战倭首。
两个人大战了近十个回合,只听倭首大喝一声,双刀同时劈向苏千户,苏千户躲闪不及,掉下马来。倭首双刀向下又刺。可惜,苏千户就这样倒在了倭寇的屠刀之下。
“哈哈哈……”倭首仰面大笑,双刀在空中张狂地挥舞着。
明朝的官兵全都呆若木鸡,武艺高强的苏千户眨眼之间就战败身亡,他们能不害怕吗?
“将士们,给我冲!”萧指挥高声呼喝,然后一马当先杀向倭首。明朝的官兵们如梦方醒,一个个挥动兵器冲向敌群。
萧指挥和倭首枪来刀往激战在一起,看不清招数,只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
两个人鏖战了足有十几分钟,只听得“啊”的一声,萧指挥跌落马下,倭首上前又是一刀。就这样,萧指挥也战死阵前,为抗击倭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