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雪】塞北鱼米乡——勤得利(散文)
大巴车驶过富锦,沿途上再看不到高矮不一的玉米和大豆地了,出现在眼前的全是漫无边际的水稻田,不用问也知道,大巴车已经驶进建三江地界了。建三江管理局下辖十五个农场,种的几乎都是寒带水稻。
那里到处都是平展展的稻田,只有远处才出现一行防风林。如果没有那行防风林的话,这里的稻田会一直蔓延到天边——这绝不是夸张,也不是形容,这里的十几个农场种的几乎全是水稻,八月底的稻穗已经沉甸甸压弯了腰。看见眼前的丰收景象,不由得不生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稻田无穷尽,映日稻穗别样重。
一九六四年的国庆节过后,在父亲的鼓动下,我们一家人辞别了北方佳木斯,还有生活在那里的乡亲,到佳木斯航务局,登上客轮“白龙”号,即将奔赴千里之外的鱼米之乡勤得利农场——当时勤得利确实是个鱼米之乡。其中有两点可以证明当时的勤得利农场,确确实实是一个鱼米之乡。其一,勤得利农场坐落在黑龙江中下游南岸,那里距离最出鱼的抚远只有一百余里地,自然也是出鱼的地方。其二,尽管当时勤得利几千亩耕地上只有小麦和大豆,并没有一亩稻田,怎么能说勤得利是个鱼米之乡呢?
当时佳木斯市每月每人供应二两豆油,八斤白面,两斤大米,剩下的只能买大碴子和高粱米等粗粮了。而当时的勤得利农场供应每个人每个月半斤豆油,十斤大米,其余的才是白面。有了这样的优惠供应,我们一家人才把生活重点从城市转向吸引我们的北纬四十八度的勤得利农场了。这样难道还不能证明勤得利农场确实是一个鱼米之乡吗?
那时勤得利农场供应每个人的十斤大米,当然没有一斤是那块土地出产的,当然也没有一斤东北大米,而是从南方来的江南出产的籼米。当时勤得利农场领导每年拿出五十吨大豆,然后把那些大豆运到南方换大米回来,以改换农场人的粮食供应,让全场人的食物多样化。这样一来,足可以证明勤得利农场供应的大米尽管不是勤得利土地出产的,但足可以证明勤得利人吃的大米还是那块土地出产的,并没有花农场的钱,是以物易物换来的。
当时勤得利农场境内有一个朝鲜族人居住小村子,那个村子自然叫朝鲜屯了。那时有一条小河从村子附近流过。尽管那条河的水源来自街津山一座小山岗的泉水,清冽的溪水足可以灌溉几十亩水稻了。那时朝鲜族农民种植水稻没有什么先进种植技术,像所有北方种水稻的农民一样,也是先耕地,然后撒种,最后有什么样的收获,只能听天由命了。为了不至于挨饿,朝鲜屯的农民还种些玉米。这样一来,即使水稻没有收获,还有玉米可以补救一下口粮,才不至于挨饿。
这样一来,朝鲜屯人家多吃“二米饭”,也就是满族人所说的“二米饭”。不过满族人的二米饭是大米和小米一起蒸煮的米饭。而朝鲜族的二米饭则是大米个头比较小的小碴子的二米饭。
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勤得利人想方设法用白面换大米,最初也是五十斤白面换五十斤大米,而且还是真正的东北大米。这样换了几年,比较珍贵的大米涨价了,五十斤白面只能换三十五斤大米。这样来,母亲舍不得了,家里再没找人换大米。东北人过年不像山东人那样一人拿个馒头就可以吃饭了,我家总得端碗吃饭才像过年的样子。可这年家里一点大米也没有,不知道母亲从哪儿弄点大碴子。那年过年时,母亲蒸了满满一盆大碴子干饭,每个人端着碗吃饭。在那时,让人最讨厌的大碴子似乎也比馒头好吃呀!
这就是我们一家东北人的习性,可能仅仅是我们一家的习性吧?别人家肯定不会过年时吃大碴子饭的!
勤得利农场领导们所运作的一抖换米未能一直持续下去——有一年用来换大米的大豆在火车上被一纸调令运往越南了,一斤大米没换回来。从那以后,勤得利和所有农场一样,供应的粮食只有白面一种了。这样的白面也没有一直坚持下去,有一年还供应过“粘”面。
那种白面并不是特有的小麦,也不是燕麦,荞麦,而是那时农场机械还比较落后,一个麦收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收回来。而小麦成熟季节,正是北方雨季。由于雨水多,土地里的雨水已经饱和了,康拜因(收割机)下不了地收获小麦。这样一来,农场所有人为了抢收粮食,不得不拿起镰刀割小麦,这样才有了“龙口夺粮”。“龙口夺粮”确实是个口号,也只口号而已,那年的小麦即使剁在麦垛上,还是发芽了,有的小麦没等割下来,站在麦秆上就发芽了,这样最后收回来的小麦自然“粘”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不仅在勤得利吃过发粘的馒头,还吃过包着“绿豆”的包子呢!那些绿豆可不是人们所喜欢的“毛豆”,而是地处北纬四十八度线的勤得利农场往往没等到粮食成熟,已经下霜了。有一年勤得利赶上大豆还绿的时候。突然下雪了,把那些还没有成熟的大豆覆盖在厚厚积雪里,才有“雪里割豆”的口号。那时连小麦和大豆都上不来,更不要说水稻了。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勤得利,周边农场肯定也发生同样情况。才有了穷则思变。
那时不仅无法种植水稻,种植大豆和小麦也难呀!从理论上讲,种大豆的时间足够了。但是天气不以人们的计算理论而进行的,往往没等大豆成熟,一股寒流突然降临,那些还没有成熟的大豆被一股寒流袭击,没有成熟的大豆在寒流中枯死了。万一在此期间遭到一场大雪,结果所有庄稼全被一场大雪覆盖了。这样一来,一年的希望也彻底失望了。大豆成长时间,似乎有点不足,那么小麦足够了。但小麦成熟时,恰好是一年之中的雨季。似乎有了高速的机械在几天之内让原来需要一个月的麦收,在短短一周之内结束了。理论上是这样的,要是雨天太多,往往麦穗站在麦秸上,在雨水里发芽了。既然这样,在北纬48度线上,根本无法种庄稼了。这时农垦科学院水稻所的徐一戎经过几十年的水稻研究和实验,寒带水稻终于成功了。
大棚育苗,可以增加水稻几天,到十天生长期,让水稻有了足够自然成熟生长期。不仅如此,而且水稻的产量也高于小麦和大豆,甚至高于玉米和高粱。这样不仅使东北有了大米,而且产量也远远高于原来旱地种植。勤得利农场有耕地一百余万亩,其中八十八亩为水稻,如今的勤得利可谓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呢。不仅勤得利如此,建三江的大米,不仅是建三江分局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素有“中国绿色米都”的建三江分局,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腹地。建三江平原地区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以及哈尔滨市的依兰县。境内人口860万左右,人口密度为79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面积最低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