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行走湘西(散文)
一
不得不承认,喜欢文学的人肯定会被文学作品影响。就像热爱一个人,注定会被爱主导。
豆豆的一部《遥远的救世主》,让我为音乐发烧。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让我有了这次湘西之行。
说实话,对于湘西,一直以来我是有点特别想法的。赶尸、蛊毒、巫术、落花洞女、土司、辰州符……在我的印象中,湘西始终笼着一层原始神秘的面纱,高深莫测,奇幻怪异。正因为有那种想法,我较为留意与湘西有关的作品。除了沈从文之外,黄永玉、李怀荪等人也以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多元化的湘西。但那是字里行间的湘西,我不满足,我需要双脚踏在那片土地上,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湘西。
二
九十年前,沈从文因母亲病危独自离京返家,辗转长沙、常德,在桃源县乘船沿沅水逆流上行,经沅陵、泸溪、保靖、茶垌至凤凰。无独有偶,四年后,为躲避战火,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沿着沈从文走过的路,经晃县进入贵州,抵达昆明西南联大。继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之后一个月,闻一多等人带领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师生三百余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自长沙出发,又沿着梁思成和林徽因刚刚经过的路,历时68天,徒步3500里,终抵昆明,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长征”。沈从文以及后来的他们,或乘船、或乘车、或徒步,在湘西大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了不同的湘西。
缅怀前人,中国人各有各的方式,文人当然有文人的特点。文人往往用追寻前人足迹的形式,完成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抒发思古之幽情。岳阳楼、黄鹤楼,西湖、洞庭湖,泰山、庐山……它们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阁、一汪常见的水、一座寻常的山,之所以闻名遐迩、熠熠生辉,皆因历代文人前赴后继的循迹,不断地予以文化加持。那些千古流传的诗文,就是一代又一代文人进行文化加持的直接例证。
我算不上文人,最多只能算一个慕文之人,但骨子里却有着文人的一些习性,或许附庸风雅指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但即使有人笑我附庸风雅,我也愿意追寻前人留下的足迹。服从内心的声音,让我感觉活得更加真实。
行走湘西,绝大多数外地人能够想到的无外乎张家界、天门山、凤凰古城这样的知名景点,再深度一些,也就芙蓉镇、边城罢了。知名景点,固然是要去的,我要满足眼睛的需要。而一些不怎么知名的地方,内心告诉我必须去,我要服从心底的选择。吉首、桃源、沅陵,则是我心向往的地方。
三
饱览完张家界的奇峰三千、秀水八百,领略完天门山的鬼斧神工、惊险刺激,我带着“造化钟神秀”的震撼,乘坐高铁,自张家界到吉首。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车程,我再一次被震撼了。列车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行,倏忽明亮,倏忽黑暗。明亮的地方是桥梁,黑暗的地方是隧道,所见之处,除了高山就是峡谷。震撼之余,我想搜索一下这段路的信息,但几乎全程无网。车停吉首东站,我迫不及待地连接网络,才知这段路是张吉怀高铁,有着“湘西最美高铁”之称,也是一条堪比“中国最难修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的线路。全线基本架在大山间、悬崖边,桥隧比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堪称“云端高铁”。我没有领略到它的美,只领略到了它的险。大诗人李白走遍千山万水,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必他老人家也到过湘西的,但不知所去何地,为什么没有发出湘道难的感慨?如果说张家界、天门山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那么湘西的路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伟大造化。这种造化,或许只有在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才能实现。这是湘西人的福气,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走过这一段路,我被中国基建彻底折服了。但豪迈的湘西感觉还不够,它想让我死心塌地地心服口服。
四
驾车旅行,是我钟爱的旅行方式。独自旅行,我更喜欢一个人驰骋的自由洒脱和狂放无羁。湘西的路虽好,但公共交通的确不行,这更给了我单枪匹马纵横驰骋的理由。
自吉首东站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垌,九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一边想象着沈从文是否走过这里的山路,一边驾车穿越一座又一座山峰。群山环绕,满目青翠,吊脚楼在山林里若隐若现,似乎听得见土家族、苗族少女动人的欢歌,或许就是山风在吟。车行半程,道路指示牌赫然标注着德夯苗寨、矮寨奇观景区。这两个景点本不在我的计划范围,我也没做过它的攻略,但它就这样出现了,撩拨着我的神经。随心所欲,是独自旅行的魅力所在。我打开转向,驶离包茂高速,奔向它的怀抱。
景区不远,下了高速不过十分钟的路程。虽然是淡季,但景区“淡而不淡”。我估摸着时间,找到景区的导览图。原本以为这是个不大的景区,随便看看用不了多少时间,其实不然,它大到出乎我的想象,按我的时间预算远远不够。留点遗憾吧,神秘而美丽的湘西想去的地方太多了!
