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粗粮,细粮(散文)
小时候我家境贫寒,吃粗粮比较多,吃得最多的是高粱米、棒子面,红薯和土豆。我家有数的一些细粮除了过年过节外,剩下的留给奶奶吃小灶。
奶奶自己有一个专门的小饭桌,每天摆在炕上。吃饭的时候,她的饭菜和我们不一样,细粮和炒菜。奶奶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偶尔我看不惯奶奶的行为说起她,奶奶都会大吼一声:“闭嘴!你只看见我吃好的了,你没看到我为何家吃糠咽菜的时候了!”母亲也赶紧接过话说:“你奶奶是家里的长辈,理应吃好的。你吃还在后面呢。粗粮维生素多,多吃对身体好。”
母亲是学医的,她的话我信。即使粗粮难咽,甚至经常吃有时会觉得喇嗓子,我也只能大口吃着。因为不吃就会饿肚子。
那时候在我们村里,吃粗粮的人家也很多,家家有块地,不是种高粱就是玉米。只有村支书老王家吃得好一些,他家有二层小楼,他的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是有学历的人,而且都在城里工作,隔三差五回家拎来一些大米白面。奶奶说,那是人家孩子争气有文化,所以人家吃细粮生活好。
但我不明白的是,我父亲也是名牌大学毕业,也在一家挺有名的公司工作,挣的钱也不少,为啥家里还这么穷呢?奶奶养育了六个儿女,除了父亲和大姑上了大学,有了固定工作。其他的几个孩子在奶奶眼里都是“废物”“拖油瓶”。奶奶嘴里说的废物和拖油瓶的,不是他们不能自食其力,而是他们都没如奶奶所愿的上大学挣大钱,奶奶嘴里虽然那么说,但她也说了,不能怨孩子,而是她和我爷爷,没有能力供他们上大学,所以耽误了孩子。而上了大学的孩子是她偏心眼,偏心眼的孩子就理应养家。
父亲和母亲每月开支钱都会如数交给奶奶,奶奶作为一家之主,掌管着家里的一切,就连爷爷也听她的。在我眼里奶奶就是个剥削者,自己独享着吃细粮,让我们却吃粗粮。
“吃粗粮多了,脸会变得粗糙红黑。”邻居大红对我说。
回家照照镜子,镜子里红扑扑的脸,再看看奶奶的脸,虽然褶子不少但也细皮嫩肉,觉得大红说的话似乎也有道理。那天,我开始反对吃粗粮。奶奶高声大嗓嚷我:“反对无效!不吃你就饿着吧。”
饿着就饿着,我开始绝食不吃饭。绝食第一天,二舅突然从东北来到我家了。他说学习太苦了,他不想考大学,想来承德闯闯。奶奶撇着嘴说二舅:“没出息!你不上大学,那你就受累吧!”
二舅说他受得起累,他扛来一麻袋红薯,说要自己做生意烤红薯。
记得那天,奶奶正在小饭桌上吃自己的独享美食,茴香馅水饺。奶奶就让二舅上桌和她一起吃饺子。二舅也不客气拖鞋上桌,当他夹起一个饺子往嘴里塞时,一下看见我正躺在炕上,就问奶奶我咋不吃饭?奶奶没好气地说了一句:“不爱吃粗粮,绝食呢!”
以前在东北二舅可是最疼我的,那时候姥姥开着一个饺子馆,每天我和哥放学后,都会去饺子馆看姥姥家的大彩电。说是看彩电,实际上是蹭饺子吃。那时候同学们都羡慕我,因为那时村里人家穷,基本都吃粗粮,吃一次饺子就是过年了。而我和哥会隔三差五去姥姥饭馆吃饺子,有时在姥姥家吃过饺子,二舅还会让姥姥给我和哥装一饭盒。哥好显摆,有时去学校还会装几个饺子,说是我姥姥给拿的。
二舅听说我绝食,急忙对奶奶说:“小妞正在长身体咋能不吃饭呢?”说完,他硬拉起我,让我和他一起吃饺子。碍于面子,奶奶那天没说啥。我吃了一盘子饺子。奶奶只吃了两三个,因为饺子就两盘。
二舅每天出去烤红薯,第一天回来,就买回二斤白面。从此后,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起床,代替母亲给一家人做早饭,煮棒子面粥,烙几张白面饼。家里人一人一张。终于能吃上细粮了,我和哥高兴呀!奶奶背地里说:“你们早晨能吃上白面饼,完全是你们二舅每天起早贪黑劳动所得。”她还说:“要想不受累吃细粮,除了付出辛苦以外,还要好好学习上名牌大学。”
上名牌大学我可不想上,我知道学习的苦,每天老师留一大堆家庭作业,还要背这个背那个的。那时,我只想和我二舅一样,出去一天就能背回二斤白面或者一斤大米。在我眼里,不就受点累吗?那不是轻而易举吗?我决定以后不上大学,和二舅出去挣钱。
立冬那天,很晚了,天下起了大雨,二舅还没回来。奶奶说二舅天不亮就出去了,二舅说今天是立冬,他要早点把红薯都卖了,割回一块肉买点面给一家人改善生活,包饺子吃。为此,奶奶老早就让母亲剁好了大白菜,就等着二舅回来包饺子。早晨二舅走时看天不好,还特意拿了一大块塑料布。这么晚了还没回来,母亲实在放心不下二舅。她就说,要出去迎迎。我披着雨披,母亲打着奶奶的大笨伞走出家门,找了好几趟街,离老远,终于看到二舅穿着单衣,正艰难地骑着脚踏车玩命地蹬着脚蹬子,他身上没有任何雨具,浑身上下已经湿透了。一块大塑料布和他平时穿的军大衣,盖在车上的烤红薯的大罐子上。母亲急忙地跑上前帮他打着伞说道:“这么大雨夹雪。你傻呀!就这么淋着。浇病了咋办?”
那天二舅回到家,买回来一块肉,和几斤白面。那天他冻病了,他躺在火炕上打着哆嗦,饺子都没有吃。他嘴里不停地说着胡话:“赶紧来买我的烤红薯呀!”“哎呀,还剩几块就卖完了,我就能让一家人晚上吃上饺子了!”
听着二舅的胡话,我悄悄流下了泪水。从那天后,我开始好好学习,发誓要考名牌大学。让一家人以后都能过上好日子,都能吃上细粮!
后来我开始努力学习,还真如愿的考上了大学。上学期间,学校食堂不是白面馒头就是大米饭,刚开始吃,觉得怎么吃也吃不够。那时母亲为了供我完成学业,在学校能吃得好一些,每天如陀螺一样玩命工作着。时间久了,我开始想家。赶上周末,我会坐一夜火车回承德。
可是我几次回家,都是冰冷的灶,要不饭桌上不是凉透了的高粱米饭,要不就是硬邦邦的棒子面窝窝头,一碟老咸菜。从来见不到母亲在家歇息的身影。邻居邹娘说,我父亲每天也是忙于工作,在外出公差。而我母亲一准是在工地忙着呢。去工地上找母亲,果然看见母亲,正夹杂在许多的男人堆里,抡着大锤,搬着石头……
强行把母亲从工地拽回家,我和母亲说,我已经吃厌了学校食堂的饭菜,只想吃家里的高粱米饭和棒子面了。母亲听后,高兴地做了高粱米饭,蒸了一锅的棒子面饽饽,炖了大菜。
好久不吃家里的粗粮了,那天我吃得格外香。我回学校时,装走了母亲做的高粱米饭和她蒸的棒子面饽饽。
回到学校后,我用我的饭票在食堂打了白面馒头,让顺路回家的车捎给了母亲。还记得母亲给我打来的电话,一边吃着馒头一边说:“闺女呀!学校的馒头是炝面的吧,真香呀!”接着母亲的电话,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随后她又说:“别再给我往家拿馒头了,细粮留着自己吃,吃饱饭好有精力学习呀!以后你学业有成了,有出息了,我想吃啥闺女不都能给我买了吗?”
那是我第一次给母亲拿馒头也是最后一次。那次后,没过多久,母亲就因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了,她却没有等到我有出息,能让她过上好日子那天,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憾事!
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以细粮为主。但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吃粗粮的却开始多了起来。我家附近就有一家“粗粮细作面食馆”。开这家面食馆的是一对东北夫妻俩,他俩每天贴棒子面饽饽,棒子面大馅为主。每天排队买他家棒子面的人很多。长长的队伍,有时去晚了都买不上。不知为什么,小时候很喜欢吃细粮的我,却偏偏喜欢吃他家的粗粮。只要休息在家,我都会早早去他家面食馆排队,买棒子面饽饽或者棒子面大馅。吃着他家的棒子面,我会想起那些年我们一家人吃粗粮以及二舅来后吃细粮的日子。我会想起我的奶奶以及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