我们走过很多的路,看过很多的风景,只是不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们有时就是风景的一部分。因为对矮寨奇观感觉好奇,心想虽然不去,总得搞清楚奇在哪里吧!仔细查看景区介绍,方知刚才高速上经过的矮寨大桥,就是矮寨奇观的奇之所在。矮寨大桥横跨德夯大峡谷之上,全长一千四百米,悬空三百五十米,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攻克了数项世界级建设难题,被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推荐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标”,被中国公路学会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桥梁”。就像河南红旗渠、贵州天眼一样,当地以矮寨大桥为核心,打造了“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旅游景区。
我找到一个地方,虽不如景区内悬崖栈道的观光位置好,但也可以远观大桥的雄伟壮观以及德夯大峡谷的深邃险峻。此时此刻,我唯一能够感觉到的是人类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伟大!中国,的确无愧于“基建狂魔”的称号,令我死心塌地地心服口服!我为走过这座桥而荣幸,也为知道这座桥而庆幸。
五
一路上,我激动着、震撼着、感叹着,直到抵达边城茶垌,心情方平静下来。
茶峒本是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的一个地方,沈从文先生在此寓居期间,以茶垌为原型,写出了著名的小说《边城》。为了发展旅游,湘西人将茶峒更名为边城镇,不过它的所有入口处,外面写着边城,里面依然写着茶垌。像我一样,很多游客怀着特殊的感情,慕名前往。茶峒风景优美,高高低低的吊脚楼依清水江而建。最为奇特的是这里处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上游不远就是贵州,过江则是重庆,故而有“一脚踏三省”、“三省闻鸡鸣”之说。这里的美食很有特色,不少店家门口挂一个硕大的招牌“一口吃三省”,气魄很大。问店家,其实是炖鱼,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用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和酸汤、重庆的腌菜等食材炖煮而成的。店里有人在吃,满满的一锅,隔老远就飘来酸酸辣辣的诱人味道。那份量不是我一个人能消受了的,只好咽一下口水,抱憾与美食无缘了。
凡读过《边城》的人,可能都感觉茶峒是一个比较大的地方,其实不然,它更像一个大一点的古老村落。依据《边城》里的描写,景区沿清水江畔设了翠翠岛、翠翠居、拉拉渡、磨坊、沈从文寓居地等景点。江边的石头上,随处可见从《边城》里精心挑选出来的词句。行走在江边的吊脚楼下,看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景物,读着那些优美生动的文字,想着翠翠纠结凄美的爱情,我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仿佛从遥远的梦境来到现实,这里,那里,无一不透着物是人非的凄凉。
据考证,翠翠的原型并不是河边拉拉渡的船家少女,而是沈从文在湘西泸溪时认识的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傩送的原型并非直接来源于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而是沈从文根据湘西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文化背景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傩”,在湘西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文化现象。用“傩”命名,意味着这个角色与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紧密相连。
明知道文学是虚构的,看到的景点可能是虚无的,但我宁可自欺欺人也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就像意大利北部阿迪杰河畔的文化旅游胜地维罗纳,据说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地。因为剧中有朱丽叶在阳台上倾听罗密欧深情示爱的情节,维罗纳人便根据“据说”,在朱丽叶的故居盖出一个阳台。全世界的人们尽管知道“据说”不一定靠谱,但心目中依然把这座城市认作故事的真正发生地慕名而去,仿佛不这样,就背叛了一直根深蒂固喜爱着的文学形象。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用情感共鸣、艺术真实和文化认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心灵有寄托、心理有依赖。我想,湘西人应该感谢沈从文,应该感谢黄永玉,应该感谢古华,没有他们,湘西以及它所拥有的边城、凤凰古城、芙蓉镇就不会有这么高的热度。
夕阳西下,我行走在一条两边都是吊脚楼的石板路上。夕阳的余晖照在路的右侧,右侧的吊脚楼闪着耀眼的金辉,左侧的吊脚楼则隐没在暗影之中,仿佛沉入了无尽的历史。经过一座石桥,我想把这明暗交织的光影拍照留存下来,刚按下快门,对面的吊脚楼上露出一位少女的身影。她用方言朝我嚷了一句,我隐约听得出是不让我把她拍到照片里。她有翠翠一样的年龄,她大概不想成为翠翠那样的人吧,我毫无来由地想,然后把照片删掉了。